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3 毫秒
1.
背景: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的远期效果优于常温冠状动脉搭桥。对于严重冠脉狭窄患者,单纯经主动脉根部顺行灌注心肌保护效果欠佳,如何取得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成为影响搭桥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目的:比较体外循环下应用不同停跳液灌注方法对冠状动脉移植搭桥患者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23例冠状动脉移植搭桥患者,根据停跳液灌注方法的不同分为主动脉根部灌注组;主动脉根部灌注+冠状动脉桥灌注组;主动脉根部灌注+经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组。分别于搭桥前、体外循环30 min、升主动脉开放后5 min、2 h、6 h、24 h取血标本测量血清肌钙蛋白Ⅰ、磷酸肌酸激酶和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记录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升主动脉开放后心脏复跳情况、搭桥后正性肌力药物的应用情况、气管插管拔管时间及ICU停留时间等临床监测指标。结果与结论:肌钙蛋白Ⅰ复灌后2-24 h;CK复灌后5 min到24 h;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复灌后6,24 h,主动脉根部灌注+冠脉桥灌注组与主动脉根部灌注+经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组明显低于主动脉根部灌注组(P<0.05)。心脏自动复跳率及多巴胺应用等临床监测指标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表明,应用心脏停跳液进行冠状动脉顺行性灌注的同时结合冠状动脉桥灌注或经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对心脏体外循环冠状动脉移植搭桥可取得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2.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心肌保护是心脏外科的一个重要课题。冷晶体停搏液、含血停搏液的心肌保护作用已被广泛研究证实,但该两种心肌保护方法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肌缺血性损伤和再灌注损伤。跳动中心内直视手术不阻断心肌血供,避免了心肌缺血损伤及再灌注损伤,临床使用已观察到较冷晶体停跳、含血停跳心脏手术更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诱导室颤间断阻断主动脉后的心肌酶与超微结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常规心肌保护采用主动脉阻断灌注晶体、冷血、温血停跳液,本文研究诱导室颤主动脉间断阻断技术在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选取18例诱导室颤主动脉间断阻断冠脉搭桥术患者为观察组(室颤组),同期10例心脏冷停跳换瓣病人为对照组。测定体外循环前、体外循环后30min、60min、90min、术后第1天及第2天血清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水平,并取左室心肌标本作扫描电镜观察。结果:体外循环前室颤组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术后两组均升高而且与主动脉阻断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呈正比。术后第1天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水平达最高峰,对照组明显高于室颤组。术后第2天室颤组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水平下降接近体外前水平,但对照组仍不能降至体外循环的前水平,而且为室颤组的两倍。心肌电镜扫描发现室颤组体外循环90min后心肌细胞轻度受损,而对照组心肌缺血60min后就有中度心肌细胞破坏。结论:诱导室颤间断阻断主动脉技术对于冠状动脉搭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心肌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HTK液和含血晶体液在大血管转位术中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回顾2011年3~12月,60例分别应用HTK液(实验组)和含血晶体液(对照组)为心肌保护液,行大血管转位术(Switch术)的病例,每组各30例。对术中保护液灌注方式、心肌保护效果、术后心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分析,于术后24h采血检测血清肌钙蛋白I(cTnI)、脑利钠肽(BNP)含量。记录心脏自动复跳率,术后插管时间及监护室时间等指标。结果两组术后早期死亡分别为HTK组1例,对照组2例,体外循环时间无差异。HTK液组主动脉阻断时间较短,为(89.67±22.28)min(P=0.004),均灌注一次,保护液用量51.73ml/kg,停跳效果好,术中无需再行冠状动脉内灌注,自动复跳率100%,术后血清cTnI(P=0.032)和正性肌力药物评分(P=0.018)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HTK心肌保护液较含血晶体保护液更适用于未成熟心肌;心肌保护时间长、避免冠状动脉内灌注的特点,更适合于Switch手术。  相似文献   

5.
血液回收技术在心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院自 2 0 0 0年 8月~ 2 0 0 1年 11月 ,将血液回收技术及综合性血液保护相结合的措施应用于心外科手术 ,取得良好的结果 ,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患者  4 0 0名 ,其中男性 2 4 5名 ,女性 15 5名 ,年龄 2~81岁。体重 11~ 96kg。风心病瓣膜手术 2 0 1例 ,风心病 +搭桥手术 16例 ,冠脉搭桥手术 12 5例 ,复杂先心病 4 5例 ,Bentall术 7例 ,其他 6例。1 2 全部病例均在全麻浅低温体外循环下施行心脏直视手术 ,心肌保护采用温 冷 温高钾含血停跳液的灌注方法。在心脏外科体外循环手术中 ,我们所采用的血液保护方法主要…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不同心肌保护方法对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心脏直视术中的心肌保护效果。将40例重症瓣膜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n=20)采用中浅低温氧合血停搏液先行主动脉根部顺灌或冠状动脉直接灌注停跳心脏+冠状静脉窦持续逆灌+开放前温血灌注心肌保护;对照组(n=20)采用冷血停搏液间断灌注心肌保护。观察两组围手术期心肌酶、心肌超微结构及临床血液动力学变化。结果显示,术后各时点实验组CK、CK-MB、cTnI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组心肌超微结构改变轻微,术后自动复跳率高,正性肌力药物用量少。因此,含血停搏液多种灌注方法结合可为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中提供更好的心肌保护。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温血心肌停跳液与冷晶体心肌停跳液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 ;评价体外循环间断温血停跳的心肌保护价值。方法 在24例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分别采用温血灌注 (Ⅰ组 )和冷晶体灌注 (Ⅱ组 ) :每组各12例 ,进行心肌保护临床观察。Ⅰ组先用4 :1温血停跳液灌注心脏停跳 ,以后每隔20min用冷血停跳液灌注一次 ,保持心肌低温 ,在心脏复跳前再用温血灌注。Ⅱ组为应用4℃冷晶体心肌停跳液灌注 ,每隔20min灌注1次。结果 I组心脏自动复跳率明显高于Ⅱ组 (P<0.01) ,术后低心排征发生率明显低于Ⅱ组(P<0.05) ,术后应用心肌正性药物量及时间明显少于Ⅱ组 (P<0.05)。在停机时和停机6h ,Ⅰ组心肌肌钙蛋白明显低于Ⅱ组 (P<0.05) ,24h后心肌磷酸激酶CK,I组明显低于Ⅱ组 (P<0.05)。结论 温血心肌停跳液较冷晶体心肌停跳液具有更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浅低温体外循环不停跳心内直视术的心肌保护。方法:30例心内直视术患者被随机平均分为心脏停跳和不停跳两组。停跳组降温至食管温度25±1.35℃,并从升主动脉根部灌注冷高钾停跳液,灌注量15ml.kg-1,同时在心脏表面及心腔内置0.9%氯化钠溶液浸泡,使心脏停跳,阻断升主动脉。不停跳组降温至食管温度33±0.8℃,只阻断上、下腔静脉,不阻断主动脉,控制心率在40~70次.min-1。结果:两组病例术中血流动力学均较稳定,无明显差异。但两组CK-MB、CK、LDH、α-HBDH均较术前增高,尤以停跳组明显,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心内直视术麻醉采用浅低温心脏不停跳体外循环技术对心肌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但仍然存在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 同顾性总结20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患者的体外循环(CPB)方法、心肌保护、血液保护措施.方法 20例重症的CABG患者.CPB采用中度低温,心肌保护采用4:1(血:晶体)高钾(20mmol/L)含镁(20mmol/L)冷血停搏液正灌或与逆灌联合,开升丰动脉前温血灌注;CPB中维持充足的灌注流最(2.4~2.8L/m2·min)和较高的平均动脉压(MAP60~90mmHg);预充白蛋白20g.CPB中应用超滤、悬浮红细胞、氨甲环酸氯化钠、速尿.结果 全组病例在开放升主动脉后自动复跳16例占80%,电击除颤复苏4例,占20%.除一例术前心功能Ⅳ级,术后低心排夕匕亡外,其余均痊愈出院.结论 提高术中体外循环管理技术和加强术中心肌保护是至关重要的.开升丰动脉前温血灌注为有效的心肌保护方法,对重症患者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报告连续16例同种异体心脏移植供心切除及保护经验,以期使供体得到有效的保护,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手术,供心缺血期间采用4℃改良ST.Thomas液顺行灌注使心脏快速停搏,供心取出后冷生理盐水冲洗心腔,继之用4℃UW(university of wisconsin solution)液1 000 mL经升主动脉根部单次灌注,然后用灌注后4℃UW液浸泡保存,与受体吻合前经主动脉根部再次灌注4℃UW液500mL 1次,移植手术过程不再行心肌保护液灌注。供心热缺血时间5~10 min,冷缺血时间120~350 min。结果:心脏移植完毕开放升主动脉后13例心脏自动复跳,3例心脏电击除颤后复跳,辅助循环时间35~85 min,术后心功能恢复良好,14例存活至今,2例术后死亡。结论:冷晶体停跳液灌注心脏快速停跳,继之用4℃UW液灌注,并放置于UW液中低温保存,此方法简便,效果良好,可使供心得到良好的心肌保护。  相似文献   

11.
Increasing numbers of patients have undergone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in the last four decades. As a result, the incidence of reoperative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is rising. Reoperative procedures pose several technical difficulties and ar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operative risks, which exceed those of the initial revascularization. As the incidence of reoperative procedures is increasing so is the experience of reoperative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with the resultant evolution of several alternative strategies to lower the operative risks. These strategies include alternative techniques for re-entry, strict avoidance of graft manipulation to minimize the risk of graft atheroembolism, and modification of the method of myocardial protection, depending on the status of the native coronary circulation and the patency of venous or arterial grafts.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is one such technique that, through the avoidance of inherent risks of cardiopulmonary bypass, has the potential to reduce the morbidity associated with reoperative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This article evaluates the current outcomes of reoperative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and highlights the concerns and controversies associated with this strategy.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96例治疗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应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冠心病(CAD)的早期效果和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CABG。应用体外循环(CPB)74例,非体外循环22例。搭桥数264支。平均2.7支。对手术方法、主要并发症和术后处理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本组96例手术,95例患者均痊愈出院,1例死于顽固性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伴室性心律失常。术后发生心律失常16例;气胸1例,为呼吸机辅助下自发性气胸;心功能不全32例;二次开胸止血1例;切口感染2例;42例取静脉侧下肢有轻度水肿,2~4个月后消失;胸腔积液11例。上述并发症均给予相应处理后痊愈。术后心绞痛症状消失者61例,明显减轻者29例。无明显改善者6例。92例随访1~41个月,随访率96.8%,所有患者心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合理的选择病人,成熟的手术技术,良好的心肌保护及加强术后管理,能有效提高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以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为炎症标志物,对比传统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评价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后全身炎症反应。方法入选36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分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组15例,非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组21例,采用胶乳比浊法测定人选者围术期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评价两组术式的对全身的炎症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组术中肝素化后1h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12h后开始升高(P〈0.05),24h达到峰值(P〈0.01)。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组体外循环后1h后与术前比较即开始升高(P〈0.05),体外循环12h后明显升高(P〈0.05),24h达到峰值(P〈0.01)。两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总体变化趋势相似,但OPCAB组相对处于低水平(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低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能有效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和全身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4.
7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分析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2002年1月-2009年2月间我院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70例的临床资料,依据术中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体外循环组和非体外循环组.并对两组患者的术后临床资料、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非体外循环组发生并发症1例,体外循环组6例;非体外循环组住院死亡1例,体外循环组死亡3例.结论 在多支病变中,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再血管化的应用上无差别;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低,但是合并瓣膜病或严重的3支血管病变、左主干病变、室壁瘤形成的患者更适宜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不能取代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相似文献   

15.
高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高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术式选择和围术期处理特点。方法:101例高龄冠心病患者,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组)45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组)56例,搭桥数目1-5支,平均3.1支。结果:所有病例无死亡,在手术时间、输血量、术后正性肌力药物应用、辅助呼吸时间等指标上OPCAB组高龄患者均优于CCABG组。术后并发症14例,其中CCABG组8例(17.8%),包括低心排出量综合征2例,低氧血症5例,心律失常3例,脑梗塞2例。OPCAB组6例(10.7%),包括低氧血症5例,心律失常3例。结论;根据高龄冠心病患者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手术方案、选择合适的术式以及恰当的围术期处理,可以有效地降低高龄冠心病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心功能严重低下的冠心病患者的经验。方法:2005年9月-2007年9月共有37例射血分数(EF)〈30%的高危冠心病患者采用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男性31例,女性6例;年龄27—76(平均61.6±7.8)岁。冠脉造影提示双支病变2例,多支病变35例,左主干病变10例。术前射血分数0.18~0.29(平均0.24±0.031)。合并心肌梗死史22例,支架植入治疗史6例。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Ⅱ级11例,Ⅲ级23例,Ⅳ级3例。合并轻、中度二尖瓣返流11例,合并室壁瘤5例,左室血栓2例。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3~76mm,平均(61.3±4.2)mm。结果:平均体外循环时间(41±15)min,平均远端吻合口(3.7±1.1)个,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3例,均在手术中安放。住院治疗期间病死2例,脑梗死导致左侧肢体偏瘫1例,肺梗死1例。在出院后随访2—21个月中,有3例病死。3例慢性心衰需长期药物治疗。其余患者心功能良好。结论: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能避免低射血分数冠心病患者术中的缺血损害,治疗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背景:心脏瓣膜置换或成形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选择已成为目前治疗冠状动脉粥样化性心脏病合并心脏瓣膜病的发展趋势。目的:回顾性总结51例心脏瓣膜替换或成形同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期施行心脏瓣膜置换或成形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51例临床资料,共移植旁路血管109支,同时行主动脉瓣置换10例,二尖瓣置换14例,二尖瓣置换联合三尖瓣成形8例,主动脉瓣联合二尖瓣双瓣置换4例,主动脉瓣、二尖瓣双瓣联合三尖瓣成形3例,二尖瓣成形7例,二尖瓣成形联合三尖瓣成形5例。结果与结论:置换生物瓣膜者9例,机械瓣膜者31例,二尖瓣成形11例,三尖瓣成形16例;共移植旁路血管109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平均搭桥(1.92±0.73)支;术后30 d内死亡4例。47例顺利出院,其中2例失访,45例随访3-48个月,1例半年后脑梗死,1例于术后1年多死于心脏功能不全,存活的43例心功能改善明显,均可进行一般的生活与活动。综合分析得出彻底解除瓣膜病变,充分保障心肌再血管化,保护心肌,尽量缩短主动脉阻断时间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总结我院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患者围术期的处理经验.方法 2007年1月至2008年5月,我院行OPCAB 253例.左主干病变76例(18例为单纯左主干病变,其余58例同时合并其他分支病变),单支病变13例,2支病变32例,3支病变190例.急诊施行OPCAB 18例.手术均经胸骨正中切口,采用冠状动脉固定器、分流栓完成血管吻合.结果 术后死亡3例(1.2%).有11例患者接受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术后机械通气时间3~168 h,平均(24.1±22.3)h.ICU停留时间1~14 d,平均(2.8±2.0)d.术后住院8~42 d,平均(15.6±6.3)d.结论 OPCAB适用于绝大多数单纯搭桥病例,经过恰当有效的围术期管理,能够收到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