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近的研究表明,即使病毒基因组仅发生细微的改变,病毒进入细胞甚至同一种细胞时,使用的受体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病毒特异性受体的演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病毒致病机制、病毒的宿主范围、病毒介导的基因靶向性、器官移植与异种移植后的病毒适应以及病毒性疾病的发生等等。对病毒特异性受体演化的研究,将深化人类对病毒性疾病的认识和探索有效的预防、控制和治疗疾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在慢性病毒性肝炎治疗中,IFN通过与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发挥其抗病毒和免疫调节效应的作用.作为关键环节的IFN受体与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易感性和治疗效果密切相关,此文对IFN受体与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相关性研究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病毒所产生的病毒因子和病毒受体使病毒能有效地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防御机制。痘病毒生长因子为病毒的早期转录产物,它们与病毒的毒力有关,与表皮生长因子(EGF)家族具重要的氨基酸同源性。病毒受体是病毒诱导缩主细胞产生的细胞表面受体的可溶性类似物,可破坏、干扰宿主免疫系统的功能活动。本文就病毒因子和病毒受体的研究情况作了简述。  相似文献   

4.
病毒受体是病毒入侵细胞的关键。近20年来已有大量病毒受体被分离鉴定,这均得益于方法学的改进。本文对病毒受体的研究方法作了综述,对一些新的技术方法进行了重点阐述。  相似文献   

5.
呼肠病毒感染主要是通过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相互作用,从而活化细胞内的信号转导途径,最终导致一些新基因的转录和DNA片段的凋亡而引起疾病。本文就呼肠病毒相关受体及其介导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DC-SIGN和DC-SIGNR在HIV-1感染传播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免疫缺陷病毒一1(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1,HIV-1)是人类主要的感染病毒类型,存在于人的血液、体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及母乳中,可经血行传播、性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等。HIV-1能否感染靶细胞,首先取决于病毒与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的识别利吸附,是病毒感染细胞的第一步。CD4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多合并症以及低治愈率的特点。近年来有大量试验资料表明,脑缺血后兴奋性氨基酸大量释放,受体被过度激活,是产生神经细胞产生兴奋性毒性作用,最终导致神经细胞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NMDA受体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 Glu)的特异性结合受体,它可以直接开放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致细胞膜对Ca2+的通透性增加,细胞内钙超载,最终导致细胞死亡。这个作用机制在外伤、缺氧、缺血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研究中引起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8.
病毒受体是病毒入侵细胞的关键。近20年来已有大量病毒受体被分离鉴定,这均得益于方法学 的改进。本文对病毒受体的研究方法作了综述,对一些新的技术方法进行了重点阐述。  相似文献   

9.
细胞凋亡主要表现为凋亡信号通路的启动及相关基因的表达,不同信号转导途径介导和参与细胞凋亡的发生过程,其中死亡受体信号途径是直接启动凋亡的一条最具特征性的路径。细胞表面死亡受体是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死亡受体信号通过与其特异性配体结合,以其独特的诱导凋亡方式参与细胞凋亡的过程,介导肿瘤细胞凋亡。卵巢肿瘤的发生除了与多种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异常激活和表达有关以外,细胞凋亡的抑制也是其形成的重要机制。就死亡受体、配体系统的有关机制及其与卵巢肿瘤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γ-氨基丁酸(GABA)是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及其受体还广泛存在于多种外周组织中,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及调控内分泌活动。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GABA及其受体也在女性生殖过程和相关生殖疾病中发挥特异性作用。GABA信号调节卵泡发育过程中雌、孕激素的分泌,从而影响卵泡发育和成熟。同时,GABA通过与不同类型的受体结合参与胚胎植入和胎盘发生过程。此外,GABA及其受体还可通过特定的信号转导通路调控多种生殖疾病的发生、发展,并且与某些肿瘤的增殖和转移等恶性潜能有关。重点综述GABA及其受体在女性生殖生理和生殖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并展望其在生殖领域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1.
全世界约有20亿人曾感染过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其中慢性携带者达3.5亿~4亿[1]。我国HBV慢性携带者有近半数是由围产期母婴传播所致[2-3],而宫内感染是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 HBV宫内感染是最终发展成乙肝表面抗原(HBsAg) 慢性携带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乙肝疫苗免疫失败的重要因素[4-5]。在HBV感染过程中,病毒抗原如HBsAg、乙肝核心抗原(HBcAg)、乙肝e抗原(HBeAg)均可诱导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免疫应答,这对HBV感染的控制至关重要;而慢性患者病毒感染的持续和慢性化发展,是因其HBV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受损所致。既往研究[1]表明,发生HBV宫内感染的孕妇体内Th1/Th2细胞免疫失衡,即Th1细胞免疫下调,Th2细胞免疫反应增强,这是导致HBV宫内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以分泌白细胞介素(IL) 17为特征的辅助T细胞--Th17细胞的发现,Th17/Treg细胞的平衡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Th17/Treg细胞间平衡的打破可能是多种疾病发生的关键因素,这将弥补既往Th1/Th2免疫效应模式的不足。近几年,维甲酸相关核孤儿受体(retinoid acid related orphan receptor gamma t,ROR γt)作为Th17细胞的特异性转录因子也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近几年Th17细胞及其转录因子ROR γt在HBV宫内感染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病毒通过细胞膜上受体入侵细胞是病毒感染细胞的起始环节.近年来,汉坦病毒细胞膜受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β3整合素上,但并没有证据表明病毒与β3整合素之间有直接的相互作用关系,同时对其他可能的协同受体或辅助受体也少有相关报道.此文对汉坦病毒细胞膜受体的相关研究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手足口病在亚太地区的流行大幅上升并伴随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而针对其主要致病原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16型现在还缺乏有效的预防疫苗和抗病毒制剂.确定它们的特异性细胞受体对于进一步阐明病毒与宿主细胞早期互相作用的分子机制及其致病机制至关重要.过去一年中,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B类清道夫受体Ⅱ和唾液酸化多聚糖类被分别发现和确定为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16型的功能性细胞受体.此文讨论了相关的实验结果并展望了未来值得探索和应用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手足口病在亚太地区的流行大幅上升并伴随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而针对其主要致病原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16型现在还缺乏有效的预防疫苗和抗病毒制剂.确定它们的特异性细胞受体对于进一步阐明病毒与宿主细胞早期互相作用的分子机制及其致病机制至关重要.过去一年中,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B类清道夫受体Ⅱ和唾液酸化...  相似文献   

15.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多因素共同参与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研究表明,OX-LDL作为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1]。既往研究显示传统的清道夫受体如:SR-B1、CD36、CI)68等是通过介导巨噬细胞识别OX-LDL,参与泡沫细胞的形成。而内皮细胞摄取OX-LDL的具体机制不详。Sawamura等^[2]首次在牛主动脉内皮细胞克隆出OX-LDL特异性受体,  相似文献   

16.
最近,众多的研究陆续揭示了柯萨奇B3病毒感染的细胞受体,本文对其结构、功能及与病毒的作用机制等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趋化因子受体CCR5和CCR5δ32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趋化因子受体CCR5是一种G-蛋白耦联受体,分布在T细胞和单核细胞表面,CCR5δ32是CCR5的一种变异型。研究发现,CCR5介导的信号通路参与了炎症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移植物抗宿主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转归过程。在肝脏疾病中,CCR5至少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移植物抗宿主病等的发病过程有关。此文就CCR5与肝脏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血清运铁蛋白受体在铁营养状况评价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综述了细胞运铁蛋白受体的生物学特性、作用和合成调节,血清运铁蛋白受体的来源、测试方法以及在铁缺乏诊断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可靠性。与传统的实验室测定指标不同,务 运铁蛋白受体不受感染和急慢性传染病以及妊娠的影响,可准确可靠地反映早期组织铁缺乏,特异性判断孕妇和新生儿缺铁性红细胞生成,鉴别慢性病贫血和缺铁性贫血。  相似文献   

19.
趋化因子是一类对炎性细胞具有趋化作用,且结构类似的小分子量蛋白。趋化因子通过与靶细胞上相应的受体结合而发挥其生物学作用。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不仅需要有第一受体CD4分子的表达,而且不要借助趋化因子受体作为第二受体的参与。HIV病毒株时不同细胞的嗜性也是由其靶细胞膜上表达的趋化因子受体结构性质决定的。趋化因子对HIV感染具有一定的抵抗作用。  相似文献   

20.
呼肠病毒感染主要是通过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相互作用,从而活化细胞内的信号转导途径,最终导致一些新基因的转录和DNA片段的凋亡而引起疾病。本文就呼肠病毒相关受体及其介导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