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驱虫斑鸠菊Vernonia anthelmintica(L.)wild为菊科(Compositae)斑鸠菊属一年生草本植物,药用部位为成熟果实功能利湿消肿、驱虫镇痛“’。驱虫斑鸠菊别名印度山茴香,始载于《中国植物志》,其维吾尔药名为“卡拉孜然”,是维吾尔医最常用于增加色素药之一。民间将其广泛应用于生干生热、清除异常黏液质、促进色素沉着、恢复皮肤颜色、燥湿消肿、散寒止痛、驱虫等,临床上则较多用于白癜风的治疗。本品主要栽培于我国新疆南部和田、阿克苏及云南西部等,印度、巴基斯坦等国亦有种植。笔者就近年来驱虫斑鸠菊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3.
4.
5.
6.
7.
目的 研究南川斑鸠菊(Vernonia bockiana)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多种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结果 从南川斑鸠菊中分离得到了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8 -[4- hydroxymethacryloyloxy]- 10 - hydroxyhirsutinolide - 13 -O - acetate(1),piptocarphin F(2),lirioresinol B(3),山萘酚-3-芸香糖苷(kaempferol 3 -0 - rutinoside,4),咖啡酸乙酯(caffeic acid ethyl ester,5),槲皮素(quercetin,6).结论 化合物1、3、4、5、6为首次在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金石斛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金石斛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国内外研究状况。方法:查阅国内外有关金石斛属植物研究的文献,了解上述两方面的基本情况。结果与结论:目前金石斛属植物研究所涉及的种类仅3种,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出化学成分30余种,包括菲类、二萜、联苄、苯丙素、木脂素、酚酸、甾体和脂肪族化合物等结构类型。一些成分在抗氧化、抗血小板聚集和抑制糖蛋白等方面显示了较好的活性。开展金石斛属植物的研究,对发现新的药用活性成分及资源保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归纳和总结了多年来的研究结果和国内外的文献,综述了冬青属药用植物的药理作用,为冬青属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提供了依据。该属植物具有较强的药理活性,是具有药品和保健品开发价值的药用植物。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对以药用植物菊和野菊为代表的菊属植物DNA分子鉴定研究现状进行了整理和归纳,对基因组原位杂交、DNA分子标记以及DNA 条形码等代表性的DNA分子鉴定技术在菊属植物中的研究进行了总结、讨论和展望,为菊属植物的分类鉴定和整理交流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驱虫斑鸠菊果实的显微鉴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阐明驱虫斑鸠菊果实的显微鉴别特征,为制定质量标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九五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所载的药材显微鉴别方法。结果:详细描述了驱虫斑鸠菊果皮与种皮的显微组成及药材粉末的细胞组成。结论:驱虫斑鸠菊果实中的果皮中纤维束与含草酸钙柱晶的薄壁细胞群的分布方式以外种皮的硅质化网纹细胞均可作为其显微鉴别特征。 相似文献
16.
17.
蛇菰属植物化学成分有三萜类、苯丙素类、黄酮类和甾体类等,具有抗炎镇痛、解酒保肝等药理活性,其深入开发及利用备受关注。文章对蛇菰属植物化学成分的发现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19.
20.
目的:分离筛选驱虫斑鸠菊中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生物活性追踪的方式,采用溶剂法、高速逆流色谱技术及柱色谱法对驱虫斑鸠菊成熟果实进行抗肿瘤化学成分的分离筛选。结果:分离并确定了4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紫铆素、紫铆查尔酮、5,6,7,4’-四羟基黄酮、圣草酚,其中化合物圣草酚为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获得;同时经M1Tr法测定,紫铆素和紫铆查尔酮对黑色素瘤细胞株(B16、A375)均有抑制作用,且IC50值小于10uLg·mL^-1。结论:本文结果为进一步探讨驱虫斑鸠菊药材在抗肿瘤方面的作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