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CAA)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76例脑梗死病人和78例非脑梗死病人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分析入选者高血压病病史、糖尿病病史及吸烟史与CAA斑块发生率的关系。结果 CAA斑块在脑梗死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脑梗死组(56.6%vs 35.9%,P〈0.05);高血压、糖尿病及吸烟的病人在斑块组中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非斑块组(P〈0.05或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斑块的形成与高血压病、糖尿病及吸烟等危险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干预措施,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方法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30例2型糖尿病患者、80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及40名健康对照人群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进行检测,并测定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CRP)、尿酸水平。结果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2型糖尿病组及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CRP、LDL水平及高血压病史呈正相关。结论 2型糖尿病可能通过影响血脂、血压而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导致脑梗死。血清CRP、LDL水平及高血压病史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佛山地区居民发生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为防治急性脑梗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急性脑梗死登记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220例为病例组,220例非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急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酗酒、高血压病史、脑卒中家族史、冠心病病史、糖尿病病史、血脂异常病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超重/肥胖、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可能与急性脑梗死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吸烟、高血压病史、脑卒中家族史、糖尿尿病病史、血脂异常病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吸烟、高血压病史、脑卒中家族史、血脂异常病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佛山地区居民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短期(两周)内进展为脑梗死的的危险因素.方法:对60例TIA短期(两周)内进展为脑梗死患者与同期住院的60例未进展为脑梗死的TIA患者(对照组)进行临床数据的分析.结果:各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两组之间14个因素中有8个因素有统计学差异,即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TIA发作次数、发作频率、入院时高血糖、hs-CRP、颈动脉斑块、颈动脉狭窄.进入回归模型的6个危险因素依次排列顺序为TIA发作次数、发作频率、高血压痛史、颈动脉斑块、hs-CRP、糖尿病病史.结论:TIA发作次数、发作频率、高血压病史、颈动脉斑块、hs-CRP、糖尿病病史是TIA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加大TIA转化为脑梗塞的几率,TIA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是多种因素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前瞻性研究吸烟与颈动脉硬化改变、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及臂踝血压指数(ABI)的相关性.方法 将2739例受检者分为吸烟组与不吸烟组,测定2组血脂、血糖、餐后血糖、体质量指数、中心动脉压、血压、PWV、ABI以及颈动脉斑块等指标,并进行相关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吸烟组与不吸烟组年龄、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ABI、AIP 75%、中心动脉舒张压及舒张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吸烟组颈动脉IMT增厚、斑块形成及狭窄情况均显著高于不吸烟组(P均〈0.01);而ABI、PWV吸烟组略高于不吸烟组,但无显著性差异.吸烟与颈动脉内膜增厚、颈动脉斑块及狭窄呈正相关,与ABI呈负相关,与PWV不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糖、收缩压、斑块及年龄是IMT、baPWV及ABI的独立危险因素.性别、吸烟及LDL-C也是IMT及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baPWV与ABI互为因果,但与吸烟不直接相关.结论 吸烟是颈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吸烟者来说,尽早进行颈动脉IMT等指标检查,可能对于早期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多种危险因素,同时探讨血脂与颈动脉斑块形成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9年5月成都地区60岁以上干部人群139例体检资料,根据颈动脉彩超结果分为无斑块组(59例)与有斑块组(80例),将两组的多种危险因素(如年龄、血脂、血压)进行统计学和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并对血脂四项指标绘制ROC曲线评价其对颈动脉斑块的预测价值。结果老年人颈动脉有斑块组与无斑块组年龄、收缩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血脂四项、血糖、血肌肝、血尿酸、BMI、吸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资料中年龄、血脂、血压之间的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筛选影响颈动脉斑块的因素,结果年龄及SBP进入回归方程,血脂四项均被排除。血脂四项指标的ROC曲线下面积小于0.6(P〉0.05),对有无斑块形成没有预测价值。结论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主要受年龄及收缩压影响,而血脂四项指标对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不确切,血脂对颈动脉有无斑块形成没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IMT)及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在我院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的老年人共305例,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分为对照组(41例)、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组(52例)和斑块组(212例),对各组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3组间高血压、糖代谢异常、血尿酸、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及血尿酸与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有明显相关(P〈0.05),高血压、年龄、血尿酸及体质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明显相关(P〈0.05)。结论年龄大及血尿酸升高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与斑块形成的共同危险因素,高血压及体质指数为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李雷利  马丽平 《中医药研究》2014,(11):1418-1419
目的 探讨山西忻州地区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3 月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以2012 年1 月-2013 年12 月收住神经内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97 例(均为发病48 h 入院,未进行溶栓治疗,未包括死亡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发病3 月的改良Rankin 量表(modify Rankin Scale,mRS)评价患者功能残疾水平,分为预后良(mRS 0-2)和预后差(mRS 3- 5)两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个人特征(年龄、性别、吸烟及居住地),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及冠心病病史),是否合并肺部感染,入院时NIHSS 评分,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胱抑素C 等指标,通过单因素和Logistic 回归多因素分析与临床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居住地(城乡差异)、高血压、冠心病病史、房颤、NIHSS 评分、空腹血糖、合并肺部感染是影响脑梗死患者发病3 月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性别、吸烟、糖尿病史、胱抑素C 对脑梗死患者发病3 月预后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IHSS 评分、高血压及合并肺部感染对脑梗死患者发病3 月预后有明显的相关性,而年龄、性别、吸烟、居住地(城乡差异)、糖尿病史、冠心病史、房颤、空腹血糖、胱抑素C 对急性脑梗死发病3 月的预后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NIHSS 评分、高血压、合并肺部感染是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3 月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摘 要〕 目的:探讨深圳地区健康体检人群饮食生活方式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 2019 年 1 月至 2019 年 6 月深圳市人民医院的健康体检者 1861 例,收集所有受检者的人口学资料、生化检查、超声结果及饮食生活方式信息。根 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斑块组(n = 427)和非斑块组(n = 1434)。采用 logistic 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相关 的因素。结果:该研究总体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 22.9 %。与非斑块组相比,斑块组的平均年龄更高,随着年龄的增长,颈 动脉斑块发生率逐渐增高,且男性高于女性。斑块组的男性、吸烟、水果摄入不足(< 100 g·d-1)、高血压病史、糖尿病 史及脂肪肝比例更高。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高龄、男性、高糖化血红蛋白(HbA1c)、脂肪肝、高血压病史、吸烟、饮 酒是颈动脉斑块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年龄增长是健康个体中颈动脉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有脂肪肝、高血压 病史的健康体检者,有必要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早期发现动脉斑块,尤其是吸烟者或男性,而降低 HbA1c 水平、戒烟、适量 饮酒可能有助于预防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再发缺血性中风的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型。方法:对236例首发及164例再发缺血性中风病人分组,对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缺血性心脏病、颈动脉斑块及吸烟、饮酒等易患因素及中医证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易患因素中糖尿病、高血压病、颈动脉斑块三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脂血症、冠心病、吸烟、饮酒无明显差异。再发组中医辨证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多见(39%)。结论:糖尿病、高血压病、颈动脉斑块是再发缺血性中风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临床上要重视糖尿病、高血压病、颈动脉斑块的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中青年复发性脑梗死的致病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3年中青年复发性脑梗死发生情况,分析病史、影像学资料以及检验结果以了解致病危险因素。分为两组,观察组115例为中青年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122例为中青年首次脑梗死患者。结果:两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吸烟、喝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显示高血压、高尿酸血症、吸烟、喝酒为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中青年复发性脑梗死致病危险因素较多,其中高血压、高尿酸血症、吸烟、喝酒是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高尿酸血症与冠心病及危险因素的横断面研究,分析高尿酸血症与冠心病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入选太原市中心医院心内科符合标准患者150例,依据尿酸水平分为高尿酸血症组(80例)及非高尿酸血症组(70例)。记录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及血生化指标等基本资料,通过横断面研究高尿酸血症与冠心病及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高尿酸血症组与非高尿酸血症组比较,在吸烟年限、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腰围、腰臀比、体重指数(BMI)、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空腹血糖等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尿酸与冠心病间存在相关性。针对高尿酸血症危险因素空腹血糖(FB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BMI以及代谢综合征(MS)四者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并校正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后分析表明,MS(校正前OR=1.110,校正后OR=1.111,P〈0.001)及FBG(校正前OR=2.586,校正后OR=2.685,P〈0.001)是高尿酸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而LDL-C(校正前OR=0.638,校正后OR=0.642,P〈0.05)则是高尿酸血症的保护因素。BMI的Logistic回归分析无统计学意义(校正前OR=0.795,校正后OR=0.757)。结论高尿酸血症与冠心病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在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中MS、FBG是高尿酸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LDL-C是高尿酸血症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压、血脂、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血尿酸、糖化血红蛋白(GhbA1C)等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25例脑梗死患者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和颈动脉粥样硬化非斑块组,将其与体检中心63名体检者对照组,分别检测3组颈部血管多普勒、血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尿酸、F1B、CRP、GhbA1C。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宽块组血压、LDL—C、TG、FIB、CRP、血尿酸、GhbA1C水平显著高于颈动脉粥样硬化非斑块组(P〈0.05或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非斑块组血压、LDL—C、TG、FIB、CRP、血尿酸、GhbA1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血压、LDL—C、TG、血尿酸、FIB、CRP、GhbA1C水平是颈动脉粥样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ABCA1基因R219K多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伴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PCR-RFLP技术,以病例对照方式研究18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伴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及229例正常对照者,对ABCA1基因R219K多态进行检测,比较不同基因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伴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 ABCA1基因R219K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年龄、性别、血脂、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进行校正后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在病例组中KK基因型者患病的风险显著降低,为RR基因型的0.34(OR:0.34,95%CI:0.18~0.64).与RR基因型比较,KK基因型者的血浆三酰甘油(TG)水平较低(P〈0.05).结论 219KK在中国汉族颈动脉粥样硬化伴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人群中具有的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病因病机,拓展脑梗死的二级预防。方法分析161例高血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78例,高血压非脑梗死83例)临床资料,探讨高血压致脑梗死的病因病机。结果 (1)危险因素方面存在差异: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组平均年龄、吸烟、打鼾、性情急躁、嗜咸、伴有冠心病史的比例较非脑梗死组更高(P0.05)。(2)两组血压参数(病史年数、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及血压分级)无显著差异(P0.05)。(3)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CAS)程度更著,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右)、斑块数量及斑块面积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证候分布无显著差异(P0.05),阴虚阳亢、肝阳上亢是主要证候。结论 (1)CAS是发生脑梗死的主要病理机制,高血压促进了这一过程。(2)单纯降压达标并不能减少CAS与脑梗死的发病风险,全面干预血管危险因素是有效措施。(3)危险因素方面多与火热、痰瘀相关。(4)肝肾亏虚、肝阳上亢是高血压及高血压脑梗死的基本病机,风火痰瘀是主要病理因素。  相似文献   

16.
庞潇丽 《中国中医急症》2013,(12):2029-2031
目的探寻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患者c反应蛋白(CRP)、尿酸(UA)的相关性。方法对1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及血清CRP、UA水平检测,分析颈动脉斑块数量与CRP、UA的关系。结果2处和≥3处颈动脉斑块组血清CRP和UA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组(P〈0.05).1处颈动脉斑块组血清CRP和UA水平与无斑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与UA水平呈正相关(P〈0.05);血清CRP和UA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数量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和UA水平,可以预测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和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2DM)合并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筛选某社区医院辖区内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超声诊断结果分为斑块组和非斑块组,调查2组患者的年龄、病程、体质指数(BMI)、腰臀比(WHR)、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尿素氮(BUN)、肌酐(CRE)、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GB)、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等因素,分析各因素与斑块形成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470例患者,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病程、BMI、WHR、ALT、AST、BUN、TC、WBC、PLT、HGB、FPG、HbAlc、LRI、RRI等因素均与颈动脉斑块有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病程、FPG、HbA_(lc)、高血压病史是T2DM患者发生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病程、FPG、HbA_(lc)、高血压病史是T2DM患者形成颈动脉斑块过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合并2型糖尿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首次发生脑梗死与复发脑梗死的l临床特点。方法采用Logi5tic回归分析,回归模型以脑梗死为因变量,年龄、性别、高血压痛、糖尿病、三酰甘油(TG)、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尿酸、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斑块及吸烟为自变量,分析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合并2型糖尿病的缺血性脑卒中首次发生脑梗死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复发性脑梗死100例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年龄、糖尿病、LDL-C、颈动脉斑块及吸烟是缺血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糖尿病的缺血性脑卒中首次脑梗组年龄63.26岁±9.93岁,入院时收缩压、舒张压均高于复发脑梗死组,收缩压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o.05);首次脑梗组胆固醇、TG、LDI。一C均高于复发组(P〈O.05);复发脑梗组年龄66.35岁±9.51岁,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均高于首发组(P〈O.05)。颈动脉斑块性质分析,两组均以硬斑为主,结果无统计学意义。首发组入院及出院时NHISS评分均低于复发组(P〈0.05)。合并糖尿病的急性缺血性脑率中首发组以部分前循环梗死(PICA)比例最多,而复发组以腔隙性脑梗死(LACI)比例最多,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合并2型糖尿病的缺血性卒中,首次脑梗死组收缩压高,血脂明显异常,而复发脑梗组血液黏度升高;首次脑梗组以部分前循环梗死为主,复发脑梗组以腔隙性脑梗死为主,呈多灶病变;复发脑梗组患者预后差,遗留神经功能缺损较明显,住院时间延长,卒中相关性痴呆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候分布。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于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就诊的95例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将患者根据是否合并肺部感染分为肺部感染组和非肺部感染组,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脑卒中史、脑梗死部位、既往肺部疾病史、高血压病史、高血脂病史、入院症状(意识障碍、恶心呕吐、吞咽困难、气管插管)、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甘油三酯(TG)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水平、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同时分析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结果:95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肺部感染组30例,非肺部感染组65例;经单因素分析,肺部感染组年龄、吸烟史、脑梗死部位、既往肺部疾病史、入院症状(意识障碍、恶心呕吐、吞咽困难、气管插管)、NIHSS评分与非肺部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吸烟史、既往肺部疾病史、入院症状(意识障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并发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载脂蛋白B/A1(ApoB/ApoA1)水平的变化,探讨Hcy、ApoB/ApoA1与颈动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选取高血压并发脑梗死患者246例作为病例组,根据颈动脉IMT检测结果分为IMT正常组63例、IMT增厚组85例和颈动脉斑块形成组98例。依据其血清Hcy水平分为低Hcy组(Hcy≤10μmol/L)82例和高Hcy组(Hcy10μmol/L)164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8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Hcy、ApoB/ApoA1、血脂及颈动脉IMT情况,并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IMT增厚的影响因素。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高血压并发脑梗死患者血清Hcy、ApoB/ApoA1与颈动脉IMT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血清Hcy、ApoB/ApoA1及颈动脉IMT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与IMT正常组比较,IMT增厚组血清Hcy、ApoB/ApoA1、LDL水平明显升高(P均0.05),且颈动脉斑块形成组升高更为明显(P均0.05)。高Hcy组血清Hcy、ApoB/ApoA1及颈动脉IMT明显高于低Hcy组(P均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及ApoB/ApoA1是影响颈动脉IMT增厚的危险因素,其OR及95%CI分为5.124[3.847,8.816],4.735[3.562,7.264]。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高血压并发脑梗死患者血清Hcy、ApoB/ApoA1与颈动脉IMT均呈正相关(r=0.647,0.526,P均0.05)。结论高血压并发脑梗死患者血清Hcy、ApoB/ApoA1及颈动脉IMT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相关,且Hcy水平及ApoB/ApoA1比值增高是颈动脉IMT增厚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