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术中调整巩膜瓣缝线预防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效果。方法将60例(74只眼)原发性青光眼随机分成A、B组,每组均为37只眼。A组术中调整巩膜瓣缝线;B组术中不调整巩膜瓣缝线。观察两组术后浅前房形成情况。结果A组浅前房发生率为5.40%;B组浅前房发生率为48.64%。两组间浅前房发生率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小梁切除术中调整巩膜瓣缝线能有效地降低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行前房穿刺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在72眼小梁切除术中通过前房穿刺口放出房水,注入平衡盐溶液来调节眼压,促使前房形成,防止浅前房发生,人工形成滤枕。结果72眼中术后有2眼呈Ⅰ度浅前房,发生率为2.8%,无瞳孔变形,滤枕形成良好,出院时及术后1个月眼压在正常范围内。结论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前房穿刺可以减轻手术并发症,获得更理想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复合式和常规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及常规小梁切除术术后浅前房的发生情况。方法青光眼120例142眼随机分为两组。复合式手术组(A组)60例74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即增加可拆除的调节缝线及术中应用5-FU;对照组(B组)60例68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观察两组术后前房形成和眼压情况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浅前房发生率A组为6.76%(5眼),B组为35.29%(24眼)。二者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原因以滤过过强、脉络膜脱离为多见。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能迅速恢复和维持术后前房深度,有效减少术后浅前房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术中调整巩膜瓣缝线预防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术中调整巩膜瓣缝线预防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效果。方法 将135例(178只眼)原发性青光眼随机分成A、B组,每组均为89只眼。A组术中调整巩膜瓣缝线;B组术中不调整巩膜瓣缝线。观察术后视力、滤过泡、角膜、前房、晶状体、眼底、眼压等。结果 A组浅前房发生率为7.88%;随访6~18个月,眼压控制率为91.01%。B组浅前房发生率为32.57%;眼压控制率为73.03%。两组间浅前房发生率、眼压控制率对比有显著差异。结论 在小梁切除术中调整巩膜瓣缝线能有效地降低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经路前房注眼用平衡盐水(BSS)预防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效果。方法 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手术结束时,经角膜穿刺口或经巩膜瓣下前房注BSS。结果 经角膜穿刺口前房注BSS,共28例31眼作为观察组,术后浅前房3眼(10%)。经巩膜瓣下前房注BSS,共30例36眼作为对照组,术后浅前房18眼(50%)。两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比较,X2检验,P<0.01。结论 前房注BSS预防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经角膜穿刺口优于经巩膜瓣下前房注BSS。  相似文献   

6.
可松解缝线小梁切除术预防浅前房发生的效果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观察可松解缝线小梁切除术预防浅前房发生的效果。方法:112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分为2组,观察组(A组)48眼行可松解缝线的小梁切除术,对照组(B组)64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两组主要临床参数相似(P>0.05)。观察两组术后前房形成、眼压及滤过泡等情况。结果:术后第1天A组发生浅I级前房2眼,B组发生浅I级前房16眼,浅Ⅱ级9眼,浅Ⅲ级1眼。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A组末次随访眼压控制在21mmHg(1mmHg=0.133kPa)以下者42眼,控制率为87.5%;B组末次随访眼压控制55眼,控制率为85.94%;术后功能性滤过泡A组为85.42%,B组为87.50%,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可松解缝线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可有效地控制滤过水平量而减少低眼压性浅前房的发生,提高青光眼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形成的原因及对策。方法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3个月,确定了浅前房发生的眼数及程度,采用加压包扎,扩瞳抗炎,甘露醇静滴。脉络膜脱出严重和恶性青光眼保守治疗无效时尽快行前房成形术,脉络膜上腔放液术,前玻璃体切除和晶体摘除术。结果 在小梁切除术184只眼中发生浅前房48只眼,占26.37%,经治疗均恢复前房。结论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浇前房的原因是复杂的,  相似文献   

8.
复合式与常规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临床对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比较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及常规小梁切除术术后浅前房的发生情况.方法 青光眼124例(148眼)分为2组.复合式手术组(A组)62例(76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即增加可拆除的调节缝线及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及黏弹剂;对照组(B组)62例(72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观察两组术后前房形成的情况,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为17.1﹪(13眼),B组为40.3﹪(29眼),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P=0.002).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较传统的小梁切除术能较迅速恢复和维持术后前房深度,有效减少术后浅前房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可调节缝线预防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可调节缝线在预防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中的作用。方法87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A组)44例(76眼)行小梁切除联合应用可调节缝线术;对照组(B组)43例(72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随访12~20月,观察两组术后有无浅前房形成、术后眼压的变化及住院天数等。结果A组无浅前房发生,B组16眼(22.22%)发生术后浅前房(P〈0.01)。A组术后2周平均眼压(11.5±0.8)mmHg;B组术后2周平均眼压(12.1±1.0)mmHg(P〉0.05)。A组平均住院时间(9.0±2.5)d;B组平均住院时间(12.0±3.6)d(P〈0.01)。结论可调节缝线的应用有效降低了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明显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小梁切除联合应用可调节缝线与常规小梁切除术降眼压效果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手术后浅前房发发生原因及处理原则。方法:分析小梁切除术手术患者182例308眼发生浅前房的比率及处理方法。结果:小梁切除术术后浅前房38例42眼(13.6%),其中引流过畅21眼、脉络膜脱离17眼,结膜瓣渗漏2眼,恶性青光眼2眼,33眼行保守治疗(78.6%),7眼行前房重建术,1眼行结膜瓣修复,1眼行晶状体摘除术及玻璃体抽吸术。结论:小梁切除术术后浅前房发生率较高,其最常见原因为脉络膜脱离及房水引流过畅,大多数浅前房通过非手术治疗,在前房重建中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前房穿刺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报告35例(41只眼)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合并行前房穿刺。在手术的过程中,通过前房穿刺口放出房水,注入平衡盐溶液来调节眼内压,促使前房形成,防止浅前房发生,人工形成滤枕。结果显示小梁切除术合并行前房穿刺,可以减轻手术并发症,使手术获得更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完善小梁切除术,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的途径。方法在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前房穿刺术,观察手术效果。结果术后3眼发生浅前房、发生率为4.5%,经治疗前房深度恢复正常。术后随访3~12月,眼压控制在10~17mmHg(1mmHg=0.133kpa)。结论前房穿刺术在小梁切除手术中应用,能有效地控制术后低眼压性浅前房的发生,并有助于手术操作,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复合式与常规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发生情况。方法:青光眼56例(71眼)分为2组。复合式手术组(A组)29例(36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照组(B组)27例(35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观察两组术后浅前房的发生情况,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为14%(5眼),B组为37%(13眼),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较传统的小梁切除术能较迅速恢复和维持术后前房深度,有效减少术后浅前房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中应用透明质酸钠保持前房深度的手术效果。方法78例(87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分为2组:透明质酸钠组33例(4l眼)行前房注入透明质酸钠后再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照组45例(46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结果浅前房发生率透明质酸钠组12.20%(5/41),对照组32.61%(15/46),两组比较P〈0.05。手术成功率透明质酸钠组97.56%(40/41),对照组91.30%(42/46),两组比较P〉0.05。结论维持正常前房深度下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降低浅前房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保持前房状态下小梁切除术的效果。方法  77例 ( 88眼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分为两组 :透明质酸钠组 3 2例 ( 4 1眼 )行前房注入透明质酸钠后再行常规小梁切除术 ;对照组 45例 ( 4 7眼 )行常规小梁切除术。结果 浅前房发生率透明质酸钠组 12 2 0 % ( 5 /4 1) ,对照组 3 1 91% ( 15 /4 7) ,两组比较P <0 .0 5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手术成功率透明质酸钠97 5 6% ( 4 0 /11) ,对照组 89 3 6% ( 4 2 /4 7) ,两组比较P >0 .0 5 ,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保持前房状态下小梁切除术可降低浅前房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透明质酸钠在抗青光眼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杨君  张雪梅  刘勤 《眼科新进展》2006,26(5):367-368
目的探讨在小梁切除术结束时向前房注透明质酸钠,以降低术后眼压和预防术后浅前房发生的临床效果。方法观察组29例(31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在小梁切除手术结束时前房注透明质酸钠形成正常前房。对照组32例(34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在手术结束时前房未注透明质酸钠。结果观察组术后浅前房4眼,占12.50%;对照组术后浅前房16眼,占47.05%,2者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2组术后眼压被控制正常范围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结束时,前房注透明质酸钠,可预防术后浅前房发生,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并且眼压控制效果与前房未注透明质酸钠相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