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驱虫斑鸠菊Vernonia anthelmintica(L.)wild为菊科(Compositae)斑鸠菊属一年生草本植物,药用部位为成熟果实功能利湿消肿、驱虫镇痛“’。驱虫斑鸠菊别名印度山茴香,始载于《中国植物志》,其维吾尔药名为“卡拉孜然”,是维吾尔医最常用于增加色素药之一。民间将其广泛应用于生干生热、清除异常黏液质、促进色素沉着、恢复皮肤颜色、燥湿消肿、散寒止痛、驱虫等,临床上则较多用于白癜风的治疗。本品主要栽培于我国新疆南部和田、阿克苏及云南西部等,印度、巴基斯坦等国亦有种植。笔者就近年来驱虫斑鸠菊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邱蕴绮  漆淑华  张偲 《中草药》2008,39(7):1101-1105
菊科阔苞菊属的多种植物为世界各地的民间用药,受到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综述阔苞菊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其中化学成分包括桉烷型倍半萜类衍生物、噻吩环聚炔类、苯丙素类等;药理活性包括抗氧化、抗炎及神经药理学作用.以期对今后该属植物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维药驱虫斑鸠菊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晓东  闫明  刘发 《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2):2877-2879
驱虫斑鸠菊是维吾尔医的常用药材,具有激活酪氨酸酶活性、增加皮肤光敏作用、改善白癜风病灶部位皮肤微循环、调节免疫及补充微量元素等功能;尚有清除异常粘液质、驱虫、消肿、散寒止痛等作用.用于治疗湿寒性胃痛、肝病、白癜风等病症.治疗白癜风有突出的疗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其对白癜风的治疗可能经多途径、多靶点发挥作用.该文从驱虫斑鸠菊的生药学、化学成分、现代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介绍菊科斑鸠菊属Vernonia倍半萜内酯类及甾体皂苷类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对近年来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分析归纳。为促进对本属植物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有必要深入研究该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建立完善的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5.
驱虫斑鸠菊,维吾尔药名卡拉孜然、别名卡力孜日,为菊科植物驱虫斑鸠菊Vernonia anthelmintica Willd的成熟果实。我国栽培于新疆,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有野生和人工栽培。  相似文献   

6.
玄参属植物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李医明  蒋山好  朱大元 《中草药》1999,30(4):307-310
对玄参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进行整理,发现其主要为环烯醚萜,苯丙素苷,三萜皂苷和有机芳酸4种类型,对该属植物及所含成分的药理活性从抗菌,抗炎,保肝,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肿瘤作用方面进行归纳。认为环烯醚萜,苯丙素苷等成分可以说明该属植物的部分药理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南川斑鸠菊(Vernonia bockiana)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多种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结果 从南川斑鸠菊中分离得到了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8 -[4- hydroxymethacryloyloxy]- 10 - hydroxyhirsutinolide - 13 -O - acetate(1),piptocarphin F(2),lirioresinol B(3),山萘酚-3-芸香糖苷(kaempferol 3 -0 - rutinoside,4),咖啡酸乙酯(caffeic acid ethyl ester,5),槲皮素(quercetin,6).结论 化合物1、3、4、5、6为首次在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金石斛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金石斛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国内外研究状况。方法:查阅国内外有关金石斛属植物研究的文献,了解上述两方面的基本情况。结果与结论:目前金石斛属植物研究所涉及的种类仅3种,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出化学成分30余种,包括菲类、二萜、联苄、苯丙素、木脂素、酚酸、甾体和脂肪族化合物等结构类型。一些成分在抗氧化、抗血小板聚集和抑制糖蛋白等方面显示了较好的活性。开展金石斛属植物的研究,对发现新的药用活性成分及资源保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少花斑鸠菊化学成分的研究(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袁珂  贾安  张爱莲 《中国药学杂志》2006,41(19):1458-1459
 目的研究海南少花斑鸠菊(Vernonia chunii)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5个化合物:30-羟基-羽扇豆醇-3-乙酸酯(Ⅰ),羽扇豆醇乙酸酯(Ⅱ),(22E,24R)-麦角甾-5·22-二烯-3β-醇(Ⅲ),白桦脂酸(Ⅳ)和熊果酸(Ⅴ)。结论以上化合物均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贝母兰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国内外研究状况。方法查阅国内外有关贝母兰属植物研究的文献,了解上述两方面的基本情况。结果与结论目前贝母兰属植物研究所涉及的种类有11种,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出化学成分29种,包括菲类、联苄和甾体化合物等结构类型。药理研究表明,一些种及所含成分在解痉、抗氧化、抗菌等方面显示了较好的活性。开展贝母兰属植物的研究,对发现新的药用活性成分及资源保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石仙桃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国内外研究状况。方法查阅国内外有关石仙桃属植物研究的文献,了解上述两方面的基本情况。结果目前石仙桃属植物研究所涉及的种类仅5种,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出化学成分41种,包括9,10-二氢菲、菲醌、联苄、二苯乙烯、三萜、苯丙素、木脂素、甾体和脂肪族等结构类型。一些种类所含成分在镇痛、抗氧化、抗癌、抑制NO生成等方面显示了较好的活性。结论开展石仙桃属植物的研究对发现新的药用活性成分及资源保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归纳和总结了多年来的研究结果和国内外的文献,综述了冬青属药用植物的药理作用,为冬青属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提供了依据。该属植物具有较强的药理活性,是具有药品和保健品开发价值的药用植物。  相似文献   

13.
紫锥菊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药理及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康才  唐晓清  朱光明  陈宝儿 《中药材》2000,23(12):780-782
本文了综述了紫锥菊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该属植物的开发利用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以药用植物菊和野菊为代表的菊属植物DNA分子鉴定研究现状进行了整理和归纳,对基因组原位杂交、DNA分子标记以及DNA 条形码等代表性的DNA分子鉴定技术在菊属植物中的研究进行了总结、讨论和展望,为菊属植物的分类鉴定和整理交流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驱虫斑鸠菊果实的显微鉴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英涛  艾铁民 《中草药》2000,31(9):707-708
目的:阐明驱虫斑鸠菊果实的显微鉴别特征,为制定质量标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九五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所载的药材显微鉴别方法。结果:详细描述了驱虫斑鸠菊果皮与种皮的显微组成及药材粉末的细胞组成。结论:驱虫斑鸠菊果实中的果皮中纤维束与含草酸钙柱晶的薄壁细胞群的分布方式以外种皮的硅质化网纹细胞均可作为其显微鉴别特征。  相似文献   

16.
六棱菊属植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国内外关于六棱菊属药用植物的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该属植物主要次生代谢产物为倍半萜类、黄酮类和酚酸类物质。药理试验表明该属植物提取物具有治疗急慢性炎症、抗肿瘤、抗病毒等功效。为其在临床上长期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症、腮腺炎、病毒性流感以及顽固性疱疹病毒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较为全面的介绍。  相似文献   

17.
蛇菰属植物化学成分有三萜类、苯丙素类、黄酮类和甾体类等,具有抗炎镇痛、解酒保肝等药理活性,其深入开发及利用备受关注。文章对蛇菰属植物化学成分的发现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菊三七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磊  王津江  宋洪涛  秦路平 《中草药》2009,40(4):666-668,附1
菊科菊三七属植物中含有生物碱、香豆索类、黄酮类、苯并呋喃及苯并吡哺衍生物等活性成分,具有良好的镇痛、止血、抗凝血、抗疟、抗炎、降血糖、抗肿瘤等药理活性.以国内外文献为依据,主要介绍了菊三七属植物的化学及药理研究状况,为进一步开展该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泽泻属植物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综述了泽泻属植物中的四环三萜类、倍半萜类、二萜类及其他化合物,总结了泽泻属植物提取物与部分单体的药理活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离筛选驱虫斑鸠菊中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生物活性追踪的方式,采用溶剂法、高速逆流色谱技术及柱色谱法对驱虫斑鸠菊成熟果实进行抗肿瘤化学成分的分离筛选。结果:分离并确定了4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紫铆素、紫铆查尔酮、5,6,7,4’-四羟基黄酮、圣草酚,其中化合物圣草酚为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获得;同时经M1Tr法测定,紫铆素和紫铆查尔酮对黑色素瘤细胞株(B16、A375)均有抑制作用,且IC50值小于10uLg·mL^-1。结论:本文结果为进一步探讨驱虫斑鸠菊药材在抗肿瘤方面的作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