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25例早期周围性小肺癌(直径≤3cm)的CT资料,以提高对其CT表现的认识和诊断.方法:25例肺癌病例经手术、穿刺活检的病理结果和临床观察证实直径≤3cm周围性小肺癌的完整CT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5例早期肺癌的主要CT表现:全部为孤立小结节,25例有分叶征;25例有小毛刺征;17例胸膜凹陷征;15例有血管集束征;8例有支气管气相和空泡征.结论:SCT+HRCT+动态增强扫描能更好显示病灶内部结构和边缘形态,对早期周围型肺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分析48例经病理证实,直径≤ 3cm小肺癌的CT表现,表明CT在发现和显示肺癌的特征方面比普通X线敏感,认为支气管壁的局限性增厚,管壁内面不平或有小的局部隆起,管腔狭窄变形及单侧性肺门区小肿块是早期中心型肺癌的重要CT征象,分叶征,棘状突起,壁泡征和胸膜凹陷征是周围型小肺癌的主要特征。薄层CT扫描是诊断小肺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早期周围型肺癌的X线与CT征像特点,探讨X线与CT检查在早期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65例直径<3cm,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的X线胸片及CT扫描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两种检查方法的定性准确率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分叶征、毛刺征、空气支气管征、血管集束征及胸膜凹陷征为早期周围型肺癌的基本征象。对病灶的定性诊断CT扫描明显优于普通X线检查(x=5.47 P<0.025)。结论:胸部X线检查是发现病变的基本首选方法,发现病变后进行CT扫描对早期周围型肺癌的确诊有重要意义,熟悉并掌握早期周围型肺癌的基本X线及CT征象是提高肺癌早期诊断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早期周围型肺癌的X线与CT征像特点,探讨X线与CT检查在早期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65例直径<3cm,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的X线胸片及CT扫描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两种检查方法的定性准确率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分叶征、毛刺征、空气支气管征、血管集束征及胸膜凹陷征为早期周围型肺癌的基本征象.对病灶的定性诊断CT扫描明显优于普通X线检查(x=5.47 P<0.025).结论:胸部X线检查是发现病变的基本首选方法,发现病变后进行CT扫描对早期周围型肺癌的确诊有重要意义,熟悉并掌握早期周围型肺癌的基本X线及CT征象是提高肺癌早期诊断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16排螺旋CT诊断周围型小肺癌的征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的80例有完整资料的周围型小肺癌的16排螺旋CT扫描征象.结果:80例先行CT平扫,结果示深浅分叶征56例,毛刺征46例,空泡征50例,胸膜凹陷征51例,血管纠集征10例,支气管充气征3例.其中54例加做CT强化扫描,其中49例CT值增幅>30Hu,占90%.结论:16排螺旋CT平扫及强化扫描对周围型小肺癌具有较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螺旋CT肺三期扫描对直径≤3 cm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螺旋CT肺三期扫描对直径≤3cm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仪60例患者的孤立性肺结节(sPNs,直径均≤3cm)病灶行螺旋CT动态强化扫描,根据主动脉、肺动脉强化CT值的特点,建立螺旋cr肺三期扫描时相,分析60例SPNs肺三期扫描强化形态与程度。结果 螺旋凹肺三期扫描延迟时间:肺动脉期15s,支气管动脉期36s,平衡期9HDs。肺癌螺旋CT肺二期扫描病灶强化变化的主要形式为无明显强化、显著强化和中等强化,肺炎性结节肺三期扫描病灶强化变化的主要形式为轻度或中等强化、显著强化和显著强化。肺结核球及转移瘤肺二期扫描密度变化较小。本组82,9%的肺癌支气管动脉期可见不规则条状及斑点状强化血管影。结论 螺旋CT肺三期扫描能反映直径≤3cm周围型肺癌支气管动脉供血及其强化的变化状况,有助于病变的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郑海平 《现代肿瘤医学》2015,(22):3319-3321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在诊断和鉴别诊断早期周围型小肺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月96例早期周围型小肺癌患者,均予多排螺旋CT进行扫描,观察其在影像学表现情况。结果:在CT上,病灶主要集中在左肺上,病灶大小以8~15mm为主结节内部主要表现为毛玻璃样密度小泡征和密度不均匀呈小颗粒堆积状,病灶边缘分叶较深,病灶周围14例可见胸膜边缘呈现磨玻璃样晕影,30例见有线影,胸膜凹陷征40例,支气管血管聚集征9例;增强扫描后,病灶均匀强化29例,不均匀强化67例,病灶时间密度曲线呈缓慢升高型。结论:多排螺旋CT可作为诊断和鉴别诊断早期周围型小肺癌的首选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动态CT增强扫描方法探讨周围型小肺癌动态强化特点,并与病理进行对照研究。方法对37例周围型肺癌(≤4cm)患者行同层动态CT增强扫描,造影剂总量100ml,注射速度4ml/s,延迟15秒开始扫描,至120秒结束。对动态CT扫描图像进行分析、密度测量,建立时间-密度曲线(TAC)。对25例行CD34染色并计数。采用The Mann-Whitney及Pearson相关分析法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周围型肺癌的强化峰值为87.76±4.20HU,强化值为60.09±3.60HU。其时间-密度曲线(TAC)在形成陡峭的上升支后有一较长的平台期。强化参数在鳞癌与腺癌间无显著差异。根据病灶直径分为以下三组:A组:1cm<直径≤2cm;B组:2cm<直径≤3cm;C组:3cm<直径≤4cm,B组及C组的强化峰值及强化值均高于A组。腺癌的强化值与血管计数呈正相关性(r=0.567;P=0.034)。结论大部分周围型肺癌均明显强化。时间-密度曲线(TAC)在形成陡峭的上升支后有一较长的平台期。在≤4cm的周围型肺癌中,腺癌与鳞癌的强化程度相似;肺癌的强化程度与病灶大小有一定关系;腺癌的强化值能够反映肿瘤内微血管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的80例有完整资料的周围型小肺癌的16排螺旋CT扫描征象。结果:80例先行CT平扫,结果示深浅分叶征56例,毛刺征46例,空泡征50例,胸膜凹陷征51例,血管纠集征10例,支气管充气征3例。其中54例加做CT强化扫描,其中49例CT值增幅〉30Hu,占90%。结论:16排螺旋CT平扫及强化扫描对周围型小肺癌具有较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纵隔型周围型肺癌的CT影像特点。[方法]收集分析33例纵隔型周围型肺癌CT表现。[结果]肿瘤侵犯前纵隔为主21例,侵犯中纵隔为主3例,侵犯后纵隔为主9例。瘤体最大径〉3cm30例,≤3cm3例。瘤肺交界面模糊27例,清晰6例。纵隔大血管受压变形30例。[结论]纵隔型周围型肺癌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CT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低剂量螺旋CT在早期肺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17年10月在南充市中心医院接受低剂量螺旋CT肺癌筛查的吸烟人群2 100例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所有人群的影像学特征资料与一般人口学资料。结果:CT筛查出345例为阳性结节,占比16.4%,实性结节245例,非实性结节60例,部分实性结节40例。CT筛查出肺癌30例,占阳性结节的8.7%;经病理证实有27例肺癌患者,非实 性结节、部分实性结节中肺癌的比例高于实性结节,对比差异显著(P<0.05);不同结节患者的直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在27例肺癌患者中,CT表现为边缘毛糙20例,光整7例;形态不规则22例,规则5例;胸膜凹陷12例,支气管充气征6例,空泡1例;临床分型:周围型23例,中央型4例。结论:低剂量螺旋CT在早期肺癌筛查中的应用有很好的价值,有利于肺结节的检出,有利于预防早期肺癌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实性型和含气型周围型肺癌病理类型与CT影像表现学及血清肿瘤标志CEA、NSE和CYFRA21—1的相关性。方法:病理确诊的周围型肺癌患者76例,经64排螺旋CT薄层扫描或4排螺旋CT(high-resolution CT,HRCT)及常规CT增强扫描;同时进行CEA、NSE和CYFRA21—1血清肿瘤标志水平的测定,并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按联系强度由大到小,55例实性型周围型肺癌与分叶征、深分叶、鳞癌、血管参与、切迹征、腺癌、CEA和CYFRA211存在直线相关与回归,P〈0.05;含气型肺癌与CEA、CYFRA21—1、磨玻璃影、支气管气相或空泡征、腺癌、浅分叶、毛刺征和血管参与存在直线相关与回归,P%0.05;45例腺癌与血管参与、毛刺征、磨玻璃影、边界模糊、分叶征、CEA、含气征和浅分叶存在直线相关与回归,P〈0.05;24例鳞癌与实性型、切迹征、CYFRA21-1、分叶征、深分叶、CEA、NSE和血管参与存在直线相关与回归,P〈0.05。结论:通过对周围型肺癌病变进行实性型和含气型分型,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定性诊断的方向,而联合应用血清肿瘤标志检测结果,可进一步提高≤3cm周围型肺癌诊断的准确率及检出率。  相似文献   

13.
CT引导经皮穿刺直径≤2 cm肺部结节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评价CT引导经皮肺穿刺直径≤2cm结节活检的临床价值。方法:230例CT引导经皮肺穿刺术中肺部结节直径≤2cm,并经病理或随访证实者51例,分析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及并发症。结果:51例中肺癌32例,穿刺确诊25例,假阴性7例,肺部良性病变19例,无假阳性。诊断敏感性78.13%,特异性:100%,诊断准确率86.27%,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73.08%。气胸发生率9.8%,无一需做闭式引流。结论:CT引导经皮穿刺直径≤2cm肺部结节活检的准确性较高而并发症较低,可作为肺内孤立性小结节灶定性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与目的:随着CT扫描技术应用逐渐普及,对于直径不超过2 cm的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检出率也逐渐提高.本研究通过对周围型小NSCLC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患者生存期的分析,试图探讨最佳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1年7月手术切除的直径≤2 cm的周围型小肺癌75例.对手术切除方式(肺叶切除加淋巴结清扫或局部切除)、淋巴结转移情况、胸部cT影像学表现以及患者生存期与肿块大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接受肺叶切除加淋巴结清扫者57例,接受局部切除者18例.病灶在>1.5~≤2.0 cm者淋巴结转移率为14.63%,病灶在>1.0~≤1.5 cm者淋巴结转移率为14.81%,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10).病灶≤1.0 cm者均未见淋巴结转移.无淋巴结转移和伴有淋巴结转移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2.31%和60.0%(P=0.000).12例CT显示为磨玻璃影(GGO)表现者均未见有淋巴结转移,5年生存率为91.67%.结论:即使是≤2 cm的病灶仍可伴有纵隔和肺门淋巴结转移,手术切除方法宜采用肺叶切除加淋巴结清扫.但对于≤1.0 cm的病灶,尤其在高分辨CT上显示有GGO改变的病灶,可考虑行局部切除,而无需行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周围型肺癌CT征象与Ki-67指数、TTF-1、p63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73例周围型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MSCT资料,分析免疫组化因子(Ki-67指数、TTF-1、p63)表达情况与CT征象的关系。结果:男性、吸烟、瘤体直径≥3 cm、有深分叶、棘突征、增强CT值≥20 HU或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的肺癌患者,Ki-67指数较高;有钙化、空气支气管征或胸膜凹陷征的肺癌患者,Ki-67指数较低。女性、年龄<60岁、非吸烟者、有毛刺征、增强CT值≥20 HU或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与TTF-1阳性比例高有相关性(P<0.05)。男性、年龄≥60岁、吸烟、瘤体直径≥3 cm或无远处转移与p63阳性比例高有相关性(P<0.05)。其他CT征象与Ki-67指数、p63、TTF-1表达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周围型肺癌的某些CT征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测免疫组化指标Ki-67、TTF-1、p63表达情况,对评价肿瘤生物学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肺癌的临床诊治。方法:自1986年~2001年,我科治疗直径≤2cm的原发性小肺癌24例,其中21例在我院就诊时发现包块≤2cm,另外3例患者在外院就诊时包块≤2cm,由于漏诊和误诊等原因,到我院就诊时包块进展到3cm~4cm。手术前全组病人均进行X线摄片、CT、支气管纤维镜、B超检查,少数患者进行骨扫描和脑CT。结果:本组24例患者中19例行肺叶切除,均切除了隆突下和纵隔淋巴结;5例行局部切除。所有患者无手术和住院死亡。1996年前的17例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82.4%(14/17),其中局部复发1例,远处转移2例(其中1例术后诊断Ⅱb期)。结论:本组结果提示小肺癌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后能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和改善预后。但小肺癌不完全是早期肺癌,在发现后经手术治疗时一些患者已有微小淋巴结转移,术后对这类患者应当进行恰当的化疗。  相似文献   

17.
血管集束征在CT诊断周围型小肺癌中的价值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探讨血管集束征在CT诊断周围型小肺癌中的价值。方法 对123例直径≤3cm的肺内孤立结节实施了薄层CT扫描。经手术病理和临床证实,其中周围型小肺癌83例,良性病变40例。91例手术切除标本做成病理大切片与CT进行对比研究。重点观察血管集束征的CT及病理表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空洞性肺癌的CT诊断。材料与方法  3 8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孤立空洞性肺癌。男性 3 2例 ,女性 6例。大部分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本组病例出现较多的征象有 :①病灶边缘分叶征、毛刺征及血管集束征。②空洞壁厚度 >0 .3cm。③空洞内壁结节。结论 根据患者年龄、吸烟史及典型CT征象有助于空洞性肺癌的诊断 ,而空洞大小、是否偏心等对空洞性肺癌的CT诊断无大意义。钙化有助于良性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庄翔  林获 《四川肿瘤防治》2002,15(4):215-216,222
目的:探讨小肺癌的临床诊治。方法:自1986-2001年,我科治疗直径≤2cm的原发性小肺癌24例,其中21例在我院就诊时发现包块≤2cm,另外3例患者在外院就诊时包块≤2cm,由于漏诊和误诊等原因,到我院就诊时包块进展到3cm-4cm,手术前全组病人均进行X线摄片,CT、支气管纤维镜,少数患者进行骨扫描和脑CT,结果:本组24例患者中19例行肺叶切除,均切除了隆突下和纵隔淋巴结,5例行局部切除,所有患者无手术和住院死亡,1996年前的17例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82.4%(14/17),其中局部复发1例,远处转移2例(其中1例术后诊断Ⅱb期),结论:本组结果提示小肺癌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后能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和改善预后,但小肺癌不完全是早期肺癌,在发现后经手术治疗时一些患者已有微小淋巴结转移,术后对这类患者应当进行恰当的化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周围型肺癌PCNA蛋白表达与CT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链菌素亲生物素—过氧化物酶法(SP法 )检测 5 3例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组织中PCNA蛋白的表达 ,并分析其与CT征象间的关系。结果 :PCNA蛋白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恶性度、大小、深分叶征、淋巴结转移、空洞征和胸膜凹陷征有关 ,与毛刺征无关。结论 :肺癌组织分化越低其PCNA表达越高 ,CT征象中肿瘤≥ 3cm、深分叶征、淋巴结转移、空洞征和胸膜凹陷征与PCNA蛋白表达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