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儿童青少年肥胖与血压的关系,为心血管病的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以参加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的青岛市7~17岁4 841名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按照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标准以及中国儿童青少年血压参考标准,采用χ2检验、标准离差法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进行分析。结果 青岛市7~17岁超重和肥胖总检出率分别为15.37%和11.59%,男生高于女生。血压偏高的总检出率为30.4%,男生高于女生,城市高于乡村。血压Z分从高到低依次是肥胖组、超重组、体重正常组。血压偏高组的BMI值(20.58±4.42)高于正常组(18.85±3.47)。多因素分析显示,城乡、性别、年龄和BMI均是血压的影响因素。结论 青岛市中小学生血压偏高的总检出率高于山东省。年龄较大的城市肥胖男生发生高血压概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掌握河北师大学生血压偏高与BMI情况,为防治高血压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参照现行高血压与体重超重诊断标准,对河北师范大学2005~2008级12152名学生体检资料进行筛选.结果 河北师范大学南方生源学生血压偏高与体重超重检出率高于北方,城市高于乡村,男生高于女生;对南方大学生而言,血压偏高检出率却是男生低于女生,城市高于乡村,而体重超重检出率则是男生低于女生,城市低于乡村;对北方大学生而言,血压偏高及体重超重检出率是男生高于女生,城市高于乡村.结论 预防和控制超重是预防血压偏高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北京地区不同营养状况初中毕业生血压状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不同营养状况青少年血压水平,为开展成年期心血管疾病早期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北京市东城区初三学生958名进行身高和体重测量,根据身体质量指数(BMI)分为体重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用台式水银柱血压计测量血压.结果 随BMI增加,男女生血压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男女生高血压检出率高于超重组和体重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和肥胖组高血压检出率男生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加强对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的早期干预,进一步做好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  相似文献   

4.
分析2014年广州市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单纯腹型肥胖、复合型肥胖与血压之间的关联性,旨在为高血压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广州市11个区的15所小学和15所中学的13 004名7~18岁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协方差分析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儿童青少年肥胖类型与血压水平[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及血压偏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协方差分析显示,男生和女生中不同肥胖类型学生间SBP和DBP平均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在男生中,超重肥胖、复合型肥胖的SBP、DBP水平均高于正常体重学生(P值均<0.01);女生中,血压水平在不同类型肥胖的变化趋势大体为复合型肥胖>腹型肥胖>超重肥胖>正常体重.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和女生的复合型肥胖与血压偏高风险的关联性最强(男生:OR=4.40,95%CI=3.61~5.36;女生:OR=5.25,95%CI=4.16 ~ 6.64).在男生中,超重肥胖者的血压偏高风险亦高于正常体重者(OR=2.68,95%CI=1.31 ~5.49),但腹型肥胖者与血压偏高之间未见统计学关联.女生中,腹型肥胖和超重肥胖与血压偏高的关联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肥胖是引起儿童青少年血压升高的重要危险因素.其中复合型肥胖学生中引起血压升高的风险最高,其次是超重肥胖或腹型肥胖.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正常体重儿童少年腹型肥胖的检出率及血压特征,为控制青少年肥胖和高血压提供参考。方法以2010年山东省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研究中38 816名7。17岁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测量身高、体重、腰围和血压,依据BMI和腰围指标判定体重状况和腹型肥胖。结果7-17岁中小学生消瘦、正常、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分别为5.37%、72.47%、12.92%和9.24%。在正常体重的学生中,腹型肥胖检出率为5.86%(女生7.19%,男生4.33%),女生高于男生(P<0.01)。正常体重腹型肥胖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z值)高于正常腰围组(P<0.01)。结论正常体重腹型肥胖儿童少年的血压水平较高,应列为高风险人群并实施相应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6.
探讨大学生体质量指数(BMI)和身体素质间的关联性,为高校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提供参考.方法 对天津市49所大学(大专)1 834名大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选用Pearson偏相关系数探讨不同类别大学生BMI和身体素质间的关联.结果 男、女生超重和肥胖总体发生率分别为3.77%和0.77%,体重偏低发生率分别为8.07%和12.21%.男、女生身体素质总分和总体BMI值的Pearson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27,-0.17(P值均<0.01).BMI正常组男生的身体素质总分和BMI的相关无统计学意义(P>0.05),BMI超重组和肥胖组中男生的身体素质总分和BMI呈现负相关.BMI偏轻组、正常组及超重组的女生中,身体素质总分和BMI间的偏相关均无统计学意义,肥胖组女生的BMI和身体素质总分呈负相关.男、女生超重组和肥胖组BMI与1 000 m/800 m成绩呈正相关,体重偏轻组与立定跳远成绩呈负相关;男生超重组与引体向上成绩、女生超重组及肥胖组与仰卧起坐成绩呈负相关(P值均<0.05).结论 超重和肥胖对耐力和肌肉耐力成绩的负影响明显,体重偏轻对下肢爆发力的正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超重、肥胖与男女初中学生生活满意度、抑郁、焦虑、自我意识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象为合肥市某中学1818名初一和初二学生,用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流行病学调查中心用抑郁量表、特质焦虑量表和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及相应的评价标准进行心理健康评定,同时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值。参考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筛查BMI值分类标准进行分组,分析男女生及体重正常、超重、肥胖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以及男女生BMI与4个量表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男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21.5%和7.7%)显著高于女生(8.0%和2.8%)。体重正常组生活满意度评分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超重组抑郁评分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在女生中,体重正常、超重和肥胖3组的抑郁、特质焦虑和自我意识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抑郁和焦虑评分显著高于体重正常组(P=0.012和P=0.035),肥胖组自我意识评分低于体重正常组(P=0.014),超重组抑郁评分高于体重正常组(P=0.025)。结论超重、肥胖检出率女生低于男生,但女生超重和肥胖者心理健康水平与体重正常者的差别较男生明显。  相似文献   

8.
探讨天津市大学新生血压水平现状及其与BMI分布的关系,为制定大学生控制体重和预防高血压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对2011-2013年天津市9所大学共50 503名19~22岁入学新生的血压和身高、体重进行测定,并对高血压、高血压前期现状和BMI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2年和2013年入学新生高血压检出率分别比2011年增长0.9和0.8百分点(x2值分别为22.739,18.315,P值均<0.01);2012年和2013年正常血压高值检出率分别比2011年增长5.0和4.5百分点(x2值分别为98.825,84.983,P值均<0.01).男生高血压和正常血压高值总检出率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850.961,4 465.881,P值均<0.01).男、女生高血压与正常血压高值的检出率表现出随BMI增长而上升的趋势,低体重组、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男生的高血压检出率分别为1.9%,3.1%,7.2%和20.9%(x2=1 134.466,P<0.01),女生的高血压检出率分别为0.3%,0.5%,2.3%和8.9%(x2 =808.956,P<0.01).结论 大学新生的BMI增高与血压偏高密切相关,可通过控制大学生的体质量指数来降低患高血压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6~12岁儿童高血压检出率,探讨体质指数(BMI)对高血压的影响。方法测量成都市2462名6~12岁小学生的血压、身高和体重,按BMI将受检对象分为正常、超重和肥胖组,分析比较各组血压的差异及血压与BMI的关系。结果在校学生中高血压总检出率7.27%(179/2462),其中男生95名,检出率为7.84%,女生84名,检出率为6.70%;高血压检出率在肥胖、超重和正常组学分别为24.37%(40/165)、14.11%(42/298)和,4.85%(97/1999),肥胖组>超重组>体重正常组(P<0.01,P<0.05);SBP和DBP值都是肥胖组>超重组>体重正常组(P<0.001);偏相关分析:BMI与SBP和DBP呈正相关(r分别为0.3145、0.2932,P<0.01)。结论儿童血压与年龄、BMI呈正相关,超重和肥胖者高血压危险性明显增加,提示防治儿童超重和肥胖是预防高血压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某高校学生的血压与体质指数(BMI)的分布,探讨学生体质指数(BMI)与血压的关系。[方法]对1760例在校学生的身高、体重、血压的资料进行整理,将受检对象分为偏瘦、正常、超重及肥胖四组,分析比较BMI与血压的关系。[结果]一年级至五年级BMI值肥胖的学生人数比例为:1.84%、0.90%、0.00%、0.59%、O.60%;一年级至五年级血压偏高学生人数比例分别为:4.97%、7.42%、11.40%、7.96%、6.95%;随着BMI增高血压有增高趋势,肥胖组〉超重组〉非超重组(P〈0.01)。[结论]所调查的昆明某高校1760名在校大学生,BMI与血压密切相关,随着BMI的增大血压呈增高趋势。BMI能有效反映体脂增加的百分含量,可用于衡量肥胖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某高校入学新生的体检结果,为制定健康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开展某高校入学新生体检(内科、外科、五官科、实验室检查),对血压、肝功与血脂、体质指数、视力、脊柱侧弯等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共调查男生357人,女生641人。高血压患病率1.80%(男2.24%、女1.56%),血脂升高率14.83%(男15.97%、女14.20%),转氨酶升高率4.81%(男8.12%、女2.96%),超重率17.64%(男24.93%、女13.97%),肥胖率7.62%(男12.32%、女4.99%),视力不良率79.36%(男73.67%、女82.53%),脊柱侧弯率1.60%(男1.12%、女1.87%)。不同性别的体质量组构成、血压分型构成、视力不良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体质量组的收缩压升高率、血脂升高率、转氨酶升高率、脊柱侧弯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和肥胖组的收缩压升高率、血脂升高率高于其他组;肥胖组的转氨酶升高率高于其他组;轻体质量组的脊柱侧弯率高于其他组。结论 大学新生的视力不良率和非正常体质量率较高,高血压、血脂异常、肝功异常、脊柱侧弯检出率较低,女生的健康状况优于男生。应重视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制定综合干预措施,做好学生健康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2.
农村社区人群血脂、血糖、体质指数与血压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农村社区人群血压异常与血脂、血糖、体质指数的相关性。方法分层随机抽样调查苏南农村社区3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3162人。结果 高血压患病率为37.8%,血脂异常率为37.3%,高血糖率为3.2%,超重率为17.6%、肥胖率为5.8%;高血压患病率随着体质指数的增加显著上升;血脂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异常率均随着血压的升高而增长:超重及肥胖者的血脂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体重者,而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体重者:高血压患者的高血糖率高于非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患者中,合并代谢异常率以35~40岁最高,50.7%的人至少合并一种代谢异常.女性合并脂代谢异常、超重及肥胖的比例显著高于男性;高血压患者合并多种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男性有常吃肥肉.女性有高血压家族史及常吃肥肉。结论血脂、血糖、体质指数和血压密切相关,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治和健康管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 探讨肥胖和多代谢异常的关系。  [方法 ] 在常熟市慢性病基线调查和多中心合作研究调查的人群中确定肥胖组和对照组 ,应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 ,对两组人群的血压、血脂和血糖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 ] 肥胖组中的血压和血脂水平和异常率均要高于对照组 ,并且体重指数 (BMI)和收缩压、舒张压、血清胆固醇以及三酰甘油之间有很好的线性关系。肥胖组的血糖水平和对照组相比 ,在女性其差异具有显著性 ,而在男性则差异不显著。总体而言 ,肥胖组代谢异常率要比对照组高 ,差异具有显著性。  [结论 ] 在代谢综合征中 ,肥胖起着重要作用。必须重视肥胖问题 ,特别在社区卫生服务中 ,应该积极开展肥胖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辽宁省沈阳市汉族和满族医学生血压情况及其与体成分之间的关系,为高血压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8年5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沈阳某高校抽取2 189名19~21岁汉族和满族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进行血压和体成分指标的测量,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血压与体成分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沈阳市汉族19、20...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太原市城区中小学生血压水平及血压偏高情况,为早期预防高血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7年9~11月,对太原市城区3所中学、3所小学的10~18岁学生6924名进行血压、身高、体重、胸围、心率检查。[结果]调查男生3453人、女生3472人,男女生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均随年龄增长逐渐增高。各年龄组收缩压水平男生均高于女生(P〈0.01);舒张压水平除13岁组外(P〉0.05),其余各年龄组男生均高于女生(P〈0.01)。血压偏高(收缩压或舒张压≥第95百分位以上)率,男生为5.65%,女生为1.56%(P〈0.01),除10~12岁组外(P〉0.05),其他2组男生大于女生(P〈0.01)。血压偏高率男生随年龄增长而增高(P〈0.01);女生13~15岁组最高。不同年龄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年龄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均与身高、体重、胸围呈正相关(P〈0.01),与心率无相关(P〉0.05)。[结论]太原市城区中小学生的血压偏高率较低。  相似文献   

16.
刘欣 《中国学校卫生》2020,41(3):365-367,370
了解羽毛球运动对朝鲜族超重肥胖男大学生心肺耐力指标的干预效果,为有效降低超重肥胖大学生体重及提高心肺耐力水平提供支持.方法 在延边大学招募60名超重或肥胖的朝鲜族男大学生,进行身高和体重的测试,将被试随机分为干预l组(小强度组)、2组(中强度组)和3组(大强度组),进行12周不同强度的干预,对干预前后的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静态心率、肺活量体质量指数、20 m往返跑成绩进行比较.结果 经过12周小强度干预后,朝鲜族超重肥胖男大学生各项指标干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中强度组BMI、舒张压指标干预后低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70,-4.15,P值均<0.01);大强度组干预后BMI、收缩压、舒张压指标均降低(t值分别为3.69,3.14,4.43,P值均<0.01),肺活量体质量指数、20 m往返跑干预后高于干预前(t值分别为-3.52,-5.31,P值均<0.01).结论 中大强度干预方式能改善朝鲜族超重肥胖大学生的心肺耐力,尤其是大强度组改善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谌丁艳  王赟  吴宇  周丽 《中国学校卫生》2017,38(12):1853-1855
探讨深圳市中小学生血压与体质量指数(BMI)的关系,为高血压的早期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抽取深圳市小学、初中、高中各10所共40 989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学生身高、体重和血压数据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 高血压检出率达12.49%,高收缩压和高舒张压检出率分别为9.07%和5.70%.不同营养状况学生高血压、高收缩压、高舒张压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340.630,668.535,101.548,P值均<0.01),肥胖学生高血压、高收缩压和高舒张压检出率均最高,分别为23.79%,19.72%和9.61%;营养正常学生高血压、高收缩压和高舒张压检出率分别为10.67%,7.38%和5.15%.相关性分析显示,不同性别学段学生收缩压、舒张压均与BMI呈正相关(P值均<0.01).结论 深圳市中小学生血压状况不容乐观,血压与BMI存在正相关,应多关注超重肥胖儿童的血压状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西安市城区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及高血压检出情况及其相关性,为相关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整群抽取2010年西安市新城区所有7~18岁中小学生的常规体检资料,调查超重、肥胖及高血压检出情况,分析不同年龄、性别及体重组中小学生高血压检出率之间的差异。结果西安市城区中小学生超重检出率为13.7%,男、女生分别为16.5%和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肥胖检出率为9.4%,男、女生分别为11.9%和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年龄段男生的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均高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高血压检出率为6.2%,男、女生分别为8.03%和3.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超重及肥胖组高血压检出率分别为3.6%,10.4%,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西安市城区儿童青少年肥胖及高血压检出率处于较高水平,超重和肥胖与高血压的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河南省中小学生血压偏高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血压偏高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以参加2019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的河南省7~18岁学生共39 675人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9—10月收集其血压、身体发育相关指标,描述并比较男女、城乡各年龄组血压偏高检出率,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压偏高的影响因素。结果 血压偏高总检出率男生为20.8%,大于女生的12.4%(χ2=504.706,P<0.001),城市学生为16.2%,略小于乡村学生的17.0%(χ2=5.294,P=0.022);超重肥胖学生血压偏高检出率为25.4%,大于体重正常或消瘦学生的13.7%(χ2=734.088,P<0.001),所有学段均为超重肥胖学生检出率大于体重正常或消瘦学生;血压与腰围、体重、BMI均呈现正相关,收缩压与三者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26、0.555、0.461,舒张压与三者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30、0.390、0.326,P均<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与7~9岁年龄组...  相似文献   

20.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differences in the body composition, dietary habits, daily intake of nutrients and clinical blood indices in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by body mass index of normal weight, overweight and obese. The subjects of this research were 141 respondents of a survey carried out on students, and subjects were given 60 minutes to answer questionnaires, by recording their own answers. The average heights and weights of subjects by BMI were 162.17 cm, 52.73 kg in normal weight group, 162.35 cm, 62.22 kg in overweight group and 161.72 cm, 69.82 kg in obesity group, respectively. As for the survey daily of meals, starving breakfast and kind of snacks of subject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the groups by BMI. In animal protein food intakes, meat intake was the highest ''every day'' food consumed by subjects, and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istribution of BMI among subjects. Fruits, and greenish and yellow vegetables intakes were the highest ''every day'' foods indicated by the normal weight group. Consumption of carbonated beverages and juices show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groups by BMI. The average of total-cholesterol was the overweight group was the higher value.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and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among the groups by BMI. Average daily calories intake levels were insufficient and the intake ratio of carbohydrates, protein, and fat was the normal weight group 68:17:15, the overweight group 64:18:18 and the obese group 73:14:13. Results of the daily vitamin intake analyses displayed riboflavin, niacin, vitamin C, and folic acid levels lower than the RI levels. Fe intake was the normal weight group 81%, overweight group 76%, obese group 59% of the RI level.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establish regular meals, good quality snacks and consuming more vitamin and mineral nutritions for optimal health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