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支气管哮喘和牙周炎虽在症状表现上大相径庭,但发病机制上皆与T淋巴细胞诱导的炎症反应、细胞因子、炎性介质有关。支气管哮喘隶属中医"哮病"、"哮喘"范畴,而牙周炎则为"牙宣"、"齿衄"。"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肾同司气体出纳,而肾主摄纳,有助于肺气肃降,肾元亏虚则摄纳失常,气不归元,上逆于肺而喘,故有《医学心悟》之"外感之喘,多出于肺,内伤之喘,未有不由于肾者";肾主骨,齿为骨之余,故临床上常予玉女煎滋肾水清胃火以治疗牙周炎。由此可见,两者之中医病机、临床辨治、疾病转归皆与肾有密切关系。有鉴于此,笔者基于"从肾论治",试图阐明支气管哮喘与牙周炎两种疾病之间的病治关系。  相似文献   

2.
哮喘     
哮喘是一种发作性或非发作性哮鸣,气喘性疾患,哮是指喉中有哮鸣音;喘是指呼吸困难,合称哮喘。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肺肾受病,升降失常,呼吸不利。邪在于肺者为实喘,气不归肾者为虚喘。受寒或当风或因饮食而发者为冷哮,因痰热素盛,肺气郁滞不宣,喉中哮鸣者为热哮。在临床中有喘证自发或哮喘同时  相似文献   

3.
张小虎  Julia Kravitz 《新中医》2015,47(4):314-315
<正>哮喘,古代中医将之分为哮和喘两类。哮证,是发作性痰鸣气急的疾患,简称哮;喘证是指由于外感或内伤,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以致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严重者可由喘致脱出现喘脱之危重证候。现代中医一般把哮和喘并称为哮喘。《内经》中哮喘多以"喘鸣"喘咳"喘呼"等名称出现。情绪,在中医学概念中通常用"七情"来概括,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均属于《内经》中  相似文献   

4.
小儿哮喘病症在《金匮要略·肺痿肺痛咳嗽上气病脉症治第七》中指出:"咳而上气,喉中水鸣声。"在《医学正传》中指出:"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总之,哮以呼吸急促,喉间水鸣声为特点;而喘则以呼吸急促困难,不能连续以息为主症。喘未必哮,而哮必兼喘,故称哮喘。小儿哮喘主要以支气管哮喘多见。本病反复发作,根治难,大宗治疗:在发作时以祛邪为主,缓解时则从调补肺脾肾着手。笔者在辨证的原则下运用三苏汤治疗小儿哮喘取得疗效。  相似文献   

5.
支气管哮喘是临床常见病,属变态反应性疾病,与人体整体免疫力下降和过敏有关[1].临床表现为喘憋哮鸣,呼吸困难,喘息不得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等症状[2].该病属中医哮病范畴,发于肺、脾、肾三脏,且哮鸣多有"宿根",即过敏原与过敏史,其病机与痰饮、瘀血、气滞,火郁、本虚密切相关.中医哮喘病治疗素有"喘分虚实、哮分寒热"之说.治疗方面,《丹溪心法·哮喘》指出:"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并总结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证治规律,标本缓急,各适其所.  相似文献   

6.
介绍柏正平教授分期论治哮病经验.柏教授认为哮病发生的病因病机颇为复杂,其病因与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关系密切,而病机则责之于肺、脾、肾三脏,病理因素责之于风、痰、虚三端,故柏教授辨证论治哮病多从"风、痰、虚"三端和"肺、脾、肾"三脏入手,将临床分为发作期与缓解期.发作期责之于风痰,治宜祛风解痉、化痰平喘,常以舒喘汤加减治之;缓解期责之于肺、脾、肾虚,治宜健脾化痰、补益肺肾,常以补肺益肾膏化裁治之;且将活血化痰之法贯穿治疗始终,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哮喘临床以呼吸急促,喉间痰鸣为特点。属于哮、喘病范畴,二者《医学正传》指出:“喘以气息言,哮以声响言”。由哮必兼喘,故一般习称哮喘,而喘来必兼哮。历代医家在实践中对其发病及治疗积累了宝贵经验,迄今为后人所用。如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云:“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证治汇补·哮病》云:“哮为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可见其病主要是内有伏痰被外邪所动,致肺气壅滞、痰气交阻而成。又如清·叶桂提出本病“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揭示了肺肾二脏司呼吸主摄纳功能失  相似文献   

8.
哮喘,本是哮与喘的两种症侯表现。哮是指喉间声响而言,开口闭口皆有痰声;喘是指呼吸而言,临床表现为气息急促,升多降少。其实哮的发作常兼喘促,而喘发作时未必兼哮。由于古来习惯哮喘并提,故亦从之。黎老师对哮喘的治疗,不少病情严重,病程较长,或反复治疗,效果不明显的,而经他调治,往往  相似文献   

9.
<正> 喘者,古又称之上气,气即气息之谓,其证可见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其由来,肺主一身之气,为五脏之华盖,外邪乘肺则肺胀,胀则肺管不利。不利则气道涩,故气上喘逆,鸣息不通;或肺虚气失所主,少气不足以息而为喘;或肾元不固,摄纳无权,气不归元,阴阳不相接续,亦可气逆于肺而为喘。是以此证治之,虚则补之,实者泻之,实喘其治在肺,逐其外邪,其喘自平;虚喘其治在肾,益肾纳气,其病向愈。此谓常法之治。  相似文献   

10.
喘与哮均属肺系疾病 ,临床属急重症 ,为标实证 ,就喘来说 ,可出现在多种慢性疾病的过程中 ,虽其成因多 ,并有虚实之分 ,但其病理性质或是邪壅于肺 ,或是肺不主气 ,都可导致宣降失司而作喘 ;就哮来说 ,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的疾患 ,主要由于宿痰内伏于肺 ,复因多种因素而致病 ,其病理性质是痰阻气道而致肺失宣降、上逆作哮。总之喘与哮 ,其病机有相同之处 ,即肺失肃降 ,都是标实证 ,这也是治疗的相同之处。肺主气 ,司呼吸 ,主宣发与肃降 ,人体呼吸功能是由肺脏所主 ,而只有肺宣发与肃降的相辅相成 ,即有宣有降 ,才能呼吸匀调 ,气道通畅 ,肺…  相似文献   

11.
曾庆骅教授认为,哮喘是一种症状,喉中有声谓之哮,呼吸急促谓之喘。正如《医学正传》所说:“喘以气息言,哮以声响言。”临床上哮多兼喘,但喘未必都兼哮。哮为实证,喘多为虚证。引起哮喘的原因,历代医家论述颇多,如《症因脉治》指出:“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证作矣。”《证治汇补》云:  相似文献   

12.
陆拯主任中医师系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导师,业医四十余载,治学严谨,熟谙经典,融汇各家,学验俱丰.笔者有幸侍诊,深受教诲.陆师认为,哮喘属于祖国医学"哮"、"喘""痰饮"等范畴,病情复杂,痰饮内伏是哮喘的主要病理因素.诚如<脉因证治*哮病>曰:"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则哮喘之症作矣."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若论及痰之本也,又无不在于肾.痰与饮为阴邪,深伏于内,盖因阳气虚弱不能化阴.因此,哮喘之根本在于肺脾肾三脏阳气虚衰,功能失调,病性总属本虚标实.故临证之时应审证求因,四诊合参,细察虚实,罹寒罹热,循泻实、补虚、温寒、清热之治则,施以相应方药.  相似文献   

13.
朱丹溪谓二"虚喘由肾虚"。朱氏以降,"虚喘治肾"一说几成定局,然温习文献、证诸临床,"虚喘治肾宜兼治肺"(方仁渊语),方臻完善。兹探讨如下,以供同道参考。从发病机制而言,肺为主气之脏,肾为气之根。肺肾经脉相连,肺气以下降为顺,肾气以摄纳为和,共同维护正常的呼吸功能。病邪犯肺,肺气闭郁,清肃失司,发为实喘,解除外邪,则喘息自平。若延误失治,致病邪羁留,久咳久喘,穷必及肾。肾虚摄纳无权,令肺金之气不下行而转上逆,遂成喘证,正如《医贯》所说:""真气耗损,喘出于肾气上奔"。自主水,主命门火,命门火表,水失其制…  相似文献   

14.
<正>哮喘是一以呼吸急促为特征的肺系疾病,祖国医学将其分为哮病和喘症。哮病指在喘息之时,喉中有哮鸣之声,且病有夙根,哮必兼喘,为一种经常发作性疾病;喘症则以呼吸急促困难为主,甚至鼻翼扇动,张口抬肩,但不一定兼哮,二者多同时发作,相当于西医学的"支气管哮喘"范畴。祖国医学对哮喘的认识丰富多彩,其中《金匮要略》所论及"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咳逆上气,喉中有水鸣声",并拟射干麻黄汤,至今仍有效指导临床。疾病有阴阳之分,虚实之别,仲景所论当为实证。笔者遍阅古今圣贤之说,认为张景岳之论公允而全面:"实喘者,气长而有余。虚喘者,气短  相似文献   

15.
12 健脾温肾法 本法常用于哮喘等症.刘老认为:哮喘为常见病之难治症,前人有发时治肺、平时治肾,治肺宜开、治肾宜纳的经验.哮喘多伴痰咳,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肾为五液之主,痰为病之因,亦为病之果,识病之机、索其病本治之,则不中远矣.  相似文献   

16.
笔者近年来根据标本同治、虛实兼顾原則,应用射干麻黃湯加枸杞莵絲、狗脊、熟地、巴戟天、补骨脂等补腎药物治虛冷哮喘,疗效頗为滿意。不但迅速控制其临床症狀,且經长期追踪观察,多数未見复发。茲将理法方药,加以初步探討如下。古人对哮喘症言之頗詳,多以哮、喘分別論述。根据个人临床經驗,认为哮与喘多同时并見。本病成因为飮邪內阻,風塞外束,邪留肺絡所致,其复发原因則多因气候和飮食等外因而誘发。其病机是肺实腎虛。因肺为气之主,腎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腎主納气。肺实  相似文献   

17.
小儿哮喘辨治三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儿哮喘是一种小儿常见病 ,多见于 3岁~ 7岁小儿。主要以哮鸣气促、呼气延长为特征。一般哮是指呼吸时喉中的哮吼声 ,喘是指呼吸急促 ,因哮必兼喘 ,故而通称哮喘。哮喘易反复发作 ,好发于春秋气候突变季节和冬季严寒时。哮喘病名最早见于《丹溪心法》。喘有虚实两类。张景岳云 :“实喘者有邪 ,邪气实也 ;虚喘者无邪 ,元气虚也。”叶天士云 :“在肺为实 ,在肾为虚。”罹患本证成因颇多 ,一是素体不足 ,二是痰饮留伏 ,三是肺脾肾不足与痰浊相结。历代医家认为 ,肺脾肾三脏不足、卫表不固和痰湿内伏 ,是致病的主要内因。外因多为气候转变 ,寒…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将哮喘归属为"哮病"、"喘证"范畴.该病反复发作,发作期大多存在着寒热错杂、虚实相兼的情况,因此很难将其单纯地归于某一孤立的证型.临证中当根据该病发作之缓急,有所侧重,综合治疗,笔者就临床治疗哮喘的体会论述如下. 1 久病体虚之人当以温脾补肾为主 肾者五脏六腑之本,久病必伤肾;肺主气司呼气,肾主纳气,肺之呼吸功能需赖肾之纳气功能协助.是故哮喘之病"其标在肺,其本在脾肾".临证所见尤以脾肾阳虚证候为多,肺肾阴虚者甚少,即有亦常合并有脾肾阳虚之证候.故温补脾肾为治疗慢性哮喘恢复机体阴阳平衡之大法也.临证之时常以蛤蚧、人参、仙茅、仙灵脾、肉桂、附子、干姜、山茱萸等温脾补肾药作为慢性哮喘之基础药随证加减治之.对于久病体虚之人当以温补脾肾之法贯穿其始终,盖脾肾温其痰自化,其升降之性自复.  相似文献   

19.
徐登国 《中医研究》1990,3(1):36-38
喘病极为多发常见,芸芸众生,罹患此者,不知几多。喘促窒闷,不离斯须。医者见之,多感棘手。《景岳金书》谓:“气喘之病,最为危候,治失其要,鲜不误人。”俗谓喘无善证,信然也。斯痰缠绵,终年难愈,元气暗耗,渐入损怯之途。“五脏之伤,穷必及肾。”始为实证,终为虚证。叶天士认为“在肺为实,在肾为虚。”实证治重在肺,虚证治重在肾。在肾当以益肾纳气为治。但观之临床,治疗虚喘谓用人参、补骨脂、蛤蚧、胡桃肉之属,即为纳气平喘之治,有失允当。肾主闭藏,内寓元阴元阳。《证治准绳》认为:“真元耗损,喘生于肾气之上奔也。”真元耗损,是指肾中阴阳大受戕伐也。阴阳既伤,肾用衰弱不振。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肾亏不能纳气归原,则肺气(月贲)郁  相似文献   

20.
支气管哮喘的治法很多,用药也较广泛,但一般认为急性发作期需定喘降逆,慢性迁延期则以补肾培本为主,此所谓“发作治肺,平时治肾”的法则。发作治肺支气管哮喘初发或旧病复发之始,往往表现为实喘的证侯,实喘又有偏寒偏热之分,挟痰挟湿之别。目前多数学者主张繁中求简,抓住主要方面,以便于辨证用药。认为分为“寒喘”与“热喘”较为确切,在临床上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