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探讨stathmin1基因和蛋白在急性白血病初治、复发和缓解患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应用F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25例正常人和7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细胞中stathmin1 mRNA和stathmin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在正常人体内检测不出stathmin1蛋白表达,其mRNA在正常人体内则低水平表达.急性白血病初治患者stathmin1 mRNA表达高于正常人(P<0.05),急性白血病复发者stathmin1 mRNA表达显著高于初治者(P<0.05),急性髓系白血病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之间stathmin1 mRNA表达无显著差别(P>0.05).急性白血病初治患者stathmin1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为89%,stathmin1蛋白在急性白血病患者缓解后表达明显下降或不表达,急性白血病复发者stathmin1蛋白表达与初治者无显著差别(P>0.05),急性髓系白血病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之间stathmin1蛋白表达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stathmin1蛋白和mRNA在急性白血病初治及复发患者体内高表达,而在缓解后体内仍有弱表达的患者,具有一定的复发风险,因此stathmin1可能成为判断微残留白血病的一个新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优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院前急救流程.方法:对1 719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规范院前自救指导、现场救治、合理用药、病情监测、安全转运等急救流程.结果:本组1 719例患者,其中1 432例成功转运回医院治疗,死亡287例.结论:优化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后,可缩短院前急救时间,对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抢救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肾移植术前抗HLA抗体阳性患者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几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肾移植术前抗HLA抗体阳性的肾移植患者,于2006年3月~2009年5月期间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与抗HLA抗体的关系.20例患者中4例为输血、2例为输血+妊娠、14例为再次移植.结果 输血组4例患者中3例为抗HLA-I+II类抗体,2例发生急性排斥,1例患者为抗HLA-I类抗体,未发生急性排斥.输血+妊娠组2例患者中1例为抗HLA-I+II类抗体,1例为抗HLA-II抗体,均发生急性排斥.再次移植组14例患者中6例为抗HLA-I+II类抗体,5例发生急性排斥.3例为抗HLA-I类抗体,2例发生急性排斥.5例为抗HLA-II抗体,均未发生急性排斥.结论 肾移植术前抗HLA抗体阳性并不完全是移植禁忌,但发生急性排斥的几率较高,因此对等待移植的高致敏患者应慎重移植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老年急性脱髓鞘脑病患者的护理.方法 对11例急性脱髓鞘脑病患者采取甲强龙冲击、营养神经、对症支持治疗,再加上心理护理、呼吸道管理、感染控制、营养支持、基础及康复护理等.结果 本组患者治愈2例,病情好转7例,其中遗留肢体瘫痪者2例,癫痫1例;1例在发病5个月后逐渐转为重度痴呆;1例因并发感染死亡.结论 加强老年急性脱髓鞘脑病患者的护理有利于预后及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溶, CD40L水平变化及其与细胞性黏附分子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可溶性CD40L、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浓度.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溶性CD40L、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稳定性冠心病患者(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可溶性CD40L水平升高,可能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有关,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标志.CD40L可能通过上调黏附分子表达而促发急性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血液透析抢救急性左心衰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8例急性左心衰患者治疗上予吸氧、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无效经血液透析抢救病历.结果 8例急性左心衰患者均能耐受3 h血液透析,7例心衰迅速纠正,抢救成功率为87.5%;死亡1例,死因为心源性休克;未见血液透析急性并发症.结论 常规治疗抢救急性左心衰无尿患者,血液透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抢救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测定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内IL-1、IL-6、TNF、TM水平,探讨其在脑梗死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鼠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同期48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液中IL-1、IL-6、TNF、TM水平,并监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1、4、7d中IL-1、IL-6、TNF的动态变化.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液中IL-1、IL-6、TNF-a、TM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4、7d,IL-1和TNF水平均呈显著下降(P<0.05),而患者血液中IL-6水平虽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细胞因子IL-1、IL-6、TNF在急性脑梗死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它们相互作用和调节制约,介导一系列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并对TM水平产生作用,影响机体的抗凝系统.临床检测IL-1、IL-6、TNF-a、TM水平可做为判断脑梗死预后及转归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诱因与健康教育.方法 以2003年5月1日~2004年5月1日23例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前组,对其疾病诱因进行分析后,制定了有效的健康教育计划,应用于2004年5月1日~2005年5月1日19例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后组),观察2组的认知及自我保健能力.结果 前、后2组青年心肌梗死患者的知晓率分别为56.50%、89.05%.结论 健康教育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认知及自我保健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患者中早期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 1993— 2 0 0 3年因急性心肌梗死或冠心病心绞痛住院、并出现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 2 4 h内是否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为标准 ,比较其住院期间病死率 ;并采用多元 logistic回归分析 ,评估早期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172例患者中 ,5 1例 ( 30 % )于 2 4 h内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早期是否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分别为 90 % ( 4 6 / 5 1例 )和 5 6 % ( 6 8/ 12 1例 )。逐步回归分析表明 ,早期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对危险度 ( OR) =6 .7,95 %可信区间为 2 .5~ 18.0 ,P<0 .0 0 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患者 ,早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与患者住院病死率显著相关 ,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不良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急救与护理方法.方法:对14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进行积极救治及精心护理.结果:本组13例轻、中度患者均治愈,1例重度患者死亡,急救成功率92.8%.结论: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进行积极救治与细心护理至关重要,可明显提高急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医学中,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十分常见、复杂的临床问题之一.危重患者中有30%的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Uchino 等[1]研究显示急危重患者有5% ~6%的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并且需要肾替代治疗.虽然透析技术等血液净化治疗方法不断改进,但急性肾损伤的病死率仍居高不下,达40%~60%.急性肾损伤的高病死率与其致远隔器官的损伤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肌酐、尿素氮及血清内皮素( endothelin-1,ET-1)水平的变化及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ET-1水平的关系.方法 用125I放射免疫法分析50例发病在24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与对照组50例同期非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血清ET-1水平的变化,并比较其血糖、肌酐及尿素氮水平.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血糖、肌酐及尿素氮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清ET-1水平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1),且急性脑梗死血清ET-1水平的变化与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显著性相关,不同组间均P值<0.01.结论 血清ET-1水平可作为急性脑梗死发生预测及预后评估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急性脑卒中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分析急性脑卒中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entilatorassociatcdpneumonia,VAP)的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总结分析 2 1 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病例资料 ,以VAP发生率、急性脑卒中分类发生率、发生时间等为指标 ,尔后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本组VAP发生率为 1 9.2 7%。以急性脑梗死患者 (acutecerebralinfarction ,ACI)患者VAP发生率最低 (P <0 .0 5 )。上呼吸机时间越长 ,VAP发生率越高 ( P<0 .0 1 )。VAP病原菌以G 菌为主 ( P<0 .0 1 ) ;G 菌中以假单胞菌为首位 ( P <0 .0 1 )。以年龄≥ 6 1岁者VAP发生率最高 (P <0 .0 1 )。以发生VAP者病死率为高 (P <0 .0 1 )。结论 机体抵抗力降低、上呼吸机时间长、侵袭性操作等是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生VAP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急诊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治专家共识(一)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1 引言 无论从感染部位、致病微生物,还是患者年龄、基础状况的构成和病情的分层情况来看,急诊医师每天面对的感染患者均是最多变而复杂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包括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是构成急诊就诊患者的首位病因.其中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特别是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AP)又成为急诊留观、急诊住院包括收入ICU患者的最主要组成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测定88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含量,分析与病情及预后关系.结果 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糖尿病并发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P<0.01);脑梗死重型组血清hs-CRP水平高于中型、轻型组(P<0.05);随防1年,血清hs-CRP水平高者易复发.结论 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升高,提示患者病情重、预后差、易复发.早期测定血清hs-CRP水平有助于评估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的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旨在探讨Hippo信号通路核心元件MST1基因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白血病发生、发展的关系.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50例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33例正常人、23例完全缓解缓解患者及12例难治/复发患者的MST1基因的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进一步验证其蛋白的表达水平,结合临床资料对患者的预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正常人相比,急性白血病初治患者MST1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减低(P<0.05),完全缓解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难治/复发患者与初治患者MST1基因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完全缓解患者与正常人MST1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MST1基因的低表达与急性白血病的发病及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7.
朱贵月  唐元升  耿庆信  朱兴雷  张运 《新医学》2004,35(12):722-724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阿托伐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s-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cell adhesion molecules-1,sVCAM-1)的影响,探讨阿托伐汀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炎症反应的可能机制.方法:稳定型心绞痛3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68例,后者再分为两亚组:阿托伐汀组35例,非阿托伐汀组33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入院后第1、3、5、7、14日的sICAM-1和sVCAM-1水平,观察阿托伐汀对其sICAM-1和sVCAM-1水平的影响.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入院时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均比稳定型心绞痛组明显增高(P<0.01).治疗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两亚组的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阿托伐汀组的下降更显著.结论:阿托伐汀可以降低炎症反应,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治疗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态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将166例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冠状动脉成形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综合护理组各83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综合护理组采用综合护理,时间为1周,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D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2组患者治疗1周后焦虑和抑郁情绪进行评分,记录2组患者心律失常、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发生率.进行x2检验和t检验.结果 综合护理组患者SAS和SDS评分均略高于临界值,SAS和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心律失常、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综合护理能够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严家嫦  李群笑  李惠 《护理学报》2013,20(11):37-39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症状与死亡率的相关性.方法 对296例首次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患者分为典型的胸痛症状群(169例)、多种症状群(82例)和非典型症状群(45例)3个组.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和性别校正后,非典型症状患者1年随访期的死亡率较典型胸痛症状患者高(HR=3.29,95%CI=1.09~9.94,P=0.04).结论 非典型症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年内死亡率高,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非典型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相似文献   

20.
吕晶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4):3493-3495
目的 通过对204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一氧化氮水平的动态观察,探讨其与急性脑血管病情变化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检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第1、第2、第3、第4 NO含量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急性脑血管病中NO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发病后第1周显著升高,随着病情好转,第2~4周逐渐下降.出血性脑血管病中NO水平明显高于缺血性脑卒中组(P<0.05).结论 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NO水平动态观察,可判定病情和评价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