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臂屈肌群起点下移治疗前臂缺血性肌挛缩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用前臂屈肌群起点下移法,治疗晚期前臂缺血性肌挛缩Ⅰ、Ⅱ级。方法:将前臂屈肌起始部切断后在骨膜下剥离,并向远侧推移至腕关节和手指能够伸直为止。此处即为屈肌新起点,与周围组织缝合固定。结果:临床应用12例。疗效优者:腕背伸30度以上1例;良者:腕掌屈170度~腕背伸30度 7例。优良率达 66.7%(8/12)。结论:该术式对功能肌的损伤较轻,保留了指浅屈肌的功能,术后屈肌力量减弱较轻。术中可根据挛编程度调节松解幅度,病变轻使伸指幅度大,病变重使伸指幅度小,各指伸直幅度保持一致。晚期手术时机,一般在伤后1年为宜。  相似文献   

2.
1881年Volkmann首次详细描述了缺血性肌麻痹与挛缩.1890年Hildebrand把前臂筋膜间室综合征的后期结果命名为Volkmann挛缩.目前人们已经认识Volkmann挛缩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组织液压力升高,导致前臂密闭的筋膜腔内肌肉和神经循环障碍而产生一系列症状[1].虽历经百余年的实践研究,但前臂缺血性肌挛缩仍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儿童创伤的一个严重的、“灾难性”的并发症[2 -3].本文对儿童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1 解剖特点与小腿解剖结构相似,前臂的肌筋膜与尺骨、桡骨、尺桡骨间膜一起构成4个筋膜室,分别为背侧筋膜室、掌浅筋膜室、掌深筋膜室、桡侧筋膜室[4].通常筋膜室解剖位置越深,越容易缺血受压[5]. 掌深筋膜室包括屈拇长、屈指长肌腱、旋前圆肌和旋前方肌等,由于尺桡骨之间的骨间膜坚韧而缺乏弹性,掌深间室的容积侧向扩张最易受阻,故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时常首先累及该筋膜室;掌浅筋膜室包括屈指浅、尺桡侧腕屈肌等,该筋膜室位置处于掌深筋膜室的浅面,受累率次于掌深筋膜室;背侧筋膜室包括腕、指伸肌;桡侧筋膜室[6]包括肱桡肌、桡侧腕伸肌等[7].正中神经深支穿行于掌深筋膜室其主干在前臂的中1/3段行掌浅、深筋膜室之间,最易受累;骨间前神经支配指深、拇长屈肌,行于掌深筋膜室底面,故缺血性肌挛缩时,该神经也易受累并加重相应的肌肉损伤;尺神经在前臂中段被尺侧腕屈、指浅届、指深屈肌间所包绕,位置表浅,受累率次于正中神经;桡神经深支和骨间后神经分别位于桡侧筋膜室和背侧筋膜室的底面,位置表浅,受累率较低,多见于严重型的病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中、重度前臂缺血性肌肉挛缩晚期功能重建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42例中、重度前臂缺血性肌肉挛缩的晚期患者,进行旋前畸形矫正和旋后对掌功能重建手术。其中6例行指浅、深屈肌腱交叉延长术,17例行肌腱转位术+骨间膜、旋前方肌松解术,19例行肌腱转位术+骨间膜、旋前方肌松解术+腕屈肌旋后功能重建术。结果 术后42例患者均获得6~34个月的随访。旋后功能恢复:优9例,良18例,可12例,差3例,优良率为64.3%。手功能恢复:优11例,良15例,可14例,差2例,优良率为61.9%。结论 对中、重度晚期缺血性肌肉挛缩的患者,应针对其不同的挛缩程度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4.
因桡神经不可逆损伤,造成伸腕、伸指、伸拇和拇指桡侧外展功能丧失,可用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支配的前臂屈肌移位重建其功能。修复的方式较多,至今在临床上被公认为是标准的、疗效最好的肌腱移位术,是1960年Boyes提出的肌腱移位组合方式:即用旋前圆肌移位修复桡侧腕长短伸肌,尺侧腕屈肌移位修复指总伸肌,掌长肌移位修复拇长伸肌的方式。1 适应证用正中神经、尺神经支配的前臂屈肌移位,修复伸腕、伸指和伸拇功能,主要用于桡神经不可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分期手术治疗中、晚期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的疗效。方法对32例中、晚期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的患者,进行分期手术治疗。一期行血管、神经松解,前臂屈肌群起点滑移、肌腱延长或变性肌肉切除术。二期行伸肌腱转位或肌肉移植术(带蒂或游离)。三期行肌腱粘连松解或手内在肌功能重建术。结果32例分期手术患者,术后获得10~24个月的随访。手功能评定:优(S3M4)22例,良 (S3M3)6例,可(S2M2例,差(S1M0)2例,腕背伸>30°,握力达健手70%以上者22例;腕背伸20°,握力达健手55%以上者6例,优良率为87.5%。结论分期手术结合系统康复锻炼,是治疗中、晚期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肌腱转移术治疗前臂背侧缺血性肌挛缩的疗效。方法 2003年3月-2010年9月,采用坏死组织切除、肌腱神经松解结合屈肌腱转移术治疗7例前臂背侧缺血性肌挛缩。男5例,女2例;年龄6~36岁,平均18.5岁。病程6~15个月。患者伸指及伸腕功能障碍,肌力0~2级,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vement,TAM)为80~130°。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年,平均2.2年。末次随访时,伸指、伸腕功能明显改善,肌力3~4级,TAM为150~260°;获优3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85.7%。结论应用坏死组织切除、肌腱神经松解结合屈肌腱转移术治疗前臂背侧缺血性肌挛缩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报道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的临床治疗和早期预防.方法 10例急性期行切开探查减压、引流、松解、修复积极处理;6例挛缩期的患者行减压、松解、肌肉动力学替代修复重建和减压、松解+屈指深、浅肌腱交叉延长术治疗;1例晚期重度前臂缺血性肌挛缩行肌腱(肉)、神经松解、止点滑移、肌腱交叉延长矫正畸形、重建功能.结果 10例急性期、6例挛缩期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1例晚期重度前臂缺血性肌挛缩行多种方法 联合畸形矫正、功能重建,疗效较差.结论 前臂缺血性肌挛缩早期能够得到积极有效的防治,可获得较为满意疗效,延误治疗,后期很难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前臂掌侧浅层肌有肱桡肌、旋前园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指浅屈肌和尺侧腕屈肌等。作为修复手部屈肌腱缺损,常用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因此我们对这两条肌腱与前臂筋膜的血供关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桡侧腕屈肌移位重建前臂旋后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8月收治1例因高处坠落伤致前臂旋后畸形2年的22岁男性患者。患者前臂旋后功能受限,固定于旋转中立位,主动旋后消失,被动旋后正常;屈肘肌肌力3级,屈腕肌肌力正常;肩、腕、掌指及指间活动正常。采用桡侧腕屈肌移位重建前臂旋后功能。结果术后切口Ⅰ期愈合,患者获随访1年。患肢前臂旋后50°,旋后肌力4级,配合肩关节外展、外旋功能,可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结论在尺侧腕屈肌、旋前圆肌、肱桡肌功能障碍或已用于重建其他功能时,采用桡侧腕屈肌可较好地重建前臂旋后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报告临床较为少见的因指深屈肌腱粘连引起症状类似于轻度缺血性肌挛缩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5例指深屈肌腱粘连致屈指畸形的患者,术中探查前臂深、浅层屈肌群未见变性、挛缩,而深层屈肌肌腱和肌腹交界处与骨及筋膜相互粘连形成纤维束带。2例行3~5指指深屈肌松解、束带切除术,2例行指深屈肌自身延长,1例行指浅屈肌移位代指深屈肌术。结果术后随访6~21个月,疗效明显,手功能评定:优(S4M5)4例,可(S2M3)1例。结论指深屈肌腱粘连引起的假性缺血性肌挛缩因与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相鉴别,早期诊断及治疗可明显改善手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解决前臂中段背伸肌群损伤而引起变性、粘连、挛缩 ,影响屈腕、屈指功能。方法 :将损伤以远失神经支配的肌肉切除 ,切取髂胫束条桥接远端的肌腱和近端的肌组织 ,术后即可行手指、腕关节被动伸屈活动 ,在被动伸掌指、伸腕同时做主动伸腕伸指肌的收缩锻炼。结果 :1978起治疗 7例 ,随访 5例 ,随访时间 18~ 2 9个月 ,平均 2 4.5个月 ,伸腕伸指关节肌力Ⅲ~Ⅳ级 ,获得较理想的伸屈功能。结论 :该方法充分利用近断端的正常肌组织伸缩效应 ,通过髂胫束条桥接远端的肌腱 ,发挥伸腕伸指功能 ,避免损伤肌肉的变性、粘连 ,伸腕、伸指及屈腕、屈指功能障碍 ,减少再次手术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肌腱移位重建不可逆桡神经损伤的手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探讨不可逆桡神经损伤后肌腱移位重建伸腕、伸指、伸拇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尺侧屈腕肌腱、旋前圆肌、掌长肌腱移位术重建不可逆桡神经损伤手功能13例,非手术治疗22例.结果手术组13例经3~36个月随访,术后疗效评定结果为:优8例,良5例,手功能恢复基本满意;对照组19例获5~64个月的随访,疗效评定:良1例,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拇指旋转撕脱离断伤改良再植的手术疗效.方法 对18例(18指)拇指旋转撕脱离断患者进行术前再植成功率评估,术中采用示指尺侧指动脉、桡神经浅支移位修复神经血管,采用环指指浅屈肌腱和桡侧腕短伸肌腱移位修复屈、伸肌腱,并利用断指残留的拇短屈肌、拇短伸肌一期重建拇对掌功能.结果 术后16指完全存活,2指坏死.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1年,再植拇指外观良好,拇对掌功能恢复,感觉恢复至S3~S3+.结论 拇指撕脱离断伤通过改良再植,尽可能降低肌腱、神经移位对正常指指功能的损害,并通过重建拇对掌功能让断指获得良好的功能,提高了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报告利用肱三头肌外侧头移位重建伸腕功能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2003年6月~2005年1月收治的7例前臂伸屈肌群严重缺血性肌挛缩的患者采用肱三头肌外侧头移位来重建伸腕功能。[结果]术后随访16个月~3年,腕关节背伸能达到平伸位(0°)者2例,0°~30°者4例,超过30°者1例。[结论]用肱三头肌外侧头移位重建伸腕功能简便有效,为特殊情况下伸腕功能重建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将前臂桡侧腕屈肌劈开转位重建伸拇、伸指功能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沿桡侧腕屈肌中央肌腱向近心端纵行剖开,形成尺侧部分和肱侧部分同时重建伸拇、伸指功能.术后按照桡神经损伤肌腱移位术的疗效评定标准进行功能评定.结果 本组共3例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获随访12~36个月,疗效优者1例,良者2例,术后患者均未行肌腱松解,伸拇、伸指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按照骨骼肌"亚部化"的原则,将桡侧腕屈肌劈开后转位,并同时重建两个功能的缺失,与传统的复杂重建术式相比,这一技术的多能性和简易性具有更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在应用显微解剖学方法对上臂段桡神经深支部位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将全长膈神经移位到上臂段桡神经深支部分以恢复伸腕、指功能的手术疗效.方法 对16具32侧尸体标本应用显微解剖学的方法,研究桡神经深、浅支在上臂段的特点及背阔肌的肌腱止点处桡神经深支在主干中的部位;在临床上开展2例经胸将全长膈神经移位到背阏肌止点处桡神经深支部分的手术,并评价其疗效.结果 通过显微解剖学研究发现上臂段桡神经前臂支内均可看见2个大的神经束组,在背阔肌的肌腱止点处桡神经深支主要位于前臂支的内侧神经束组中.1例术后1年10个月随访,肩外展80°,屈肘90°,伸肘0°,伸腕、指到位,屈腕10°,屈指尚不能;伸腕肌力达到M4,伸指肌力达到M3.另1例术后2年随访,肩外展40°,屈肘30°,伸肘0°,伸腕到位,伸指轻限,屈腕、指尚不能;伸腕肌力M,,伸指肌力达到M3-.结论 将全长膈神经移位到背阔肌的肌腱止点处桡神经前臂支的内侧神经束组可能是恢复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患者伸腕、指功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重度虎口挛缩的改良修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重度虎口挛缩行虎口开大皮瓣修复术同时拇对掌功能重建的治疗效果。方法12例病人分别用食指近节背侧皮瓣、鼻烟窝皮瓣、前臂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虎口,同时用环指指屈浅肌腱、尺侧伸腕肌腱 拇短伸肌腱、尺侧伸腕肌腱 掌长肌腱,行拇对掌功能重建,术后配合训练。结果12例病人皮瓣全部成活,经6~15个月随访,拇指内收得到彻底或部分矫正,对掌和抓握力获得了很好的恢复。结论重度虎口挛缩在行虎口开大皮瓣修复同时一期拇对掌功能重建,术后功能恢复好,操作技术容易,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前臂背侧高位肌肉损伤一期手术修复后伸指、伸拇功能障碍原因,提高对前臂背侧高位肌肉损伤恢复机理的认识,保证手部伸指、伸拇正常功能。方法对2010-2012年收治的50例前臂背侧近端开放性外伤患者(术中探查排除桡神经深支损伤)进行回顾性分析。46例肌肉损伤患者同时出现伸指、伸拇功能障碍,占92%;2例肌肉损伤患者出现伸指功能障碍,占4%;2例肌肉损伤患者出现伸拇功能障碍,占4%。而后均行功能重建恢复伸指、伸拇功能,术后上肢石膏托外固定,术后6周左右行功能锻炼。结果50例患者功能重建伤口均愈合良好,随访各指背伸功能良好,伸屈腕功能无影响或影响不大。结论前臂背侧高位开放性外伤致肌肉损伤,一期术后肌肉伸缩功能障碍导致伸指、伸拇功能障碍,二期采用收缩功能较好的尺侧腕屈肌移位修复2~5指的伸指功能,桡侧腕屈肌移位修复伸拇功能,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手部正中神经不可逆损伤或拇短展肌、大鱼际肌毁损,造成拇指对掌功能丧失,需要重建拇指对掌功能,手术治疗的方法很多。2000年5月—2006年5月,我们将环指指浅屈肌腱转位或尺侧伸腕肌腱移位加掌长肌移植,将肌腱止点前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拇短伸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纤维鞘管的解剖特点,寻找拇指对掌功能重建的方法.方法对24侧新鲜成人上肢标本,建立拇短伸肌腱、桡侧腕屈肌腱纤维鞘管的解剖模型.为8例拇指对掌功能障碍者,设计以桡侧腕屈肌腱纤维鞘管为滑车,行拇短伸肌腱移位、重建拇对掌功能术.结果拇短伸肌腱止点恒定,肌腹长度为[(85.67 ± 1.67) mm, ± s,下同],肌腱长(102.41 ± 1.65) mm.桡侧腕屈肌纤维鞘管长度为(13.76 ± 0.40) mm,宽度为(6.18 ± 0.16) mm,高度为(4.11 ± 0.18) mm.8例拇对掌功能重建者,按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手外科制定的评定标准优4例,良2例,可2例.结论拇短伸肌腱位置恒定,长度、肌力足够,移位后其作用方向与拇短展肌作用方向一致.以桡侧腕屈肌腱纤维鞘管作滑车,用拇短伸肌腱移位重建拇对掌功能,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