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癫癎是多种病因引起的脑功能障碍综合征,它是脑神经元反复异常放电所致。特发性癫癎是指除遗传因素外不具有其它潜在病因的癫癎和癫癎综合征。目前认为特发性癫癎是一种通道病。自1995年发现特发性癫癎患者第1个基因突变以来,已确定多数基因与其有关,而这些基因或编码电压门控或编码配体门控离子通道。本文综述近年发现的离子通道功能异常与特发性癫癎关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临床资料表明,癫癎状态中选择性易损伤区为海马CA1区,为了解癫癎发生与海马CA1区损伤的关系,笔者通过戊四氮致癎大鼠模型研究海马CA1区超微结构改变。  相似文献   

3.
杏仁核点燃癫(癎)大鼠脑内P-糖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杏仁核电刺激点燃的难治性癫癎大鼠脑内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表达的情况。方法建立杏仁核电刺激点燃的难治性癫癎大鼠模型,用RT-PCR、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蛋白印记(Western blot)的方法,分析比较PGP蛋白在癫癎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的表达。结果在基因和蛋白水平药物难治性癫癎大鼠组皮层和海马PGP的表达都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癫癎模型组内皮层和海马间的多药耐基因1(multidrug resistance gene1,MDR1)的表达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癫癎组大鼠脑内皮层和海马的PGP免疫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多,统计学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癫癎大鼠脑内高表达的PGP参与了难治性癫癎的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4.
既往,国内有关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癫癎以全面型癫癎为主,发作类型以全面性发作占多数,病因以原发性和隐源性为主。近年来随着脑电图和神经影像学等先进检查手段的广泛应用,癫癎临床分类和病因诊断准确性明显提高。为此,本研究对我院癫癎中心近一年来就诊的癫癎患者临床分类和病因特点进行总结报道。  相似文献   

5.
江四清  赵德明 《安徽医学》2009,30(3):347-349
1概述癫癎是一个复杂的神经科临床综合征,作为一种多发病、常见病,极大地影响人们的健康。目前癫癎的治疗主要是依靠西药治疗,包括传统的抗癫癎药物(如卡马西平、丙戊酸等)和新型抗癫癎药物(如托吡酯、奥卡西平等)。抗癫癎治疗的总体目标是确保癫癎患者拥有尽可能好的生活质量,使他们能够和癫癎以及相关的精神和身体障碍和谐共处。癫癎的治疗,尤其是药物治疗是很复杂的。目前常用的抗癫癎药物共有十几种,如何安全、有效、个体化的抗癫癎药物治疗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抗癫癎药物临床使用时间长,疗效确切,价格低廉,目前仍是临床抗癫癎治疗一线用药。但是传统抗癫癎药物由于副作用大,药物间相互作用较多,患者不易耐受等缺点,使其在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国际抗癫癎联盟(ILAE)指南认为,在儿童和老年患者由于存在耐受性或药物间相互作用等潜在问题,因此对这些特殊人群推荐首选新型抗癫癎药物。认知是大脑的高级神经活动,包括理解、记忆、学习能力、注意力、警觉性和知觉等。抗癫癎药物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因其对病变部位神经元的兴奋性和维持正常认知功能神经元的兴奋性有同样的降低作用,故抗癫癎药物导致的认知损害在一定程度上以减少痫性发作来代偿。影响癫癎认知功...  相似文献   

6.
脑血管病是继发性癫癎的常见原因之一,继发性癫癎可发生于脑卒中的任何时期,甚至以其为首发症状,造成临床诊断困难。现将我们工作中所见的以癫癎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45例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癫癎伴发抑郁(epilepsy with depression,EWD)大鼠模型建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通过测定蔗糖水消耗和旷场试验基线值,选择行为学相近的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癫癎组、慢性温和应激刺激(chronic mild stress,CMS)组、癫癎+CMS组。癫癎组采用锂-匹罗卡品进行慢性癫造模,CMS组采用CMS进行抑郁造模,癫癎+CMS组在进行慢性癫癎造模后再予以CMS进行联合造模以制备EWD大鼠模型。最终32只大鼠纳入统计,每组8只。通过旷场试验和糖水消耗试验观察大鼠自发性行为改变,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海马区5-羟色胺1A(5-hydroxy tryptamine 1A,5-HT1A)受体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大鼠的抑郁行为学指标与正常组比较,癫癎组(糖水消耗、糖水偏爱、垂直及水平运动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MS组各指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癫癎+CMS组则降低得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癫癎组比较,癫癎+CMS组各指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MS组比较,癫癎+CMS组的糖水偏爱程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的5-HT1A受体mRNA表达与正常组比较,癫癎组、CMS组、癫癎+CMS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癫癎+CMS组降低得更为明显;与癫癎组比较,癫癎+CMS组5-HT1A受体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MS组比较,癫癎+CMS组5-HT1A受体mRNA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经锂-匹罗卡品慢性癫癎造模后结合CMS,可为EWD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提供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戊四氮诱导发育鼠癫癎持续状态(SE)后海马结构的突触重建以及NMDA受体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图像分析仪测定戊四氮诱导的发育鼠癫癎持续状态模型及用NMDA受体拈抗剂MK-801治疗后海马结构内CA3区及齿状回内分子层突触素(p38)的阳性免疫反应产物的光密度值(A)。结果不同日龄SD大鼠SE后海马结构内各部p38阳性免疫反应产物光密度值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尤以CA3区苔藓纤维层和齿状回分子层内带为甚;MK-801可显著减少p38的表达。结论癫癎持续状态后存在突触重建现象,一方面是癫癎发作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导致癫癎反复发作的分子学基础;在此过程中NMDA受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脊液催乳素水平在癫癎与非癫癎儿童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32例癫癎患儿(癫癎组)和33例患有惊厥但临床已排除癫癎(非癫癎组)及31例无惊厥患儿(对照组)的脑脊液催乳素水平。结果:癫癎组脑脊液催乳素水平明显高于非癫癎组与对照组(P<0.05);非癫癎组脑脊液催乳素水平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检测脑脊液催乳素水平可为癫癎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脑外伤性癫癎是指脑外伤后引起的运动感觉意识及精神障碍为主的临床综合征。外伤后癫癎是脑外伤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约占全部癫癎患者的1%~10%[1]男性高于女性。外伤性癫癎早期发作时间在伤后1~2周,晚期在伤后6个月~3年[2]。外伤性癫癎中,颞叶癫癎是最常见的一种,  相似文献   

11.
发生于成年人的癫癎称成年癫癎或晚发癫癎,晚发性癫癎的年龄界限,文献中并不一致。有作者将16岁以后初发的癫癎列为“成年癫癎”。本文就某医学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451例初发癫癎病人进行分析(1946至1976年)。全部病人首次癫癎发作发生在30岁以后,男性为多,计276例,占总数的61.1%。对全部病人进行了详细的临床检查,放  相似文献   

12.
癫癎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建立实验性癫模型,探讨其发病机理,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和筛选抗癫药物,是研究癫的重要途径.本文就癫模型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癫癎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细胞中caspase 3新底物的寻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癫癎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细胞中寻找caspase 3新底物.方法:建立癫癎模型大鼠海马组织cDNA文库,构建含caspase 3的P12和P17两亚基的三杂交诱饵载体,检测其效果,并进行酵母三杂交筛库.结果:成功建立了癫癎模型大鼠海马组织cDNA文库,构建了大鼠caspase 3基因的酵母三杂交诱饵载体,并通过caspase 3与eIF2α之间的相互作用验证;以此三杂交诱饵载体筛库获得caspase 3的新底物PIAS1及MIZ1.结论:从癫癎模型大鼠海马的cDNA文库中筛库获得caspase 3的新底物,为进一步研究caspase 3在癫癎发作引起海马神经损伤中的作用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在儿童癫癎与非癫癎性发作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分析我科动态脑电图室监测到发作的45例患儿.结果经动态脑电图证实,40例初诊为癫癎性发作的患儿中,32例(80%)确诊为癫癎,8例(20%)为非癫癎性发作;5例初诊为非癫癎性发作的患儿中,2例(40%)确诊为癫癎3例(60%)为非癫癎性发作.结论动态脑电图对鉴别癫癎及非癫癎性发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难治性癫癎约占癫癎患者的20%~25%[1],主要指临床上经正规抗癫癎药物治疗仍无法满意控制发作的癫癎患者.当前,外科手术已成为这部分癫癎患者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我院于2005年1~8月采用癫癎病灶精确定位技术和外科手术治疗难治性癫癎20例,收到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癫癎持续状态是指一次接连一次的癫癎发作,而发作间期意识不清醒称为癫癎持续状态。癫癎是内科较常见的急症,各科均可见到,如不及时抢救,对患者生命将会造成严重威胁,由于并发症最终导至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癫癎病人中呈持续状态的发生率约占6%,死亡率在8—33%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癫癎性精神障碍的门诊患者临床症状特征。方法: 采用自编临床资料调查表,对门诊10年50例癫癎性精神障碍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癫癎发作时精神障碍14例,发作间期精神障碍31例,发作后精神障碍30例;各种精神障碍中癫癎大发作42例(84%),其余是癫癎小发作和精神运动性发作或混合发作;其中个性改变21例,智力减退13例,精神分裂症样症状11例,冲动行为12例,性行为异常4例。结论: 癫癎性精神障碍的患者84%是癫癎大发作所致,治疗癫癎大发作对防止精神障碍发生十分重要。对个性改变、智力减退和伴有冲动行为的患者应加强监护,防范暴力行为。  相似文献   

18.
癫癎持续状态是指癎性发作时间长(超过30min)而有潜在性神经损伤的癫癎类型.癫癎持续状态后慢性脑病、脑萎缩、局灶神经症状发生率明显增加,但神经损伤机制仍未阐明,临床治疗也缺乏有效手段.近年来,随着对癫癎持续状态的不断深入研究,对癫癎持续状态后神经损伤机制有了更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睡眠与癫癎     
癫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科疾病。癫癎发作在时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性,这一点早在1920年对癫癎的研究中就已注意到,特别是观察到癫癎发作易受睡眠-觉醒周期的影响这一现象。据此,有学者提出了按癫好发时间对其进行分类。近年来从细胞和分子水平对癫癎发病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已肯定癫的发作存在具有功能意义的昼夜生物节律性。借助睡眠脑电图分析,发现睡眠与癫癎之间确有密切关系。随着这些研究的逐步进展,对二者关系的了解也越来越多。现将国内外近年来有关研究综述如下。1睡眠期对癫活动的影响睡眠过程对癫发作及发作间期样放电的…  相似文献   

20.
药物是治疗癫(癎)的一线手段,抗癫(癎)药物已经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从1978年以前上市的传统抗癫(癎)药物,到1993年以后上市的新型抗癫(癎)药物,抗癫(癎)药物在作用机制、疗效与不良反应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一些新进展.近年一批新药正在进行临床试验,未来有望用于临床;某些可能具有抗癫(癎)作用的靶点、机制及通路也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本文将从药理机制上对历代抗癫(癎)药物及其可能的新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回顾与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