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几年,布尼安病毒的研究进展较快,新的布尼安病毒不断被发现。布尼安病毒科(Bunyauiridne)至少包括350种病毒,被分为5个属:Orthobunyavirus、Hantanvirus、Nairovirus、Phlebovirus、Tospovirus(见表1),是动物病毒家族中最大的一个病毒科。至少有60种布尼安病毒可引起人类或家畜的疾病,其中对人类健康及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严重威胁的病毒主要有裂谷热病毒(RVFV)、Lacrosse脑炎病毒(LACV)、奥罗普切热病毒(OROV)、白蛉热病毒(SFV)、克里米亚一刚果出血热病毒(CCHFV)和汉坦病毒属成员等。  相似文献   

2.
1990年4月下旬我们在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南缘荒漠地区,从采集的亚洲璃眼蜱(Hyalomm asiaticum asiaticum)中分离到2株可引起乳鼠发病和在细胞培养中复制的病原。经血清学鉴定,包括交叉补体结合,间接免疫荧光和抗新疆出血热McAb(14B_7株)致敏血球的RPHA和RPHI试验证实为新疆出血热病毒。并采集了在荒漠牧场中放牧的羊群血清148份及放牧人员血清21份。用新疆出血热McAb RPHI法从羊血清中查到抗体阳性血清107份(72.3%)人群血清抗体阳性者2份(9.5%)。 上述结果首次证实了新疆北疆的准噶尔盆地南缘荒漠地带存在新疆出血热病毒的自然疫源地,该地区是北疆农牧业生产的主要地区和石油工业的新开发区,也是北疆主要的冬季牧场。  相似文献   

3.
自从1966年在巴楚县阿克沙克马拉勒地区的出血热病人和亚洲璃眼蜱成虫标本中,成功分离到新疆出血热病毒以来,除了在巴楚县及其周围地区持续进行流行病学监测并开展防治工作外,还在天山南北广泛地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1966~1990年的25年间共分离到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87株。兹将这些病毒株的分离概况记录如下。1病毒的分离和鉴定方法绝大多数是采用新生小白鼠(乳鼠)脑内和腹腔联合接种的标准方法分离的。北疆地区的2个病毒株是接种LLc-MK2传代系细胞分离的。1966年从出血热患者和亚洲璃眼蜱中分离的病毒,均经过生物学和免疫学的系统鉴定。其后,凡在新的地区和不同宿主中分离的病毒株亦经过系统鉴定。在已分离到病毒的地区,陆续分离的病毒株仅做血清学鉴定。2出血热患者标本的分离时间病人的标本除个别者外,均在采集后立即进行病毒分离。从发病当日至病程第9天都可以分离出病毒,多数是在发病第2~7天内分离的。表明患者的病毒血症可持续9天之久。3分离病毒时间在1966~1990年期间共16个年份。分离病毒的概况见表1。4在乳鼠中的初代潜伏期接种乳鼠的初代潜伏期范围在4~11天之间,多数在5~9天之间(85%)。出血热患者血液或脏器标...  相似文献   

4.
1968年在新疆巴楚县阿克沙克马拉勒地区的西衣提力克,久甫库库勒等荒漠牧场中对绵羊和山羊进行了新疆出血热病毒自然感染的调查。从30只绵羊的血液标本中分离到2株对乳鼠致病因子,经鉴定为新疆出血热病毒,此2株病毒的编号为BA68015和BA68031。自然感染的绵羊没有任何症状。作者讨论了这一发现的流行病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用新疆出血热病毒A7003株人工感染绵羊后确定绵羊出现病毒血症时,使饥饿的雌性成蜱叮咬吸血。饱血后的雌蜱单个饲养,产卵后用卵、幼蜱和稚蜱进行病毒分离。结果从4批幼蜱中分离出2株病毒。证实新疆出血热病毒在亚洲璃眼蜱中可经传递病毒至子代幼蜱。  相似文献   

6.
1979年春、秋两季在巴楚县马扎胡江地区(农三师50团)进行了野生动物宿主调查。共捕获了野生动物7种140只,包括子午沙鼠、短耳沙鼠、长耳跳鼠、三趾跳鼠、大耳猬、白尾地鸦和塔里木兔。其中长耳跳鼠和子午沙鼠为当地优势种。用反向被动血凝抑制试验检测新疆出血热病毒特异性抗体的阳性率为30.8%~88.9%,平均46.8%。补体结合抗体阳性率25.0%~40.0%,平均22.7%。用反向血凝试验在长耳跳鼠、三趾跳鼠和短耳跳鼠的肝、脾标本中检出病毒抗原,阳性率各为6.3%,5.0%和16.7%。从31只长耳跳鼠的肝、脾标本中分离出1株病毒,经检定为新疆出血热病毒,并编号为M79121株。  相似文献   

7.
1990年3月至1991年8月,用乳鼠及RHK细胞等从新疆西部和北部地区采集的7种20000余只分离到病毒7株,从新疆北部地区采集的蜱7种2300余只分离到病毒13株,共20株。其中从赫坎按蚊 Anopheles hyrcanus分离3株,从尖音库蚊 Culex pipiens pipiens分离2株,从凶小库蚊 Culexmodestus分离2株;从全沟硬蜱Ixodes persulcatus分离11株,从边缘革蜱 Dermacentor marginatus分离2株。电镜检查该病毒为球形有囊膜颗粒,直径为57±1.5nm左右。用分离的20株病毒感染BHK、Vero及C6/36传代细胞,均可在24~72小时内致细胞病变;病毒以脑内、皮下或腹腔途经感染2~4日龄乳小白鼠2~6天规律致死,3周龄小白鼠3~7天规律致死。病毒抵抗5-碘脱氧尿苷(5~Idu),对酸、热、乙醚敏感。酶免疫(ELISA-BHK)检测20株病毒只与甲属披膜病毒有反应。经初步鉴定为甲属披膜病毒(Alpha virus)。  相似文献   

8.
对本实验室建立的6株杂交瘤细胞株分泌的单克隆抗体识别新疆出血热病毒蛋白质的性质进行了实验观察。用新疆出血热病毒原型毒株BA66019感染乳鼠脑的20%悬液,经差速离心后的上清为抗原进行SDS-PAGE电泳,再用Westernbolt法将凝胶分离的结果印迹到NC膜上。将6株单克隆抗体小鼠腹水经饱和硫酸铵纯化后,在NC膜上进行结合反应。用直接和间接免疫酶染色法显示结合位点。同时以新疆出血热恢复期病人血清、抗正常鼠脑免疫腹水和抗人IgG血清做对照。实验结果证明这6株杂交瘤分泌的单克隆抗体都是针对病毒核衣壳蛋白(N多肽)的抗体。  相似文献   

9.
使用6株抗新疆出血热病毒单克隆抗体(单抗)致敏醛化绵羊红血球,以反向被动血凝试验(RPHA)检测病毒抗原;以反向血凝抑制试验(RPHI)检测人和各种动物血清抗体。结果6株单抗致敏血球在检测病毒抗原中以IgM型的14B7单抗的灵敏度最高。比其他5个单抗高16~32倍,而且与正常对照抗原完全没有非特异性凝集,远超过多克隆抗体致敏的血球。用RPHI检测血清抗体中,以13C6和43E5两个单抗的灵敏度高。测定抗体滴度的终点远高于多克隆抗体致敏的血球。RPHA可用于急性期病人血液中病毒抗原的检测,有很好的早期诊断价值,还可用于新分离病毒的血清学鉴定。RPHI可用于人和动物血清抗体的检测。已制出冻干的制剂,可保存1年以上,对于基层和现场防治调查工作非常方便。  相似文献   

10.
1988年4~5月对新疆巴楚县和农三师部分地区和团场中新疆出血热疫源地继续进行监测。以农三师50团为基地,东起夏河西至阿克沙克马拉勒(农三师48团),长约110km,北靠乌-喀公路,南抵叶尔羌河,宽约40km范围内共调查了17个点,主要以未开垦的荒漠牧场景观为主。监测内容包括对可疑病人、牧工和兽医以及部分健康人群的血清抗体检查、病原分离和治疗血清使用疗效观察;对48,50和53团不同连队共10个羊群血清抗体水平的调查和对部分绵羊血液进行病毒的分离;荒漠胡杨林中游离成蜱的病毒分离等项目。结果在4月底至5月下旬在50团发现3例新疆出血热病人,均经病毒分离确诊,其中2例因误诊耽误了抢救的机会而死亡;另外在查访53团和巴楚县医院时各发现1例病人,经血清学确诊。391份羊血清用ELISA抑制法检测抗体的阳性率为13.8%~77.4%;McAb-RPHI阳性率为13.8%~70.9%。从3例病人、羊血10份和9批亚洲璃眼蜱(每批50只)中分离到9株新疆出血热病毒。并用McAb致敏血球RPHA法检测血液中病毒抗原,达到了早期快速地确诊病人。通过1988年现场监测工作,进一步证实了1984年调查结果,巴楚地区的新疆出血热的疫...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云南省虫媒病毒的存在和流行情况。方法2005年8月,在云南省勐海县采集蚊虫,蚊虫标本经研磨后,上清液接种BHK21细胞以分离病毒,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RT-PCR等方法进行鉴定,并对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采集到蚊虫标本9400只,其中分离到一株对BHK-21细胞能产生明显细胞病变的病毒(MX10)。该病毒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提示为甲病毒。用甲病毒属特异引物和Sindbis病毒E1基因特异引物对MX10病毒的RT-PCR扩增为阳性,经核酸序列测定分析证实该序列与Sindbis病毒泰国分离株(AF492770)同源性最高,为90.0%;与1987年分离自云南发热患者的YN87448株和1991年新疆按蚊分离株XJ-160的同源性分别为73.1%和72.0%。结论本次从勐海县蚊虫分离到的MX10病毒株为Sindbis病毒,并可能是Sindbis病毒的新亚型或新株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1989年8月分离自云南省盈江县蚊虫的2株登革病毒进行生物学及分子特征的鉴定,明确这两株病毒的血清型及基因型。方法蚊虫用BHK21细胞和乳鼠法分离病毒,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RT-PCR等方法进行鉴定,并对这两株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从白纹伊蚊和达勒姆阿蚊中各分离到一株病毒,分别命名为M110和M113,这两株病毒对BHK21细胞能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脑内接种乳鼠4d左右导致乳鼠死亡。该病毒经血凝、血凝抑制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提示为黄病毒。分别用黄病毒属特异引物、登革4型病毒NS1和NS2a基因片段特异引物进行RT-PCR扩增、序列测定,证实为登革4型病毒。NS1和NS2a基因序列片段分析表明,M110和M113的NS1核苷酸序列与登革4型病毒基因Ⅰ型的H241株(Y19176)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9%、98%;NS2a基因片段与H241的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6.5%、97.1%。结论从盈江县蚊虫分离到的M110和M113病毒为登革4型病毒基因Ⅰ型,表明云南省西部边境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发生过登革4型病毒的流行。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天水及陇南部分地区虫媒病毒调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对甘肃省天水陇南部分地区的吸血蚊虫进行病毒分离与鉴定。方法2006年8月在当地采集蚊虫标本,分离病毒和对病毒分离物进行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以软件进行病毒的核苷酸序列比对和系统发生分析。结果分离到19株病毒,鉴定结果显示分离株GS10-2为盖塔病毒,GS42-2为版纳病毒,其余分离株为一种基因组约8 000核苷酸的未知RNA病毒。盖塔病毒分离株3’UTR中具有与已往中国分离株相同的缺失序列和3个特异核苷酸位点。版纳病毒分离株基因组第12片段的进化关系同其它中国分离株有明显差异,位于一条独立的进化枝中。结论在该地区分离到1株盖塔病毒、1株版纳病毒和17株未知RNA病毒;盖塔病毒与以往我国分离株的遗传关系密切,版纳病毒与我国其它地区分离株有明显差异,在进化上相对独立。  相似文献   

14.
云南森林脑炎病毒生物学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年从云南省怒江州捕获的两组卵形硬蜱和一高热患者血中分离到3株病毒,对乳小白鼠和鸡胚敏感,并能在多种组织培养细胞上增殖产生病变。能凝集多种动物红细胞,血凝最适pH为6.2和6.6。电镜观察病毒呈球形,有包膜,直径40~62nm.不耐酸,不耐乙醚,属RNA病毒。保护力试验表明森林脑炎病毒免疫血清对新分离株有保护作用,经交叉血抑试验、交叉中和试验鉴定属披膜病毒科黄病毒属蜱媒脑炎亚组中的森林脑炎病毒。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新疆阿勒泰山地蜱传脑炎疫源地特征,分离鉴定蜱传脑炎病毒。方法通过家畜体表捡法采集寄生蜱;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当地健康人群血清中蜱传脑炎病毒IgG抗体;通过将蜱研磨液接种实验小鼠进行病原动物分离;通过接种BHK-21细胞对蜱传脑炎病毒进行分离培养;利用RT-PCR方法对病毒E蛋白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和测序,通过序列分析明确病毒系统进化特征。结果新疆阿勒泰山地白哈巴地区分布有2种蜱,森林革蜱为优势种(55.6%),其次为边缘革蜱(44.4%);当地人群蜱传脑炎IgG抗体阳性率5.31%(6/113);通过动物试验和细胞分离培养,从森林革蜱中分离出一株森林脑炎病毒;对病毒E蛋白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蜱传脑炎病毒阿勒泰分离株属于远东亚型。结论首次从病原学上证实新疆阿勒泰山地存在蜱传脑炎疫源地,媒介为森林革蜱,病毒流行株为远东亚型。  相似文献   

16.
1984年的春、秋季我们对新疆巴楚地区农三师所属几个农场附近的新疆出血热自然疫源地活动状况进行了考察,共捕获游离亚洲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m)2850只,野生啮齿动物33只和采集绵羊、山羊血清标本338份。从56批硬蜱中分离到新疆出血热病毒12株;从1只子午沙鼠的血、肝、脾标本中同时分离到1株病毒;部分连队羊群抗体的阳性率高达26.5~70%,调查结果表明当地新疆出血热的自然疫源地仍然具备良好的生态条件,对人类的潜在危险依然存在,必须引起警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新疆阿勒泰山地蜱传脑炎疫源地特征,分离鉴定蜱传脑炎病毒。方法 通过家畜体表捡法采集寄生蜱;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当地健康人群血清中蜱传脑炎病毒IgG抗体;通过将蜱研磨液接种实验小鼠进行病原动物分离;通过接种BHK-21细胞对蜱传脑炎病毒进行分离培养;利用RT-PCR方法对病毒E蛋白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和测序,通过序列分析明确病毒系统进化特征。结果 新疆阿勒泰山地白哈巴地区分布有2种蜱,森林革蜱为优势种(55.6%),其次为边缘革蜱(44.4%);当地人群蜱传脑炎IgG抗体阳性率5.31%(6/113);通过动物试验和细胞分离培养,从森林革蜱中分离出一株森林脑炎病毒;对病毒E蛋白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蜱传脑炎病毒阿勒泰分离株属于远东亚型。结论 首次从病原学上证实新疆阿勒泰山地存在蜱传脑炎疫源地,媒介为森林革蜱,病毒流行株为远东亚型。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了用新疆出血热病毒免疫BALB/c鼠脾脏与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后建立了6株分泌抗XHF病毒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经传代一年余,分泌抗体的稳定性良好,细胞培养液中抗体滴度可达10~(-3);胶水中滴度达10~(-5)~10~(-6)以上。这6株McAb已成功地用于ELISA、IFA和RPHA。在初步研究中观察到分泌IgM免疫球蛋白的14B_7株McAb致敏醛化血球测定病毒抗原性的灵敏度最高;而8E_(12)和13C_6用于间接免疫荧光时其荧光滴度和亮度最好。表明了同一株McAb在不同的血清学试验中所表现出的亲和性及结合力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掌握云南省动物病毒的多样性和传播风险.方法 在云南省师宗县设立10头哨兵牛,定期采血接种细胞进行病毒分离.通过RT-PCR、电镜观察、高通量测序与血清中和试验进行分离病毒的鉴定、全基因组序列获取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2017年从采集的哨兵牛血液样本中分离出2株蓝舌病病毒、3株帕利亚姆病毒、2株流行性出血病病毒和1...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 ,在吉林省延边地区发生流行性出血热 (以下简称EHF)的同时 ,在一些农场和饲养专业户的家兔群中也流行一种原因不明、死亡率较高的急性传染病。为查明病因 ,收集了症状典型和具有代表性的一批家兔脏器组织 ,选取细菌培养阴性的标本进行病毒分离 ,从 4只病兔体内分离到 13株病毒 ,选择其中 3株为代表株进行了系统鉴定 ,确定其为姬鼠型流行性出血热 (EHF)病毒。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脏器标本 本院动物室从疫区购进一批实验用家兔 ,在这批家兔中发生和疫区家兔同样症状的传染病。选临床症状典型处于发病急性期的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