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手术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高龄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前囊环形撕囊、晶状体核乳化的手术方式。方法 对61例(65眼)70—85岁白内障采用前房气泡下前囊环形撕囊,晶状体核原位乳化结合半囊袋内辅助机械压迫乳化并植入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结果 环形撕囊成功61眼(93.8%),辅助点刺式完成裁囊4眼(6.2%)。完成晶状体会乳化65眼(100%),平均乳化时间125.2秒。植入折叠式人工晶状体64眼(98.5%)。术中并发症主要为虹膜损伤1眼,后囊破裂玻璃体脱出改行硬质人工晶状体植入1眼。结论 前房气泡下环形撕囊,晶状体核原位乳化结合半囊袋内辅助机械压迫乳化及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是高龄白内障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利用前房灌注方法,在玻璃体切除术后的无晶状体眼,行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9例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患眼,在行二期植入人工晶状体时,采用角巩缘前穿刺切口,用7号注射针头作适当折弯曲后,连接灌注液插入前房,由助手扶持保持连续灌注。在上方做切口,根据患者的眼部条件,植入前房型或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结果 本技术能够实现眼内的连续灌注,保持前房稳定,维持眼内外液体流动的平衡和适中的眼内压,避免在植入人工晶状体时出现眼球塌陷,可以顺利植入人工晶状体。结论 本方法是对于玻璃体切除术后的患眼,行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时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1.8 mm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在眼前后节联合手术中的优势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8 mm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联合玻璃体切割术57例(57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完成后仅作水密封角膜切口,眼后节手术操作结束时,根据预后评估及后续治疗方案决定是否人工晶状体植入和硅油填充,需要Ⅰ期植入人工晶状体者,3.0 mm穿刺刀扩大主切口,囊袋内植入可折叠人工晶状体l枚,观察术后视力改善情况及术中、术后早期、远期并发瘟,随访1~24个月.结果 57眼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均无角膜切口渗漏、前房消失及后囊膜破裂发生,气-液交换时前房出现气泡1眼.人工晶状体植入且硅油填充10眼,人工晶状体植入但未硅油填充15眼,硅油填充但未人工晶状体植入32眼.术后视力较术前改善51眼(89.5%),视力不变6眼(10.5%),术后早期一过性低眼压2眼(3.5%).末次随访时手术切口均密闭良好,前房中深,晶状体缺如或人工晶状体在位,无人工晶状体夹持及移位发生.结论 在眼前后节联合手术中,1.8mm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角膜切口无需缝合,术中前房稳定,手术安全,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且随着人工晶状体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选用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手法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应用前房维持器的效果。方法在557例(627眼)白内障手法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中应用前房维持器维持前房,进行截囊、冲洗皮质及植入人工晶状体等操作。结果术中前房保持稳定,且有足够的前房深度,能顺利完成截囊,容易将晶状体皮质彻底清除,尤其是主切口下方的皮质容易干净吸出;顺利植入人工晶状体。结论应用前房维持器维持灌注,术中前房稳定,便于截囊、冲洗皮质以及植入人工晶状体,并发症少,能减少黏弹剂的用量。  相似文献   

5.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清除晶状体皮质的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小切口无缝线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清除残余晶状体皮质的方法是晶状体核娩出后将切口暂以缝线缝合 ,注吸器针自缝线间隙伸入前后房清除晶状体皮质 ,晶状体植入并固定后 ,前房残余的粘弹剂亦需注吸器再次进入前房进行清除[1] 。据我们观察由于是手法抽吸 ,吸力大小无法均衡掌握 ,加之注吸针多次进入前房 ,可造成术中眼球变形、后囊破裂、术后角膜内皮水肿 ,影响晶状体的植入及术后视力的恢复。我们采用了一种注吸器针头不进入眼内清除残余晶状体皮质的方法 ,通过对 179例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眼球的观察 ,感到…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讨剥脱综合征性白内障植入Acrysof Natural和硅胶人工晶状体的效果。方法:选择无青光眼发作史的剥脱综合征性白内障65例70眼行超声乳化吸出白内障,无术中并发症60例63眼。其中30例33眼用植入器植入Acrysof Natural人工晶状体;另30例30眼用植入器植入硅胶(silicone)人工晶状体。统计植入术中并发症;术后1d,1wk,3mo,1a的视力、眼压、前房情况、人工晶状体稳定性。结果:Acrysof Natural在植入过程中展开慢,可控性好,在剥脱综合征患者瞳孔不易散大情况下仍能顺利植入,无并发症。对照组硅胶人工晶状体展开时弹射快,有7眼植入过程中发生翻转,在部分悬韧带不健全的病例同时因瞳孔缩小不易观察和控制,造成5眼植入时袢划破后囊膜(16.6%)。1枚弹入玻璃体,取出后改睫状沟植入。术后视力对后囊破裂者不列入正常统计。结论:选择Acrysof Natural人工晶状体单体、袢宽软、植入过程中展开慢、好控制、可避免植入过程并发症。其光学部分相对薄、稳定性好、前房相对较深。组织相容性好,术后反应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前部玻璃体切除治疗复杂性眼前段外伤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经前部玻璃体切除治疗的复杂性眼前段外伤42例(42眼)包括已1期缝合的眼球穿孔伤25眼,经巩膜隧道口切除前房内晶状体及玻璃体,植入人工晶状体23眼;钝挫伤性晶状体不全脱位13眼,其中继发青光眼5眼,前房内切除脱位的晶状体及玻璃体,Ⅱ期植入悬吊人工晶状体13眼;晶状体悬韧带部分断离伴玻璃体溢入前房并前房积血4眼,其中3眼继发青光眼,只行前房内积血和玻璃体切除,保留晶状体。结果眼球穿孔伤25眼,术后视力0.3以上21眼;晶状体不完全脱位13例,术后视力0.3以上9眼:玻璃体溢入前房及前房积血4眼,成功保留晶状体,术后视力均在0.3以上,术后无再出血,眼压控制。结论前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眼前段外伤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背驮式人工晶状体植入在小眼球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单眼背驮式人工晶状体植入在真性小眼球白内障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例眼轴在16.37~18.50mm之间的真性小眼球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其术后视力、屈光状态、前房深度及眼压变化。结果4例术后获得较好的裸眼视力,远视度数明显减轻(+4.00D~-0.50D),前房加深,眼压正常。结论真性小眼球植入背驮式人工晶状体可改善裸眼视力,矫正远视状态并加深前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急性闭角型青光眼39例(46只眼),进行巩膜瓣下隧道切口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随访1个月~1年,对比术前、术后的视力,前房深度和眼压变化。结果46眼最佳矫正视力较手术前提升,术后眼压波动于正常范围,前房深度较术前增加。术后出现角膜水肿39眼,虹膜反应和晶状体前膜11眼,经积极治疗后明显改善。结论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疗效确切,虽然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但及时处理并发症,仍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使用前节OCT分析高度近视植入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后眼内的结构变化。方法:植入前房晶状体矫正高度近视6眼(11.5D至22.0D),使用前节OCT采集前节图像测量术前前房深度,术后人工晶状体与角膜内皮间距离(内皮—晶状体距离),人工晶状体与正常晶状体间距离。结果:术前前房深度为3.27~3.91mm,术后内皮—晶状体距离为2.07~2.24mm。人工晶状体后表面与正常晶状体间的距离为0.82~1.32mm。图像显示虹膜色素层没有明显改变。结论:前房深度较术前减少36.1%~44.6%。前节OCT对于检测虹膜夹型前房晶状体的位置有帮助。  相似文献   

11.
裴育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7):1319-1321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前房型虹膜夹持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28例50眼高度近视患者进行有晶状体眼Verisyse前房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观察术后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角膜及前房内炎症变化情况。 结果:患者28例50眼均顺利在前房内植入虹膜夹持的人工晶状体,术后所有患者视力较术前均增加。术后1a,裸眼视力38眼(76%)≥1.0,12眼(24%)≥0.5,最佳矫正视力40眼(80%)≥1.0,10眼(20%)≥0.5。术后22眼最佳矫正视力均达到并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 结论:高度近视患者有晶状体眼前房植入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是一种较好的安全有效的矫正视力的方法,术后屈光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2.
玻璃体内人工晶状体取出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坠入玻璃体内的人工晶状体取出方法。方法:对5例玻璃体内人工晶状体分别采取直接钩取法和玻璃体切除法取出,然后视情况植入前房或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结果:2例采取玻切法取出,其中1例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视力恢复到0.5,1例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视力恢复到0.8;3例采取直接钩取法取出,其中1例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视力恢复到0.4,另2例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视力分别恢复到0.8及1.0。结论:两种手术方法对视力影响不大。植入前房型晶状体视力恢复不如植入后房型晶状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有晶状体眼前房型虹膜固定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1例(17只眼)高度近视患者进行术前虹膜YAG激光周边切除,1周后接受有晶状体眼Verisyse前房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观察术后的裸眼视力、最好矫正视力、眼压、角膜及前房内炎症变化情况.结果 11例(17只眼)均顺利在前房内植入虹膜固定的人工晶状体,其中1只眼术后第3天发现人工晶状体单侧脱位再次手术固定.术后所有患者视力较术前均增加,裸眼≤0.5者3只眼,>0.5者14只眼.16只眼眼压术后检查正常,1只眼术后眼压升高至25 mm Hg,局部加用0.5%噻吗心胺点眼,2 d后眼压恢复正常.术后所有患者角膜透明,无内皮水肿的情况.13只眼出现前房轻度闪辉,4只眼前房可见较多的炎性细胞,用药后很快控制.结论 高度近视患者有晶状体眼前房植入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是一种较好的矫正视力方法,但其远期疗效及并发症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IOL-Master测量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眼轴以及前房深度的可靠性,为即将面临的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发生的白内障的人工晶状体测算提供临床指导。方法对近视屈光度为-9.75~-21.625 D的17例患者32眼行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前及术后第1个月用IOL-Master测量术眼的前房深度和眼轴长度,分析手术前后术眼的眼轴和前房深度测量值的一致性。结果有晶状体眼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的平均眼轴长度为(29.83±1.76)mm,术后平均眼轴长度为(29.85±1.76)mm,手术前后眼轴长度的差异无显著性(P=0.180)。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的平均前房深度为(3.66±0.19)mm,术后平均前房深度为(3.59±0.23)mm,二者的测量结果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3)。结论IOL-Master可以用来测量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眼植入术后的眼轴长度,但不是测量术后前房深度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吕博文  朱刚  杨相泽  孙兢 《眼科》2003,12(4):224-226
目的 :观察地塞米松缓释剂前房内植入对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炎症反应、后囊混浊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方法 :将近 2年来在我院就诊的 2 2例外伤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一组 (1 0例 )行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后 ,前房内植入地塞米松缓释剂 (植入组 ) ,另一组 (1 2例 )为对照组只做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观察两组术后视力、前房炎症以及后发障的发生率。结果 :术后视力 :植入组 :1 0者 6例 ,0 6者 2例 ,0 3者 3例 ;对照组 :1 0者 4例 ,0 6者 2例 ,0 3者 4例 ,0 1者 2例。术后前房炎症反应和后囊混浊发生情况 :植入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结论 :前房内植入地塞米松缓释剂可有效地减轻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炎症反应 ,预防后发障的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给药途径。  相似文献   

16.
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弹性开放襻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的植入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78例(78眼)无晶状体囊支撑的无晶状体眼,Ⅰ期植入45例,Ⅱ期植入3 3例,观察术后视力、前房积血、角膜水肿、房角粘连及眼压变化情况。结果 随访6月~6年,平均2 3月。术后3月视力≥0 . 5者5 9眼(75 . 64 %)。并发症前房积血和角膜水肿均在一周内吸收,仅在襻周围有局限性的房角粘连。结论 弹性开放襻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方法简单,视力恢复较好,并发症较少,似可作为无晶状体囊支撑的无晶状体眼的首选人工晶状体植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后房植入Ahmed引流管对术前伴浅前房人工晶状体眼的难治性青光眼的手术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取5例(6只眼)入工晶状体眼性青光眼患者行Ahmed青光眼瓣膜阀植入,因前房较浅,术中将引流管植入后房,观察术后眼压控制情况及术中术后并发症,随访6~14个月.结果 术后6个月时,患者眼压平均为(17.8±1.8)mmHg,其中1例患者术后3周时眼压升高,经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发现引流管退缩至巩膜内,二次手术后眼压恢复正常.1例患者术后4个月出现玻璃体阻塞引流管.术中及术后未见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术前发现浅前房的人工晶状体眼性青光眼者,术中将引流管植入后房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地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张慧  张烨  张烁  乔春艳 《眼科学报》2023,(2):140-147
晶状体悬韧带异常(包括松弛和断裂)可引起晶状体虹膜隔前移、前房变浅、房角关闭和眼压升高,即闭角型青光眼(angle closure glaucoma,ACG)的发生。特发性悬韧带异常多发生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PACG),可能是PACG的发病机制之一,但仍需前瞻性队列研究进一步证实。此类患者双眼前房深度不等,虹膜/晶状体震颤等体征及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检查能够诊断的悬韧带异常比例较低,通常在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前未能被诊断而在术中被发现,故被称为隐匿性晶状体悬韧带异常。目前根据术中表现如充分散瞳可见晶状体赤道部,连续环形撕囊破囊时可见前囊放射状皱褶,超声乳化时囊袋赤道部移位或卷曲,灌注抽吸时囊袋异常飘动,囊袋口不规则等可明确诊断。根据悬韧带异常的程度、范围,选择超声乳化晶状体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或不联合囊袋张力环植入或人工晶体缝合固定术。PACG患者术前和术中应关注是否存在悬韧带异常,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以保证手术安全和疗效。  相似文献   

19.
高度近视眼ICL植入术后Pentacam眼前节全景分析仪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Pentacam眼前节全景分析仪观察高度近视眼植入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ICL,STAAR公司,瑞士)后眼前节的改变。方法:收集我院2009-10/2010-02高度近视眼行ICL植入手术患者8例12眼。术后随访平均3.8mo。Pentacam眼前节全景分析仪对术前、术后前房深度、ICL拱高等参数进行测量,同时记录术前、术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等数据。结果:术前前房深度3.01~3.46(平均3.24±0.11)mm,术后3mo时,前房深度2.01~2.67(平均2.39±0.18)mm,拱高0.34~0.74(平均0.52±0.11)mm,ICL与透明晶状体等其他周围组织没有接触,没有引起房角关闭。术后3mo,UCVA与术前BCVA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2.237,P=0.047)。未发现白内障、黄斑囊样水肿、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ICL术后前房变浅,但与正常晶状体之间拥有安全的间隙。ICL植入治疗高度近视眼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1病例报告患者男,42岁,因左眼钝挫伤伴恶心、呕吐3d来我院就诊并收入院。眼科检查:视力右眼1.0,左眼手动/眼前。左眼结膜混合充血,角膜水肿,晶状体半脱位,玻璃体疝于前房,前房积血,玻璃体积血,眼压47mmHg。右眼眼前节和眼底未见异常。住院后积极降眼压、口服吸收剂治疗,5d后眼压持续不降,前房出血自行吸收,左眼行玻璃体切割术取出脱臼的晶状体。由于手术前患者视力不佳,自己不想植入人工晶状体。手术后眼压降到正常水平。2wk后患者要求植入人工晶状体。手术当中行常规巩膜穿刺口进行眼内灌注及上方12∶00角巩膜切口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角膜缘3∶00,9∶00缝袢术,当植入人工晶状体并准备缝合角巩膜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