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阳病见阳脉,阴病见阴脉,乃为之脉证相应.若阳病而见阴脉,阴病而见阳脉,即为之脉证不相应.何谓阴脉、阳脉?《伤寒论》辨脉法云:"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弦、微,此名阴也".此乃阴脉阳脉之大致举例.但也不尽然,如弦脉有时亦属阳.既然有脉证不相应之情况,那么临证之时,就必须辨明疾病的寒热虚实之真假,抓住本质而舍弃假象,或舍证从脉,或舍脉从证,  相似文献   

2.
试论《伤寒论》“反脉”的辨证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谓“反脉”?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事物都具有两重性。脉象主病亦是如此。阳病见阳脉,阴病见阴脉,这是脉象反映疾病的一般规律。但在特殊情况下,却常常阳病反见阴脉,阴病反见阳脉。以脉对病言,这就是“反  相似文献   

3.
<正> 仲景于《伤寒论》之首言“辨脉法”一篇,用答难形式,以临床医案为基础,重点申述脉象变化,鉴病别机,区别阴阳,昭然表里,识恶知善,彰明治误,启示后学,就其内容,归类为九:一、持脉之道,先别脉之阴阳《内经》曰:“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故仲景省疾诊病,先别脉之阴阳曰:“凡脉大、浮、动、数、滑此为阳也;脉沉、涩、弱、伏、微此名阴也。”此以性状及浅深部位不同来分阴阳,即比平脉有余及位浅者为阳脉;比平脉不及,位深者为阴脉。又以寸位脉为阳,尺位脉为阴。寸以候上,故为阳;尺以候下,故为阴。此以脉之上下别阴阳。知阴知阳者,以别病之死生。故曰:“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伤寒病邪在表,病于阳佗见阳脉;邪在里,病在阴位见阴脉,是为正  相似文献   

4.
通常情况下以脉对病而言,阳病见阴脉、阴病见阳脉,即为脉症相逆。笔者仅以《金匮》中的“脉症相逆”条文,略陈管见。阳病见阴脉《金匮》主论杂病,以脏腑经络气血等为辨证核心。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变化主要是气血功能的变化。而气血功能的变化多反映在脉象上。在腑病过程中,阳气亢奋,其脉搏指有力(阳脉);而转为(腑病及脏)气息微弱,其脉应指乏力的(阴脉),多显示病势较重,或预后不良,故称“难治”或“死候”。阳病见阴脉(腑病见脏脉)者“死”,“难治”具有两分法的临床意义。如《痉湿喝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  相似文献   

5.
脉见大、浮、数、动、滑,为阳脉,而脉见沉、涩、弱、弦、微,为阴脉,阳主生,阴主死。阴病见阳脉提示阴气虽盛,但阳气来复,故曰生;阳病见阴脉提示阳浮而阴气内盛,故曰死。故从脉诊中来区别阴阳,综合全身证候以进行辨证,了解阴阳的消长,可以判断邪正的盛衰,从而决定病机的发展趋势以及疾病的预后。以脉测证,脉证合参,可知疾病的病理机转。阴平阳秘、正气强胜、胃气充盛、营卫和谐、人体与外界自然以及脏腑内外升降平衡协调则身体强健无病,即使患病也易治愈,反之则病进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是中医的经典著作之一,其中《伤寒论》中的脉学也是独具特色,仲景在开篇的辨脉法中就提到“问曰:脉有阴阳者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凡脉沉、涩、迟、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这就充分证明了脉法在《伤寒论》中的重要性。万事万物都分阴阳,脉也如此。其中,仲景把弦脉定义为阴脉。但通读全文,仔细分析弦脉的脉形、脉位和主病,我认为更应该把弦脉定义为阴中之阳脉。  相似文献   

7.
“阳加于阴,谓之汗”出自《素问、阴阳别论》。其意谓阳脉加倍于阴脉,当有汗出。张隐庵注释云:“汗乃阴液,由阳气之宣发,……若动数之阳脉,加于尺部,是谓之汗。当知汗乃阳气之加于阴液。……”张景岳氏说得较为明确:“汗乃身之阳气所化,故曰阳加于阴,谓之汗。”吴瑭  相似文献   

8.
答:“阴搏阳别,谓之有子”,见于《素问·阴阳别论》。意思是说,阴脉搏动应指而与阳脉有明显的差别,是为怀孕的征兆。这里所谓的阴脉、阳脉,结合独取寸口的诊法,以寸居关上为阳,尺居关下为阴,因此,阴脉属尺脉,阳脉属寸脉。阴搏阳别,是指尺脉搏动滑利突出之势,较之于寸脉有显著的不同。这便提示,尺脉滑利突出,是属孕脉。  相似文献   

9.
动脉一、前人对《辨脉法》中动脉的体会动脉之名首先见于《伤寒论·辨脉法》,前人体会颇不一致.兹分别征引讨论如下:《辨脉法》第一条说:"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濇弱微弦,此名阴也."成无己注:"病邪在表则见阳脉,病邪在里则见阴脉."此条未言动脉的形象,但属于阳类,与大浮数滑并列,而成氏又认为邪在于表,则其不属于虚可知.同篇第六条说:"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  相似文献   

10.
《素问·阴阳别论》:“阴虚阳抟谓之崩”,是以脉论证之言。汪淇曰:“阴虚阳抟,是阴中有火也,故以尺脉为诊”(《济阴纲目·崩漏门)眉笺)。张志聪曰:“阴虚阳抟,则迫血妄行”(《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因此凭脉而论,“阴虚”是阴脉不足,“阳抟”是阳脉有余,临床见为尺脉独旺之象。从证而言,“阴虚”指阴精不及,“阳抟”指阳气太过,阴不维阳,气血失衡,则为崩中之变。“崩”包括崩、漏在内。  相似文献   

11.
阳加于阴,谓之汗出自《素问.阴阳别论》其含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汗为阴液,靠阳气的蒸腾与宣发,阳加于阴则汗出;二是脉来为阳,脉去为阴,阳加于阴即来者盛,去者衰,指脉象与汗出的关系。如张志聪注:汗乃阴液,由阳气之宣发,而后能充身泽毛,若动数之阳脉加于尺部,是谓之汗。当知汗乃阳气之加于阴液,而脉亦阳脉加于阴部也。笔者临床根据阳加于阴谓之汗的理论,对前人所论之汗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2.
跌阳脉,乃阳明胃脉。仲景立跌阳诊法,候脾胃盛衰,测病邪轻重,其特色,爰为后世宗本。《金匮·水气病脉证并治》篇6条云:“跌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寒瘕,腹中痛,医反下之,下之即胸满短气。”7条曰:“跌阳脉当伏,今反数,本自有热,消谷,小便数,今反不利,此欲作水。”对此两条“跌阳脉当伏”,五版《金  相似文献   

13.
少阴篇一、少阴病大旨伤寒阴证少阴主.三阴经伤寒之证,以少阴病为主体,或以太阴为主,非也.病至少阴势急厉.伤寒至少阴病,情势危急,生死别于俄顷,审证处方,极要留意,一有错误,悔之莫及.太阴病多属缓证,较之少阴病轻浅多多,乃或谓太阴最重,少阴次之,焉有是理,僻异之说,不可从也.死生变幻俄顷间.但欲寐而脉微细.欲寐为阴盛阳微之证,微细为阴盛阳微之脉.三阴首推此提纲.脉证俱全须熟记.六经纲领诸条,惟太阳、少阴二纲脉证兼详,其他四经只言证不及脉,可见太阳为三阳之始,少阴为  相似文献   

14.
临床实践中,经常见到"脉"与"症"看似不相一致的情况,为辨证论治增加了难度,因此"脉症不应"值得探讨。1脉症不应很多中医著作中对脉象主病的论述多采用某脉主某病、主某症或主某证的形式,基本上形成了脉象的系列和病症的系列对应关系。比如热证见数脉,寒证见迟脉等。但临床之中很多情况下脉与症不相符合,即"脉症不应"。张景岳在《景岳全书.脉神章》中详细阐述"脉症不应"的问题:"凡内出不足之证,忌见阳脉,如浮、洪、数、实之类是也;外入有余之病,忌见阴脉,如沉、细、微、弱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中藏经>脉证理论对于肺脏病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 分析提炼<中藏经?论肺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八>篇中有关肺脏病的脉证条文.结果 <中藏经>对于肺脏病的脉证论述十分详尽,从<中藏经>中推导出了"肺为阳脏"的新理论.结论 <中藏经>是以五行生克理论来指导生死逆顺脉证的,肺脏五行属金,肺脉当浮缓,若遇见其生之母脾脏脉(土生金),其所生之子肾脏脉(金生水),其所克之木肝脏脉(金克木),皆无大碍.若遇见其所不克之火,心脏脉(火克金),则死不可治.脉若无根亦死.气血不收,散出于外,阴病见阳证,阳病见阴证,皆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6.
对心悸的小建中汤证与炙甘草汤证的脉症及用药进行分析,认为二种证型均有阴血不足之病机,其中小建中汤证为阴血不足兼阳气相对偏亢,炙甘草汤证则为阴血不足、阴病及阳而阳气亦见亏虚;小建中汤证之心悸失治日久,阴血匮乏,阴虚则阳无以化,则转化为阴阳两虚的炙甘草汤证之心悸,此两种心悸证型在症状、病机上存在递进关系。  相似文献   

17.
冯诗瑶  王新  王诗源 《新中医》2019,51(8):64-67
简版:[摘要]对心悸的小建中汤证与炙甘草汤证的脉症及用药进行分析,认为二种证型均有阴血不足之病机,其中小建中汤证为阴血不足兼阳气相对偏亢,炙甘草汤证则为阴血不足、阴病及阳而阳气亦见亏虚;小建中汤证之心悸失治日久,阴血匮乏,阴虚则阳无以化,则转化为阴阳两虚的炙甘草汤证之心悸,此两种心悸证型在症状、病机上存在递进关系。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属"胸痹""心痛"范畴,"阳微阴弦"是对胸痹病因病机的高度概括,"阳微,寸口脉微也,(关前为阳)阳得阴脉,为阳不及,上焦阳虚也;阴弦,尺中脉弦也,(关后为阴)阴得阴脉,为阴太过,下焦阴实也。凡阴实之邪,皆得以上乘阳虚之胸,所以病胸痹心痛"。气虚是发生发展基础,气虚血瘀是病机关键。宜辨证与辨病结合,灵活运用益气活血法,临床疗效显著。未来应开展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实验,运用循证医学手段,系统深入研究,为中医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黄帝内经》《脉经》等经典著作还原《伤寒杂病论》中相关脉学内容的本来面目,从思维方法和临证实践两个方面,对仲景脉学容易曲解的某些问题进行分析论证。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仲景诊脉方式:寸口诊法为主,遍身诊法为辅;(2)仲景寸口三部脉与人体对应关系:寸口三部脉与人体三焦部位对应,即仲景把寸口脉分为"寸口、关上、尺中",寸关尺三部分别相应人体上中下三焦;(3)仲景阳脉、阴脉的含义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脉象阴阳:阳脉多提示脉位趋于表浅、脉力强、脉势滑利、脉率快的脉象;阴脉多指示脉位趋于深下、脉力弱、脉势涩滞、脉率慢的脉象。另一方面是部位阴阳:寸关为阳,尺脉为阴。本文系统地总结了仲景的脉学思想,对于进一步深化对仲景脉学理论的认识,从而指导临床应用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中医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故以八纲、脏腑等辨证"司外揣内",确立病机,结合体表局部皮损,可以拟出证治方案。但整体与局部的复杂关系并非俱是整体决定局部,一定条件下局部的病变也会影响甚至决定整体。笔者认为,临证引入六经辨证方法,即先辨病(三阴三阳病),次辨脉(阴脉、阳脉、独脉),再辨证(方证),最后定方,可有效解决整体与局部复杂关系。《伤寒论》每篇标有"辨某某病脉证并治",说明脉象与病、证候、治疗方法有密切关系,四方面应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