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检测LL-37在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胃黏膜上皮中的表达,评价其在Hp感染的胃黏膜表面的抗菌作用。方法随机选择患者36例,取胃窦黏膜组织,以快速尿素酶及改良Giemsa染色两种方法判断Hp的存在与否。两者同时阳性诊断为Hp阳性,同时阴性为Hp阴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HC)检测36例胃炎患者的病变黏膜组织中LL-37蛋白的表达。结果IHC结果显示,LL-37在所有样本中均呈阳性胞质染色。22例幽门螺杆菌阳性胃黏膜均呈中一强阳性染色,幽门螺杆菌阴性胃黏膜组中LL-37为弱阳性染色,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LL-37的表达量与幽门螺杆菌定植数量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LL-37可能因Hp感染诱导呈上调表达,在Hp相关性胃炎中起到一定的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ATP4B在胃黏膜病变演化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与幽门螺杆菌(Hell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关系。方法根据组织形态学检查将221例胃镜活检标本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肠上皮化生(IM)和异型增生(Dys)4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ATP4B的表达情况;根据胃镜检查时快速尿素酶试验结果确定Hp感染状态。结果ATP4B表达水平随胃黏膜病变演化而降低,在4组的表达率分别为51.4%、15.4%、15.9%及5.0%.CSG组ATP4B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CSG组中Hp阳性标本ATP4B的表达率为33-3%,显著低于其在Hp阴性标本中的表达率(59.7%,P〈0.05);在另外3组中,Hp阳性标本与阴性标本ATP4B的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胃黏膜病变演化过程中,ATP4B的表达随胃黏膜病变的进展而降低;Hp在胃黏膜病变演化的早期阶段抑制了ATP4B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曹萍  张岫兰  卢启明 《浙江实用医学》2007,12(3):155-156,17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对胃黏膜中核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NF-κB p65在21例Hp阴性慢性胃炎和48例Hp阳性慢性胃炎胃黏膜中的表达情况,用悉尼分类标准对胃黏膜慢性炎症、活动性和Hp密度进行半定量测定。结果:NF-κB p65主要表达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固有层炎性细胞也有不同程度的表达。Hp阳性慢性胃炎胃黏膜中NF-κB p65的表达明显高于Hp阴性组(P〈0.01),且NF-κB pa5的表达与胃黏膜慢性炎症及活动性的程度相关(P〈0.05)。结论:Hp感染导致胃黏膜NF-κB p65表达增加,提示NF-κB参与了Hp相关性胃炎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时不同疾病宿主Th1/Th2细胞免疫应答变化及与胃癌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浅表性胃炎、胃癌前病变和胃癌患者血清γ干扰素(IFN-γ)及白细胞介素-4(IL-4)的水平,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种疾病患者胃黏膜病变局部IFN-γ及IL-4的表达情况。结果:Hp阳性的浅表性胃炎患者血清IL4水平较Hp阴性的浅表性胃炎患者明显降低(P〈0.01);Hp阳性的浅表性胃炎、胃癌前病变及胃癌患者血清IL4水平随病变的进展有逐渐升高的趋势,但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FN-γ水平亦均无明显不同(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IFN-γ在Hp感染的浅表性胃炎中表达较高(P〈0.05),IL-4的表达与之相反,在Hp感染的胃癌组织中表达较高(P〈0.05)。结论:胃病变局部Thl/Th2细胞免疫应答变化与Hp感染相关疾病的进展,特别是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Xie Y  Zhu J  Zhou XJ  Chen J  Lu NH  Wang CW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38):2683-2689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其相关性疾病中过氧化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1(PPAR-γ)、环氧化酶2(COX-2)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以探讨Hp的致病机理。方法采用二步法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209例内镜活检的胃黏膜内COX-2、PPAR-1的表达。209例包括:浅表性胃炎(CSG)75例(其中Hp阳性50例、Hp阴性25例),萎缩性胃炎(CAG)24例(其中Hp阳性13例、Hp阴性11例),肠化与异型增生(IM+DYS)90例(其中Hp阳性45例、Hp阴性45例)以及20例Hp阴性组织学大致正常的胃黏膜。同时还检测了36例Hp持续感染10年以上的CSG患者10年前后胃黏膜内COX-2、PPAR-1的表达。结果(1)从对照组→CSG→CAG→IM+DYS,腺细胞内的COX-2表达逐渐较强,阳性率分别为20%、42.7%、25.8%和61.1%(P〈0.01或P〈0.05);炎症细胞中COX-2阳性率分别为0、32%、29.2%和36.7%,各疾病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2)CSG组及IM+DYS组Hp阳性者腺细胞和炎细胞中COX-2的表达均显著高于Hp阴性者(P〈0.01或P〈0.05)。(3)从对照组→CSD→CAG→IM+DYS,腺细胞内PPAR-1阳性率分别为0、18.7%、29.2%和45.6%(P〈0.01或P〈0.05);炎细胞内PPAR-γ阳性率分别为0、22.5%、20.8%和22.2%(各疾病组问比较,P〉0.05)。(4)炎症细胞中PPAR-γ表达在CSG组、IM+DYS组Hp阳性者均显著高于Hp阴性者(P〈0.01);腺细胞中PPAR-γ的表达在CSG组、IM+DYS组Hp阳性者均显著高于Hp阴性者(P〈0.05)。(5)Hp持续感染的CSG患者,炎症细胞内COX-2的表达10年后显著低于10年前(P〈0.05),而炎症细胞内PPAR-γ的表达10年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Hp持续感染的CSG患者,10年后腺细胞内COX-2、PPAR-γ的表达均显著高于10年前(P〈0.01)。(7)Hp阴性的各疾病组,炎细胞内COX-2和PPAR-γ的表达相互间均无相关性(r=0.006和0.149,均P〉0.05);在腺细胞内它们的表达在IM+DYS组呈显著正相关(r=0.336,P〈0.05),其余各疾病组COX-2和PPAR-γ的表达均无相关性(r=0.035和0.126,均P〉0.05)。(8)Hp阳性的各疾病组,炎细胞和腺细胞内COX-2、PPAR-γ的表达相互间呈显著正相关性(r=0.348和0.645,P〈0.05或P〈0.01)。结论(1)Hp感染可诱导胃黏膜炎细胞和腺细胞内COX-2和PPAR-γ的过度表达,Hp可能通过上调COX-2和PPAR-γ的表达参与胃癌发生的早期进程。(2)Hp感染诱导的COX-2的表达与Hp感染所致的急性炎症有关;随着感染时间延长,COX-2、PPAR-γ的表达变化可能比病理形态学检查更早的反映Hp感染引起的CSG→CAD→IM→DYS→胃癌这一病变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相关疾病中iNOS、NF~κB表达及其相互关系,以探讨Hp的致病、致癌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94例胃黏膜标本中iNOS的表达和NF-κB的活化。结果各实验组和对照组炎症细胞中iNOS的阳性积分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其中以CSG组最高,IM+DYS组次之;在CSG和IM+DYS组Hp阳性者炎症细胞中iNOS表达明显高于Hp阴性(P〈0.05);中、重度浅表性胃炎炎症细胞中iNOS表达高于轻度浅表性胃炎组(P〈0.05);各实验组Hp感染者。NF-κB活化率均低于Hp阴性,其中CSG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各实验组胃黏膜中iNOS的表达和NF—κB的活化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Hp感染可通过诱导iNOS的过度表达参与Hp的致病过程及胃癌发生的早期进程。Hp感染者NF—κB活化程度降低,这可能与Hp感染上调iNOS的表达,进而反馈抑制NF—κB活化有关。iNOS的表达和NF~κB的活化。在HD的致病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及根除后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变化,以探讨Hp长期定植在胃黏膜引起慢性持续性感染的原因。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分析45例Hp阳性患者(研究组)Hp清除前后及35例Hp阴性患者(对照组)胃黏膜中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变化。结果Hp阳性患者局部胃黏膜中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明显增多,占5.012%,明显高于Hp阴性患者胃黏膜中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0.7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除Hp治疗后CD4+CD25+调节性T细胞明显减少,占0.551%,明显低于清除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结论Hp感染后可能通过上调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抑制Hp引起的特异性T细胞反应,造成Hp的长期定植。根除Hp后人胃黏膜内CD4+CD25+调节性T细胞明显减少可能是Hp被清除后,该类细胞凋亡或者移出胃黏膜所致。  相似文献   

8.
惠莉  张晓桐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5):157-158
对胃镜确诊合并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132例疣状胃炎(VG)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疣状胃炎合并Hp感染除菌治疗后观察组Hp根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内镜下疣状物数量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病理组织学改变:观察组总有效率65.2%,对照组总有效率24.2%,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Hp感染可能是诱发疣状胃炎的主要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thJL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黏膜病理及活动性的关系。方法对120例患儿进行胃镜检查,按年龄分组,比较各年龄段患儿Hp感染情况,比较Hp阳性或阴性与患儿胃黏膜病理、活动性的关系。结果各年龄组患儿Hp感染人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阳性组与阴性组不同程度胃黏膜病理人数、活动性人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儿童时期易导致Hp感染,且Hp感染与胃黏膜活动性及胃黏膜慢性炎症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甘肃武威地区上胃肠道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p21ras表达的关系,分析Zip可能的致炎致癌机制。方法Warthin—Starry银染色和革兰染色判断标本中Hp的感染状况;免疫组化S—P法检测标本中p21ras蛋白的表达状况。结果患者中Hp的感染率为83.96%(89/106),胃癌组、胃癌前病变组和浅表性胃炎组的感染率分别为83.33%、92.11%和73.08%,胃癌前病变组Hp感染率显著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P〈0.05)。胃癌组、胃癌前病变组和浅表性胃炎组p21ras阳性率分别为87.8%、86.84%和65.38%。胃癌组和癌前病变组p21ras阳性率显著高于浅表性胃炎组(P〈0.05)。Hp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p21ras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别。结论gp感染在武威地区上胃肠道疾病发生和发展中扮有重要角色,胃黏膜病变组织中p21ras的表达与Hp的感染之间无相关性;p21ras的表达在胃癌的发生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