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清热化湿疏肝祛瘀法配伍的中药复方对急性肝内胆汁淤积大鼠肝组织Ntcp、Bsep及Mrp2表达的影响。方法:使用异硫氰酸萘酯(ANIT)诱导大鼠急性肝内胆汁淤积,并以5g/kg·d的清热化湿疏肝祛中药复方干预,同时以熊去氧胆酸(90mg/kg·d)为对照,于ANIT给药后24、48及72h随机处死模型组及药物干预组中1/3数量的大鼠,取肝组织行免疫组化检测Ntcp、Bsep及Mrp2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24、48、72h肝组织Ntcp、Bsep及Mrp2蛋白表达均较正常组明显下降(P0.05,P0.01);复方组24及48h的Ntcp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增加(P0.05);复方组及熊去氧胆酸组三个时相点Bsep、Mrp2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增加(P0.05,P0.01)。结论:清热化湿疏肝祛瘀法中药能够上调ANIT诱导的急性肝内胆汁淤积大鼠肝脏细胞Ntcp、Bsep和Mrp2的表达,这可能是其防治急性肝内胆汁淤积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研究茵栀黄注射液对TNF-α作用下大鼠原代肝细胞Mrp2表达的影响,分析茵栀黄注射液的利胆退黄作用机制。方法:三明治法培养大鼠原代肝细胞。以茵栀黄注射液和/或TNF-α处理大鼠原代肝细胞。以定量PCR和Western-blot检测大鼠原代肝细胞Mrp2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对照组肝细胞Mrp2 mRNA表达高于TNF组(0.568±0.056,P0.05),低于茵栀黄组(1.591±0.107,P0.05);茵栀黄加TNF组肝细胞Mrp2 mRNA(1.079±0.087)表达高于TNF组(P0.05)。对照组肝细胞Mrp2蛋白(0.768±0.070)表达高于TNF组(0.119±0.031,P0.05),低于茵栀黄组(1.895±0.129,P0.05);茵栀黄+TNF组肝细胞Mrp2蛋白表达(1.118±0.091)高于TNF组(P0.05)。结论:茵栀黄注射液能改善TNF-α所导致的大鼠原代肝细胞Mrp2表达下降。  相似文献   

3.
孙晓梅  阎姝 《中药材》2018,(3):716-719
目的:探讨复方赶黄草对α-萘异硫氰酸酯(ANIT)致大鼠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优思弗阳性药物组及复方赶黄草低、中、高剂量组。实验动物在造模后48 h处死,检测各组血清中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汁酸(TBA)、碱性磷酸酯酶(ALP)、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等指标;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肝脏胆酸代谢通路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包括牛磺胆酸钠协同转运蛋白(Ntcp)、胆盐出口泵(Bsep)及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3(Mrp2、Mrp3)和多药耐药蛋白1a、1b(Mdr1a、1b)mRNA。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复方赶黄草能显著降低模型大鼠血清中TBIL、DBIL、TBA、ALP、ALT、AST水平(P<0.01或0.05);明显改善肝脏组织病理学;显著上调Mrp2、Mrp3、Mdr1b mRNA表达(P<0.01或P<0.05)。结论:复方赶黄草对胆汁淤积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与调节肝脏中与胆汁酸排泄及外排外源性化学物质相关基因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王松原  魏玉辉  张国强  武新安 《中成药》2014,(12):2605-2608
目的观察不同比例的甘草、芫花合用后对小鼠肝细胞膜转运体Na+-牛磺酸钠共转运体(Na+/taurocholate cotransporting polypeptide,Ntcp)表达的影响,并探讨芫花-甘草配伍后所致肝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昆明种雌性小鼠35只,随机分为5组,分别灌胃给予生理盐水、芫花水煎液、甘草水煎液、芫花-甘草(1∶1)混合煎煮药液、芫花-甘草(1∶3)混合煎煮药液。于给药7 d后,取小鼠肝脏组织,用Western bloting法考察肝细胞膜Ntcp的表达,用酶循环法检测肝细胞内总胆酸盐的水平,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法)研究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将所得数据通过统计软件计算相关度。结果芫花-甘草配伍组肝细胞膜上Ntcp表达量与单位质量肝组织内胆汁酸盐(Total bile acid,TBA)显著上升(P<0.05)并伴有肝损害;Ntcp表达量与单位质量肝组织内TBA的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963),与肝脏病理损害程度正相关(r=0.947)。结论芫花-甘草配伍后可显著升高小鼠肝细胞膜Ntcp表达,引起TBA肝内蓄积,可能是导致雌性小鼠肝损害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长期灌胃给予大黄素对大鼠血清肝功能、肝脏转运蛋白及代谢酶UGT1A1表达的影响,探讨大黄素肝毒性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大黄素低剂量组(20 mg·kg~(-1)·d~(-1))、中剂量组(40 mg·kg~(-1)·d~(-1))及高剂量组(80 mg·kg~(-1)·d~(-1)),灌胃30 d后,检测大鼠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汁酸(TBA)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测定大鼠肝脏中转运蛋白P-gp、Mrp2、Mrp3、Oatp1、Oatp2、Bsep、Ntcp及代谢酶UGT1A1的mRNA表达,以Western blot方法测定大鼠肝脏中P-gp、Mrp3、Ntcp及UGT1A1的蛋白表达。结果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大鼠血清ALP、TBIL、DBIL、TBA明显升高(P0.05或P0.01),肝脏P-gp、Mrp3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显著上调(P0.01);而肝脏中Ntcp及UGT1A1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5或P0.01)。结论长期给予较高剂量的大黄素有肝脏毒性的风险。大黄素致肝毒性可能与肝脏中P-gp、Mrp3表达的上调、Ntcp及UGT1A1表达的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6.
茵栀黄颗粒的保肝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贵海  朱建伟  吴丽丽 《中药材》2001,24(5):353-355
目的:研究茵栀黄颗粒的保肝作用。方法:采用D-氨基半乳糖(D-GaIN)、四氯化碳(CCl4)造成急性肝损伤,以血清ALT与AST、肝组织病变程序为指标,并以茵栀黄颗粒口服液为阳性对照,观察茵栀黄颗粒的药效。另外,给小鼠ig异硫氰酸-1-奈脂,以血清胆红素为指标,观察茵栀黄颗粒的作用。结果:1.8g/kg、3.6g/kg茵栀黄颗粒组均能降低D-GaIN所致的小鼠血清ALT、AST升高,3.6g/kg茵栀黄颗粒组还能减轻肝组织病变程度。1.0g/kg、2.0异/kg茵栀黄颗粒组均能降低CCl4所致的大鼠血清ALT、AST升高,2.0g/kg茵栀黄颗粒组还能减轻肝组织病变程度。1.8g/kg、3.6g/kg茵栀黄颗粒组均能降低异硫氰酸-1-奈脂所致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升高。结论:茵栀黄颗粒对D-GaIN、CCl4所致的急性肝损伤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对异硫氰酸-1-奈脂所致小鼠血清高胆红素有明显的降低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研究茵栀黄注射液对肝内胆汁淤积湿热证大鼠FXR、BSEP、NTCP蛋白和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茵栀黄注射液的作用靶点及机制。方法:51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7只)、模型组(7只)、茵栀黄注射液组(7只)、GW4064组(7只)、Guggulsterone组(7只)、茵栀黄+GW4064组(8只)、茵栀黄+Guggulsterone组(8只)共7组。造模干预后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FXR、BSEP、NTCP蛋白和基因的表达。结果:茵栀黄注射液可以上调FXR蛋白和基因的表达,P0.05。FXR和BSEP在蛋白和基因表达量上存在显著相关,P0.05。结论:茵栀黄注射液通过干预FXR上调BSEP利胆退黄治疗肝内胆汁淤积。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茵栀黄注射液对急性肝衰竭大鼠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茵栀黄组。茵栀黄组大鼠予0.2g/(kg·d)茵栀黄注射液腹腔注射,连续给药7d,末次给药后1h,除正常组外其余两组给予 D-氨基半乳糖(D-Ga1N)和内毒素脂多糖(LPS)腹腔注射制备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造模后6h,取大鼠肝组织,采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肝细胞凋亡情况,并以免疫组化法(SP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Bcl-2和Bax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肝组织中Bcl-2蛋白表达明显下降,肝细胞凋亡指数和Bax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均<0.01);与模型组比较,茵栀黄组肝细胞凋亡指数和Bax蛋白表达均明显下调,而Bcl-2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均<0.05)。结论:茵栀黄注射液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细胞凋亡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Bcl-2蛋白表达和下调Bax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和评价茵栀黄颗粒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消化科2010年3月~2012年3月诊治的130例慢性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用药方法分为对照组65例(采用甘草酸二铵治疗)、实验组65例(采用茵栀黄颗粒治疗),回顾性分析茵栀黄颗粒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ATL与TBIL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组间比较治疗后ATL、TBIL评分变化显著,P<0.05,提示两组疗效有显著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茵栀黄注射液退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研究茵栀黄注射液对肝内胆汁淤积湿热证大鼠BSEP、NTCP蛋白和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茵栀黄注射液的作用靶点及机制。方法 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茵栀黄组。造模干预后观察大鼠肝功能、肝脏组织病理和肝组织BSEP、NTCP的表达。结果茵栀黄组TB、DB、ALP、γ-GT(5.49±1.01、1.95±0.34、127.40±15.68、2.03±0.36)明显低于模型组(7.80±1.17、3.18±1.31、212.72±49.39、3.17±1.42),P0.05;HE染色显示茵栀黄组大鼠肝脏的病理损害明显优于模型组;WB、RT-PCR检测显示茵栀黄组BSEP蛋白和基因表达(1729.66±212.71、3.77±3.15)明显高于模型组(1218.97±479.35、2.06±1.36),P0.05。结论茵栀黄注射液能有效改善肝内胆汁淤积湿热证大鼠的肝功能、减轻肝脏病理损害,上调肝脏BSEP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栀子是治疗胆汁淤积和黄疸的常用中药,中医理论认为栀子可“引湿热自小便而出”从而发挥其退黄利胆的功效,然而有关栀子利胆的分子机制目前尚未阐明。因此,实验以正常大鼠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不同剂量栀子水提物对胆酸盐随尿液排泄量的影响以及对肾脏介导胆酸盐自尿液外排的主要转运体Mrp2和Mrp4蛋白表达量的影响,探究的栀子利胆的分子机制。 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等效剂量组和高剂量组3组(n=6),各组大鼠分别灌胃给予纯化水、0.3 g/kg/d和0.9 g/kg/d栀子水提物干燥粉末的水溶液,每天2次,连续灌胃2周。于干预结束时禁食12 h,麻醉后,收集大鼠血清、1 h胆汁和12 h尿液样本,以及肝脏和肾脏组织样本,测定血清转氨酶以及各样本中总胆酸盐的水平,并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大鼠肾脏中Mrp2和Mrp4的蛋白表达量。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栀子水提物尤其是高剂量组可明显降低肝脏中胆酸盐的浓度(P<0.05),显著增加胆酸盐自尿液的排泄总量(P<0.05)并上调肾脏Mrp2的蛋白表达量(P<0.05),但其对胆汁流速、胆酸盐自胆汁排泄量及肾脏Mrp4蛋白表达量无显著影响(P>0.05)。 结论: 栀子可通过上调肾脏外排转运体Mrp2的蛋白表达,增加胆酸盐自尿液的排泄而发挥利胆作用,这可能是栀子“引湿热自小便而出”而发挥利胆功效的相关中医理论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2.
喻斌  阮鸣  张志芬  王兆龙  卢金福  吕高红  许惠琴 《中草药》2013,44(10):1309-1313
目的 观察大柴胡颗粒对胆色素结石豚鼠胆囊黏膜表皮生长因子(EGF)表达水平,肝、胆超微结构,肝组织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Al)mRNA水平以及胆盐转运子BSEP、MRP2表达水平的影响,明确其对胆色素结石豚鼠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饲料法复制胆色素结行豚鼠模型,免疫组化法观察大柴胡颗粒(11、2.2、4.4 g/kg)对胆色素结石豚鼠的胆囊EGF水平的影响,透射电镜观察肝胆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RT-PCR法检测肝组织CYP7A1基因表达水平,Westernblotting法检测肝脏中BSEP、MRP2表达水平,以熊去氧胆酸作为阳性对照.结果 大柴胡颗粒对胆结石豚鼠胆囊黏膜EGF表达影响不明显,但较好地改善其肝胆超微结构,其2.2、4.4 g/kg剂量组还能增加肝脏组织CYP7A1的基因转录(P<0.05、0.01)和BSEP、MRP2蛋白表达水平(P<0.05).结论 大柴胡颗粒抑制豚鼠胆色素结石形成可能与其影响豚鼠胆汁酸代谢、促进胆盐转运子功能、保护肝胆细胞器结构有关,而与胆囊黏膜EGF功能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茵栀黄颗粒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并检测治疗前后胎盘中胆盐载体(MRP)的水平。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南阳南石医院将60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30例。2组均使用熊去氧胆酸及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茵栀黄颗粒,比较2组孕妇临床症状、糖脂代谢指标、妊娠结局及胎盘MRP水平。结果:2组瘙痒的症状评分均下降,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糖化血红蛋白(Hb Alc)、空腹血糖(FP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早产率、新生儿窘迫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后24 h出血的总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新生儿体重较对照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的胎盘组织MRP1及MRP2水平均有所上调,其中观察组上调的趋势更为明显(P0.05)。结论:茵栀黄颗粒可明显改善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糖脂代谢水平,可通过上调MRP水平促进胎盘胆汁运转,促进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测消黄方对胆管结扎大鼠肝功能及组织病理学的干预作用。方法: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胆管结扎组(BDL)。BDL大鼠在2周末随机分为消黄方组和模型组,第3周开始消黄方组每天灌胃给药,假手术组和BDL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共3周。5周末处死全部大鼠,获取血清和肝组织样本。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血清谷草转氨酶(ALT),谷丙转氨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及总胆红素(TBIL)含量显著上升(P〈0.05或0.01),白蛋白(Alb)含量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消黄方显著降低ALP活性和TBIL含量,显著抑制Alb含量的降低(P〈0.05或0.01),降低肝组织Hyp含量(P〈0.05),同时病理学显示消黄方组肝纤维化程度也显著减轻。结论:消黄方能显著抑制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清热通下法对急性胆道感染时IL-2和TNF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医药对急性胆道感染时IL-2、TNF的调节作用。方法:SD大鼠制成急性胆道感染模型,分成A组(模型组)、B组(中药治疗组)、C组(抗生素治疗组)、D组(胆总管结扎组);E组(假手术组)。分别于手术第3、5天取血,做IL-2、TNF的检测。结果:第3天时A组的TNF高于其它各组,E组最低,而IL-2在A组最低,E组最高,B、C两组处于A、E两组之间。第5天时TNF、IL-2的总体趋势与第3天相同。结论;中医药在急性胆道感染时对IL-2、TNF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细胞向胆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在继发性胆汁淤积性大鼠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及黄芪汤组分抑制肝纤维化的效应机制。方法 75只SD雄性大鼠,采用胆总管结扎(bile duct ligation,BDL)制备继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模型,假手术组(Sham)仅作胆总管分离,不作胆总管结扎。大鼠BDL术后1周随机分为对照组(M)与干预组(Y组,经灌胃给予黄芪汤组分4周),Sham组于术后1周末随机抽取5只大鼠处死取材,M组分别于术后1、2、3、4周末随机抽取5只大鼠做动态观察,余下各组大鼠均于术后第5周末处死取材。观测肝脏组织学及羟脯氨酸(Hyp)含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肝组织胆管上皮细胞标志物角蛋白-7(CK7)与肝细胞特异性抗原(HepPar)共定位,Western blot检测CK7、HepPar的蛋白表达,IPP软件分析肝组织天狼猩红胶原染色。结果随着造模时间推移,M组大鼠肝组织肝细胞Hep Par阳性细胞逐渐减少(ShamM1周M2周M3周M4周M5周),胆管上皮细胞(CK7阳性细胞)及纤维化程度、Hyp含量、CK7蛋白表达均逐渐增加(ShamM1周M2周M3周M4周M5周),CK7/Hep Par共定位细胞于术后1周即见增加,术后3周达到峰值,然后渐趋减少,肝组织Hep par蛋白表达量与CK7蛋白表达量呈显著负相关,Hep Par阳性细胞表达量与CK7阳性细胞表达量、胶原沉积程度均呈显著负相关,而CK7阳性细胞表达量与胶原沉积程度呈显著正相关;与M组比较,Y组大鼠死亡率、CK7阳性细胞、纤维化程度、肝组织Hyp含量、CK7蛋白表达量均显著下降(P0.01),Hep Par阳性细胞及Hep Par蛋白表达含量显著增加。结论肝细胞向胆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可能是继发性胆汁淤积性大鼠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关键病理环节,抑制肝细胞向胆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可能是黄芪汤组分有效干预继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的主要效应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43例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传统开腹取石,手术在全麻情况下进行,先行造影(ERCP)检查,明确结石大小。确定切口开腹,仔细检查肝内外胆管,术中直接用石钳取石,术后留置T管引流。治疗组23例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取石,患者均全麻,患者取仰卧位,采用四孔法建立气腹。置入器械,超声刀将粘连分离,明确胆囊管、胆囊动脉及胆总管,分离胆囊动脉,常规切除胆囊。分离胆总管前壁,使胆总管及肝总管显露出来,切开胆总管前壁,将纤维胆道镜插入胆总管内,探查胆总管及肝内胆管,取出管内结石,向胆总管注生理盐水,检查残留结石,确认结石取净,反复冲洗。留置T管,严密缝合胆总管,进行腹腔引流,术后复方胆通胶囊,2粒/次,3次/d。西药治疗同对照组。连续治疗7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不良反应。连续治疗1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术后并发胆道出血1例(4.3%),胆漏1例(4.3%)。对照组术后并发胆道感染2例(10%),胆道出血3例(15%),胆漏3例(15%)。治疗组术后发生胆道感染、胆道出血、胆漏的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疗效显著,术后采用复方胆通胶囊进行调理,效果更佳,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胆管结扎(BDL)诱发大鼠胆汁淤积形成过程中模型肝组织病理动态变化特点。方法:行胆总管三段结扎术复制大鼠肝外胆汁淤积模型;于大鼠胆总管结扎第3d、7d、14d分别随机处死3只假手术组、5只模型组大鼠取材,21d时处死剩余大鼠取材,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肝组织纤维化程度。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3d时肝组织小叶周边以及汇管区见胆管上皮细胞增生,并伴有少量的单核炎性细胞浸润;7d时胆管上皮细胞明显增生,可见少量肝细胞点状坏死。14d时胆管上皮细胞增生范围扩大,有胶原纤维增生。21d时增生的胆管上皮细胞形成小胆管,增生的小胆管和纤维母细胞、胶原纤维改建原有的肝小叶而形成假小叶。肝细胞与增生的胆小管相比明显减少,剩余的肝细胞形态结构尚正常。结论:BDL胆汁淤积大鼠模型主要病理改变有肝细胞减少、胆管上皮细胞增生、胶原增生和沉积,此动态病理变化程度在21d内随造模时间延长而加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阐明长期给药何首乌醇提物(PME)和水提物(PMW)致大鼠肝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 分别制备PME和PMW。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阳性对照异硫氰酸α-萘酯(ANIT 100 mg·kg–1)组、PMW组(15 g·kg–1)、PME组(12 g·kg–1)。PME、PMW组大鼠给药剂量相当于60 g·kg–1生药量,约为临床最大量的110倍,灌胃给药42 d,每日给药1次。ANIT组于第40天灌胃给药1次。采用试剂盒方法检测大鼠血清生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汁酸(TBA)、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水平;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检测大鼠肝脏病理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测定给药后大鼠肝脏组织中胆汁酸、胆红素代谢相关转运体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1a1(OATP1a1)、OATP1b2、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RP2)、MRP3、胆盐外排泵(BSEP)、Na+-牛磺胆酸共转运多肽(NTCP)、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P-糖蛋白(P-gp)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PMW组大鼠血清中AST水平显著降低(P<0.05),ALT和ALP水平显著升高(P<0.05);PME组大鼠血清中AST水平显著降低(P<0.05),ALT、TBA和ALP水平显著升高(P<0.01);PMW组于PME组TBI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理结果显示,PME、PMW给药后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肝损伤,并且PME组表现更为严重。qRT-PCR结果表明,PMW和PME可同时影响胆红素和胆汁酸代谢过程中摄取和外排转运体的表达,均可显著下调外排转运体MRP2、BCRP mRNA表达水平,上调摄取转运体OATP1a1、OATP1b2 mRNA表达水平;PME可显著下调BSEP、P-gp、NTCP mRNA表达水平;PMW可显著上调NTCP、BSEP、P-gp mRNA水平;两者对MRP3 mRNA表达水平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过长期诱导后,PME、PMW均可引起大鼠肝损伤,其作用机制与影响胆红素和胆汁酸相关转运体相关,PME和PMW引发肝损伤程度存在差异,可能与两者对具体转运蛋白的作用不同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