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胫后动脉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12
目的 报道改进手术方法的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临床应用的效果。 方法 在多普勒血流仪引导下设计以胫后动脉发出的筋膜皮穿支为血管蒂及旋转点 ,沿隐神经营养血管轴线切取皮瓣逆向转位修复小腿中下段及足踝部皮肤缺损创面。 结果 临床应用 7例 ,皮瓣全部成活 ,皮瓣面积为 15cm× 8cm~ 5cm× 4cm ,穿支血管蒂位于内踝上方 8~ 2 0cm处。随访 6~ 18个月 ,皮瓣质地优良 ,外形与功能恢复满意。 结论 该皮瓣设计灵活 ,切取方便 ,血供可靠 ,适于修复小腿中下段及足踝部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 ,为一种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与穿支蒂皮瓣相结合的新型皮瓣。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低旋转点胫后动脉穿支蒂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的效果。方法:自2012年9月至2018年12月,以胫后动脉发出的最低点穿支为蒂,沿隐神经-大隐静脉轴线切取皮瓣,逆行转位修复足踝部及小腿下段软组织缺损13例,男11例,女2例,年龄3~75岁,平均29岁,皮瓣面积为4 cm×5 cm~9 cm×16 cm,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用胫后动脉穿支联合隐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二期修复足底内侧创面的手术技术和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胫后动脉穿支联合隐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修复足部内侧软组织缺损创面共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23~69岁,平均36.9岁。损伤缺损位置均位于足底内侧跖跗关节附近,软组织缺损面积为4.5 cm×5.0 cm^8.0 cm×14.0 cm,皮瓣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取同侧大腿全厚皮片游离植皮部分修复。所有患者术后采用门诊及电话定期随访。定期随访,观察患肢功能、皮瓣供区及受区愈合情况。结果13例皮瓣顺利成活;1例远端出现小面积坏死,部分拆线减压,经换药后愈合;1例出现皮瓣瘀紫及张力性水泡,手术探查、去除局部血肿、蒂部拆线减压后皮瓣成活;1例患者术后8个月予以皮瓣削薄整形。本组患者术后均获6~12个月随访,皮瓣颜色、温度、毛细血管反应正常,皮瓣质地柔软,外形不臃肿,患足行走无明显受限,功能恢复基本满意。结论胫后动脉穿支皮瓣携带隐神经和大隐静脉可使皮瓣成活更可靠,血运更理想,将皮瓣所携带的隐神经与受区皮神经缝接,可以重建皮瓣的保护性感觉,是临床修复足底内侧创面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逆行大隐静脉-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索小腿下段及足踝部创面的修复方法。方法自2000年7月以来,采用大隐静脉-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远段及足跟部创面13例,将隐神经断端与创面附近皮神经吻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8~28个月(平均13.3个月)随访。11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远端1cm坏死,换药后愈合;另1例出现微小水泡,无坏死。皮瓣外形美观、感觉良好,行走功能良好。结论大隐静脉-隐神经逆行皮瓣是修复小腿远端创面的较好选择,皮瓣血供可靠,修复范围广,外观满意,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5.
跟腱部位外伤后皮肤坏死、跟腱外露的情况临床较多见,最常用的手术方式为腓肠神经皮瓣,用以修复踝关节后外侧皮肤缺损较多。 相似文献
6.
大隐静脉-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解剖与应用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目的探索大隐静脉-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游离移植与移位修复的临床解剖与应用.方法选取福尔马林常规固定的成人下肢标本20侧,自愿捐献新鲜成人下肢标本8侧;其中左下肢12侧,右下肢16侧.解剖20侧成人下肢标本,观察大隐静脉、隐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起源、大小、分支、分布和吻合;4侧新鲜成人下肢标本股动脉灌注朱砂滤过液,静脉灌注泛影葡胺后,钼靶X线片显示静脉周围血管网分布;另4侧新鲜成人下肢标本行大隐静脉显微解剖,观察静脉周围血管分布及吻合情况.临床应用大隐静脉-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游离修复虎口、带蒂逆行皮瓣修复足跟部及小腿下段、顺行皮瓣修复胫前及膝关节周围创面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7~53岁.车祸伤7例,碾压伤4例,炸伤1例,中厚皮术后瘢痕2例,足底肿瘤扩大切除1例,外伤术后长期溃疡3例.创面部位:虎口1例,小腿上段及膝关节周围3例,小腿下段及足部14例.其中骨质外露7例,肌腱外露3例,钢板外露1例.创面范围:4 cm×4 cm~13 cm×7 cm.皮瓣切取范围6 cm×4 cm~15 cm×8 cm,蒂长8~11 cm,筋膜蒂宽2.5~4.0 cm,蒂部带窄条皮肤宽1~2 cm.结果膝降动脉在股骨内侧髁上9.33±0.81 cm处发出,分出隐动脉支伴隐神经下行,在股骨内侧髁下平均7.21±0.82 cm浅出,位于大隐静脉旁,隐动脉与胫后动脉穿支成"Y"或"T"形吻合,接力构成纵行血管链,达内踝前下方,形成皮瓣的轴心血管.大隐静脉周围5~8 mm内分布有波浪状小血管,直径约0.05~0.10 mm,也吻合成纵行链状,钼靶X线片示小血管沿静脉一侧或双侧呈平行波浪状走行.临床应用18例,术后皮瓣均成活, 2例远端3 cm出现小水泡,经拆线减张、换药后愈合.13例经6~12个月随访,修复后创面获得保护性感觉,功能接近正常,外观满意,无溃疡.结论隐神经及大隐静脉周围均有血管网伴行,大隐静脉-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可游离移植,也可形成近端蒂或远端蒂皮瓣移位修复小腿近侧或足踝部创面.皮瓣血运可靠,不牺牲主要血管,是下肢创面修复的良好供区. 相似文献
7.
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动脉穿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5,自引:6,他引:45
目的研究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动脉穿支的分布规律及临床应用。方法对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远端蒂部的动脉来源及分布。2003年1月~2004年8月,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临床采用低旋转点的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36例。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6~66岁,平均35.2岁。足跟及足底部皮肤缺损18例,足背部缺损10例,中前足缺损8例,均伴有骨、肌腱外露。缺损范围:3.5cm×2.5cm~17.0cm×11.0cm,切取皮瓣4cm×3cm~18cm×12cm。结果远端蒂动脉穿支2~5支,来源于跟外侧动脉穿支及外踝后动脉穿支,外径0.6±0.2mm和0.8±0.2mm,距外踝尖上1.0±1.3cm和2.8±1.0cm。腓动脉肌间隔穿支0~3支,出现率依次为96.7%、66.7%和20.0%,外径0.9±0.3、1.0±0.2和0.8±0.4mm,距外踝尖上5.3±2.1、6.8±2.8和7.0±4.0cm。动脉穿支发出皮支、皮神经浅静脉营养支和深筋膜支,形成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链和深、浅筋膜血管网。临床应用36例皮瓣全部成活,仅3例术后皮瓣边缘少量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所有患者经8~16个月随访,供区外形良好,患肢能正常行走,皮瓣感觉逐步恢复。结论以外踝后动脉穿支为蒂,皮瓣旋转点在外踝尖上3.0cm。以跟外侧动脉穿支为蒂,皮瓣旋转点近外踝尖平面。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胫后动脉穿支供血的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方法 以胫后动脉发出的穿支为血管蒂,沿隐神经营养血管轴线设计、切取皮瓣,逆行转位、覆盖创面.结果 自2005年12月至2011年12月,应用带胫后动脉穿支供血的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踝、足跟、足背创面24例,21例皮瓣完全成活,创面Ⅰ期愈合,3例皮瓣远端约2cm坏死,经换药及手术植皮创面愈合.随访6~18个月,皮瓣外形及功能良好.结论 带胫后动脉穿支供血的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不损害主干动脉、供区破坏小、操作简单、易成活、受区覆盖好,是修复踝、足跟、足背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9.
胫后动脉穿支营养皮瓣修复足跟慢性溃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胫后动脉穿支营养皮瓣修复足跟慢性溃疡的手术方法及临床应用后的效果。方法:以胫后动脉内踝以上发出的皮动脉穿支为筋膜皮瓣转轴点,在伤肢小腿内侧设计恰当长度和宽度的筋膜蒂皮瓣,转移修复足跟慢性溃疡。结果:2009年9月~2013年1月临床应用此方法修复12例足跟慢性溃疡,术后12例皮瓣均成活,随访4个月~2年,平均13个月,可正常行走,皮瓣感觉异常等级评分均值为0.167;供区感觉异常等级评分均值为0.083。皮瓣痛觉等级评分均值为1.250;供区痛觉等级评分均值为1.167。明显感觉功能得到一定程度恢复,且均未再出现皮肤破溃及复发。结论:胫后动脉穿支营养皮瓣修复足跟慢性溃疡,血供有保障,成活率高,损伤小,且术后外形及功能理想,接近于正常足跟组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胫后动脉穿支隐神经营养血管双供血皮瓣修复小腿和足踝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疗效. 方法 2006年1月至2012年2月,在多普勒血流仪引导下设计以胫后动脉穿支为旋转点,同时保留胫后动脉穿支及隐神经营养血管双供血的岛状皮瓣修复小腿、足踝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20例.皮瓣面积为19 cm×11 cm~11 cm×8 cm.皮瓣切取范围上界可达髌骨上缘水平,皮瓣下界可达内踝上缘,前可至小腿前正中线,后可至小腿后正中线.皮瓣最远端可修复创面达趾跖关节. 结果 19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二期再次行皮瓣修复后创面痊愈.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 24个月,平均10个月.皮瓣色泽、血运、质地良好,无破溃.全部病例皮瓣不同程度恢复了痛觉与深触觉. 结论 胫后动脉穿支隐神经营养血管双供血皮瓣不破坏胫后动脉主干血管,同时保留了胫后动脉穿支及隐神经营养血管双重供血来源,扩大了胫后动脉穿支的供血范围,使该皮瓣切取水平高,保证了皮瓣血液循环,可以修复小腿和踝足部大面积创面.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与逆行胫后动脉皮支蒂复合瓣修复足跟部瘢痕的疗效。方法:应用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与逆行胫后动脉皮支为蒂的复合瓣修复足跟部瘢痕共11例。设计的皮瓣面积为6cm×8cm~9cm×16cm。结果:11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创面Ⅰ期愈合,术后随访患者3~24个月,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论:隐神经一大隐静脉营养血管与逆行胫后动脉皮支蒂复合瓣相对较长,血供可靠,皮瓣可切取面积大,是修复足跟部瘢痕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12.
13.
胫后动脉内踝上肌间隙支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观察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11,他引:5
目的 探讨胫后动脉内踝上肌间隙支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特点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解剖观测10具成年人体标本(20侧下肢)的胫后动脉内踝上肌间隙支的起源、走行、数目、管径和分布.10例同侧及对侧踝周皮肤缺损行胫后动脉内踝上肌间隙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年龄20~50 岁,供区植皮.结果 胫后动脉在内踝上发出肌间隙支2~7 支,其外径约0.4~1.8 mm,长度约0.3~4.5 cm.本组患者修复皮瓣大小为7 cm×6 cm~20 cm×8 cm,除1例皮瓣远端有约3 cm×1cm的坏死外,10例皮瓣完全成活,7例获随访2个月至3年,皮瓣色泽、质地、外形良好.结论 该皮瓣血运可靠,修复范围广,不牺牲主要血管,手术简便安全,是修复踝周缺损的理想皮瓣之一. 相似文献
14.
内踝前动脉穿支为蒂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目的为内踝前动脉穿支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察踝前内侧区的动脉来源、分支分布及其邻近动脉吻合.结果踝前内侧区动脉,前侧来自内踝前动脉和胫前动脉踝上支穿支,外径平均0.6~0.8mm;后侧来自胫后动脉肌间隙支和骨皮穿支,其中胫后动脉的肌间隙支2~3支,平均外径(0.9±1.2)(0.5~2.5)mm,骨皮穿支1~2支,外径(1.3±0.3)(0.7~2.0)mm.动脉穿支均发出骨膜支、深筋膜支、皮支、皮神经及浅静脉营养支,构成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以及深、浅筋膜血管网.结论踝前内侧区的隐神经、大隐静脉、筋膜及皮肤营养血管同源,呈明显的纵向性分布.设计以内踝前动脉筋膜穿支为蒂的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远端蒂的旋转点在内踝尖平面,可用于转位修复前足的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游离胫后动脉皮瓣串联足底内侧皮瓣瓦合修复前足脱套伤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1年12月,一期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处理创面,延期应用带神经的游离胫后动脉皮瓣串联足底内侧皮瓣瓦合修复前足脱套伤5例.皮瓣切取面积为:胫后动脉皮瓣14 cm×10 cm~11 cm×8 cm,足底内侧皮瓣12 cm×8 cm~8 cm×6cm.结果 本组5例皮瓣全部成活,无血管危象发生.术后随访6~21个月,感觉恢复S3~S3+级,皮瓣质地、外形均良好,跖底无溃疡及胼胝发生.结论 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带神经的游离胫后动脉皮瓣串联足底内侧皮瓣瓦合修复前足脱套伤,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胫后动脉皮支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明生 《中国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4,15(2):66-67
目的 探讨以胫后动脉皮支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和有关问题。方法 应用胫后动脉皮支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缺损面积为 3cm× 4cm~ 8cm× 12cm。设计的皮瓣面积为 4cm× 8cm~ 10cm× 13cm。结果 6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 ,创面Ⅰ期愈合 ,1例患者皮瓣远端小部分坏死 ,经换药处理后 ,创面Ⅱ期愈合 ,术后随访患者 6~ 2 4个月 ,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论 胫后动脉皮支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血供充分 ,蒂长 ,皮瓣切取面积大 ,是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17.
18.
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14
目的报道应用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1997年10月~2001年12月,应用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转移修复各种原因所致的足踝部软组织缺损11例.结果10例术后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远端少许坏死,皮瓣面积最大为28 cm×11cm,最小为8 cm×6 cm,随访6个月~2年,效果满意.结论皮瓣应用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为蒂,可以不牺牲小腿主要血管而修复足踝部大部分的软组织缺损,手术简便、安全,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