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菡 《中医药研究》2011,(6):752-753
目的 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变化的特点.方法 入选的高血压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组(年龄≥60岁)和中年对照组(年龄〈60岁).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状态下动态血压参数的变化情况,动态血压昼夜异常发生率及舒张压〈60 mmHg的发生率.结果 平均舒张压老年组均低于中年组(P〈0.05);全天、日间、夜间平均脉压老年组明显高于中年组(P〈0.01);老年组24 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年组(P〈0.01);舒张压〈60 mmHg的发生率老年组明显高于中年组(P〈0.01).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治疗状态下有舒张压过低、脉压大及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EH)夜间血压水平与左室重塑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 140例EH按夜间平均血压增高与不增高分为两组。观察组62例,对照组78例,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超声心动图、hs-CRP测定。结果观察组夜间的最高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最低SBP、平均SBP和DB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左心房内径(LAD)、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重量(LVM)、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s-CRP和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结论 EH夜间平均血压增高患者,左室重塑较重,hs-CRP水平增高,炎症介质可能加重了左室重塑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调督熄风针法对肝阳上亢非杓型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血压变异性、平滑指数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69例肝阳上亢非杓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4例口服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组35例口服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基础上于申时行调督熄风针法,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动态血压[24 h平均收缩压(24hMSBP)、24 h平均舒张压(24hMDBP)、白天平均收缩压(dM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M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M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MDBP)]、血压昼夜节律、血压变异性[24 h平均收缩压变异性(24hSBPV)、24 h平均舒张压变异性(2 4hDBPV)、白天收缩压变异性(dSBPV)、白天舒张压变异性(dDBPV)、夜间收缩压变异性(nSBPV)、夜间舒张压变异性(nDBPV)]、平滑指数[24 h平均收缩压平滑指数(24hSBPSI)、24 h平均舒张压平滑指数(24hDBPSI)、白天收缩压平滑指数(dSBPSI)、白天舒张压平滑指数(dDBPSI)、夜间收缩压平滑指数(nSBPSI)、夜间舒张压平滑指数(nDBPSI)]。结果 2组治疗后的动态血压、血压变异性各指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治疗组的nMSBP、nMDBP、nSBPV、nDBPV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的平滑指数以及血压昼夜节律、转变杓型人数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治疗组的nSBPSI、nDBPSI及血压昼夜节律、转变杓型血压人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申时行调督熄风针法能对肝阳上亢非杓型高血压病患者起到减小血压波动、降低全天血压水平、改善昼夜节律、平稳降压的作用,尤其是在改善夜间血压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恒清汤联合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片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血压变异性及晨峰血压的影响。方法将11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予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每次2.5 mg,每日1次,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恒清汤,每日1剂,每日2次,口服。2组均连续治疗8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昼夜节律及相关动态血压参数变化。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日间平均收缩压(d SBP)、日间平均舒张压(d 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 SBP)、收缩压昼夜节律、清晨SBP、清晨DBP、晨峰SBP均明显下降,杓型血压比率提高,血压变异性降低,晨峰血压升高比例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d SBP、n SBP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d SBP、n SBP、清晨SBP下降明显,收缩压昼夜节律、舒张压昼夜节律显著改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压杓型血压比率高于对照组(P0.05),血压变异性、晨峰SBP及晨峰血压升高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恒清汤联合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片可有效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降低血压变异性,提高杓型血压比率,并有效控制晨峰血压,改善相关动态血压参数。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养血清脑颗粒对高血压患者及其伴随症状的疗效。方法将160例伴有头痛或失眠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降压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养血清脑颗粒。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8周及12周进行24 h动态血压检测,并观察伴随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24 h平均血压、白昼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白昼血压变异性、夜间血压变异性呈下降趋势(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24 h平均血压、白昼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白昼收缩压变异性、夜间收缩压变异性、夜间舒张压变异性均有下降(P〈0.05)。治疗组可更好纠正异常的昼夜节律,对伴随症状头痛、失眠有改善(P〈0.05)。结论养血清脑颗粒可降低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减少血压变异性,恢复正常昼夜节律,对其伴随症状头痛、失眠也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老老年与中青年高血压病人血压水平及昼夜节律的差异,并探讨其临床意义及治疗。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9月-2011年8月在内科病房住院及门诊就诊的病人,按年龄分为老老年组(61例)与中青年组(42例),两组均作诊室血压测量和24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两组的血压水平和昼夜节律。结果中青年组诊室舒张压明显高于老老年组[(98.7±11.0)mmHg比(78.1±11.9)mmHg,P〈0.01],老老年组中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者明显多于中青年组[80.3%比11.9%,P〈0.01]。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显示,中青年组24h、白昼、夜间平均舒张压均高于老老年组(P〈0.05或P〈0.01),而24h、白昼、夜间平均脉压低于老老年组(P〈0.01),老老年组夜间收缩压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1),非杓型血压形态明显高于中青年组(85.2%比40.5%,P〈0.01)。结论老老年组高血压病病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者明显多于中青年组,舒张压低于中青年组,脉压高于中青年组,非杓型血压形态发生率高于中青年组。老老年高血压病人的降压治疗,应选择长效药物,平稳降压,并根据动态血压形态调整服药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奥美沙坦酯加氨氯地平与奥美沙坦酯加氢氯噻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降压疗效。方法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收缩压≥160 mmHg和/或舒张压≥100 mmHg)60例,分别给予奥美沙坦酯加氨氯地平(A组)与奥美沙坦酯加氢氯噻嗪(B组)治疗,每组各30例,共治疗8周。监测两组治疗前后24 h动态血压、血糖、血脂、肝肾功能,观察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及心血管事件(脑卒中、冠心病、心功能不全、肾衰等)。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白昼和夜间血压变异性均下降(P〈0.05)。两组间相比奥美沙坦酯加氨氯地平组可更有效地降低患者白昼和夜间血压变异性(P〈0.05),两组间相比奥美沙坦酯加氨氯地平组可更好地改善患者血压昼夜节律(P〈0.01);两组患者在观察期间内均无不良反应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对于2级以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奥美沙坦酯加氨氯地平组与奥美沙坦酯加氢氯噻嗪组的降压疗效相当;奥美沙坦酯加氨氯地平组在改善血压昼夜节律,降低血压变异性方面优于奥美沙坦酯加氢氯噻嗪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调督熄风针法配合药物治疗肝阳上亢非杓型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压昼夜节律与脉压差的影响。方法将69例肝阳上亢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采用分层随机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采用口服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调督熄风针法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各项动态血压值[白天平均收缩压(dM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M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M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MDBP)、24 h平均收缩压(24 h M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MDBP)]、血压昼夜节律、各项脉压[日间脉压(dMPP)、夜间脉压(nMPP)及24 h平均脉压(24 h MPP)]差值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杓型高血压转变率。结果两组治疗后各项动态血压值、血压昼夜节律及各项脉压差值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nMSBP、nMDBP及血压昼夜节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与杓型高血压转变率分别为83.3%和56.7%,对照组分别为66.7%和26.7%,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督熄风针法配合药物是一种治疗肝阳上亢非杓型高血压的有效方法,能调整患者血压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血压变异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128例非高血压老年人群分为2组,有心脑血管疾病组68例和无心脑血管疾病组60例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分析其24h、白昼及夜间收缩压变异(BPvs)与舒张压变异(BPvd)。结果:心脑血管疾病组24h收缩压变异标准差(24hSsD)、24h舒张压变异标准差(24hDsD)、白天收缩压变异标准差(dssD)、白天舒张压变异标准差(dDsD),夜间收缩压变异标准差(nSsD)、夜间舒张压变异标准差(nDsD)变异例数与无心脑血管疾病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P〈0.01)。比较这些参数,发现有心脑血管疾病组24h血压变异显著大于白昼血压变异,白昼血压变异大于夜间血压变异,收缩压变异显著大于舒张压变异。结论:血压变异与非高血压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有关,可作为预测非高血压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病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血压特点及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对60例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和30例单纯冠心病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对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13个月,分析动态血压参数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所有患者都行冠脉造影术,冠脉病变用病变的血管支数及Gensini积分表示。结果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单纯冠心病患者(P〈0.05)。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中有心血管事件组的年龄、冠脉病变积分、24h动态收缩压(SBP)、日间动态SBP、夜间动态SBP、24h动态脉压(PP)、日间动态PP、夜间动态PP都高于无心血管事件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冠脉病变积分、24h动态SBP、夜间动态PP与心血管事件发生关系密切(P〈0.05)。结论年龄、冠脉病变积分、24h动态SBP、夜间动态PP是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应对这些因素进行控制以减少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压变异相关参数的关系。方法:监测11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和中医辨证分型,计算夜间血压下降率,以此判断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结果:阴虚阳亢证收缩压变异性和舒张压变异性较其他组均最显著(P〈0.05)。肾阴虚证收缩压夜间下降率、血压变异性明显降低(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相关参数、血压昼夜节律与中医不同证型之间可能存在一定关系,通过中医辨证分型能初步判断靶器官损害及预后。  相似文献   

12.
血压变异与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体质分类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异与中医体质分类的关系。方法:122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根据中医体质分类分为阳亢质、痰湿质两组,比较两组血压负荷和血压变异的特征。结果:两组夜间收缩压血压变异(nSBPSD)、夜间舒张压血压变异(nDBPSD)、夜间平均动脉压血压变异(nMAPSD)、夜间舒张压下降百分率(nDBPrr)以及24h平均收缩压(24h 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夜间平均动脉压(nMAP)、夜间舒张压均大于正常界限次数的百分率(nDBPLO),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痰湿质高血压病患者较阳亢质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减小明显,血压负荷增大,可能容易发生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蒙古族人群原发性高血压动态血压(ABPM)参数与脑卒中筛查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蒙古族人群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70例,分为脑卒中组(74例)与非脑卒中组(96例),同时选择对照组(汉族人群脑卒中患者82例),比较各组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小时平均舒张压(24 h DB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脉压(PP)、平均动脉压(MAP)等ABPM参数并分析相关性。结果:蒙古族人群脑卒中组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脉压与非脑卒中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呈正相关;平均动脉压与非脑卒中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呈显著正相关。同时,蒙古族人群脑卒中组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平均动脉压明显高于汉族人群脑卒中组。结论:蒙古族人群原发性高血压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脉压、平均动脉压与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糖脂代谢紊乱、动态血压参数与静息心率(RHR)的关系。方法对入选的37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体质量指数(MBI)、空腹血糖(FBG)、血脂的测量,同时行心电图、动态血压的检查。按RHR水平分为4组。RHR1组94例,RHR≤65次/min;RHR2纽90例,65次/min〈RHR≤75次/min;RHR3纽107例,75次/min〈RHR≤85次/min;RHR4组79例,RHR〉85次/min。此外,依据高血压合并不同代谢异常分为:单纯高血压为1组,高血压合并BMI、FBG、血脂三者中一项异常者为2组,高血压合并三者中的两项或以上异常者为3组。结果RHR增高的同时,BMI、FBG、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也升高。(P〈0.05或P〈0.01),且MBI、FBG、血脂三者的异常与高血压的聚集性也增加(P〈0.05);24h平均收缩压(24hSB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24h脉压(24hPP)、白昼脉压(dPP)、夜间脉压(nPP),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24h平均舒张压(24hD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仅在RHR4与RHR1、RHR2、RHR3及RHR3与RHR1中升高明显(P〈0.05)。结论RHR的增加的同时,高血压患者危险因素程度与比例均增加,同时血压也呈进行性增加,故控制血压的同时应注重心率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参数动脉僵硬度指数(AASI)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252例入选病例行冠脉造影术。冠状动脉病变损害程度采用Gensini法计分,所有病例均于术前监测24 h动态血压,记录参数:24 h收缩压(SBP)、24 h舒张压(DBP),以DBP为纵坐标,SBP为横坐标,求出斜率(β),动脉僵硬度指数=1-β。结果高血压组较非高血压组冠心病患病率明显增高(P〈0.05)。高血压组患者冠脉三支血管病变的患病率显著高于非高血压组(P〈0.05)。冠脉狭窄组24 h动态血压监测,无论24 h、白昼还是夜间动脉僵硬度指数均显著高于冠脉正常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各动脉僵硬度指数与冠心病(CHD)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最为密切,且夜间动脉僵硬度指数较其他因素与CHD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更密切(P〈0.05)。结论动脉僵硬度指数是CHD冠脉狭窄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动脉僵硬度指数与CHD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16.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高血压合并中风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对高血压合并中风病的降压效果。方法将150例高血压病合并中风的患者纳入研究病例,在醒脑开窍针剌法的基础上,配合人迎、曲池、合谷、太冲、足三里穴。于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24h、日间、夜间的平均收缩压和平均舒张压,脉压以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24h、日间、夜间的平均收缩压和平均舒张压,脉压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降低(P〈0.05),针刺可以使64.7%患者恢复正常杓型节律。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能有效地降低高血压合并中风病人的血压水平,纠正患者的血压节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伴或不伴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和OSA的相关性。方法纳入阴虚阳亢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90例,对患者行便携式睡眠仪监测、24h动态血压(ABPM)监测。观察患者血压的均值、变异性,及昼夜节律和OSA的关系;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法分析OSA和血压的关系。结果与不伴OSA的高血压患者相比,伴OSA患者的血压变异性和非杓型血压发生率明显增高,夜间血压下降率明显降低(P〈0.05);其中夜间平均收缩压、24h收缩压血压标准差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 hypopnea index,AHI)呈正相关,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和AHI呈负相关(P〈0.05)。结论伴OSA患者的血压变异性增高,昼夜节律紊乱。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血脂康胶囊联合降压药治疗对高血压病患者24h动态血压(24hPP)、脉压指数(pulse pressure index,PPI)、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及血压平滑指数(smoothness index,SI)的影响,并研究年龄、血压、动态脉压指数、血管弹性等与血压平滑指数的相关性。方法 11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单纯降压组(对照组,54例)和调脂降压治疗组(治疗组,56例),对照组单纯应用降压药物,治疗组在降压基础上加用血脂康胶囊600mg,每天2次。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行PWV及动态血压检查,记录24h平均收缩压(24hSBP)及24h平均舒张压(24hDBP),计算24hpp、PPI和收缩及舒张压平滑指数(SISBP、SIDBP),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WV、动态血压值及其稳定性的变化,并分析治疗后影响SI的相关因素。结果两组血压控制良好,6个月后治疗组24hPP、PPI[(45±8)mmHg、(0.35±0.08)]明显低于对照组[(51±10)mmHg、(0.38±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SI(SISBP:1.37±0.16、SIDBP:1.28±0.14)较对照组(SISBP1.26±0.20、SIDBP1.18±0.23)升高(SISBP:P0.01,SIDBP:P0.05),治疗组PWV(10.4±3.68)m/s明显低于对照组(12.5±4.27)m/s,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PI、PWV与SISBP呈显著负相关(P0.01),SIDBP与PPI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降压药治疗协同血脂康降脂治疗能降低动态血压的PP和PPI,改善内皮功能及动脉弹性,并且能提高降压药物对SI的疗效,治疗后SI与PPI、PWV和年龄具有明显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动态脉压(PP)与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9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进行PWV、PP水平检测,探讨其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2组臂踝脉搏坡传导速度(BaPWV)、BaPWV改变水平(BaPWV%)、平均血压(MBP)及PP水平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不同病变支数、冠脉狭窄程度患者BaPWV、BaP—WV%、MBP及PP水平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PWV、PP可作为反映冠心痛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有效指标,且可用于临床预测相关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高凌俊 《中医药研究》2014,(9):1060-106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动态脉压、动态脉压指数的关系。方法选择157例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24h血压动态脉压(24hAPP)分为〈60mmHg组(88例),≥60mmHg组(69例);根据动态脉压指数分为〈0.5组(131例),≥0.5组(26例)。所有入选者均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和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各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生化指标。结果 24hAPP≥60mmHg组24h收缩压(24hSBP)、脉压指数、IMT、总胆固醇明显高于24hAPP〈60mmHg组(P〈0.05)。脉压指数≥0.5组24hSBP、24hAPP、IMP、总胆固醇明显高于脉压指数〈0.5组(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水平与24hAPP、动态脉压指数呈正相关(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随动态脉压、动态脉压指数升高而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