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2 毫秒
1.
正鞍结节脑膜瘤,又称鞍区脑膜瘤、鞍上脑膜瘤,是指起源于鞍结节、鞍隔、前床突或蝶骨平台等区域的脑膜瘤,因上述颅底解剖结构集中在3 cm范围内,所以临床上常将上述部位脑膜瘤统称为鞍结节脑膜瘤。外科手术切除目前仍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主要治疗方法。手术的目的一是尽量全切除肿瘤,二是改善临床视功能障碍症状。因此,对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鞍区解剖特点及垂体瘤、颅咽管瘤、Rathke囊肿、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特征.方法 分析115例鞍区肿瘤手术治疗的病例资料,观察不同肿瘤的临床特点及术中鞍区解剖.结果 垂体瘤为鞍内或鞍上肿瘤,发病率居于鞍区第1位,主要表现为垂体前叶功能障碍、肿瘤部分囊性变;颅咽管瘤发病年龄较小,肿瘤主体在鞍上,多表现为钙化或囊变;Rathke囊肿为主体在鞍内的圆形或椭圆形肿物,边界清楚,肿瘤大小1 cm左右,与周围垂体组织存在较明显边界;鞍结节脑膜瘤以视力障碍为首发症状,鞍结节及其附近蝶骨平台骨质结节状增生为特征.结论 鞍区肿瘤的临床特征各具有特异性,熟悉鞍区解剖结构对鞍区肿瘤切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鉴别诊断和显微外科手术技巧。方法回顾分析32例鞍结节脑膜瘤的手术,肿瘤大小2~6 cm,所有患者均有视力障碍,其中25例为非对称。手术均采用翼点经侧裂入路。结果25例获肿瘤全切除,7例次全切除。术后视力改善16例,无变化10例,视力减退6例。CT、MR增强有助于鞍结节脑膜瘤与鞍上其他肿瘤的鉴别。结论诊断和治疗鞍结节脑膜瘤仍较困难,肿瘤与正常神经组织之间的蛛网膜屏障是手术的关键,严格地在其间分离使全切除肿瘤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的影像学特点及翼点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98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翼点锁孔入路开颅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结果 本组98例鞍结节脑膜瘤增强MRI呈显著均一强化,84例伴有脑膜尾征。本组肿瘤全切除80例,次全切除18例。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随访2月~10年,10例复发。结论 掌握鞍结节脑膜瘤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对于术前正确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翼点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效果良好,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病人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实践.方法:选择恰当手术入路行11例显微外科手术.在显微镜下术野清楚,能正确辨认肿瘤与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视神经.下丘脑、垂体柄及视交叉等重要结构的关系.结果:肿瘤全切除10例,次全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可提高肿瘤全切除率.  相似文献   

6.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41例鞍结节脑膜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鞍结节脑膜瘤起源于鞍结节,位置深在,与周围的视神经、颈 内动脉及其分支、下丘脑和海绵实等关系密切,手术切除肿瘤具 有较大难度。我院1998年7月至2003年8月5年间收治41例 鞍结节脑膜瘤,就其临床特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附2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2008年10月收治的21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肿瘤均全切。术后视力改善19例,无变化1例,死亡1例。结论鞍结节脑膜瘤临床表现以视力下降为主,合适的手术入路及术中对鞍结节周围重要结构的保护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42例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28例,次全切除9例,部分切除5例,其中颅底重建5例.术后55%病人视力改善,大部分病人恢复正常工作.结论对首发症状为视力视野改变特别是伴持续性头痛者,应行CT或MRI检查,争取早期确诊;肿瘤形状及生长方向是影响肿瘤切除的主要因素,应肿瘤的大小及生长方向确定手术入路;细致的显微手术可以避免损伤鞍区的重要结构,对有颅底骨质破坏者需行颅底重建;应对鞍结节脑膜瘤进行细致分型,从而更有利于手术及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9.
鞍结节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鞍结节脑膜瘤显微外科解剖和肿瘤的生长方式。方法 回顾分析8年间32例鞍结节和鞍膈脑膜瘤的手术,肿瘤大小2.5~6.5cm,所有患均有视力障碍,其中19例为非对称。MRI增强有助于鞍结节脑膜瘤与鞍上其它肿瘤的鉴别。手术采用单侧额下16例、双额4例、翼点经侧裂9例、眶上锁孔3例。结果 26例获肿瘤全切,6例次全切除:28例术前视力下降患中,术后视力改善23例,无变化4例,恶化1例。死亡2例(分别死于肺部感染和肾功能衰竭)。平均随访时间4.3年(0.4~8.5年),次全切除中2例再生长。结论 鞍结节和鞍膈脑膜瘤解剖学上难以区别,应命名为鞍结节脑膜瘤,手术中应保护蛛网膜屏障,这是保护神经血管结构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15年12月经术后病理证实的59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术前MRI影像学特征。结果::59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44例。所有59例鞍结节脑膜瘤的基底均位于鞍结节或鞍隔的硬膜;MRI平扫T1加权像(weighted image,WI)均呈等信号或略低信号,T2WI均呈等信号或略高信号;57例鞍结节脑膜瘤的MRI增强扫描图像呈明显的均匀强化,2例呈不均匀强化;45例可见"脑膜尾征"。结论::MRI检查在鞍结节脑膜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中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可以为手术方式的选择、肿瘤切除程度的评估以及手术风险的预测提供重要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