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治疗对血管再通的影响。方法:85例70岁以上AMI静脉溶栓治疗患者,根据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分为≤2h、2~4h、4~6h、6~12h和12~24h 5组。结果:5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4.6%、76.9%、68.8%、45.6%和50%,前3组与后2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病死率分别为0、2.6%、12.5%、18.2%和16.7%;开始溶栓至血管再通所需时间与发病至溶栓时间呈正相关(P〈0.05),发病2h内为35~80mim,6~12h则为90~155min。结论:70岁以上AMI患者发病6h内溶栓治疗血管再通效果最好,但对于发病时间6~12h和12~24h的患者溶栓治疗仍有较好的效果,可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天普洛欣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静脉溶栓标准的AMI192例患者给予静滴天普洛欣(尿激酶)150万u,并辅以阿斯匹林、肝素及常规治疗,观察冠脉再通及心脏事件发生率、5周死亡率及出血倾向。结果:①冠脉再通62例,其再通率67.4%;②发病至开始溶栓时间<6h患者,冠脉再通率达81%,>6h者仅50%(P<0.005);③冠脉再通患者的心脏事件发生率为30.65%,5周死亡率为4.84%,而未通患者分别为53.33%和20%(P<0.025~0.05);④出现出血倾向10例。结论:天普洛欣静脉溶栓治疗AMI有效且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治疗对血管再通的影响,方法:174例AMI静脉溶栓治疗患,根据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分别进行统计。结果:发病6小时前后血管再通率(75.5%对7.1%),病死率(3.6%对14.7%),差异有显性意义(P<0.05)。年龄血管再通率无影响(P>0.05);而65岁后较65岁前病率增加(P<0.05)。结论:AMI发病6h内,65岁以下溶栓治疗,血管再通效果最好,病死率低。  相似文献   

4.
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2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4例采用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与18例采用常规治疗的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溶栓治疗患者的再通情况及溶栓后24h内T波倒置对判断冠脉再通的影响。结果尿激酶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的冠脉再通率分别为62.5%和15.0%(P〈0.05),发病至开始溶栓的时间越短,再通率越高。结论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可提高AMI疗效,降低病死率,宜早期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肌钙蛋白T(TnT)反映心,肌损伤的高敏感性及其对心肌再灌注的判断价值。方法:对87例发病6h内的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患的心肌酶CK,CK-MB及心肌TnT进行监测,其中TnT测定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结果:1.CK,CK-MB及TnT开始升高的时间无显差异(P>0.05),2.初始升高的相对浓度TnT明显高于CK(P<0.01)及CK-MB(P<0.001);、3.溶栓4h内TnT及CK-MB上升速度再通组明显大于未通组(前P<0.001,后P<0.01),且TnT与CK-MB上升速度有显差异(再通组P<0.001,未通组P<0.05),结论:TnT为反映心肌损伤的高敏感血清标志物,溶栓4h内TnT及CK-MB上升速度可作为临床判断溶栓疗效的参考指标,且TnT优于CK-MB。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时间对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大胜 《吉林医学》2009,30(11):981-98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后不同溶栓治疗时间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对比分析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同时间内应用尿激酶的治疗效果。结果:2b内溶栓组血管再通率(85%)最高,2-6h溶栓组血管再通率(50%)次之,6—12h溶栓组血管再通率(27.3%)最低。溶栓治疗越早,疗效越好,获益越大。结论:对符合溶栓治疗条件的患者,尽早给予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7.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安全性不同时间溶栓冠脉再通率、4周病死率、再通与未通组心功能情况。方法:36例溶栓时间分为AMI后≤2h,-4h,-6h组,均于30min内静滴UK150u。结果:①3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8%,68%和22%;②4周病死率:再通组为0,未通组为21%;③心功能Ⅲ级以上,再通组为5%,未通组为36%。结论:①UK溶栓治疗安全、有效、副作用少,值得临床应用;②AMI后4h内溶栓血管再通效果最好;③溶栓治疗能明显降低病死率,改善心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研究尿激酶(Urokinase,UK)对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血管再通的影响。方法:应用尿激酶150万IU对53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进行溶栓治疗。结果:①3小时内溶栓病人10例,8例再通,血管再通率80%(8/10),②3-6小时内溶栓血管再通率69.6%(16/23),③6-12小时内溶栓血管再通率46.6%(7/15),④12-14小时内溶栓血管再通率40%(2/5)。总的血管再通率为62.2%。结论:血管再通率与溶栓开始时间密切相关,提示早期溶栓明显提高血管再通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8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 应用国产尿激酶150万U加生理盐水100ml,30min内静脉滴入。结果 84例AMI总再通率为78.57%,其中发病1~6h、6~12h、〉12~24h溶栓再通率分别为88.33%、57.14%、20%,各时段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尿激酶静脉溶栓时间越早,冠状动脉再通率越高,可显著降低AMI住院患者的死亡率,是治疗AMI安全、有效,积极的抢救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后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观察冠状动脉再通间接指征的符合情况并与直接指征比较其可靠性.方法:对11例AMI患者予静脉溶栓治疗,溶栓90min后行CAG检查,确定冠脉再通的直接指征,同时从溶栓即刻开始分别观察患者胸痛程度、心电图、心肌酶动态衍变及再灌注心律失常情况,获得冠脉再通的间接指征,并与直接指征相比较?结果:以直接指征为标:位,间接指征对梗死相关血管(IRA)再通判断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33.3%,准确性为81.8%,结论:间接指征判断冠脉再通的敏感性、准确性较高,特异性欠佳。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单向琼脂免疫扩散法对34例重症肌无力患者的PFN等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重症肌无力患者的PFN, IgA 含量较正常人低(P<0.001,P<0.05),IgA、C_3较正常人增高(P<0.001,P<0.05),且差异都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和显著性意义。因而提示PFN、IgG、IgA、C_3含量的测定可作为诊断重症肌无力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临床研究和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112例。方法:总结自1982年10月至1997年10月期间MDS112例的一般情况、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特点及治疗。结果:55例(49%)在40岁以下,111例(99.1%)和95例(84%)分别有贫血和全血细胞减少,全部病例骨髓红系有巨幼样变,粒系病态造血达92%,骨髓活检发现不成熟前体细胞异常定位(ALIP)者为39%(14/36),难治性贫血(RA)和难治性贫血伴环状铁粒幼细胞(RAS)型病人用雄性激素治疗后78%(66/85)血红蛋白有提高,而血小板无明显变化,原始细胞增多型难治性贫血、转化中的原始细胞增多型难治性贫血和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型病人主要死于急性白血病。结论:骨髓病态造血和ALIP对诊断有重要价值,雄性激素可改善RA和RAS型病人的贫血,但如何防止MDS转化成急性白血病仍需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检测血吸虫病抗体的组织内虫卵免疫酶间接染色试验进行了现察,证实感染血吸虫的家兔和小白鼠肝组织内虫卵抗原切片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110例以粪检确定的血吸虫病患者血清的阳性率为96.3%;22例健康人(对照)血清未发现假阳性反应。本法抗原性稳定、操作简便、快速,在检测血吸虫病方面优于环卵沉淀反应试验。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414例肾移植供、受者HLA-DR血清学分型,共检出DRI至DR10位点671个。供者以DR2、DR5,DR4频率最高,受者以DR5、DR2、DR4占多数。6例受者,2例供者血清学分型失败,占2.0%;11个DR位点不肯定,占2.7%;超过半数的DR2、DR5、DR6主要亚型不能分辨:DR空白位点供者56个,占16.6%,受者85个,占17.9%。结果显示:血请学方法分型结果欠精细并存在一定的误差率。  相似文献   

15.
股神经与闭孔神经肌支的定位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大腿部创伤修复及肌瓣移植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采用解剖剥离测量方法,对36具(共72侧)成人下肢标本的股神经和闭孔神经进行自身比例定位研究。结果:①股神经和闭孔神经发出的各肌支主要以1支型出现率最多;②股神经和闭孔神经发出的各肌支主要集中于大腿的1段和2段;③股神经和闭孔神经发出的各肌支进入各肌的区位,均有倾向于以神经干为轴心近距离分布的规律。结论:确定了股神经和闭孔神经肌支的危险区段和危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法乐四联症肺小动脉病变的定量分析及其临床特征。结果显示,四联症肺小动脉中层随年龄增长至进行性废用性萎缩,其中层厚度与左右肺动脉干的发育、在心功能相关。中层严重萎缩者术后易发生低心排综合症,特别是低年龄中层萎缩者。作者认为,四联症肺小动脉病变与低肺血流量有关,因此四联症宜早期手术,恢复正常的肺血流量,以利于肺小动脉的正常演变。  相似文献   

17.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MRI诊断(附106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MRI表现,并按Mink和Fischer方法进行分级。结果:106例212个半月板中有131个损伤,其中I级损伤29个,II级损伤66个,III级损伤36个(经关节镜证实),有损伤的131个半月板中,20个为盘状半月板。结论:MRI对于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及临床意义,可以清晰地显示半月板的形态和位置及其信号的改变,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是目前诊断半月板损伤最好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RT-PCR方法在肠道病毒感染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根据肠道病毒5’非编码区和VP2基因区共同序列设计一对引物,建立了检测各型肠道病毒的RT-PCR方法。用该方法扩增已知病毒,并用于临床标本检测。结果 所检测11种已知病毒中,只对肠道病毒的9个型别扩增,186例心肌炎患者血清标本中,52例(27.95%)阳性,15例脑炎患者脑脊液标本中,4例(26.67%),阳性。结论 该RT-PCR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骆驼蓬总碱的毒性。方法:用骆驼蓬总硷对小鼠进行急性毒性,大鼠进行亚急性毒性实验。结果:小鼠急性毒性实验测出骆驼蓬总硷,于腹腔、静脉注射及灌胃3种给药途径1次给药的LD50,以及可信限分别为:144mg/kg(131.7~157.9mg/kg)、56mg/kg(48.3~64.9mg/kg)、289mg/kg(218.5~382.3mg/kg)。在大鼠亚急性毒性实验可见300mg/kg骆驼蓬总碱引起肾病变和尿素氮升高,停药后肾毒性程度可降低。结论:骆驼蓬总碱毒性的靶器官是肾脏,在停药之后肾脏病变在一定程度上是可逆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血流动力和肺淋巴引流对肺水的调节作用。方法:以扩容手段使山羊血流动力、肺淋巴引流和肺水发生改变,定时监测这些改变的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在各项血流动力参数中,外周血管阻力(SVR)的变化对肺水的影响最为显著。SVR下降不仅可以缓解体液向肺循环中转移,肺淋巴引流也有所增加。肺淋巴流出管全部结扎的动物,肺水肿的发生并不如预料之迅速,但SVR的下降却甚突出,可能即因此缓解了肺水的聚集。正常的血流动力虽是肺水的来源和运行动力,但其疏导肺水的作用却比较间接。肺淋巴液的疏导主要取决于肺血水重、总肺水量和血管外肺水的多寡,其他因素的影响并不显著。结论:肺水本身可能具有一定的(自身)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