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 Allo-PBSCT)供者经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后 ,采集的外周血干细胞 ( PBSC)移植物中的幼稚粒细胞与单个核细胞 ( MNC)及 CD+ 3 4 细胞数之间相关性和移植的剂量标准。方法 :对 6例 Allo-PBSCT供者用 G-CSF或 G-CSF+GM-CSF进行动员 ,于动员前及动员后 ,对外周血及收集的MNC收集物中幼稚粒细胞及 CD+ 3 4 细胞进行检测计数 ,并计算出输给患者每公斤体重的 MNC、幼稚粒细胞及 CD+ 3 4细胞数。结果 :动员后外周血中的幼稚粒细胞与 CD+ 3 4 细胞数同步增加 ,外周血 MNC中幼稚粒细胞数与 CD+ 3 4 细胞数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 6例患者全部植活恢复造血功能 ,并为染色体核型或血型转为供者型所证实。结论 :Allo-PBSCT供者经 G-CSF或 G-CSF+GM-CSF动员之后 ,外周血 MNC中幼稚粒细胞与 CD+ 3 4 细胞数有较好的相关性。因此 ,MNC与幼稚粒细胞数结合可作为 Allo-PBSCT的剂量标准 ,该法检测方便快速 ,稳定性好 ,便于推广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检测尤文肉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EWS/FLI-1mRNA的表达并且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巢式RT-PCR的方法检测11例尤文肉瘤患者15份标本和20例健康者外周血标本中EWS/FLI-1mRNA的表达。结果 全部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标本中均没有发现EWS/FLI-1mRNA的表达。11例尤文肉瘤患者的15份标本中,9例病人(81.8%)的13份标本中检测到有EWS/FLI-1mRNA的表达。其中6例病人(66.7%)在随访中发生转移,其EWS/FLI-1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另外3例没有发生转移的病例(P<0.05)。结论 应用巢式RT-PCR方法检测尤文肉瘤患者外周血中EWS/FLI-1mRNA的表达是一种帮助判断预后和评估治疗效果的比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供者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后单采外周血干细胞(PBSC)移植物中的不成熟粒细胞与CD+34 细胞及单个核细胞(MNC)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122例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供者用rhG-CSF 7.25~10 μg·kg-1·d-1进行动员,于动员前及动员后对外周血及PBSC收集物中的MNC和不成熟粒细胞及CD+34 细胞进行检测,并计算出输给患者的MNC、不成熟粒细胞及CD+34 细胞数。结果 动员后白细胞计数及不成熟粒细胞比值逐渐升高,至第5天达高峰;外周血MNC中不成熟粒细胞与CD+34 细胞同步增加有较好的相关性;采集后的PBSC移植物输给患者后,均全部植活并恢复造血功能,为染色体核型或血型及HLA转为供者型所证实,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Ph1染色体转阴。结论 rhG-CSF 7.25~10 μg·kg-1·d-1分两次皮下注射能有效动员PBSC;allo-PBSCT供者经rhG-CSF动员后,外周血MNC中不成熟粒细胞与CD+34细胞数同步增加有较好的相关性,不成熟粒细胞的数量可间接反映干/祖细胞的数量,故MNC与不成熟粒细胞数结合可作为allo-PBSCT的剂量阈标准。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原发性肝细胞癌(PHC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DNA)的整合情况,以揭示其在HC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检测32例HCC患者和45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和PBMC中HBV-DNA含量,引物和探针设计选择HBVC区的DNA序列。结果:HCC组和CHB组患者血清中HBV-DNA阳性率分别为62.5%(20/32)和46.7%(21/45)、HBV-DNA均值(不含阴性)分别为105.50±1.52和105.05±1.45copies/ml,PBMC中HBV-DNA阳性率分别为87.5%(28/32)和51.1%(23/45)(P<0.01)、HBV-DNA均值(不含阴性)分别为104.51±1.32和104.05±1.05copies/ml;HCC组血清和PBMC中HBV-DNA阳性率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62.5%比87.5%,P<0.05);HCC组和CHB组血清和PBMC中HBV-DNA同时阳性时,其HBV-DNA含量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HCC患者PBMC中存在HBV-DNA整合的现象;作为临床预测HCC发生的风险指标,PBMC中HBV-DNA含量的检测与穿刺肝组织相比具有轻创或无创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检测鼻咽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P-糖蛋白(P-gp)和肺耐药相关蛋白(LRP)的表达,探讨两者在鼻咽癌多药耐药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54例鼻咽癌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P-gp、LRP进行检测,同期选择鼻咽部非恶性肿瘤患者10例,正常健康人10例为对照组.结果 P-gp在正常人、非恶性肿瘤及鼻咽癌初治组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但在复发组的表达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有显著性.LRP在初治及复发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化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gp和LRP的表达与年龄、性别、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无显著相关.P-gp、LRP的表达与化疗疗效密切相关.结论 P-gp、LRP的表达在鼻咽癌多药耐药的产生中具有重要意义,对临床制定化疗方案具有潜在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后白血病复发与外周血幼稚粒细胞的关系。方法97例白血病患者经allo-PBSCT治疗,于14、30、60、90、120、180d及1年以后骨髓随访时同时观察外周血幼稚粒细胞出现情况,分析与白血病复发的关系。结果97例中,15例发生白血病复发。在30d及其以后外周出现幼稚粒细胞的57例中,复发14例,复发率24.6%,而30d及其以后外周血未出现幼稚粒细胞者的40例中仅有1例复发,复发率2.5%(P〈0.05)。复发与不复发者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差异无统计学薏:义(P〉0.05)。结论白血病复发与移植后外周血幼稚粒细胞有关.复发后治疗难度大,预后差。  相似文献   

8.
肺癌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外周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生物学特性。方法:从肺癌患者外周血分离获得单个核细胞,用细胞因子GMCSF (100 μg/L),IL4 (50 μg/L)体外培养诱导。凋亡肿瘤细胞负载24 h后加入TNFα(10 μg/L)或CD40激发型单抗于培养DC中,继续诱导3~4 d。分别测定DC的表型、DC摄取抗原能力;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对T细胞增殖能力的测定;细胞计数和3HTdR掺入观察DC对T细胞的激发和扩增效应,并与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来源的DC进行比较。结果: 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DC均高表达CD1α,CD83,CD80,CD86和HLADR等DC的相关抗原和共刺激分子;患者的未成熟DC能有效摄取FITCDextran,经TNFα或CD40激发型单抗激发诱导后,成为成熟和有功能的DC,几乎完全失去对抗原的摄取能力,与健康人外周血来源DC组相比无明显差别(P>0.05);患者单个核细胞来源的DC在体外具有激发自体和同种异体外周血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论:肺癌患者的外周血来源单个核细胞可以诱导成为具有功能的成熟DC。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紫杉醇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干细胞(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PBSC)的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2006年2月至2009年6月我科收治行紫杉醇动员的26例乳腺癌患者,紫杉醇(PTX,175 mg/m2 持续静脉滴注24 h)化疗后,白细胞降至1.0×109/L左右时使用rhG-CSF 5 μg /(kg·d) 动员至采集结束。并进一步分析患者年龄,化疗后白细胞最低数,采集前各类血细胞数,术后分期以及既往化疗等因素对采集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MNC)、CD34+细胞数的影响。结果白细胞计数于紫杉醇化疗后中位7d降至1.0×109/L 左右,皮下注射rhG-CSF中位4d进行外周造血干细胞采集,采集总MNC平均(7.89±1.45)×108/kg,采集总CD34+细胞平均(4.88±1.54)×106/kg。年龄与采集CD34+细胞数显著相关。而其他因素对MNC及CD34+细胞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PTX(175 mg/m2 持续静脉滴注24h)联合rhG-CSF为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动员的有效安全方案。患者年龄显著影响CD34+细胞的采集数量。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通过检测脐血CD^ 34细胞扩增前后端粒酶活性及微卫星DNA序列,探讨其遗传稳定性。方法:用Mini MACS磁分离技术分离脐血CD^ 34细胞.体外扩增2周.PCR-ELISA方法检测扩增前后细胞的端粒酶活性;用PCR银染方法对脐血CD五细胞扩增前后5个微卫星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脐血CD去细胞体外扩增过程中,端粒酶活性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0天时。端粒酶活性相对值的中位数为14%,第7天明显增高,达57%,第14天回落至29%;扩增前后,BAT-25、Mfd41、D5S436、D5S396、D2S123 5个微卫星位点未见改变。结论:脐血CD^ 34细胞扩增过程中,端粒酶活性会暂时性升高,所测的微卫星位点未见改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过程中外周血CD34 +细胞计数的变化趋势及其对采集时机选择和采集结果的影响。 方法:收集2012年4月至2017年3月在山西省肿瘤医院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的62例血液病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化疗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动员方案,监测外周血及采集物中白...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多西他赛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在乳腺癌患者动员外周血干细胞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PBSC)的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2006年2月—2009年6月我科收治的55例 行多西他赛(商品名多帕菲,TXT,120 mg/m2 持续静脉滴注3 h)动员的乳腺癌患者,化疗后白细胞降至 1.0×109/L左右时使用rhG-CSF 5 μg /(kg·d) 动员至采集结束。并进一步分析患者年龄、化疗后白细 胞最低数、采集前各类血细胞数、内脏、骨转移情况及化、放疗情况对采集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MNC)和CD34+细胞的影响。结果多西他赛化疗动员后中位7d白细胞降至1.0×109/L 左右,皮下注 射rhG-CSF中位3d,采集总MNC平均(5.51±1.24)×108/kg,采集总CD34+细胞平均(2.90±1.38)×106/kg 。年龄、化疗后白细胞最低数与采集CD34+细胞均显著相关(P<0.05)。化疗的周期数≤6的患者采集平均 CD34+细胞数较周期数≥6患者显著增高(P<0.05)。无1例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TXT(120 mg/m2 持续静脉滴注3 h)联合rhG-CSF为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动员的有效安全方案。患者年龄、既往化疗周期数显 著影响患者CD34+细胞的采集数量。患者化疗后白细胞最低数可作为采集CD34+细胞数量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肿瘤患者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TNF—α含量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于兰  陈新民 《癌症》1997,16(4):267-269
目的:观察肿瘤患者体内TNF-α的变化。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测定法对40例健康对照者,30例非肿瘤患者及28例肿瘤患者(其中6例肿瘤术后复查)进行了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上清TNF-α含量测定。结果:对照组曲血清及PBMC培养上清中TNF-α含量甚低,疾病时血清及PBMC培养上清中TNF-α含量大幅度上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正常对照组中,PBMC增殖倍数与上清液中T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以实体瘤患者自体血浆替代胎牛血清诱导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血细胞分离机分离经动员的实体瘤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在自体血浆(AP)、胎牛血清(FCS)等培养条件下,加入rhGM-CSF、rhIL-4和nrhTNF-α培养7~9 d诱导成为树突状细胞,进行细胞形态、表型及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分析。结果在不同血清条件下,PBMC经诱导后均出现典型的树突状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但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以自体血浆培养的DC共刺激分子CD86为(74.09±0.92)%,MHCⅡ类分子HLA-DR为(91.73±1.96)%,显著高于FCS培养的DC;并且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结果显示AP-DC具有更高效的刺激T细胞活化增殖的能力。结论以AP代替FCS,实体瘤患者PBMC可被诱导为表型更成熟的DC;该方法既可去除异种蛋白干扰,又利于DC成熟,可作为临床应用DC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组卡介苗(bacilli Calmette-Guérin BCG)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cytes,PBMC)IFN-γ、IL-12和TNF-α细胞因子表达、免疫增强及抗肿瘤效应。方法:重组BCG、野生型BCG和外源性人IFN-α-2b+野生BCG,分别与PBMC共同培养,以单纯PBMC为对照,在不同时段收集培养液上清,经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IFN-γ、IL-12和TNF-α的表达水平;将BCG激活杀伤细胞(bacilli Calmette-Guérin activated killercell,BAK细胞)与人膀胱肿瘤细胞EJ细胞共同培养,采用乳酸脱氢酶释放试验(LDH)检测活化免疫细胞的抗肿瘤效果。结果:重组BCG诱导PBMC产生细胞因子的表达明显高于同浓度的野生型BCG组和野生型BCG+外源性人IFN-α-2b组(P<0.05);重组BCG诱导的PBMC抗癌效应均高于对照组诱导的抗癌效果(P<0.05)。结论:重组BCG诱导人PBMC高表达IFN-γ、IL-12和TNF-α,并通过增强人PBMC细胞因子的表达来提高抗膀胱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用白细胞介素2(IL-2)激活的外周血(APB)、脐带血(ACB)和骨髓(ABM)单个核细胞的培养上清对肿瘤细胞的作用,及其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应用MTT法和集落培养法在体外检测了APB、ACB和ABM培养上清对HL-60和K562细胞的作用,用ELISA法检测了各种上清中TNF-a和IFN-r的产生情况。结果 APB、ACB和ABM培养上清都可产生TNF-a和IEN-r,对HL60和K562细胞有一定抑制作用,以APB培养上清最强。结论 应用IL-2净化自体干细胞移植物中混杂的肿瘤细胞时,培养上清中的细胞因子或其它成分也可以直接抑制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外周血CD+34 细胞数对采集结果的意义,并探索可用于临床指导外周干细胞采集时机选择的参考阈值。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57例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动员采集患者,以环磷酰胺(CTX)化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5~10 μg/kg)动员,COBE分离仪(Spectra Version 6)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应用流式细胞术监测外周血中CD+34 细胞绝对计数。结果 采集产品单个核细胞(MNC)中位数4.6×108/kg(0.3×108/kg~10.5×108/kg),CD+34 细胞中位数2.4×106/kg(0.16×106/kg~34.9×106/kg),外周血CD+34 细胞数是产品MNC和CD+34 细胞总量唯一相关指标,外周血白细胞(WBC)与采集产品MNC和CD+34 细胞数无关。进一步分析提示外周血CD+34 计数≥15/μl,单次采集效率提高,CD+34 细胞采集量达1×106/kg和2×106/kg比例为81 %和60 %,采集产品MNC和CD+34 总数明显提高。提示外周血CD+34 细胞数15/μl可作为启动采集。ROC分析发现外周血CD+34 细胞 25(26.5~28.6)/μl,单次采集足量CD+34 细胞概率最大。结论 外周血CD+34 细胞计数是外周血自体干细胞采集重要的相关指标,CD+34 细胞 15/μl可作为采集时机选择的阈值。  相似文献   

19.
肿瘤患者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TNF-α含量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兰  陈新民  高福兴  靳彩宁  许建明 《癌症》1997,16(4):67-269
目的:观察肿瘤患者体内TNF-α的变化。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测定法对40例健康对照者,30例非肿瘤患者及28例肿瘤患者(其中6例肿瘤术后复查)进行了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上清TNF-α含量测定。结果:对照组血清及PBMC培养上清中TNF-α含量甚低,疾病时血清及PBMC培养上清中TNF-α含量大幅度上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正常对照组中,PBMC增殖倍数与上清液中TNF-α含量间呈显著正相关(r=0.46,P<0.01),但肿瘤及非肿瘤组中PBMC增殖倍数与上清液中TNF-α含量间不存在相关关系。6例实体瘤患者术后一月血清及PBMC培养上清中TNF-α含量均较术前明显下降(0.01<P<0.05)。结论:在各类疾病中,以肿瘤患者血清及PBMC培养上清中TNF-α含量最高,且随肿瘤的切除及疾病恢复,体内TNF-α呈逐渐下降趋势。因此TNF-α活性测定对肿瘤患者病情变化及预后状况的判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甲胎蛋白mRNA表达与肝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伟  王红  王强 《肿瘤》1999,19(6):323-325
目的 应用RT-PCR技术研究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甲胎蛋白(AFP)m RNA 表达与肝癌转移的关系。方法 原发性肝癌48 例。慢性肝病患者21 例。正常对照20 例。采外周血,肝素抗凝,分离单个核细胞及分离总RNA。逆转录酶合成cDNA。设计扩增AFP基因的引物,进行巢式PCR扩增。结果 正常人PBMC均无AFPm RNA 表达。原发性肝癌患者的PBMCAFPm RNA阳性率(28/48,58.33% )明显高于慢性肝病组(3/21,14.28% ,P< 0.01)。伴远处转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全部为阳性(8/8)。结论 RT-PCR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AFPm R-NA 有可能成为反映肝癌细胞血行播散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