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目的 研究新疆地区巯嘌呤甲基转移酶基因型分布及新疆地区汉族与维吾尔族基因突变频率的差异.方法 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的聚合酶链反应(allele specific-PCR,AS-PCR)方法和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estri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phism,PCR-RFLP)方法检测新疆地区健康人群4种常见TPMT突变等位基因TPMT*2(G238C) 、TPMT* 3A (A719G/G460A)、TPMT*3B(G460A)和TPMT* 3C(A719G)进行检测.结果 192名新疆地区人群中发现8例TPMT*3C(A719G)杂合子,其中汉族5人,维吾尔族3人,没有发现TPMT*2、TPMT*3A、TPMT*3B.新疆地区人群中杂合子TPMT*3C的基因突变频率为2.08%.结论 TPMT*3C是新疆地区主要的突变类型,其等位基因频率2.08%;新疆地区汉族和维吾尔族人群中TPMT等位基因的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硫唑嘌呤(AZA)/6-巯嘌呤(6-MP)是治疗炎性肠病(IBD)的重要药物,治疗过程中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硫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是6-MP代谢的关键酶,本文综述IBD患者用AZA/6-MP治疗前检测TPMT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蛋白三维构象模拟与食管鳞状细胞癌p16基因变异的功能意义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人类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P16蛋白三维空间结构改变与临床病理意义的研究,为ESCC的临床防治提供可靠的指标。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DNA序列分析、计算机蛋白三维空间构象分析等技术检测了69例ESCC和36份癌旁正常组织标本的p16基因变异和P16蛋白三维空间结构的改变。结果(1)69例ESCC中p16基因变异33例,其中26例氨基酸残基变异位于P16蛋白功能域(M2组);7例的氨基酸残基变异位于功能域之外(M1组)。统计分析,M2组的淋巴结转移率、远处转移率明显高于M1组(P〈0.05),M2组中临床Ⅳ期的患者显著多于前Ⅰ-Ⅲ(P〈0.05)。但在患者年龄、性别和浸润深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16蛋白的4个锚蛋白重复序列是决定P16蛋白功能的关键结构,发生在4个锚蛋白重复序列内的变异将改变P16蛋白的三维空间构象而影响P16蛋白的抑癌功能,使得ESCC淋巴结和远处转移及临床晚期患者显著增多。本研究结果为筛选高危临床病例提供确实的论证和客观的分子病理学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JWA启动子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探讨其对基因转录活性的影响和与膀胱癌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和DNA测序的方法,检测了155例膀胱癌病例和155例非肿瘤对照人群的JWA基因启动子多态性位点;构建启动子多态性片段氯霉素乙酰转移酶报告基因重组质粒,瞬时转染NIH.3T3细胞,检测启动子多态性片段对基因转录活性的影响。结果检测到一个新SNP-76G→C;C等位基因和GC基因型频率在膀胱癌病例组为10.00%、20.00%,比正常对照组(5.16%、10.32%)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GG基因型相比,GC基因型启动子的转录活性显著降低(P〈0.0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P〈0.05,OR=2.05)显示这一多态性可能是形成膀胱癌新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JWA基因启动子-76G→C多态性可能影响JWA基因转录和表达,从而增加膀胱癌易感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TH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中国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 (autosomal recessive,AR)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opa- responsive dystonia,DRD)患者酪氨酸羟化酶 (tyrosine hydroxylase,TH)基因的突变特点。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技术和 DNA序列分析方法对 5个 AR- DRD家系的先证者和两例散发DRD患者进行 TH基因突变分析。结果 TH基因第 1~ 2、5~ 11、13~ 14外显子的扩增产物未见异常电泳条带 ,DNA直接测序 TH基因的第 3、4、12外显子 ,结果未发现异常。结论 TH 基因在中国人 AR-DRD家系中突变率不高 ,提示我国 AR- DRD患者具有遗传异质性 ,可能存在新的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6.
遗传性多发性外生骨疣基因突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阐明遗传性多发性外生骨疣(hereditarymultipleexostoses,EXT)的发病机理,并为最终防治本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在30个EXT家系中进行EXT1基因和EXT2基因全部外显子突变检测,并对发现的致病突变进行DNA测序分析。结果在2个家系中发现了致病突变,并经DNA序列分析证实,一个系EXT1基因exon6区域单个碱基(T)丢失;另一个系EXT2基因exon2区域4个碱基(tgt)丢失,前者系国内首次报道,后者系尚未见报道的新突变,这两种突变均系移码突变。结论EXT1基因或EXT2基因突变,可导致EXT,本研究结果可直接应用于EXT的遗传咨询和产前基因诊断。 相似文献
7.
长QT综合征KCNH2基因S4区新移码突变L539fs/47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1个先天性长QT综合征家系进行分子遗传学分析.方法 应用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TR)连锁分析确定突变基因的位点,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结合测序的方法 筛选KCNH2基因的突变.结果 先证者KCNH2基因在第7外显子存在19 bp的缺失,位于KCNH2基因编码序列1619~1637之间,同时突变基因的下游存在1个A1692G(CTA→CTG,L564L)多态位点,引起L539fs/47移码突变.突变基因来源于父亲,其兄弟为致病基因的携带者但未出现临床症状.结论 KCNH2基因的L539fs/47移码突变是新突变点,是引起本家系临床症状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粘多糖贮积症Ⅱ型患者IDS基因的一个新突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粘多糖贮积症 型 ( mucopolysaccharidosis type ,MPS )患者的艾杜糖 - 2 -硫酸酯酶 ( iduronate- 2 - sulfatase,IDS)基因的基因突变。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PCR- SSCP)对患者的 IDS基因可能的常见突变第 2、3、5、7~ 9外显子进行检测 ,并对 PCR- SSCP检出的突变进行直接测序 ,测序发现的突变进行 PCR-限制性酶切分析验证。结果 经 PCR- SSCP和 DNA序列分析发现该患者的第 7外显子发生新的点突变 ( G12 5 3T) ;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 PCR- RFL P)电泳检测示患者和母亲出现突变导致的酶切位点 ,进一步验证了序列分析结果。结论 筛查所得的点突变 G12 5 3T可能是该 MPS 患者的致病原因 相似文献
9.
男性不育的遗传学研究及在ICSI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在细胞遗传学基础上,建立和应用一套检测Y染色体微缺失和雄激素受体基因外显子A突变的分子诊断方法,以便研究男性不育发病机制,为临床辅助生殖技术提供遗传咨询。方法对139例原发不育患者采用外周血染色体G显带、C显带技术,并选择其中40例应用多重PCR和PCR-SSCP银染进行DAZ基因及雄激素受体基因外显子A突变检测。结果139例原发不育患者G、C显带发现54例染色体核型异常,3例DAZ基因缺失,5例雄激素受体基因外显子A发生点突变。结论通过细胞遗传学检查和DAZ基因及雄激素受体基因外显子A突变检测,从遗传学角度探讨了男性不育的病因,对卵浆单精子显微注射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快速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异烟肼(INH)和利福平(RFP)耐药相关基因katG、inhA和rpoB突变的多重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multi PCR-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al polymorphism analysis,mPCR-SSCP)方法.方法 药敏试验检测134株结核分枝杆菌临床菌株对INH和RFP的耐药性.设计结核分枝杆菌INH和RFP耐药相关katG、inhA和rpoB基因PCR引物,建立mPCR-SSCP技术检测上述菌株katG、inhA和rpoB基因的突变,同时采用PCR直接测序技术(PCR-DS)检测上述基因片段突变情况,并对上述3种方法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134株临床菌株均含有katG、inhA和rpoB基因,其中42株(31.3%)对INH耐药、45株(33.6%)对RFP耐药.mPCR-SSCP和PCR-DS检测结果显示,92株INH敏感菌株katG和inhA基因均未发生突变,检测特异性均为100%;89株RFP敏感菌株中rpoB基因分别有2株和1株检测出突变,检测特异性分别为97.8%和98.9%;42株INH耐药菌株中分别有33株和36株katG和/或inhA基因突变,检测灵敏度分别为78.6%和85.7%;45株RFP耐药菌株中rpoB基因分别有41株和43株发生突变,检测灵敏度分别为91.1%和95.6%.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mPCR-SSCP能快速、简便、特异,并有一定的敏感性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异烟肼和利福平耐药相关基因katG、inhA和rpoB突变,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Catherine Spire-Vayron de la Moureyre Herv Debuysre Nadda Sabbagh Delphine Marez Elizabeth Vinner Emmanuel Dany Chevalier Jean-Marc Lo Guidice Franck Broly 《Human mutation》1998,12(3):177-185
To detect mutations in the thiopurine S-methyltransferase gene (TPMT), we have developed a strategy based on 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SSCP) analysis of the gene amplifi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The sensitivity of the method was first evaluated by analyzing DNA samples from five individuals, including two high methylators (HMs), two intermediate methylators (IMs), and one deficient methylator (DM). TPMT alleles and mutations in each of these individuals had previously been characterized by conventional PCR-based assays and direct sequencing analysis. All mutations were associated with particular shifts in the 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of DNA fragments, allowing their identification. We further tested the efficiency of the strategy to detect new TPMT mutations. For this purpose, additional DNAs from 15 IMs and 15 HMs were submitted to PCR-SSCP analysis. A total of 7 alleles were characterized, including two new alleles. The first one, termed TPMT*1A, harbors a single mutation C → T at nucleotide –178 in exon 1 and was detected in a HM subject. The second one, termed TPMT*7, was characterized by a T → G transversion at nucleotide 681 in exon 10. This allele should be a nonfunctional allele of the TPMT gene since it was observed in combination with a wild-type allele in an intermediate methylator. We conclude that the PCR-SSCP strategy we developed could be advantageously used to fully characterize the extent of allelic variation at the TPMT gene locus in populations and thus to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genetic polymorphism of TPMT activity, which has considerable consequences for the toxicity and efficacy of therapeutically important and widely used drugs. Hum Mutat 12:177–185, 1998. © 1998 Wiley-Liss, Inc. 相似文献
12.
河北汉族群体mtDNA HV1、HV2重叠片段及编码区8430-8673nt序列多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河北汉族群体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HV1、HV2区重叠片段及编码区8430-8673nt的序列多态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结合测序方法对100名河北汉族个体进行单倍型分布调查。结果在河北汉族100名健康无关个体中,共分出91种单倍型。遗传变异度为0.9985.耦合概率为0.0115。测序结果与Anderson序列比较,共检测出65个变异位点,44个与MITOMAP收录的基因突变相同,9个与所收录的不同,12个未见收录。结论线粒体DNA在河北汉族群体中有较好的多态性分布,是法医学个人识别和母系亲属认定良好的遗传标记,为mtDNA在河北法医学鉴定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人类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poly(ADP-ribose)polymerase 1,PARP1]基因的基因型和基因频率在中国南方汉族和苗族人群中的分布。方法收集187名中国南方汉族和210名苗族人的血液DNA,用PCR法扩增hPARP1基因4个外显子,并进行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结果用PCR成功扩增出第12、13、16、17外显子,片段长度分别为253bp、313bp、175bp、362bp,在187名中国南方汉族和210名苗族人群中,分别有3人和9人检测出hPARP1基因第12、13、16和17外显子上各有1种基因突变,分别为Phe548Ser、Ala683Ser、Asp798Tyr、His808Arg。结论中国南方汉族和苗族人群中hPARP1基因第12、13、16和17外显子上存在突变型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早发及多发糖尿病家系HNF-1α基因突变的筛查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了解中国人早发及多发糖尿病家系中肝细胞核因子HNF 1α基因突变发生情况。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技术和测序方法对 2 47名无亲缘关系上海地区中国人 [其中 93名为正常对照者 ,15 4例为早发和 (或 )多发糖尿病家系先证者 ]进行HNF 1α基因启动子区、10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内含子区筛查。结果 在 15 4例糖尿病家系先证者者中见到 14种碱基改变。 3种改变未见于 93名非糖尿病者 ,其中启动子区nt -12 8T→G和IVS2nt 2 1G→A未见报道 ,且在家系中表现为与糖尿病共分离 ;另 11种碱基改变 ,它们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糖尿病者及非糖尿病者间差异未见显著性 ,且各变异与血糖、胰岛素、C 肽及空腹血脂谱等临床变量均无相关。结论 HNF 1α基因突变不是上海地区中国人早发及多发糖尿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X 连锁迟发性脊椎骨骺发育不良 (X linkedspondyloepiphysealdysplasiatarda ,SEDL)的发病机理。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及变性聚丙烯酰胺测序凝胶电泳技术 ,并结合DNA序列分析方法 ,对 5例SEDL患者及 3 0名正常对照SEDL基因的全部编码外显子及其邻近序列进行突变分析。结果 在 1例SEDL患者中发现了致病突变 ,并经DNA序列分析证实 ,SEDL基因第 5内含子剪接受体处IVS5 2— 1delAG紧接第 6外显子 3 2 2— 3 3 2delTTTTCAATGAA共 13个碱基缺失。结论该突变系国内外尚未见报道的新突变 ,这一突变可引起SEDL。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 p5 3基因突变与喉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 (PCR- 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PCR- SSCP)银染技术结合 DNA直接测序 ,检测喉鳞癌新鲜或冰冻组织中 p5 3外显子 5~ 8的基因突变。结果 - 、 - 喉鳞癌 p5 3基因突变率分别为6 9. 2 % (18/2 6 )和 85 .3% (2 9/34 ) ,P>0 .0 5 ;高、中、低分化程度的突变率依次为 5 2 .9% (9/17)、83.3%(2 0 /2 4)和 94.7% (18/19) ,P<0 .0 5 ;有、无颈淋巴结转移者突变率分别为 96 .4% (2 7/2 8)和 6 2 .5 % (2 0 /32 ) ,P<0 .0 1。从 47例 SSCP阳性标本中随机抽取 2 0例进行测序 ,19例测序为阳性 ,二者符合率为 95 %。结论 p5 3基因突变与病理分化程度及颈淋巴结转移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上海地区汉族人巯基嘌呤甲基转移酶遗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中国上海地区汉族人巯基嘌呤甲基转移酶 (thiopurine S- methyltransferase,TPMT)的遗传多态性分布。方法 用同位素标记方法测定 32 0名健康志愿者与 5 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 L)患儿的红细胞 TPMT活性。结果 371名受检者的平均 TPMT活性为 (16 .6 4± 4.5 0 ) U/ml p RBCs,其中低活性比例 8.1% ;男性和女性的平均 TPMT活性分别为 (16 .78±4.96 ) U/ml p RBCs和 (16 .5 2± 4.44 ) U/ml p RBCs;<12岁、13~ 18岁、19~ 45岁和 >45岁的 TPMT活性分别为 (16 .5 2± 4.31) U/ml p RBCs、(16 .71± 4.2 4) U/ml p RBCs、(16 .2 8± 5 .2 1) U/ml p RBCs和(17.11± 3.98) U/ml p RBCs;健康志愿者和 AL L 患儿的 TPMT活性分别为 (16 .6 5± 4.72 ) U/ml p RBCs和 (16 .5 2± 4.47) U /ml p RBCs。结论 汉族人 TPMT活性不存在性别、年龄差异 ,健康志愿者与白血病患儿之间亦无差 相似文献
18.
TG相互作用因子基因编码区域的单核苷酸多态在中国高度近视人群与正常人群中的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筛查TG相互作用因子(TG interacting factor,TGIF)基因编码区域变异与中国高度近视人群的相关性及单核苷酸多态(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在中国人群中的分布特征。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检测204例中国人高度近视先证者及112名正常人的TGIF基因所有编码外显子及两侧序列有无突变;对有突变的外显子区域进行克隆测序。结果 在TGIF基因3个外显子编码区域及两侧序列发现3个SNP和1个单核苷酸突变,分别是IVS-2 nt350G→T(36/204)、密码子140CCA→CCG,Prol40Pro、密码子163CCG→CTG,Pro163Leu及密码子126GTG→GCG,Vall26Ala(1/204);其中密码子140CCA→CCG、密码子163 CCG→CTG两个SNP在中国人群中形成3个等位基因和5种基因型,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结论 TGIF基因编码区域的变异与中国高度近视人群无相关性;TGIF基因编码区域密码子140和163的SNP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中国人群的分布达到了遗传平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