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观察坐骨神经受压及解压后大鼠腰段背根节和脊髓内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 (nNOS)表达的变化 ,借以探讨外周神经源性痛的发病和影响机制。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压迫组、解压组和对照组 ,采用聚乙烯管压迫坐骨神经的动物模型 ,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并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进行研究。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压迫组和解压组腰4~ 6背根节中nNOS的表达显著增加 ,相应节段脊髓背角的表达则明显降低 ;解压组与压迫组比较 ,背根节中nNOS的表达明显减少 ,而脊髓背角的已经下调的nNOS表达则回升 ,但仍然低于对照组水平。结论 :NO可能与神经源性痛时在中枢和外周的痛觉敏感性形成和神经系统长时程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2.
背根神经节小型神经元初级传入末梢上的GABAB受体在脊髓背角接受中间神经元的突触前抑制,是脊髓水平痛觉调节的途径之一。为研究大鼠脊髓背角胶状质中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传入纤维末梢同脊髓背角GABA能中间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本实验用免疫组织化学法,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了正常大鼠CGRP阳性和IB4阳性背根节神经元的中枢突同脊髓背角GA-BA能中间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同时,用免疫电镜(IEM)技术研究了脊髓背角GABABR1阳性的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中枢突末梢形成突触的特点。结果显示:CGRP阳性和IB4阳性背根节神经元的中枢突和脊髓背角GABA能中间神经元之间形成密切联系;电镜下许多脊髓背角胶状质中突触小球的中央末梢为GABABR1免疫阳性,并作为突触前或突触后成分与周围末梢之间形成对称性和非对称性突触。提示脊髓背角GABA能中间神经元可能通过分布在背根节神经元初级传入末梢上的GABAB受体产生突触前抑制,参与脊髓水平的痛觉调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神经损伤即刻给予钠离子通道阻滞剂布比卡因对交感芽生症状产生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慢性压迫性损伤(CCI)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在坐骨神经轻度结扎后即刻于神经损伤区周围包埋布比卡因粉剂或胶溶剂,而对照组不给药.观察实验组大鼠背根神经节(DRG)内交感芽生的改变,并观察两组大鼠在行为学上的差异.结果 实验组大鼠DRG内交感芽生明显减少.热痛过敏症状被抑制.结论 神经损伤后即刻在损伤区给予布比卡因可有效预防交感芽生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纯化蝎毒素Ⅳ对神经损伤康复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实验用大鼠20只,结扎坐骨神经以造成神经慢性机械压迫-痛觉过敏动物模型。实验组从手术后第2天开始经腹腔注射纯化蝎毒素Ⅳ,每日注射600mg/kg,持续用药,选用辐射热测痛.本实验用电生理学方法结合HRP逆行追踪技术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纯化蝎毒素Ⅳ对神经损伤后形态和功能的恢复以及对神经损伤性痛觉过敏的解除都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背景: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可测试伤害性的热刺激和机械刺激所引发的痛觉过敏及冷、触觉异常。 目的:观察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大鼠鞘内移植神经干细胞后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 方法:72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制作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暴露坐骨神经,不结扎。分别于造模后第3,10天进行鞘内移植,实验组注入30 μL的神经干细胞悬液,空白组和对照组注入30 μL的细胞培养液。 结果与结论:与假手术组相比,对照组和实验组移植后3 d机械痛阈和热痛阈逐渐降低,至移植后7 d降低至最低点(P < 0.01),于移植后21 d恢复至移植前水平;实验组移植后7,14 d机械痛阈和热痛阈较对照组明显上升(P < 0.01)。与对照组相比,假手术组移植后7,14,21 d各组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呈低水平(P < 0.05);移植后14,21 d,实验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 < 0.05)。提示鞘内移植神经干细胞可提高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从而抑制了周围神经损伤产生的神经病理性疼痛。 关键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干细胞;慢性限制损伤;脊髓背角;背根神经节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0.031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耗竭脊髓背角P物质(Substance P,SP)对外周神经损伤所引起的痛觉过敏的影响,结果表明给新生大鼠皮下注射SP抗血清,成年后脊髓背角SP明显耗竭(SP含量下降48.9%)的动物对损伤坐骨神经所造成的痛觉过敏较注射正常兔血清的对照组明显减轻(P<0.05),且背角SP含量越低,痛觉过敏表现也越轻。此外,还对SP参与调节外周神经损伤性痛觉过敏的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骶髓后连合核内躯体初级传入粗纤维的证明及其意义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史娟  张淼丽  李继硕 《神经解剖学杂志》2001,17(3):243-247,T043
近 2 0年来的研究表明 ,骶髓后连合核是接受和中继盆腔脏器初级传入信号的重要内脏感觉核团。通过盆神经传入脊髓的盆腔脏器初级传入神经纤维除一部分投射于中间带外侧核区参与排尿反射活动的调控外 ,其余部分基本上都投射于骶髓后连合核。本文作者等又曾发现躯体神经 (坐骨神经、阴部神经 )的初级传入粗纤维有一部分经后索投射于后连合核 ,推测这些躯体初级传入粗纤维可能与内脏传入细纤维汇聚于后连合核神经元并在此进行机能的整合、产生新的神经效应。但是投射于后连合区的躯体初级传入粗纤维 ,必须在电镜下直接证实。为此 ,本研究通过透射电镜及 HRP标记电镜技术探索了阴部神经躯体初级传入粗纤维在后连合核区的存在 ,并用 Philips CM-10 0电镜附件 Measuring装置测量了这种纤维的轴突直径和髓鞘厚度、通过计算求得了它们之间的比例 ( A/M值 ) ,藉此取得了科学地辨认并确证粗纤维的根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的脊髓后角神经元中水通道蛋白4(AQP4)和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信号通路的激活之间的关联性做系统的探讨。方法 :制作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模型,经腹腔给予AQP4抑制剂TGN-020,应用DMSO组作对照,应用Von Frey纤毛进行机械痛检测,以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检测脊髓ERK、NeuN的表达。结果 :脊髓后角p-ERK和NeuN共定位的细胞在神经损伤后可见增加,而给予TGN-020后,同时表达p-ERK和NeuN的细胞明显减少。TGN-020抑制AQP4的表达可以减轻神经损伤产生的痛觉敏感性异常。结论 :抑制AQP4可以通过抑制脊髓后角神经元中ERK通路的活化来改善坐骨神经损伤导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  相似文献   

9.
节段脊神经损伤后可导致大量Aα初级传入纤维出芽至脊髓后角Ⅱ板层,而正常时,此区域只接受细的感受伤害刺激的传入纤维,因此外周神经损伤后,初级传入纤维进入后角的成分发生了较大变化。是否同时也伴随有初级感觉神经元的变化?为了进一步弄清上述问题,作者通过束缚大鼠L5  相似文献   

10.
癌症痛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癌症痛是一种机制独特而复杂的慢性疼痛 ,癌症痛模型动物表现出痛觉过敏、超敏等疼痛相关行为 ,其相应的脊髓节段内发生独特的神经化学改变。癌症痛与外周传入神经敏化和中枢敏化有关 ,在癌症痛早期 ,以肿瘤细胞、炎症细胞产生的致痛物质、破骨细胞的持续活化所致的初级传入神经敏化为主 ;在癌症痛后期 ,肿瘤生长引起的神经压迫与损伤参与了癌症痛的发生过程。研究癌症痛产生的内在机制将为临床肿瘤患者疼痛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周围神经损伤诱发神经病理性痛,引起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和痛觉异常。目前关于神经病理性痛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在许多神经损伤动物模型中观察到背根神经节(DRG)内的交感神经纤维芽生、围绕在节细胞周围形成篮状结构。以往的研究结果提示这些篮状结构(感觉-交感耦联)参与神经病理性痛的发生。现拟就DRG中交感神经纤维芽生与神经病理性痛及其敏化之间的关系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2.
1 痛觉诱发电位的传导路径痛觉系统生理性的诱发电位和传导径路上的表现形式为 :伤害性感受器电位→周围神经动作电位→突触后电位→传导束电位。从感受器感受刺激转换成神经冲动后 ,要经过传入纤维 (包括传导快痛的Aδ纤维和传导慢痛的C纤维 )、脊髓背角的神经元、脊髓丘脑束、丘脑的神经元和核团最后投射到达皮层体感区及有关联的皮层与核团 ,形成痛觉诱发电位[1,2 ] 。2 痛觉诱发电位的刺激形式任何可以引起疼痛的伤害性刺激均可诱发脑电位。因神经生理学检查对电刺激的应用较成熟 ,最早和最常用的是电刺激。机械压迫、超声、化学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饮食锌缺乏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小鼠痛域的影响。方法制备饮食锌缺乏小鼠,采用小鼠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损伤模型,金属自显影和原子吸收光谱检测小鼠脊髓后角锌稳态,检测小鼠痛域。结果 AMG结果证实,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和锌缺乏组小鼠脊髓后角游离锌离子减少,与模型组小鼠相比,锌缺乏小鼠脊髓后角游离锌离子减少。原子吸收光谱结果表明,锌缺乏组小鼠总锌含量较假手术组减少。痛域检测结果表明,锌缺乏小鼠痛域下降。结论锌离子可能参与小鼠脊髓后角痛觉专递。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在伤害性刺激条件下 ,初级感觉传入C纤维中枢突末梢上的NMDA受体NR1亚型蛋白(NMDAR1,NR1)的变化。 方法 对单侧佐剂性关节炎性痛模型 ,采用西非单叶豆同工凝集素 (BSI B4 )与NR1免疫荧光双标技术 ,观察致炎后不同时间段初级感觉传入突触前NR1的表达及其针刺后的变化。 结果 分别在各组大鼠的背根节和脊髓观察到BSI B4 NR1的双标产物。致炎后第 3d、7d各组大鼠致炎侧背根节中的双标神经元占各单标神经元的百分比关系为 :炎症组 (包括 3d、7d组 ) >电针组 (包括 3d、7d组 ) >生理盐水组 (包括 3d、7d组 ) (P <0 0 1) ;且炎症组和电针组大鼠均表现为 3d组 >7d组 (P <0 0 1)。 结论 提示脊髓后角突触前C纤维中枢突末梢上存在NR1,而且参与了单侧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痛觉过敏的形成 ;电针可能通过下调突触前的NR1抑制中枢敏化的形成 ,达到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远红外线照射对外周神经损伤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周神经损伤常可诱发神经支配区行为上的痛觉过敏和感觉异常,神经损伤区传递冲动的能力丧失和引起神经髓鞘膜的脱落。从损伤神经纤维上可记录到来源于损伤区的异常传入电活动,K~+通道阻断剂四乙酸乙酸盐(TEA)诱发脱髓鞘膜区产生异常传入电活动。而山莨菪碱(Anisodamini)则可消除来自损伤区的异常电活动。这种病理动物经过WS-频谱仪发出的远红外线连续2周(总计24小时)的照射后。痛觉过敏消失,原来被阻断的神经动作电位的传导功能部分恢复,TEA诱发出的异常电活动减弱或消失;同时山莨菪碱对记录到的自发放电的影响减弱。提示远红外线的照射对损伤外周神经异常功能活动的抑制以及部分功能的恢复可能与通过恢复神经轴索膜的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16.
这两年来痛觉机制研究在以下两个领域里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其一是威觉编码问题,即痛觉信息如何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并在那里接受处理的;另一个领域是威觉调制问题,即痛觉信息如何受到脑内的其它通路的改变和主宰的。 皮肤伤害性戚受器对伤害性刺激反应,经有髓纤维和无髓纤维将伤害性信息传到脊髓后角。这些初级纤维与后角神经元形成突触,再经后者将伤害性信息传到丘脑及皮层。这就是痛觉的戚觉编码过程。这一过程始终受着来自中脑导水管周灰质经中缝大核和邻近的网状结构的抑制脊髓后角的下行通路的影响和主宰。这就是痛觉调制。 脊髓后角和延髓后角是分层的结构,由三种主要成份构成:初级传人神经元的中枢末梢;脊髓内部的神经元,包括局部的中间神经元和长的投射神经元:主要来自脑干  相似文献   

17.
炎性和免疫因子参与神经源性痛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或周围神经系统(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PNS)的损伤或炎症均会引起神经病理痛(neuropathic pain)或神经源性痛(neurogenic pain),表现为以自发痛(spontaneous pain)、痛觉过敏(hyperalgesia)、痛觉超敏或触诱发痛(allodynia)为特征的痛敏感性增加。目前对神经源性痛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在临床上亦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最近有诸多研究提示:外周感受区的神经源性痛常伴有炎症反应,在相应的损伤部位可检测到炎性介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大鼠坐骨神经和盆神经初级传入纤维在腰骶段脊髓后连合核内的分布。 方法 应用HRP和BSI B4 HRP跨越神经节追踪技术。 结果 将HRP注射到坐骨神经后 ,有一定数量的HRP标记纤维出现于后连合核内 ,而BSI B4 HRP标记的坐骨神经初级传入纤维全部终止于后角浅层 (主要在Ⅱ层 ) ,后连合核内未见任何阳性标记。HRP标记的后根节神经元大、中、小均有 ,其平均直径为 33 2 5± 14 18μm ,而BSI B4 HRP标记的细胞以小型为主 ,其平均直径为 17 5 9± 4 80 μm。HRP和BSI B4 HRP标记的盆神经初级传入纤维在腰骶段脊髓内的分布相似 ,且均向后连合核投射 ,但BSI B4 HRP注入例的标记量明显少于HRP实验组。BSI B4 HRP标记的后根节神经元的数量也明显少于HRP实验组 ,但两者均以直径在 10~ 2 0 μm的小型细胞为主。  结论 终止于后连合核的坐骨神经初级传入纤维可能为粗纤维 ,而盆神经则含有细纤维。这种躯体和内脏神经在后连合核内的不同终止形式可能与针刺镇痛的机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局部应用奥曲肽对福尔马林诱发的痛反应以及脊髓背角磷酸化的c 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hosphorylated c 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p CREB)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采用行为学观察和外周神经单纤维记录的方法,研究足底注射2.5%福尔马林50μl诱发的SD大鼠痛反应;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脊髓背角p CREB的表达。结果:福尔马林足底注射可以引起大鼠典型的双相性痛行为,敏化C和Aδ类初级传入单位,包括机械阈值的下降和传入放电率的增加(P0.001);同时福尔马林注射还可以明显增加双侧脊髓背角p CREB的表达,以注射侧最为显著(P0.05和P0.01)。足底注射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20μmol/L,50μl)可明显降低福尔马林诱发的第二相特异性伤害行为评分,减少C和Aδ类单位的传入放电率;同时局部应用奥曲肽还可以部分抑制福尔马林诱发的脊髓背角p CREB表达增加。结论:结果提示,局部应用奥曲肽可以显著抑制福尔马林诱发的痛反应,脊髓背角p CREB参与了此过程。  相似文献   

20.
<正>脊髓背角是痛信息传递的关键门户。大量研究结果证明,几乎没有来自于外周的痛信息仅在脊髓中继就简单地向上位脑结构传递。目前能够肯定的是,脊髓背角存在较为复杂的神经环路,该环路的传入是不同类型的初级传入纤维,该环路内部包括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神经元,该环路的传出较为单一,是投射神经元,但是这些投射纤维不仅向传统神经解剖学概念上痛信息第三级神经元丘脑投射,更多的投射纤维涉及其它多个脑区。同时,目前得到共识的是,脊髓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