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疏通经络针刺法治疗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局部血液循环、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13例住院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针刺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醒脑开窍、疏通经络针刺法治疗。2组均以10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以评定血液循环情况,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ESS评分评定神经功能情况,改良Barthel指数(BI)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2组血液流变学指标、NIESS评分、BI评分、日常生活能力及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且针刺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醒脑开窍、疏通经络针刺治疗可有效改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脑梗死肢体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随机分成3组各40例,醒法组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星法组用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醒法加星法组两种疗法结合治疗。结果:3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醒法加星法组NIHSS评分明显更低于其余两组(P0.05)。3组MBI及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醒法加星法组评分明显高于其余两组(P0.05)。肌力改善醒法加星法组明显高于其余两组(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脑梗死肢体偏瘫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加运动想象疗法治疗中风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9例中风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分组,治疗组20例,对照组19例。治疗组用醒脑开窍针刺法加运动想象疗法,对照组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治疗前后,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和改良Barthel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同组间治疗前后比较,FMA和BMI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FMA和BMI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刺加运动想象疗法能明显提高中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ADL亦有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醒脑开窍针刺介入时机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2021年3月—2022年8月收诊的86例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两组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醒脑开窍针刺疗法,观察组(43例)在发病后48 h内开始介入针刺疗法,对照组(43例)则在生命体征稳定48 h后开始介入针刺疗法,对比两组疗效差异、神经功能及肢体功能变化、血清S-100β蛋白含量等。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35%(41/43)比对照组74.42%(32/43)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低于对照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 FMA)、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 BBS)、生活质量评估表(SS-Q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疗后两组血清S-100β蛋白含量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介入醒脑开窍针刺治疗对脑梗死患者效果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刺络拔罐治疗脑梗死后偏瘫的疗效。方法:选取脑梗死后偏瘫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联合中医刺络拔罐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结束后对比2组患者综合疗效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Fuga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结果。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8.00%(4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4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Barth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刺络拔罐可提高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感觉能力及生活能力,减轻神经缺损程度,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康复治疗对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肢体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我中心收治的60例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醒脑开窍针刺法,对两组治疗前后肢体功能及神经功能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前的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上述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的神经元特异性醇化酶(NSE)、S100B蛋白(S100B)等血清神经损伤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康复治疗可促进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肢体功能及神经功能恢复正常,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5例)和治疗组(1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及运动想象疗法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采用针刺疗法。1个月为一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上肢FMA评分优于对照组,其评分提高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结合运动想象疗法能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辅治脑梗死对认知功能及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7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9例。两组均行常规对症治疗及康复锻炼,观察组加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连续治疗4周。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NCSE、FMA、MBI评分提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认知功能及肢体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早期综合治疗的疗效。方法将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在脑梗死神经学症状不再进展后48h开始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辅以小脑顶核电刺激、醒脑开窍针刺法及中草药治疗。治疗前后行简式Fugl-eyer运动功能(FMA)与修订的巴氏指数(MBI)评分。结果治疗组FMA与MBI评分改善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P均〈0.01),治疗组基本痊愈及显著进步者占75%,对照组占40%,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早期小脑顶核电刺激、醒脑开窍针刺法及中草药治疗能改善神经功能和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推拿与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遗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组给予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推拿与功能训练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两组患者均针对原发病给予常规治疗;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前2个疗程每天治疗1次,第3个疗程隔天治疗1次。治疗前后,按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对脑卒中肢体偏瘫进行评定,以Barthel指数进行功能评价;观察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在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治疗后的改善亦优于对照组。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推拿与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肢体偏瘫安全有效,临床治愈率和有效率优于单纯醒脑开窍针刺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经颅超声神经肌肉刺激(TUS-NMES)联合醒脑开窍针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TUS-NMES治疗。3周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功能性步行量表(FAC)、Brunnstrom评定量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经过3周治疗,2组患者FMA评分、MBI评分、FAC分级及下肢Brunnstrom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TUS-NMES联合醒脑开窍针法可以明显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醒脑开窍针法与通调任督法结合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江门市五邑中医院恩平分院接诊的75例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及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取普通针刺治疗,观察组采取醒脑开窍针法与通调任督法结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肢体运动功能积分及生活能力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肢体运动功能积分及生活能力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与通调任督法结合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巨刺疗法联合运动想象对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80例卒中后单侧肢体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予巨刺疗法联合运动想象治疗;对照组40例,单纯予巨刺疗法治疗。2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采用 Fugl -Meyer 运动功能评分(FMA)评定患者运动功能,改良 Barthel 指数(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评分(MES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并采用 MESSS 评分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总有效率82.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治疗后 FMA、MBI 及 MESSS 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FMA、MBI 评分升高,MESSS 评分降低,且治疗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巨刺疗法联合运动想象可以明显促进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疗效确切,二者联合相辅相成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自编导引术结合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梗死亚急性期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120例脑梗死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两组入院2周内均予常规康复训练及治疗,2周后治疗组另用自编导引术及强制性运动疗法,比较两组ARAT评分及FMA评分.结果:住院第28天两组FMA评分及ARAT评分均较基线期末显著提高(P<0.01),且治疗组FMA评分及ARAT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自编导引术结合强制性运动疗法可有效改善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针刀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与单纯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感觉障碍的疗效。方法:将8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脱落2例)和对照组(40例,脱落1例)。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穴取水沟、内关、三阴交等,每日1次,每周6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于枕外隆凸、寰椎后结节、颈椎关节突关节韧带、颈椎横突后结节等行针刀治疗,每周1次。共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感觉评定量表(FMA)、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并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MA评分升高(P<0.05)、VAS评分降低(P<0.05);观察组FMA评分升高幅度、VAS评分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5%(34/38),高于对照组的76.9%(30/39,P<0.05)。结论:针刀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可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感觉障碍,缓解疼痛症状,疗效优于单纯醒脑开窍针刺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芒针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100例脑梗死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常规针刺组和电芒针组,各50例。常规针刺组针刺患侧肩髃、极泉、手三里、尺泽、内关、合谷;电芒针组应用电芒针透刺肩髃与臂臑、手三里与外关,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2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价疗效。采用简式Wolf运动功能试验(WMFT)、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及三角肌表面肌电均方根(RMS)比值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上肢运动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WMFT评分、FMA评分及三角肌表面肌电RMS比值均优于治疗前(P0.01,P0.05);电芒针组治疗后WMFT评分、FMA评分及三角肌表面肌电RMS比值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P0.01)。结论:电芒针疗法可以显著改善脑梗死后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疗法治疗急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160例急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醒脑开窍针刺组(治疗组,80例)和传统针刺组(对照组,8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醒脑开窍针刺疗法,主穴:内关、人中、三阴交,辅穴:极泉、尺泽、委中、风池。并随症状不同加减穴位。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传统针刺疗法,取百会、肩髑、曲池、外关、合谷,足三里、阳陵泉、环跳、等穴。两组均每日针刺2次,10d1个疗程,持续治疗3个~5个疗程。评定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病残程度,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7.50%和56.25%(P〈0.01)。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对于促进中风患者的康复,缩短疗程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运动再学习疗法对中风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首发中风的患者随机分为康复训练组和综合治疗组,两组均给予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综合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运动再学习疗法,疗程2个月,治疗前与治疗后分别采用林氏(Lindmark)上肢功能评定量表评定患者的上肢功能。结果两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提高(P0.01),综合组各项评分则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醒脑开窍针法联合运动再学习疗法,可以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平衡发育疗法配合醒脑开窍针刺治疗偏瘫患儿的疗效及对患儿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50例偏瘫患儿随机分为2组,每组25例。2组均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对照组同时给予传统的运动疗法训练,观察组给予平衡发育疗法训练,1次/d,3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采用粗大运动量表(GMFM-88)对2组治疗前后GMFM-88的E区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患儿治疗后的GMFM-E区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均<0.05),且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平衡发育疗法配合醒脑开窍针刺能有效提高偏瘫患儿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0.
毛素芳  吴玉  陈婧婧 《新中医》2022,54(14):40-44
目的:观察通窍活血汤联合醒脑开窍针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脑部血液循环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通窍活血汤治疗,10 d为1个疗程,2组均治疗3个疗程。比较2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肢体运动功能Fugel-Meyer (FMA)、Barthel指数评分,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ACA),大脑后动脉血流速度(PCA),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MCA),以及血清S100B、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因子(GFAP)水平。结果:治疗后,2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FMA、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试验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FMA、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ACA、PCA、MCA均较治疗前增大(P<0.05),试验组ACA、PCA、MCA均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