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水成像(MRS)对腮腺疾病导管显像的临床应用,结合手术及病理结果,评价其对腮腺疾病诊断与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对25例临床诊断腮腺疾病患者进行常规扫描后,利用IR-FSE序列进行腮腺导管成像,然后给患者含服VitC于3min后再次扫描,对获得图像按腮腺管及其分支显示效果进行分级及效果评价.结果:25例腮腺病变中,腮腺炎6例,腮腺脓肿1例,腮腺管结石4例,多形性腺瘤10例,腺淋巴瘤2例,T细胞淋巴瘤1例.粘液表皮样癌1例.MRS结果显示,11例非肿瘤性病变中,导管系统变形者8例,占72.7%;14例肿瘤性病变中,导管系统变形者12例,占85.7%.导管系统变形多以2级以上导管改变为主.结论:IR-FSE序列MR腮腺导管成像能较好显示腮腺管及其分支受压、扩张、移位、破坏等征象,对腮腺疾病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3 T MR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3D-FIESTA)序列显示腮腺良性肿瘤及其与腮腺内面神经和腮腺导管关系的价值.方法 对22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采用8通道头部线圈行3T常规MR序列T_1 WI、T_2 WI及3D-FIESTA序列扫描,并进行图像后处理.腮腺良性肿瘤与腮腺内面神经和腮腺导管的关系与手术结果相对照.结果 不同类型的腮腺良性肿瘤3 T MRI表现具有各自的特点.22例腮腺肿瘤在T_1WI主显示为低信号,在T_2WI上为高信号,其显示结果分别为21、22例;3D-FIESTA序列上则根据腮腺肿瘤类型的不同表现为低信号(10例)或高信号(12例)为主.腮腺内面神经主要分支在T_1WI、T_2WI及3D-FIESTA序列图像均显示为线样低信号结构,T_1、T_2WI对面神经主干的显示分别为16、18例;而3D-FIESTA对面神经主干、颞面支、颈面支的显示分别为22、21、22例.腮腺导管及其主要分支在T_1WI上呈线条低信号,T_2WI及3D-FIESTA序列图像显示为条状高信号结构,其显示分别为14、20、22例.与手术结果相对照,腮腺内面神经主干的显示结果为22例;腮腺主导管20例与3D-FIESTA序列的显示情况相一致,另2例因肿瘤推压移位,手术解剖未发现.结论 3 T MR 3D-FIESTA序列可以正确显示腮腺内面神经和腮腺导管及其与腮腺肿瘤的关系,对腮腺肿瘤手术计划的制定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水成像(MRS)对腮腺疾病导管显像的临床应用.结合手术及病理结果,评价其对腮腺疾病诊断与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对25例临床诊断腮腺疾病患者进行常规扫描后,利用IR-FSE序列进行腮腺导管成像。然后给患者含服VitC于3min后再次扫描。对获得图像按腮腺管及其分支显示效果进行分级及效果评价。结果:25例腮腺病变中.腮腺炎6例,腮腺脓肿l例。腮腺管结石4例,多形性腺瘤10例.腺淋巴瘤2例,T细胞淋巴瘤1例,粘液表皮样癌l例。MRS结果显示,11例非肿瘤性病变中,导管系统变形者8例,占72.7%;14例肿瘤性病变中。导管系统变形者12例,占85.7%。导管系统变形多以2级以上导管改变为主。结论:IR-FSE序列MR腮腺导管成像能较好显示腮腺管及其分支受压、扩张、移位、破坏等征象,对腮腺疾病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几种MR成像序列对显示腮腺、导管的优劣以及对腮腺疾病导管系统的变化进行观察。方法:对25例健康志愿者和10例腮腺疾病患者进行腮腺区域常规MRI扫描后,利用IR-FSE、3DFRFSE-XL3DCUBET2WI3种序列进行腮腺管水成像,对得到的图像进行后处理,然后对其各自显示腮腺导管及其分支的效果进行评比。结果:IR-FSE显示健康正常志愿者腮腺导管22例,3D-FRFSEXL为25例,3D-CUBE-T2WI为24例,3种序列显示腮腺疾病患者导管的例数分别为8侧、10例、8例。IR-FSE、3D-FRFSE—XL背景组织较少,IR-FSE可显示主导管和二级导管,3D-FRFSEXI。经重建后可显示主导管、二级导管和三级导管且导管显示平滑,图像信噪比高,3D-T2W1经重建后可显示主导管和二级导管,且可显示腮腺导管腺体的关系以及腮腺病变侵及腮腺、导管的范围。结论:三种序列均能较好地显示腮腺导管,但各自有优势,对腮腺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腮腺造影对诊断干燥综合征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腮腺造影诊断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的价值。方法 以2002年SS国际分类(诊断)标准为对照,对SS的腮腺造影诊断标准进行诊断试验。入选病例共202例,其中SS患者149例,慢性腮腺炎14例,良性腮腺肥大2例,正常者37例。结果 SS患者以末梢导管病变发生率最高(80.20%,239/298侧),主导管病变表现为边缘毛糙(28.19%,84/298侧)或管腔扩张,但边缘不毛糙(13.09%,39/298侧),也可以表现为前2种病变的混合形式,但较少见(2.68%,8/298侧)。分支导管病变与主导管类似,但不同的是观察效果受末梢导管病变的广泛程度影响。SS累及腮腺的0~Ⅴ期病变均有发生,同一患者两侧腮腺病变分期不同的病例占25.98%(33/127例)。非SS患者中,慢性腮腺炎也可表现为末梢导管扩张(7/28侧)、分支导管扩张(10/28侧)、主导管扩张(11/28侧),但导管无边缘毛糙征象。其他非SS病例无导管病变征象。诊断试验结果中,分支导管或主导管边缘毛糙的诊断特异度为100%,末梢导管扩张的敏感度及Youden’s指数最高。结论 (1)在以腮腺导管病变诊断SS时,末梢导管扩张是理想的筛选诊断标准,而分支导管和主导管边缘毛糙则是对SS的确诊标准。(2)腮腺造影诊断SS的价值可受导管病变表现形式及是否为双侧腮腺同时造影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干燥综合征患者的腮腺MRI表现。方法对7例临床确诊为干燥综合征的患者行3.0TMRI检查,MRI扫描序列包括平扫轴位T1WI、T2脂肪抑制序列、冠状位及腮腺导管水成像序列,对各采集图像进行分析。结果7例患者双侧腮腺均有不同程度肿大,与正常腮腺MRI信号对比,7例患者的腮腺T1WI均表现为信号减低,并见弥漫分布大小不等点状、结节状低信号影,T2WI表现为腮腺信号增高,伴有弥漫分布的点状、结节状高信号影,T2WI冠状位压脂序列除能显示腮腺形态、信号改变外,另外能很好显示颈部淋巴结增大情况,本组7例均出现颈部多发淋巴结肿大,于T2WI压脂序列上呈较高信号。腮腺水成像显示,本组中1例表现为双侧腮腺主导管、分支导管管腔串珠状扩张及末梢导管球囊状扩张,6例仅表现为末梢导管点状、球囊状扩张,而主导管及分支导管形态正常。结论 MRI能很好的显示干燥综合征的腮腺形态和信号的改变,腮腺导管水成像是利用唾液天然对比剂功能而进行的一种无创性涎管造影检查,能很直观反映腮腺各级导管扩张的情况,从而能帮助临床对患者腮腺唾液的分泌及排空功能做一个很好的评估。  相似文献   

7.
磁共振腮腺管成像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优化和改进磁共振腮腺管造影技术 ,更清晰显示腮腺导管及其分支 ,提高腮腺管显示效果。方法 :采用几种序列显示 2 3例腮腺部位病变患者的腮腺管 ,然后给患者含服 2 0 0mg维生素C ,于服药后 3min和 10min分别再次扫描 ,将所获图像按腮腺管及其分支显示效果进行分级 ,比较各种序列及其服药前后的显示效果。结果 :IR FSE序列较传统FSE扫描腮腺管的显示效果明显提高 (P <0 .0 5 ) ,而SS FSE和SS IR FSE的成像时间虽然极短 ,但其分辨率及信噪比相对较差。服药后腮腺管的显示效果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不显著 (P >0 .0 5 )。结论 :在相同的扫描参数下 ,超长TR和TE的IRFSE脂肪抑制序列较其它序列能更好的显示腮腺管及其分支  相似文献   

8.
腮腺肿块的电子束CT平扫、腮腺造影CT和三维CT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索电子束CT平扫(EBCT)、腮腺造影CT和三维CT对腮腺肿块诊断的优缺点。材料与方法对43例腮腺肿块分别进行EBCT平扫、60%泛影葡胺腮腺造影CT扫描、腮腺造影图像应用四种方法进行三维重建,显示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和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腮腺造影CT较EBCT平扫对腮腺肿块的显示更为准确,三维CT对腮腺内导管的显示较腮腺造影CT更为理想。容积显示法三维重建对腮腺内导管的显示较好,而表面显示法三维重建有利于显示病变与周围骨结构的关系。结论EBCT、腮腺造影和三维重建对腮腺肿块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腮腺多形性腺瘤 ,又称腮腺混合瘤 ,是口腔涎腺中发生率最高的肿瘤 ,其特点为 :(1)肿瘤组织没有完整包膜 ,与邻近正常组织没有明显界限 ;(2 )呈膨胀性生长 ,可侵犯包膜和向包膜外生长 ;(3 )肿瘤为多中心来源 ,特别是复发性肿瘤 ,常见到多中心性或多结节状生长。以手术治疗为首选。 1983~ 1998年 ,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颌面外科收治腮腺多形性腺瘤 3 0 4例。现对该组资料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3 0 4例中 ,男 13 4例 ,女 170例 ,男女之比 1∶1 2 7;年龄 6~ 80岁 ,平均 4 2 0 2岁。自发现肿瘤到就诊时间 2d~ 3 0年。就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临床腮腺导管瘘手术修复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本院2006~2012年收治的23例外伤性腮腺导管损伤合并腮腺导管瘘患者诊疗进行回顾和总结,评价术前导管断端位置确定、手术方式及术后腮腺分泌情况。结果:通过腮腺导管造影确定腮腺导管瘘的位置,其中19例行腮腺导管断段吻合术并术后内置支架保持,4例行导管近端接扎并局部腺体摘除术,术后23例均无涎瘘及腮腺区肿胀。结论:根据腮腺导管造影确定损伤位置,行导管吻合术或腺体摘除术,可以达到治愈腮腺外伤性导管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电子束CT腮腺造影泛影葡胺的最佳浓度,电子束CT平扫、腮腺造影CT和三维CT在腮腺肿块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16例腮腺肿块分别进行电子束CT平扫,45%、60%和76%三种不同浓度泛影葡胺腮腺造影CT扫描,腮腺造影图像应用四种方法进行三维重建,显示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和与手术病理对照分析。结果:腮腺造影CT泛影葡胺浓度以60%最佳,腮腺造影CT较电子束CT平扫对腮腺肿块的显示更为准确。三维CT对腮腺肿块和其与面神经的关系显示得更为直观,容积显示法可同时显示腮腺肿块和腮腺内导管的改变,较表面显示法更有价值。结论:电子束CT腮腺造影并三维重建是诊断腮腺肿块非常有价值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2.
腮腺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评价CT检查对腮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16例腮腺肿瘤均经病理学确诊。8例CT平扫,其中4 例加增强,另8例造影后CT扫描并作三维成像。肿瘤按CT表现分三类:Ⅰ 形态规则,边缘清楚;Ⅱ 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Ⅲ 形态不规则,边界无法确定。结果:16例中良性肿瘤9例,恶性7例;浅叶肿瘤9例,深叶4例,复发性肿瘤3 例。Ⅰ类6 例均为良性,病理上包膜完整,无粘连;Ⅱ类7 例中良性3 例,恶性4例,病理上包膜不完整或无包膜,有粘连;Ⅲ类3例均为恶性,病理上无包膜,邻近结构受侵犯。腮腺造影后CT扫描显示较CT平扫和增强清楚;三维成像可多方位显示,更直观。结论:CT检查有助于腮腺肿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腮腺造影后CT扫描优于普通CT,三维成像是一种有益的影像补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显微线圈及三维翻转稳态自由进动扩散加权成像(3D-PSIF-DWI)在腮腺肿瘤术前面神经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以手术所见作为标准,比较12例腮腺肿瘤利用4 cm显微线圈联合3D-PSIF-DWI及头颈线圈常规MRI,面神经腮腺段与肿瘤关系的情况显示率及与手术符合率.结果 显微线圈和3D-PSIF-DWI面神经腮腺段主干、颞面干、颈面干、颞面干分支、颈面干分支的显示率分别为100%、83.3%、75%、41.7%、50%,与手术所见符合率为100%.而头颈线圈常规MRI平扫均未见面神经腮腺段的显示,增强扫描25%显示面神经腮腺段主干,均未见分支显示.结论 显微线圈和3D-PSIF-DWI能清晰显示面神经腮腺段及主要分支与肿瘤的关系,可以用于腮腺肿瘤术前评估.  相似文献   

14.
目的:用CT扫描获得不同类型腮腺肿块的鉴别诊断。材料与方法:60例腮腺肿块患者,其中良性肿瘤23例,恶性肿瘤29例,炎性病变8例。用CT进行扫描,结果:肿块的CT特征为:良性肿瘤表现为边缘清楚、锐利,并有1/3的病例伴有肿块内圆形液化;恶性肿瘤表现为1/3的病例边缘模糊、有树枝状突起、基突显著移位,肿块内不规则液化,钙化呈砂粒状,肿瘤较大时侵及邻近肌肉,增强扫描时密度低于正常肌肉等;炎性肿块表现为3/4以上的病例边缘树根状突起,未见边缘清楚、基突显著移位等特征,肿块圆形液化仅占1/8,钙化为块条状,占2/8,侵及肌肉时增强扫描密度高于正常肌肉。结论:腮腺肿块CT检查平扫与增强扫描并结合腮腺导管造影CT,诊断符合率可达97%,被认为目前腮腺检查的最好手段。  相似文献   

15.
CT 对腮腺区肿块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评价CT对腮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88例腮腺区肿瘤进行CT平扫,CT增强扫描和/或腮腺造影CT扫描。结果:78例为腺内肿瘤,其中7例为恶性;10例为腺肿瘤。对CT肋腺区肿瘤定位准确,能准确显示肿瘤的范围,大小,数目及浸润情况。  相似文献   

16.
吴江  宋立新  亢国新 《人民军医》2007,50(8):458-458
1病例报告患者男,34岁。主因右腮腺区无痛肿物1年余入院。患者1年前无意中发现右腮腺区生长一无痛肿物。进食时,肿物及腮腺区无明显胀痛感。右面颊及唇部无明显麻木及刺痛,经抗感染治疗无效。既往体健,无手术、外伤史。检查:发育正常,营养良好。右颌下区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右腮腺下极区可触及5cm×5cm大小肿块,质实,柔软,无压痛。开口无受限,右腮腺导管口无红肿,挤压右腮腺区,导管口无溢脓。心、肺、腹部未见异常。CT诊断:右腮腺低密度肿物(考虑脂肪瘤)。行手术切除,按照常规腮腺肿物术式切口,发现肿物位于腮腺下极深叶内,于颌后窝处暴露肿…  相似文献   

17.
腮腺及其周围间隙MRI解剖标志对肿瘤定位的价值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评价腮腺及其周围间隙MRI解剖标志对肿瘤定位的价值。方法110例累及腮腺及其周围间隙的肿瘤均行SE序列检查,10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3例颈动脉体瘤经血管造影证实。用T1加权作为观察MRI解剖标志的主要方法。结果翼内肌、咽旁间隙、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移位方向可作为嚼肌间隙、咽旁间隙、颈动脉间隙肿瘤的定位标志;腮腺深部与肿瘤之间有无脂肪平面是鉴别腮腺深部内外肿瘤的较可靠方法;腮腺内面神经及其主导管和下颌后静脉等经路上的解剖标志对肿瘤深、浅部定位的正确率为94.9%;跨间隙生长的肿瘤均为恶性。结论腮腺及其周围间隙内的MRI解剖定位标志对判断肿瘤的来源及手术计划的制定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改良术式的临床应用。方法手术治疗24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通过对腮腺手术切除的范围控制和手术切口的后移及缩短来完成对手术的改良。结果 24例患者创口均Ⅰ期甲级愈合,无肿瘤复发,颌面部切口隐蔽,瘢痕不明显,腮腺区外形良好,无涎瘘。其中4例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耳垂麻木,均在3个月内得到恢复。2例患者出现暂时性面瘫,经过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治疗,2个月内恢复正常。1例患者术后出现Frey氏综合征。结论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改良术式,能充分暴露并完整切除腮腺及肿瘤,术后有较满意的面部外形,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初步探讨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MR特征,提高对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MR影像特点,包括数目、部位、大小、形态、边缘、信号特点、强化特征以及颈部间隙淋巴结情况.结果 男性3例(75%),女性1例(25%),平均年龄47岁(37~55岁).4例均为单发肿瘤,其中左侧1例,右侧3例.除1例累及腮腺深叶及浅叶外,其余肿瘤均位于腮腺浅叶.肿瘤平均大小约为1.98 cm×1.48cm.1例肿瘤呈哑铃形,3例肿瘤呈类圆形.肿瘤轮廓清晰,并有包膜形成.以腮腺为标准:2例肿瘤信号均匀,T1WI呈低信号,化学位移选择饱和法(CHESS)脂肪抑制T2WI呈高信号,FSE T2WI呈低信号.1例肿瘤T1WI及T2WI均呈高低混杂信号,内有血肿信号.1例肿瘤T1WI呈低信号,脂肪抑制T2WI呈略高信号,FSE T2WI呈略低信号,周围可见小裂隙样囊变.增强扫描,所有肿瘤实质成分明显强化.1例肿瘤同侧颈血管间隙多个淋巴结肿大,但信号均匀.结论 中老年患者腮腺浅叶内单侧单发轮廓清晰,边缘光整病变,实性或囊实性伴有出血,显示低信号包膜,并且实性成分明显强化,提示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腮腺病变的影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进一步提高对腮腺病变影像表现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搜集29例经CT和MRI检查的腮腺病变,分析其影像表现.结果 腮腺疾病影像表现主要分为3类:(1)局限性肿块23例;(2)弥漫性肿块3例,均为恶性肿瘤;(3)弥漫性肿大但非肿块者3例,2例为腮腺炎,1例为腮腺颌面海绵状血管瘤.腮腺局部单发肿块中,良性肿瘤15例,仅1例边缘不清,而4例恶性肿瘤中的3例肿块边缘不清,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腮腺混合瘤多较大,平均直径4.3 cm,而腺样淋巴瘤平均直径2.3 cm,两者有显著性差异(t =2.737,P=0.02).结论 根据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多数腮腺病变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