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椎间融合器植入颈椎即刻稳定性的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①探讨不同直径螺纹状椎间融合器对颈椎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影响。②椎间融合器植入法改进 ,最佳融合器直径的选择 ,为临床手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成人新鲜颈椎标本 12具 ,实验应力分析 ,对颈椎的稳定性与不同程度切除终板、植入不同直径融合器后的生物力学关系进行系统分析和比较。结果 :①椎间融合器植入后 ,颈椎强度增加 2 2 % ,椎体应变下降 15 % ,而刚度增加 43 % ,位移减小 2 0 % ,与植入前颈椎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颈椎稳定性得到增强。②在改进植入法中 ,选用直径 11~ 12mm融合器 ,其覆盖椎体终板超过 3 0 %以上 ,接触面积达 65 %以上 ,颈椎最稳定 ,其椎体应变、融合器位移及沉降率最小。结论 :颈椎前路螺纹状椎间融合器植入是一种有效的初始稳定手段 ;改进植入法应选用直径 11~ 12mm之椎间融合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应用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椎间融合器行前路腰椎椎间融合的即刻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采用6具成人尸体腰椎标本,均来源于男性,X线榆查排除腰椎疾患和明显退行性改变,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证实所有标本骨密度均处于正常范围.截取L4~S2节段腰椎,用自凝型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将标本两端固定在夹具内.沿腰椎轴线加载500N的预负荷后,分别在生物力学试验机上检测以下三种状态的前屈、后伸及侧屈各方向活动的即刻稳定性:完整腰椎标本,L5S1椎间盘切除、PEEK椎间融合器植入,辅以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结果 L5S1椎间单纯椎间融合器植入后前屈、后伸、左侧屈方向的活动范围较完整腰椎标本分别减少76.9%、66.6%与81.1%;辅以后路惟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后,前屈、后伸、左侧屈方向的活动范围较完整腰椎标本分别减少93.9%、90%与86.6%.完整腰椎标本的空白对照组L4,5椎间前屈、后伸与左侧屈活动度分别为4.16°±0.33°、4.02°±0.30°、3.48°±0.34.;L5S1单纯椎间融合器组则分别为5.82°±0.36°、5.38°±0.30°、4.96°±0.29°;L5S1椎间融合器辅助椎弓根螺钉固定组则分别为4.82°±0.26°、5.76°±0.31°、3.98°±0.29°.L5S1椎间单纯椎间融合器植入及附加椎弓根螺钉崮定后,L4,5椎间相对活动度显著增加,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单纯应用PEEK椎间融合器的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即刻稳定性优于完整腰椎标本.辅以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后融合节段稳定性得到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3.
椎间融合器在椎管狭窄治疗中的应用及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报道应用椎间融合器经后路减压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并对该术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采用后路扩大减压,单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器植入,治疗严重腰椎管狭窄症37例。实验研究中,取6具新鲜尸体标本的L2-S1节段制作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进行生物力学稳定性测试。结果:术后对其中33例患者进行平均1年的随访,优良率90.8%,X线评价椎体间骨融合率达94.8%,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生物力学结果表明,全椎板扩大减压导致椎节失稳,椎间融合器或椎弓根钉的使用可恢复节段稳定性。结论:临床实践和生物力学实验均表明,椎间融合器在严重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重建脊柱稳定性,恢复椎间隙和神经根管高度和增加椎间融合率等优势。  相似文献   

4.
颈前路减压支撑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韦勇  邱勇  刘汝专  刘尚礼 《脊柱外科杂志》2005,3(5):269-272,291
目的 探讨颈前路减压、椎体间植骨支撑融合或颈椎椎间融合器(钛网或Cage)支撑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6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后,分别采取骼骨植骨支撑融合、颈椎间融合器(钛网或Cage)植入支撑融合,钢板内固定术,随访时间平均32个月,采用Zdeblick影像学判定椎体间融合的标准,贾连顺的评定法评定术后临床疗效。结果 在颈前路减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方法中,自体骼骨植骨融合优良率87.5%,供区并发症12.1%,椎间盘退变椎问高度丢失7.6%;颈椎间融合器支撑融合优良率96.1%,无供区并发症和椎问盘退变椎间高度丢失。结论 颈前路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或颈椎间融合器支撑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满意。钢板内固定术后颈椎即刻稳定;植骨融合手术操作简单,费用少,但存在供区并发症、椎问高度丢失;椎间融合器融合稳定、牢固,椎间高度丢失少,后者疗效优于前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由羟基磷灰石和左旋聚乳酸复合研制的新型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在颈椎融合术中不同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 制备新鲜人颈椎标本6个(尸体均为合法捐赠,由南方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提供),模拟临床术式行前路C5~6减压椎间分别植入髂骨、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和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加钢板内固定,通过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测量C5~6节段的运动范围.结果 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加钢板固定后稳定性增加,在各个状态的运动范围均明显小于其他各组(P <0.005).单纯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组在后伸状态下运动范围(6.25±0.29)度较正常组(5.76±0.40)度增大,稳定性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除后伸外的其他各种状态下的运动范围均小于髂骨组,较髂骨组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新型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加钢板内固定后各个方向稳定性好,能重建颈椎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珊瑚颈椎椎间融合器与螺纹状椎体融合器(TFC)临床应用的特点和早期治疗效果,观察两种融合器植入后的颈椎的稳定性和植入节段的活动度。方法1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7个节段)行颈前路椎体间隙减压,6例(11个节段)行珊瑚颈椎间融合器融合术,5例(7个节段)行钛螺纹状椎体融合器(TFC)融合术。手术前后采用JOA标准对颈段脊髓功能进行评分,术后1周、1月摄颈椎前后位片。观察颈椎的稳定性和植入节段的活动度。结果11例例患者均症状明显缓解、脊髓功能改善,其中优(改善率>75%)7例,良(改善率50~74%)2例.中(改善率25~49%)1例,无效(改善率<25%)0例。JOA评分由术前平均7.4分上升至术后13.4分。两组术后1周、1月置换节段稳定,没有偏移和下沉,无异常活动融合牢固。结论采用珊瑚椎间融合器及钛螺纹状椎体融合器(TFC)的椎间融合术早期均能保持颈前路减压的良好效果,同时维持了颈椎的融合稳定度。但颈椎椎间融合器是否能减少对临近节段的影响及其长期的稳定性和脊髓功能的评定尚需临床长期随访,珊瑚颈椎椎间融合术为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作者设计的单枚融合器后斜向植入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行生物力学评价及临床观察。方法 :生物力学研究 :12个小牛脊柱运动节段分为 2组 ,每组 6个。实验组行单侧小关节突、半椎板切除术 ,经侧后方斜向植入加长BAK融合器 1枚 ;对照组行常规后路双侧小关节突、全椎板切除术 ,后前向植入双枚融合器。分别测试两组的纵向压缩、屈曲、侧方弯曲、伸展及双向扭转刚度并进行比较。临床研究 :经后路斜向植入单枚融合器行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共 40例 ,平均随访 18个月 ,进行临床评价。结果 :生物力学研究显示实验组的垂直压缩刚度、左侧 (融合器植入侧 )弯曲刚度、双侧扭转刚度均较双枚融合器组增大 (P <0 0 5 )。临床随访结果显示 ,患者症状缓解率为 92 % ,术后 1年融合率 88% ,主观满意率 90 % ,所有患者均无融合器的移位。结论 :经侧后方斜向植入单枚融合器的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能满足后路椎体间融合的生物力学要求 ,有损伤小、脊柱后柱稳定性好、可同时行椎管减压等优点 ,可以较理想地取代后路双枚融合器植入的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相似文献   

8.
腰椎滑脱后路不同融合术式的有限元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建立L4.5,滑脱节段的有限元模型,研究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双枚椎间融合器(cage)植入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单枚融合器植入等3种融合术式的固定节段的稳定性。方法 选择一名56岁退变性腰椎滑脱女性患者,以k节段为研究对象,采用螺旋CT对其进行层厚1.0mm的连续水平扫描,将所得图像进行轮廓提取和阈值分割后,借助Ansys9.0软件,建立L4.5滑脱节段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同时根据椎弓根螺钉、融合器的几何尺寸,分别建立其相应的有限元模型。在此基础上,根据临床术式将上述模型进行不同组合,分别建立椎弓根螺钉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加双枚融合器植入及椎弓根螺钉固定加单枚融合器植入等3种腰椎滑脱后路融合术式的有限元模型,然后分别施加压缩、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等各种生理载荷,观察各模型不同载荷下螺钉、融合器的应力分布及融合节段的角位移变化,由此比较各模型的稳定性。结果 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式的螺钉应力和角位移明显高于椎体间融合术(P〈0.01);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单枚融合器植入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双枚融合器植入两组之间螺钉应力、融合器应力及固定椎体的角位移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模型固定节段螺钉及融合器的最大有效应力均出现于前屈时。结论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单枚或双枚融合器植入的稳定性优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对于椎体间融合,植入单枚融合器和双枚融合器的稳定性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椎病前路减压后,应用自体髂骨植骨加前路钢板内固定、钛网植骨加前路钢板内固定、多枚颈椎钛金属Vigor椎间融合器及多枚聚醚醚酮(PEEK)融合器等不同重建方式,在恢复颈椎稳定性,维持颈椎病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总结2001年-2006年82例脊髓型颈椎病,采取椎体次全切+自体髂骨植骨+Windows钢板内固定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Windows钢板内固定术、多个单间隙减压+颈椎Vigor椎间融合器及多个单间隙减压聚醚醚酮(PEEK)界面固定治疗。结果平均随访1.5年,82例患者颈椎生理前凸及椎间隙高度恢复满意,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恢复。结论颈椎病前路手术后的神经功能恢复与减压的彻底性及脊髓受压变性密切相关,手术应达到充分减压,彻底解除脊髓压迫。应用自体髂骨植骨加前路钢板内固定、钛网植骨加前路钢板内固定、多枚颈椎钛金属Vigor椎间融合器及多枚聚醚醚酮(PEEK)融合器等不同重建方式,能使颈椎即刻稳定,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有利于维持颈椎病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腰椎退行性疾病(lumber degenerative disease,LD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侧方腰椎椎体间融合术(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LLIF)作为治疗LDD的一类微创术式得到了快速发展。1998年Mcafee等~([1])考虑到后路经椎板间/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TLIF)和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出血多,且P/TLIF破坏腰椎后柱及后方张力带结构,因此在ALIF植骨面积大、可放置较大融合器的基础上设计提出了LLI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