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数字化血管造影检查(DSA)确诊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行CT血管成像(CTA)检查,分析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CTA确诊结果与DSA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对血管瘤大小评估结果与DSA证实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CTA检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准确率,可有效评估血管瘤的大小及病情程度,与DSA检查结果比较无明显差异,且具有低医源性损伤、快捷、方便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张富生  王银霞 《中医药研究》2009,(12):1493-1494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年发病率为6/10万。再出血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要杜绝再出血,关键是早期明确SAH的病因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随着CT技术的不断成熟,CT血管造影(CTA)在SAH早期病因诊断上逐渐体现出其准确率高、安全性好的优势。2007年-2009年我院对32例早期SAH患者进行了CTA检查,同时进行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作为对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64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潮州市中心医院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62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64排CTA检查以及数字减影心血管造影(DSA)检查,对比检查结果。结果:64排CTA检查显示61例为颅内动脉瘤(直径2~26mm),1例检查显示疑似动脉瘤,1例检查显示CTA阴性;DSA检查显示60例动脉瘤,2例检查显示DSA阴性。检测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A与DSA均对颅内动脉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其中CTA的整体检测率略高,可作为首选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4.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各种原因出血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统称,分自发性和外伤性两种,自发性又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临床多指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在脑血管疾病中占5%~10%;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比较多,常见的病因主要有先天性颅内动脉瘤破裂,其次为动静脉血管畸形以及一些少见的病因,  相似文献   

5.
<正> 蛛网膜下腔出血一般是指颅内动脉瘤,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烟雾病等引起的脑蛛网膜下腔出血,偶尔也可发生于脊髓的蛛网膜下腔,通常不包括外伤性原因。因此,也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了进一步探讨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特点,现将我院1987年1月~1997年12月住院的60岁以上的7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作一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起病状态、临床表现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8月—2009年8月收治的208例SAH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208例SAH患者中静态起病142例(68.3%),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155例,发现颅内动脉瘤112例(72.2%)。临床表现形式多样,以头痛(148例,占71.2%)、头晕(36例,占17.4%)、呕吐(182例,占87.5%)常见。介入治疗21例,手术治疗91例,保守治疗43例,再出血死亡12例。结论 SAH起病状态不一,病因多为颅内动脉瘤,临床表现多样。DSA检查能直接明确病因,可为临床选择合理有效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脑表面或脑实质的血管发生病变、破裂而使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统称。临床上将蛛网膜下腔出血分为自发性和外伤性两类。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的原因有先天性颅内动脉瘤,脑血管动、静脉畸形,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高血压、脑动脉痉挛、血液病等,发病前多有情绪激动、咳嗽等诱因。各年龄均可发病,好发于30—60岁。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介入诊治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经验。方法对3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全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发现动静脉畸形1例,动脉瘤18例,对其中12例予弹簧圈填塞。结果100%填塞9例,90%填塞2例,80%填塞1例,术后随访6个月,无一例再出血。结论DSA检查可明确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动脉瘤是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操作方便,手术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对我院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颅内动脉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3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0例患者经造影检查均证实为颅内动脉瘤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均于全麻下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29例患者栓塞成功,其中26例患者痊愈出院,术后无失语、偏瘫、意识和智力障碍等严重的后遗症发生,术后随访3年无再出血病例。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后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适应症广,后遗症少、住院时间短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我院于2007年1月1日至2008年9月收治经CT扫描检查确诊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20例,现就临床特点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非外伤性软脑膜出血,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该病是神经内科急危重症之一。多由先天性颅内动脉瘤、动脉硬化性动脉瘤、动静脉血管畸形等导致血管破裂所致。占急性脑血管病的7%~15%。而且病死率高达25%。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常常受到2个威胁:再次出血和脑血管痉挛。其中再出血病死率为41%~46%,远远高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死率。我院1999-2004年共收治SAH患者50例,现将治疗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计算机断层投扫描技术(CT)血管成像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50例疑似SAH患者作为本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分别应用螺旋CT血管成像(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检查后,对比两种方法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经CTA检查,结果:共37例颅内动脉瘤(40枚);DSA检查结果:39例动脉瘤(43枚);CTA的总诊断敏感性为94.29%,特异性为85.72%,准确性为92.85%。结论: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用CTA成像诊断,能够准确、快速确定患者发病病因,可将其作为临床首选检查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8年1月~2011年2月收治入院的56例SAH患者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其中52例患者同时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分析CTA检查结果并与DSA检查结果比较。结果:56例患者中,CTA检出动脉瘤43例,动静脉畸形(AVM)5例,静脉窦血栓3例,阴性5倒;在同时接受DSA检查的患者中,发现动脉瘤45例,动静脉畸形(AVM)5例,阴性1例,其中除1侧CTA发现并经临床证实的动脉瘤DSA检查为阴性外,其余全部证实CTA诊断。结论:多层螺旋CTA对SAH的病因诊断是一种无创、快速、便捷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其脑血管立体成像技术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准确性高,可显示血管的空间立体结构及周边关系,有助于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和难度的评估,可作为急诊SAH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南阳南石医院2015年4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210例疑似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展开3D–CTA检查,根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为金标准,分析3D–CTA检查结果。结果:210例患者中颅内单发动脉瘤191例,颅内有2枚动脉瘤者15例。经3D–CTA检查,206例诊断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为阴性;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为金标准,3D–CTA检查诊断该病的灵敏度为99.51%,特异度为75.00%,准确度为99.05%。结论:3D–CTA诊断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结果准确度高,操作简便,不会造成机体创伤,可为疾病诊断与手术方案的确定提供详细信息,可作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行DSA术患者舒适度的影响,提高患者住院舒适度,提高满意度。方法:对6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行DSA术患者实施舒适护理。结果:患者对舒适护理满意。结论: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住院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正>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aemorrhage,SAH)占脑血管疾病的3%~4%,临床上约有85%系由颅内动脉瘤引起[1]。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可引起迟发性脑缺血(DCI),DCI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的主要原因。SAH后,由于急性应激反应、多脏器功能抑制、饮食差、负氮平衡、卧床等因素的影响,脑血管痉挛、血液黏滞度增加、脑水肿、血管内皮损伤及抗氧化能力降低等导致DCI的发生,甚至出现大面积脑梗死[2]。  相似文献   

17.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表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人蛛网膜下腔,一般见于先天性颅内动脉瘤或血管畸形患者。我院2000年10月-2003年10月共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8例,现将观察与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具有发病急、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SAH的预后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与其发病情况、出血部位、CT表现、发病年龄有密切关系,明确以上因素,对于早期诊断,进一步行DSA及动脉瘤栓塞治疗,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非常重要.根据患者早期脑CT影像分型表现选择介入手术的时机,这是SAH早期行DSA检查及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提高其治愈率的关键,笔者收治200例此类患者,现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典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对自贡市第三人民医院2003-2010年收治的不典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第一时间误诊为眩晕症6例(其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4例;梅尼埃病2例);血管性头痛5例(其中紧张性头痛3例;偏头痛2例);脑膜炎2例;颈椎病2例;酒精中毒性脑病2例;脑梗塞2例;以头痛、呕吐伴肢体瘫痪症状为主误诊为脑出血2例;误诊为高血压病2例;以发热伴头痛、全身不适症状为主误诊为急性上呼吸道感1例;误诊为急性胃肠炎1例。结论:不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误诊率高,细致而全面的体检及积极的腰穿脑脊液检查是避免误诊的主要手段,头颅CT应常规检查,减少误诊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好转率100%。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颅脑CT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关键。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早诊断及科学规范的治疗是其预后良好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