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超声稀释监测血液透析期间低血压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超声稀释的方法监测血液透析期间低血压患者的有效血容量、心输出量(CO)、外周血管阻力(PVR)的变化,了解低血压患者的血液动力学变化。方法采用超声稀释的方法对2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中出现复发性低血压的患者进行透析前后心输出量、心脏指数(CI)、中心血容量(CBV)、外周血管阻力对比分析;并在出现低血压后分别给与强心药和高浓度葡萄糖干预治疗及调整干体重后观察上述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血液透析中患者低血压与ΔCBV和ΔCO直接相关(P0.05),而ΔPVR变化虽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心剂和高浓度葡萄糖干预治疗后ΔCBV[(0.04±0.06)比(0.11±0.04)P0.05]和ΔCO[(0.33±0.15)比(0.70±0.16)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干体重前后,透析3hΔCO有明显升高[(-1.63±0.68)比(-0.91±0.34)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液透析期间低血压与有效血容量、心输出量直接相关,与外周血管阻力、心肌储备功能关系不明显。超声稀释方法是一种简便、非侵入性监测血液透析患者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方法,对预防透析低血压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血液透析时在线血容量监测对血压控制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在线血容量监测了解透析过程中的血容量变化透析中防治低血压和控制高血压,调整透析患者干体重,减少透析并发症。方法:100例规律性血透患者,平均透析时间58.67±31.54个月,根据临床表现分为正常血压(A)组、症状性低血压(B)组和难治性高血压(C)组。通过血容量监测仪测定患者血透时的RBV、△RBV/△t、Hb、Hct、BWC的变化,观察透析过程中患者心率、呼吸、血压、超滤量和超滤率的变化,比较3组各项指标的变化并分析各参数间的关系。结果:治疗过程中随超滤脱水量增加,超滤脱水率逐渐下降。3纽中B组超滤量最大,超滤率最高,RBV、么RBV的下降也最明显。同时伴SBP、DBP、MAP下降,且明显低于A组(P〈0.05)。随血容量下降,血压明显下降,么RBV和血压两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846,P=0.001)。C组超滤脱水量最小,超滤脱水率最低,RBV、∠RBV的下降也最小。同时伴有血压升高,与另2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血容量下降,而血压逐渐升高,两者之间呈现负相关(r=(0.911,P=0.004)。对5例低血压和7例高血压患者在血容量监测的指导下分别上调或下调干体重后,血压得到有效控制。结论:在线血容量监测有助于确定合适的超滤量,调整干体重,从而达到个体化的容量和血压的理想控制。  相似文献   

3.
生物电阻抗技术监测血液透析时细胞外液量及其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生物电阻抗技术监测血液透析过程中患者细胞外液量(ECV)的变化,以指导调整透析患者于体质量,透预防析中低血压或难治性高血压。方法:100例维持性血透患者,透析时间4~112(58.67±31.54)个月,根据临床表现分为正常血压组、症状性低血压组和难治性高血压组。采用生物电阻抗仪测定患者血透时的细胞外液量(ECV)%、细胞内液量(ICV)%、ECV/ICV的变化。观察透析过程中患者心率、呼吸、血压、超滤量和超滤率的变化,比较3组各项指标的变化,并分析各参数同的相互关系。结果:透析过程中随超滤量增加,超滤脱水率逐渐下降,3组中症状性低血压组超滤量最大,超滤率最高;难治性高血压组超滤量最小,超滤率最低。透析前3组ECV%、ECV/ICV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难治性高血压组最高。透析后3组ECV%、ECV/ICV均。显著下降,但难治性高血压组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透析后3组ICV%显著升高,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透析时症状性低血压组随ECV下降,平均动脉压(MAP)明显下降,两者呈显著正相关(r=0.914,P〈0.001)。难治性高血压组随ECV下降,MAP逐渐升高,两者呈现负相关(r=-0.782,P=0.035)。对5例低血压和7例高血压患者在生物电阻抗监测ECV的指导下分别上调或下调干体质量后血压得到有效控制。结论:生物电阻抗监测ECV有助于指导调整干体质量,确定合适的超滤量,预防透析中低血压和控制高血压。  相似文献   

4.
透析低血压与非透析低血压血容量状况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和超滤过程中透析相关低血压的发生与血容量变化的关系.探讨症状性透析低血压的防治策略.方法以过去3月内发生过症状性透析低血压为观测组(23例),设无透析低血压的为对照组(28例).应用超声血容量检测仪比较透析低血压者和正常对照者在透析超滤过程中血容量的变化特点、以及血压、心率的相应变化.结果低血压组的透析间体重增加量、超滤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2).透析1小时后相对血容量、血压的下降程度超过对照组(P<0.05);而反射性的心率增快方面,低血压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容量下降是发生低血压的重要机制,尤其是透析者伴有心血管功能损害时,更易发生透析低血压.而提高血容量是治疗症状性透析低血压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5.
在线血容量监测在血液透析患者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在线血容量(Bloodvolume,BV)监测血液透析过程中相对血容量(Relativebloodvolume,RBV)变化,探讨其在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相关低血压及高血压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肾内科47例维持性HD患者,根据其血压情况将患者分为正常血压(Normal blood pressure,NBP)组14例、症状性低血压(Dialysis-Symptomatic hypotension,SH)组18例,难治性高血压(Dialysis-refractory hypertension,RH)组15例,应用在线BV监测观察HD中RBV、血压、超滤量(Ultrafiltration volume,UV)、平均动脉压(Meanarterial pressure,MAP)的变化。实验分三阶段进行,第一、二阶段为上述指标观察期,第三阶段为干预调整期。进而比较分析各阶段、各组患者各项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NBP、SH、RH各组的RBV变化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5),根据SH组不同的RBV变化,分别进行上调干体重或改变超滤方式,SH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对RH组患者加强超滤,其MAP较前显著下降(P〈0.05)。结论不同血压表现的HD患者RBV的变化差异存在显著性,监测HD中RBV变化可以对合理设定HD患者的干体重、减少SH发生、控制RH,提高透析安全性,进而制定个体化透析方案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6.
血容量监测在血液透析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观察透析过程中在线监测相对血容量(RBV)变化对预测和防止透析中低血压及调整透析患者干体重的作用.方法监测12例血液透析患者透析过程中RBV、血压、心率的变化,并用超声心动同步测定下腔静脉宽度(IVCD)及心脏参数.结果透析结束时RBV变化范围在78.9%~102.6%,在有和无症状性低血压的透析过程最低血容量(mRBV)有显著差别[(84.41±3.85) v (87.38±4.66)%,P=0.01],RBV与超滤量及心率变化均呈线性相关(r值分别为0.293,-0.359;P<0.01);IVCD变化率与RBV变化呈线性相关(r=0.311,P<0.05);透析结束时RBV降低小于5%的患者经下调干体重高血压好转.结论尽管血液透析过程中RBV变化存在较大的个体间和个体内差异,RBV与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故血容量监测对预测和防止低血压具有一定作用,此外对判断干体重的高估也有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低血压的发生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体会如下。 1透析性低血压发生的相关因素 1.1有效血容量的减少(1)超率过快,超滤率大于毛细血管再充盈率,使患者在短时间内出现血容量不足,心脏灌注及心输出量下降而致低血压。(2)超滤量过多,对患者干体重估计不准确而致超滤量过多,或由于医务人员操作中的失误或经验缺乏没有及时调整干体重,过量设置脱水。  相似文献   

8.
血容量监测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清除终末期肾衰竭患者体内多余水分,恢复正常容量状态即“干体重”是血液透析的目的之一,透析过程中超滤脱水所致容量的减少与血压的降低及肌肉痉挛等并发症相关,持续监测透析中血容量的变化可提示患者的容量和血流动力学状况。目前血容量监测主要有两种应用:①预测和防止透析中低血压及相关症状。②评价透析患者的干体重。本文就血容量监测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现状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联机血容量监测(BVM)对评价透析患者干体重和防治透析患者低血压的作用。方法选择血液透析过程中发生过1次或1次以上低血压的维持性透析患者30例,分为3组,分别采用恒定超滤、阶梯式超滤和血容量监测(BVM)控制超滤三种超滤模式进行血液透析,观察并记录患者超滤量、血压的动态变化及出汗、肌肉痉挛、头疼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次数,记录护理干预次数,比较三种超滤模式透析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与恒定超滤组、阶梯式超滤组相比,BVM控制超滤组低血压发生率、护理干预次数、血液透析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较少(P(0.05),透析后血压显著降低(P(0.05);恒定超滤组低血压发生率、护理干预次数、血液透析中出汗、肌肉痉挛的发生率显著低于阶梯式超滤组(P0.05)。结论 BVM控制的超滤模式有助于减少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并有助于评估患者的干体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血透过程中利用在线血容量监测技术准确调整干体重的可能性。方法测定100位患者透析中血容量的下降值和低血压的发生数。结果血容量下降小于10%者共28例,无一例发生低血压。血容量下降在10%~15%者16例,低血压1例。血容量下降15%~20%者32例,低血压5例。血容量下降大于20%者13例,低血压6例。血容量平均下降速率第1小时为4.86%,第2小时为8.24%,第3小时为11.59%,第4小时为13.82%。并对血容量下降小于5%者增加超滤总量50%或1 L,血容量下降5%~10%者增加超滤总量25%或0.5 L,通过适当调整,干体重可较前下降3~5 kg。结论在线血容量监测技术可监测患者血容量变化,对血容量进行实时安全的调整,尽可能避免了透析中的低血压和心血管的不稳定性;并可指导过多水分的清除,减轻了心血管系统的容量负荷和透析间期的高血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心功能状态下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血液动力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用超声稀释法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肾内科2005年9月至2011年9月行MHD患者95例进行检测,包括患者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血流量(Qa)和透析后不同时段的血液动力学指标: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心搏出量(stroke volume,SV)、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CI)、中心血容量(central blood volume,CBV)、中心血容量指数(central blood volume index,CBVI)、外周血管阻力(peripheral vascular resistance,PR)等参数。结果 95例患者收缩压(SBP)、SV、CO、CI及CBV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R增加,而舒张压(DBP)及心率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透析后1hCI值,将患者分为3组,A组CI<2.5L/(min·m2)、B组CI2.5~4.2L/(min·m2)、C组CI>4.2L/(min·m2)。A、B组患者透析3h后SV、CO、CBV较透析1h明显下降,PR增高(P均<0.01),A组最为明显,而C组前后血液动力学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 MHD患者血液动力学改变表现主要为血压、CO、CI以及CBV降低,PR增高。不同心功能患者血液动力学改变程度不同,CI与Qa、SBP、年龄、糖尿病有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糖尿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特点及透析中血压的变化。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血液透析中心36例稳定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为糖尿病组及非糖尿病组,分析两组患者透析前后血压达标情况及两组间血压的差异,并比较两组患者透析低血压的发生情况。结果血液透析患者血压达标率低,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患者血压透析前达标率分别为26.7%和28.6%,透析后达标率分别为57.8%和55.6%,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服用降压药物患者的比例及种类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患者透析前平均收缩压(systolic bloodpressure,SBP)分别为(163±29)mm Hg(1mm Hg=0.133kPa)和(153±23)mm Hg,脉压(pulse pressure,PP)分别为(83±25)mm Hg和(70±22)mm Hg,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后糖尿病组患者平均SBP及PP与非糖尿病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平均DBP显著低于非糖尿病组患者,分别为(70±14)mm Hg及(80±15)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糖尿病组患者透析后SBP及DBP较透析前下降幅度分别为(19±29)mm Hg和(3±16)mm Hg,糖尿病组患者相应下降幅度分别为(37±38)mm Hg和(10±17)mmHg,显著高于非糖尿病患者(P0.05)。糖尿病组透析低血压发生率高于非糖尿病组,分别为62.2%和41.3%,症状性低血压发生率也高于非糖尿病组,分别为31.1%和7.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可能引起透析低血压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是否合并糖尿病及总超滤量较高为引起低血压的危险因素(OR=2.572,0.597,均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达标率较低,而糖尿病患者较非糖尿病患者血压更难控制,脉压差更大,透析过程中血压波动大,更易发生低血压。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斜线强化超滤模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心功能与血压节律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进行MHD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其中观察组采取斜线强化超滤模式,对照组采取常规直线超滤模式,各进行透析2000例次,观察2组患者透析过程中心率、血压节律的改变以及低血压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透析过程中心率、血压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发生低血压41例次(2.05%),对照组发生低血压278例次(13.9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2=22.321,P=0.000)。结论应用斜线强化超滤模式进行MHD,对患者心功能无明显影响,但能显著降低透析过程中低血压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血液透析中监测相对血容量 (BVM ,Bloodvolumemonitoring)并反馈调控超率速度的方法对减少血液透析中常见并发症发生率的效果。方法  3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采用普通方式与监测BVM反馈调控超率速度方式 (BVM法 )交替进行血液透析 ,统计BVM法血液透析与普通血液透析次数、发生了低血压和小症状 (肌肉痉挛疼痛、或头痛、或呕吐、或腹痛 )的血液透析次数以及治疗前后血压每次超率量。比较两种方法间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  4年内 30例患者共做普通血液透析 6 5 5 0次 ,有低血压发生的血液透析次数为 6 30次 ;有小症状发生者为 80 1次 ;4年内共做BVM法 6 5 5 5次 ,有低血压发生的血液透析次数为 330次 ,有小症状发生者为 4 1 0次。BVM法血液透析中低血压和小症状发生率显著减少 (P <0 .0 5 ) ,而治疗前后血压、体重的改变量两方法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单用BVM法血液透析可以减少血液透析中常见并发症发生率 ,辅助提高患者对血液透析的耐受性。但并不能依靠它完全避免这些并发症的发生。BVM法血液透析减少血液透析中并发症的机理及其它新的方法仍需继续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中低血压与高血压的发生情况,探讨血压异常的影响因素。方法 入组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观察血液透析治疗中不同性别、年龄、透析年限、血流量、透析器通量及超滤率对血压的影响。结果 透析年限是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治疗中血压异常的主要影响因素,以透析年限≤1年、1-3年、3-5年和≥5年分组,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率分别为13.8%、22.5%、26.7%和37.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年vs1-3年=23.129,P〈0.001;χ^21-3年vs≥5年=22.889,P〈0.001;χ^23-5年vs≥5年=9.072,P=0.003)。透析中高血压的发生率分别为22.3%、14.2%、12.2%和8.1%,透析年限≤1年组与其余各组比较,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年vs1-3年=20.399,P〈0.001;χ^2≤1年vs 3-5年=22.774,P〈0.001;χ^2≤1年vs≥5年=24.811,P〈0.001)。超滤率与透析中低血压相关(P=0.006),但与透析中高血压无关(P=0.585);余性别、年龄、透析器通量及血流量对透析中低血压(P性别=0.568;P年龄=0.059;P透析器通量=0.572;P血流量=0.447)或高血压(P性别=0.346;P年龄=0.337;P透析器通量=0.121;P血流量=0.479)影响不大。结论 随着透析年限的增加,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率明显增加,高血压的发生率却明显减少;而超滤率与透析中低血压相关。应注意不同透析年限的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中血压异常的特点,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提高血液透析治疗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6种不同透析方案下透析中低血压(intradialytic hypotension,IDH)的发生情况,探讨有效预防IDH的透析方案。方法 2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于研究前1个月筛选期将干体质量、透析参数等调整稳定。选取线性钠模式(Na-1)及梯度钠模式(Na-2)联合线性超滤模式(UF-1)、间歇性超滤模式(UF-2)及梯度超滤模式(UF-3)组成6种透析方案,各患者依次进行标准透析模式(对照组)及6种透析方案各2周,比较分析各方案下透析中血压变化、IDH发生率及干体质量未达标率的情况。结果①6种透析方案患者透析3h、4h的平均动脉压(MAP)显著高于对照组(q=4.15~7.20,P<0.05),其中方案2(Na-2+UF-1)和方案4(Na-2+UF-2)明显高于其余方案(q=3.90~5.87,P<0.05);②与对照组相比,6种透析方案IDH发生率均降低(χ2=5.26~12.90,P<0.05),且方案2和方案4明显低于其余方案(χ2=4.07~6.36,P<0.05);③透析方案3(Na-1+UF-2)、方案4(Na-2+UF-2)患者干体质量未达标率较其余各方案显著降低(χ2=7.95~19.80,P<0.05)。结论梯度钠模式(Na-2)与间歇性超滤模式(UF-2)相结合的透析方案在显著降低IDH发生率的基础上干体质量达标率较高,可作为预防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IDH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在线监测血液透析过程中血流速对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在线监测心脏相关指数及外周血管阻力,了解血液透析过程中提高泵控血流速 (Blood flow rate,BFR)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北京协和医学院肾内科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且内瘘流量>600ml/min的规律血液透析患者34例,男性21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为(55.06±13.20)岁(22~75岁).于透析开始后30~60min内,应用超声稀释技术监测BFR 200ml/min、250ml/min及300ml/min)对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CI)、中心血容量(central blood volume,CBV)、中心血容量指数(central blood volume Index,CBVI)、外周阻力(peripheral resistance,PR)等参数的影响.结果 采用one-way ANOVA方差分析及配对t检验,BFR 200ml/min、250ml/min、300ml/min各流速时,患者CO、CI、CBV、PR、CBVI、系统心搏量指数及心搏出量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 透析机泵控BFR 200~300ml/min范围内增加血流速对血液透析过程中心脏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