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 目的 评价云南省洱源县节水灌溉血防工程控制血吸虫病效果。方法 方法 调查云南省洱源县节水灌溉血防工程 实施前后螺情, 收集并分析工程所在村螺情和人群血吸虫病病情指标。 结果 结果 洱源县节水灌溉工程区有螺框出现率由改 造前的10.70%下降至改造后的2.27%, 钉螺密度由0.42只/0.1 m2 下降到0.10只/0.1 m2 , 57%的沟渠消灭了钉螺。2009年 工程所在村钉螺面积较2005年下降了49.18%, 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下降了99.38%。 结论 结论 节水灌溉工程是消灭钉螺、 控制 血吸虫病的有效措施, 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云南省高原峡谷地区急性血吸虫病发病特点和控制效果。方法 2004-2014年每年在云南省洱源县(高原峡谷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历史有螺面积上反复查灭螺、对阳性螺区的阳性螺点实施春秋2次灭螺,对上年发生急感的自然村6~60岁居民扩大保虫宿主的化疗,并采取有螺地带禁牧,改水,改厕,控制传染源及中小学生上血防课健康教育措施。结果 2004-2014年洱源县人群血吸虫感染率由9.18%下降至0.24%,下降97.12%;家畜感染率由2004年的6.02%下降至0.52%;钉螺自然感染率由0.53%下降至0;阳性螺点由2004年的460点下降至0;2004-2006年共发生急性血吸虫病11例、2007-2014年无急性血吸虫病患者发生。结论 2004-2014年洱源县血吸虫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人群及家畜血吸虫感染率明显降低,已无阳性螺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测2004–2015年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时空聚集特征,为进一步控制血吸虫病流行、巩固已有防控成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乡(镇)为单位收集、整理2004–2015年云南省人群、耕牛血吸虫病疫情及钉螺调查等资料,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和Joinpoint模型分析人群、耕牛和钉螺血吸虫感染率变化趋势;应用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方法、回顾性时空扫描统计量方法对2004–2015年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热点和聚集区域进行探测。结果 2004–2015年云南省人群、耕牛和钉螺血吸虫感染率呈连续下降趋势,全省血吸虫病推算病人数由2004年的43 056例降至2015年的756例,下降了98.24%;全省自2008年起无急性血吸虫病病例,自2014年起未发现感染性钉螺。Joinpoint模型分析显示,云南省人群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别在2012–2015年和2013–2015年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空间自相关Moran’s I指数检验发现,2004–2013年云南省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存在空间自相关性(P < 0.01),探测出的感染风险热点区域主要集中于大理市、巍山县和洱源县的部分乡(镇)。回顾性时空扫描聚类分析发现,人群、耕牛和钉螺血吸虫感染各有2个风险聚集区域,分别聚集在23、15个和4个乡(镇),主要分布在大理市、巍山县、洱源县、南涧县和鹤庆县,相对危险度为6.25~28.75(P < 0.01),与热点探测出的聚集区域基本一致。结论 2004–2015年云南省血吸虫病疫情下降明显,但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仍需继续强化监测和防控力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测2004–2015年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时空聚集特征,为进一步控制血吸虫病流行、巩固已有防控成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乡(镇)为单位收集、整理2004–2015年云南省人群、耕牛血吸虫病疫情及钉螺调查等资料,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和Joinpoint模型分析人群、耕牛和钉螺血吸虫感染率变化趋势;应用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方法、回顾性时空扫描统计量方法对2004–2015年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热点和聚集区域进行探测。结果 2004–2015年云南省人群、耕牛和钉螺血吸虫感染率呈连续下降趋势,全省血吸虫病推算病人数由2004年的43 056例降至2015年的756例,下降了98.24%;全省自2008年起无急性血吸虫病病例,自2014年起未发现感染性钉螺。Joinpoint模型分析显示,云南省人群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别在2012–2015年和2013–2015年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空间自相关Moran’s I指数检验发现,2004–2013年云南省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存在空间自相关性(P < 0.01),探测出的感染风险热点区域主要集中于大理市、巍山县和洱源县的部分乡(镇)。回顾性时空扫描聚类分析发现,人群、耕牛和钉螺血吸虫感染各有2个风险聚集区域,分别聚集在23、15个和4个乡(镇),主要分布在大理市、巍山县、洱源县、南涧县和鹤庆县,相对危险度为6.25~28.75(P < 0.01),与热点探测出的聚集区域基本一致。结论 2004–2015年云南省血吸虫病疫情下降明显,但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仍需继续强化监测和防控力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在云南山区的效果。方法 2006-2014年在鹤庆县金墩乡高原峡谷和高原平坝2类流行区各选择2个行政村作为观察区,实施查治病、查灭螺、健康教育、改水改厕、禁牧、建卫生畜厩、以机代牛等防治措施。以2006年螺情和病情作为基线资料,评价该综合防治措施的效果。结果高原峡谷地区人群血吸虫感染率由2006年的4.94%下降到2014年的0.06%,家畜感染率则由1.11%降至0。高原平坝地区2007年在孝廉村查出1例血吸虫病病例,其余各年均未发现病例;家畜血吸虫感染率由7.38%降至0。2014年高原峡谷和高原平坝地区钉螺面积分别较2006年下降了74.89%和75.30%;两类地区钉螺面积百分比、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平均密度均下降,2008年以来未再发现感染性钉螺。高原峡谷地区西甸和新庄村于2009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高原平坝地区的孝廉和康福村于2014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结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能有效控制云南高原山区血吸虫病疫情,今后应将控制传染源与消灭钉螺并重,以巩固和扩大血防成果。  相似文献   

6.
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措施实施效果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 探索大山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方法 选择四川省普格县特兹乡为试点,调查当地血吸虫病的流行特点.实施兴建厕所(沼气池)、管理人畜粪便、人畜扩大化疗和健康教育为主,辅以易感环境药物灭螺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结果 特兹乡试点初期人群感染率为14.45%,牛是当地的主要传染源,梯田是感染的主要场所.2005-2008年特兹乡新建厕所418座,畜圈128户,沼气池267户;累计化疗13 465人次,家畜化疗7 652头次;累计反复灭螺406万m2;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健康教育,覆盖全乡人群;农林水等部门综合治理消灭钉螺.经过4年综合防治,人群感染率从14.45%下降到0.88%;家畜感染率从12.89%下降到0.54%;钉螺面积和钉螺密度均明显下降,连续两年未发现感染性钉螺;血防知识知晓率达85%.结论 在大山区实施以兴建厕所和人畜扩大化疗为主的传染源控制的综合措施是可行和科学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目的 对江陵县血吸虫病疫情进行分析, 掌握血吸虫病流行趋势。方法 方法 收集2004-2013年江陵县血吸虫病 疫情资料, 对人群、 耕牛病情和钉螺情况等进行分析, 计算人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 钉螺感染率等疫情指标。结果 结果 人群 血吸虫感染率由2004年的10.22%下降到2013年的0.63%, 下降幅度为93.84%。其中, 2009-2013年人群血吸虫感染率 的下降幅度较大, 为76.92%。耕牛感染率呈总体下降趋势, 由2004年的7.59%下降至2013年的0, 下降了100%。活螺框 出现率和钉螺感染率分别下降了17.53%、 100%。结论 结论 通过10年防治, 江陵县血吸虫病疫情已整体处于较低水平, 但 依然存在传播风险, 应继续加强实施以血吸虫病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8.
综合防治措施控制湖沼垸内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的纵向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索湖沼垸内血吸虫病流行区有效且便于推广的防治方法.方法选择张金管理区为纵向观察试点,对1993~2002年结合农田水利建设改造钉螺孳生地以及改水、改厕、建居民新村,同时开展人畜查治病,查灭螺和健康教育综合防治措施进行调查.结果钉螺面积下降87.94%,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平均密度、感染螺平均密度和钉螺感染率分别下降67.20%、82.69%、74.73%和93.63%;人群感染率下降78.48%,其中中小学生下降91.33%,耕牛感染率下降83.71%.结论综合防治措施是目前湖沼垸内型疫区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有效方法,有利于巩固该地区血防成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预防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在安徽省7个县选择8个较严重的血吸虫病流行村实施传染源控制、综合治理和卫生血防项目等综合防治措施4年,观察血吸虫病预防效果。结果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实施4年,8个试点村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平均下降94.2%,有螺环境感染螺密度及钉螺感染率分别平均下降91.9%和81.0%。结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预防血吸虫病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湖沼地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的效果。方法收集整理并分析2004-2008年公安县、江陵县开展人畜查治病、健康教育、无害化厕所建设、以机代牛、洲滩禁牧和安全用水等策略的年报资料。结果与2004年策略实施初期相比,2008年公安县人群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下降了74.43%和74.18%,感染性钉螺密度下降了99.42%;江陵县人群和耕牛感染率分别下降了73.29%和63.60%,感染性钉螺密度下降了75.78%。2县连续3年均未发生突发疫情,散发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均降为0。结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可有效控制湖沼地区血吸虫病疫情。  相似文献   

11.
12.
Results of repair of tetralogy of Fallot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3.
A total 89 fish and lamprey species has been recorded from Polish freshwater habitats. Twenty-seven of them (30.3%) have not been surveyed for parasitic helminthes. Some of the latter fishes are either rare or not easily accessible. Other live only in specific habitats in scattered localities. An important obstacle for studying parasite faunas of some fishes may be their status on an endangered species. Among the non-surveyed fishes, are those which have been relatively recently introduced to Poland or migrated there on their own. The present paper attempts to review all hitherto not studied helminthologically fish species, their habitats, localities and current protection status.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高血压降压治疗目标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传统的高血压水平的定义,1993年WHO高血压治疗指南提出血压控制目标为<140/90mm Hg(1mm Hg=0.133kPa),但是并非所有患者都必须将血压降至同一水平,而应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Framingham进行的一项长达10~12年的心血管事件研究发现,第5年后,正常上限血压[收缩压(SBP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AND AIM: Both the clinical presentation and the degree of mucosal damage in coeliac disease vary greatly. In view of conflicting information as to whether the mode of presentation correlates with the degree of villous atrophy, we reviewed a large cohort of patients with coeliac disease. PATIENTS AND METHODS: We correlated mode of presentation (classical, diarrhoea predominant or atypical/silent) with histology of duodenal biopsies and examined their trends over time. RESULTS: The cohort consisted of 499 adults, mean age 44.1 years, 68% females. The majority had silent coeliac disease (56%) and total villous atrophy (65%). There was no correlation of mode of presentation with the degree of villous atrophy (p=0.25). Sixty-eight percent of females and 58% of males had a severe villous atrophy (p=0.052).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trend over time for a greater proportion of patients presenting as atypical/silent coeliac disease and having partial villous atrophy, though the majority still had total villous atrophy. CONCLUSIONS: Among our patients the degree of villous atrophy in duodenal biopsies did not correlate with the mode of presentation, indicating that factors other than the degree of villous atrophy must account for diarrhoea in coeliac disea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