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脑分水岭梗死(CWI)是指脑内相邻的较大血管供血区之间局限性缺血,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本病约占全部脑梗死的10%左右,头颅CT可明确显示出病灶部位和范围。现将我院收治的CWI32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脑分水岭梗死是两条动脉供血区边缘带局部缺血性脑损害,其发生多与血压下降有关,合理地调控血压是预防脑分水岭梗死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分水岭梗死26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脑分水岭梗死(CWSI)又称边缘带梗死,是指脑内相邻动脉供血区之间的边缘带发生的脑梗死。约占全部脑梗死的10%。该病如诊断明确、积极治疗预后较好,笔者近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加味结合常规西药治疗对脑分水岭梗死的疗效.方法:随机将40例脑分水岭梗死患者分为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组和西药组,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服用加味补阳还五汤,西药组常规使用西药.结果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组用药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西药组比较明显降低.总显效率(85%)明显优于对照组(60%)(P<0.01).结论加味补阳还五汤结合常规西药治疗脑分水岭梗死对其生存预后有较好的作用,具有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致残率的良好疗效,未见其他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皮质脑分水岭梗死与皮质下脑分水岭梗死的血管狭窄及短期预后的不同。方法对同期收治的皮质脑分水岭梗死与皮质下脑分水岭梗死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结果在95例脑分水岭梗死患者中,皮质脑分水岭梗死与皮质下脑分水岭梗死分别为54例、41例;颅内外动脉血管狭窄分别为30例(56%)、31例(76%),皮质下脑分水岭梗死血管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皮质脑分水岭梗死。预后不良者中皮质脑分水岭梗死与皮质下脑分水岭梗死分别为11例(20%)、16例(39%),皮质下脑分水岭梗死预后不良发生率明显高于皮质脑分水岭梗死。结论皮质下脑分水岭梗死与皮质脑分水岭梗死相比血管狭窄比率高,预后良好率低,应得到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益肾通督针法治疗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分水岭梗死患者9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法治疗,治疗组采用益肾通督针法治疗,疗程均为4周,根据NIASS评分评定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8%,对照组为7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肾通督针法能有效改善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对其预后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分子羟乙基淀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分水岭梗死的疗效.方法:将100例急性脑分水岭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0例,分别给与常规治疗和中分子羟已基淀粉并常规治疗,通过观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Barthel指数的变化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第7、14d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15±4和17±4;6±4和10±3,P均<0.05),Barthe指数较对照组上升(60±14和52±14;78±10和71±10,P均<0.05).结论:中分子羟乙基淀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分水岭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穆齐金 《中医杂志》2006,47(11):847-848
分水岭梗死(CW1).又称边缘带梗死、终端带梗死、低血流梗死、非区域梗死等,是指相邻两条动脉供血区边缘带局限性缺血造成的梗死.多发生于脑内大血管供血区边缘带或基底节区深穿小动脉供血区边缘带,约占全部脑梗死的10%。笔者自2002年2月~2006年2月.以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CWI梗死6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我科收入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共80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患者分为观察组(阿司匹林+吡拉西坦+补中益气汤加味)及对照组(阿司匹林+吡拉西坦),对比两组患者疗效差别。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结果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P0.05。结论:补中益气汤加味联合西药治疗分水岭脑梗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表现,探讨其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近2年本院住院确诊 39 例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基本治愈 19 例,显著进步 11例,进步 7 例,无效2 例.结论:尽快作 CT/MRI 或彩超检查,有条件者行全脑造影检查,明确诊断,查找病因,有针对性的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王小亮 《中国中医急症》2014,(11):2123-2124
目的 观察羟乙基淀粉注射液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急性期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羟乙基淀粉注射液联合参麦注射液静滴,对照1组给予羟乙基淀粉注射液静滴,对照2组给予参麦注射液静滴,以上3组均同时给以抗血小板聚集及营养神经等常规治疗,均以14 d为1个疗程.观察各组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并根据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液流变指标较对照1组和对照2组为低(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1组的80.00%和对照2组的83.33%(P< 0.05).结论 羟乙基淀粉注射液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急性期脑分水岭梗死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郭朋飞  任变变 《光明中医》2021,36(8):1216-1218
目的 观察补阳还五汤治疗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20年4月收治入院的脑分水岭梗死患者120例,患者入院后经MRI检查确诊为脑分水岭梗死,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60例采取西医常规治疗+补阳还五汤,对照组60例仅采取西医常规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NIHSS评分、ADL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脑分水岭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依达拉奉组和治疗组各30例。依达拉奉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静滴;治疗组在依达拉奉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100 m L静滴,疗程均为2周。观察3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后14 d依达拉奉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更为明显(P0.05),且明显低于依达拉奉组和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依达拉奉组(P均0.05)。结论参附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能够明显促进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文献的系统梳理,汇总脑分水岭梗死的证候类型,提炼分水岭梗死的证候要素,为该病临床证候研究提供标准化依据。方法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Wanfang Data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上检索与脑分水岭梗死中医证候相关的文献,对证候及证候要素进行频数、频率的统计。结果通过文献挖掘,最后确定了脑分水岭梗死病性要素为:风、湿、火、内风、内湿、内火、气虚、血虚、气脱、血瘀、阴虚、阳亢、痰、气逆,共计14个,而病位要素责之心脑,与肝肾关系密切。结论通过证候要素提取及应证组合研究,对下一步研究规范脑分水岭梗死中医辨证分型及命名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5.
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脑分水岭梗死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分水岭梗死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2005年1月-2008年12月,笔者自拟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脑分岭梗死6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骨梗死临床较少见,早期临床表现多不典型,X线平片检查常为阴性,易出现漏诊或误诊。笔者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5年至2008年确诊为骨梗死的32例患者的MRI资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汤对脑分水岭梗死急性期患者多时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中医证候、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影响,及HSP-70的动态变化与疾病发展和中医证候演变的相关性。方法:脑分水岭梗死发病72 h以内的13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9例,对照组68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中药益气活血汤。发病3 d内、第7,14天记录NIHSS评分,进行中医证候评价。采集HSP-70,进行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后治疗组NIHSS差值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气虚和血瘀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发病3~7 d,治疗组HSP-70升高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发病7~14 d,治疗组HSP-70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3个时点HSP-70与NIHSS,气虚,血瘀均成负相关(P0.05)。发病3 d内、第7天NIHSS与气虚、血瘀均成显著正相关(P0.01)。发病第14天NIHSS与气虚成正相关(P0.05),与血瘀成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益气活血汤有助于改善脑分水岭梗死急性期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对气虚血瘀的中医证候有显著改善作用。益气活血汤可能有利于HSP-70发挥细胞保护功能。因其高度相关性,发病后HSP-70的表达水平在不同时间点的差异与关联能够从微观角度反映脑分水岭梗死急性期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的变化规律及中医证候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塞(CWI)的病因、类型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头颅CT证实的幕上CWI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CWI的病因为体循环低血压、颈内动脉脑内大动脉高度狭窄或闭塞、心脏疾患等。皮层前型13例,临床表现为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经皮层运动性失语等;皮层后型8例,表现为视野缺损、皮质性感觉障碍等;皮层下型9例,表现为轻偏瘫或偏身感觉障碍等。结论:CWI的主要病因为体循环低血压、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及心脏疾患,多数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正>分水岭脑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CWI)又称边缘带脑梗死、交界区脑梗死等,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梗死,国内外报道其发病率约占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8%~53%[1-2]。确诊依靠CT或MRI。我国的老年人口逐渐增多,CWI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脑梗死类型,现将我院收治42例CWI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降压不当与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关系。方法对因过度降压治疗后出现的脑分水岭梗死患者3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过度降压后出现分水岭脑梗死的患者,81%存在颅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结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要完善颅内外血管检查,以防过度降压导致脑分水岭梗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