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目前典型及非典型抗精神药物在精神分裂症中的应用情况及发展趋势。方法 采用1个月法于2003-05-01/2003-05-31.用自制调查表对两所医院住院及门诊1006例精神分裂症的用药情况进行了调查,(其中住院病人603例,门诊病人403例)。结果精神分裂症病人单一用药以氯氮平为首位占41.2%,其次为奋乃静占19.8%,利培酮占16.9%;合并用药占前二位的是:氯氮平加利培酮占18.2%;氯氮平加奋乃静占15.0%;最为常用安坦及苯二氮革的使用率明显下降。结论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已成为目前门诊及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常用抗精神病药物。  相似文献   

2.
4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电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文琦  刘雪君 《山东医药》2007,47(23):96-96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的阴、阳性症状均有效,且副作用少,目前在国内外使用较多的是奥氮平、利培酮、奎硫平及氯氮平。2006年1~12月,我们观察了上述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电图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胆进行超声下观察并分析。方法:我院2011年1月—2013年8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共300例,所有患者均采取肝胆B超检查,对以上患者选取服用抗精神病药物高于5年的8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服药时间低于5年的80例作为对照Ⅰ组,同时选取80例正常人员作为对照Ⅱ组,3组患者均采取B超检查肝胆部位。结果:肝胆B超检查异常阳性率方面,观察组分别与两个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组患者中,肝病发生率居首位的为脂肪肝。在观察组患者中,依据病程及年龄不同,其肝胆B超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肝胆B超检查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服药时间高于5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其肝胆均出现明显异常、其中发病率居首位的为脂肪肝。  相似文献   

4.
为了观察老年精神病患者使用药物现状,分析典型药与非典型处方变化情况,本文抽取2003~2005年3年处方3500张,按照处方同种药品进行归类、统计、分析、比较每种药品每年有多少老年病人服用,及典型与非典型药归成二大类进行分析比对,观察老年精神病患者用药趋势和未来用药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抗精神病药物致肝损害11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蕊  梁文香 《山东医药》2001,41(20):42-42
近 5年来 ,我院遇有应用抗精神病药所致肝损害 116例。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 :本组男 6 9例 ,女 47例 ,平均年龄 30 .2 5± 1.2 7岁。患者用抗精神病药物至生理肝损害时间为 1~ 14周。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 ,如无黄疸、皮疹等。其中有消化道症状 11例(9.48% )。实验室检查示黄疸指数异常者 11例 (9.48% ) ,麝香草酚浊度试验异常 9例 (7.76 % )。谷丙转氨酶均超过正常值 (0~ 40 U) ,而在 5 0 U以上 6 2例 (5 3.45 % ) ,10 0 U以上 33例 (2 8.45 % ) ,35 0 U以上者 1例 (0 .0 8% )。肝功能异常与药物种类的关系见表 1。治疗与转归 :立即减药…  相似文献   

6.
抗精神病药物致心电图异常284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常瑞莲 《山东医药》1997,37(2):18-19
对428例接受系统性精神病药物治疗的精神病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动态观察,发现服药期间有284例出现不同类型改变,发生率为66.4%,心电图改变多出现于用药早期,且单一用药患者的心电图异常率明显低于合并用药者,同时发现心电图改变与性别,年龄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六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精神分裂症对患者内分泌的影响。方法收集精神分裂症患者180例临床资料,按治疗药物分为6组,各30例。阿立哌唑组采用阿立哌唑治疗,氨磺必利组采用氨磺必利治疗,利培酮组采用利培酮治疗,氯氮平组采用氯氮平治疗,喹硫平组采用喹硫平治疗,奥氮平组采用奥氮平治疗,连续治疗4 w后,比较6组血清性激素水平。结果 6组中,利培酮组血清催乳素水平最高,其次是氨磺必利组、奥氮平组、氯氮平组、喹硫平组,阿立哌唑组水平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组雌二醇(E2)、睾酮(T)、促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刺激素(FSH)水平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可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催乳素水平,且不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催乳素水平提升幅度不同,故治疗过程中需积极测定催乳素水平,预防高催乳素血症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抗精神病药物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5月我院收治的60例住院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组,并以同期行身体健康状况检查的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在对照组入组次日和研究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8、12周末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组QTc间期延长、T波改变等心...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探讨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引致糖尿病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5月以前在该院接受精神分裂症治疗的650例患者,其中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者51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治疗前后血糖的变化情况,比较各种抗精神病药物对糖代谢异常产生的影响。结果该组患者中男女的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10年与病程≥20年的患者与年龄<40岁与≥40岁组比较,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精神病药物引发糖尿病的发生率依次为:氯氮平发生率为14.53%、氯丙嗪发生率为7.83%、;利培酮发生率为7.01%、其他药物发生率为6.19%。氯氮平组与利培酮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餐后2 h的血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与患者的年龄、病程有关,年龄在40岁以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更大。氯氮平相较于其他药物,引发糖尿病的发生率较高,临床治疗中应注意。  相似文献   

10.
冯贵宁 《内科》2007,2(6):937-938
目的探讨纳洛酮救治抗精神病药物急性中毒昏迷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对照研究抗精神病药物急性中毒昏迷患者使用纳洛酮治疗的催醒疗效,纳洛酮治疗组38例,常规治疗 纳洛酮静注.对照组36例,仅常规治疗。按GCS评分又将两组昏迷患者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结果纳洛酮治疗组在轻、中、重各型的昏迷时间与对照组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纳洛酮抢救抗精神病药物急性中毒昏迷催醒的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1.
张国玲  曹颖  李建荣 《山东医药》2010,50(37):106-106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TRS)是以思维、情感、行为等障碍及精神活动不协调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精神病,其病情迁延,反复发作,临床治疗棘手.近年来,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应用使TRS的疗效有较大提高.2005年1月~2009年6月,我们采用利培酮联合氯氮平治疗TRS患者42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抗精神病药物致继发性闭经8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年6月~2003年12月,我们对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发生继发性闭经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陶世武 《内科》2008,3(2):287-290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表明:精神疾病的患病率近十年来有高速上升的趋势。我国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已从上世纪70年代的3.2‰上升至15.56‰,全精神疾病人约1600万,广西约50万-60万。精神疾病造成的经济负担占疾病总负担的20%。为了使患者康复得更完善、更好地回归社会,减轻家庭及社会的负担,对精神疾病特别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药物已由使用典型的抗精神病药逐渐转变为新型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新型的非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具有疗效好、康复较彻底、镇静作用少、回归社会和服药依从性好的特点,对预防疾病复发起到关键的作用。但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与代谢相关的不良反应包括体重增加、停经或泌乳、血糖改变等已成为治疗中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抗精神病药物是治疗功能性精神病的主要药物,然而在使用这些药物的过程中可能诱导体重增加、糖代谢紊乱、血清瘦素水平升高及胰岛素抵抗。导致体重增加的假设,认为可能通过对H-5HT2A或5-HT2C受体以及组胺H1受体的拮抗引起的。对糖尿病及精神病进行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5.
抗精神病药物是治疗功能性精神病的主要药物,然而在使用这些药物的过程中可能诱导体重增加、糖代谢紊乱、血清瘦素水平升高及胰岛素抵抗.导致体重增加的假设,认为可能通过对H-5HT2A或5-HT2C受体以及组胺H1受体的拮抗引起的.对糖尿病及精神病进行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6.
冯启美  周福华 《山东医药》2003,43(11):34-34
1997~2002年,我院收治64例抗精神病药物急性中毒患者,现分析相关因素并探讨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17.
在以往的文献中已经报道过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所带来一些代谢后果,包括体重增加、高血糖和脂代谢紊乱。虽然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代谢功能障碍的确切机制不明,但是仍有一些可能的机制。由于体重增加被认为是糖尿病和脂代谢紊乱发展的诱发因素,所以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中监测体重变化是一个重要的筛查措施。由于某些抗精神病药物不太可能造成体重增加,如阿立哌唑和齐拉西酮等,所以对于高风险人群或者之前诊断为糖尿病或者有高血糖、脂代谢紊乱和/或体重显著增加的人群来说,选择低风险的抗精神病药物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选取精神分裂症患者66例,随机平分为对照组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结果:对照组治疗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总胆固醇(TC)与甘油三酯(TG)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FBG、2hPBG、...  相似文献   

19.
李杰  曹建伟 《山东医药》2010,50(9):98-99
奎硫平和利培酮都是新型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2003年10月~2008年10月,我们对两药治疗痴呆患者精神障碍(BPSD)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系统评价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后≤6个月与≥12个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15-01之前公布随访数据的DES置入后≤6个月对比≥12个月DAPT的随机对照试验。计算机检索PubM ed、EMBASE、Cochrane Library、Scopus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同时手动检索国内外相关心血管会议记录,由两名研究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估,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个随机对照研究,共包含15 378例患者,术后接受DAPT治疗≤6个月为7 672例(≤6个月DAPT组),≥12个月为7 706例(≥12个月DAPT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12个月DAPT组相比,≤6个月DAPT组可有效降低主要出血(比值比=0.58,95%可信区间:0.37~0.91,P=0.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全因死亡(比值比=0.90,95%可信区间:0.73~1.11,P=0.314)、心原性死亡(比值比=0.93,95%可信区间:0.70~1.24,P=0.617)、心肌梗死(比值比=1.13,95%可信区间:0.91~1.41,P=0.275)、支架内血栓(比值比=1.21,95%可信区间:0.79~1.85,P=0.382)、脑血管意外(比值比=1.00,95%可信区间:0.66~1.51,P=1.000)方面,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接受DES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中,≤6个月DAPT组与≥12个月DAPT组在预防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6个月DAPT组能有效降低出血风险,更适用于新一代DES置入后,高出血风险、低血栓风险、服药依从性差和正常药物反应性的患者。然而≤6个月DAPT组对置入DES的特定中国人群临床结局的影响仍有待大规模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去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