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类风湿性关节炎血小板参数变化与病情活动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小板参数与病情活动的关系。方法用麦道—尼克血细胞分析仪测定47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活动者34例、临床缓解期13例)及24例正常人的血小板参数,同时检测反应病情活动的实验室指标如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观察血小板参数的变化以及相关性。结果血小板参数中,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比容明显高于临床缓解期患者及正常对照组(P<0.05);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小板参数中的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比容分别与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呈正相关(r=0.475,0.527,0.468;r=0.648,0.478,0.434,P均<0.01)。结论血小板参数中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比容可作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病情活动性和治疗效果评价的简便有效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2.
背景:由滑膜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以及淋巴细胞等产生的炎性细胞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白细胞介素17 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炎性细胞因子,与很多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 目的:观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辅助性T细胞17相关的白细胞介素17水平及其与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疾病活动性的相关性。 方法:纳入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解放军成都军区总医院就诊的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79例作为病例组,同时选取同时期性别、年龄与病例组相匹配的5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根据28处关节疾病活动性评分指数将病例组分为活动组49例和稳定组30例。 结果与结论:ELISA检测结果显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且活动期患者的白细胞介素17水平高于稳定期患者(P < 0.0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7水平与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28处关节疾病活动性评分指数均呈正相关(r=0.459,0.379,0.455;P < 0.05)。说明白细胞介素17参与了类风湿关节炎的炎症反应,与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28处关节疾病活动性评分指数等同样能反映病情的活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艾拉莫德辅助治疗老年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效果及对骨代谢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期间收治的125例老年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2例给予甲氨蝶呤治疗,观察组63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艾拉莫德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指标、骨代谢水平、血清相关因子水平和药物安全性.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情评价(DAS28评分)、关节疼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类风湿因子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总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Serum total type I procollagen N-terminal propeptide.TPⅠNP)、25羟维生素D3(25-hydroxy vitamin D3.25(OH)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与对照组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拉莫德辅助治疗老年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效果满意,明显降低临床指标,改善骨代谢和降低炎性因子,安全系数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HMGB1及TLR2、TLR4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表达。方法 选取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29例,非活动期20例及对照者18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HMGB1表达,用多色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TLR2和TLR4的表达率和蛋白相对含量。结果 活动期RA患者血清HMGB1含量和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表面TLR2、TLR4的表达率及蛋白相对含量明显高于非活动期和对照者;非活动期RA患者TLR4显著高于对照组。活动期RA患者血清HMGB1与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表面TLR2、TLR4相对蛋白含量表达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RA患者血清HMGB1及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TLR2、TLR4的表达可能与RA病情发生发展有关,且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TIPE2 (tumor necrosis factor-a induced protein 8 like 2)在牛Ⅱ型胶原诱导的CIA模型小鼠脾脏及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使用牛Ⅱ型胶原免疫DBA-1/j小鼠,建立CIA小鼠模型;半定量RT-PCR法检测CIA小鼠脾脏中TIPE2基因的表达变化,荧光定量RT-PCR检测患者和健康对照者新鲜分离的淋巴细胞中TIPE2基因的表达差异;Western blot检测CIA小鼠脾脏及患者淋巴细胞中TIPE2蛋白表达差异.并研究TIPE2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情活动程度的关系.结果 CIA小鼠的脾脏细胞中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TIPE2在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增强,此外类风湿患者在活动期TIPE2表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TIPE2表达水平和DAS28评分成明显正相关(P<0.001).结论 TIPE2参与了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过程,TIPE2可能是评价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6.
黄丽华  朱艺成 《医学信息》2008,21(8):1423-1425
目的 探讨血藤乌头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9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给予中药血藤乌头汤每日一刘.时照组34例给予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布洛芬缓稀胶囊0.3g,口服,每日2次)与和慢作用抗风湿药(DMARDs)(甲氨喋呤15 mg,口服,每周1次),治疗组、对照组分别实施全程针对性的护理.6周后观察疗效并记录相关结果.结果 治疗组、其中31例均恢复全部生活自理能力,在家康复;4例因疾病活动再次住院治疗;对照组、其中30例均恢复全部生活自理能力,在家康复;4例因疾病活动再次住院治疗.结论 早期全面的用药护理配合其他方面护理工作的开展能促进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把握住治疗的关键时机,可使患者得到良好的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阿法骨化醇辅助来氟米特及甲氨蝶呤治疗初发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风湿免疫科门诊及病房初发85例R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治疗组(n=45),对照组予以来氟米特及甲氨蝶呤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发骨化醇0.5μg,口服治疗,两组治疗各进行6m,比较两组治疗前后25羟维生素D水平与RA患者的血沉、C-反应蛋白、抗环瓜氨酸、RA因子及28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情评价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25羟维生素D及其他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治疗6 m后,治疗组25羟维生素D水平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其他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发骨化醇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具有一定价值,可作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febuxostat(非布司他)对痛风伴高尿酸血症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滨海县人民医院2015年4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痛风伴高尿酸血症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给予别嘌醇治疗)和观察组(33例)(给予febuxostat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变化以及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患者高于对照组患者(P0. 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和血小板活化功能改善方面均更为明显(P0. 05)。结论 Febuxostat治疗能有效地降低痛风伴高尿酸血症患者的高尿酸状态,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与血小板活化功能,疗效优于别嘌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中辅助性T细胞亚群(Th1、Th2和Thl7)数量和比例的变化,探讨依那西普治疗对Th亚群的作用.方法:选择20例活动期中重度RA患者,随机分为依那西普加MTX联合治疗组、MTX治疗组,于治疗前后分离PBMC,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Th1、Th2、Th17细胞的数量及Th1/Th2比值,同步用ELISA测定培养上清中IFN-γ、IL-4、IL-17水平,与同期选择的健康对照组比较并与患者的病情活动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前活动期RA患者PBMC中IFN-γ Th1细胞的量、IL-17 Th17细胞的量及平均荧光强度、Th1/Th2比值均高于健康对照组[(27.0±2.9)%vs(23.2±1.7)%,P<0.05;(36.78 ±2.6)%vs(2.35±0.9)%及(26.61±2.6)vs(11.4±1.2),P<0.01;(12.8±1.6)vs(8.60±1.9),P<0.01];依那西普加MTX联合治疗12周后,RA患者的病情改善,IFN-γ Th1细胞、Th1/Th2比值、IL-17 Th17细胞的量及平均荧光强度、培养上清中IL-17水平均低于治疗前,而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治疗组降低的幅度均大于MTX治疗组;治疗前后Th17细胞的量与C反应蛋白(CRP)、疾病活动指数(DAS28)的消长呈正相关(P<0.05,r=0.38和P<0.05,r=0.42).结论:IL17 Th17细胞、IFN-γ Th1细胞及Th1/Th2比值的增高可能参与活动期RA的发病机制,依那西普治疗可改善RA病情并下调Th1和Th17细胞亚群.  相似文献   

10.
普伐他汀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炎症反应和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普伐他汀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炎症反应和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活动性RA患者随机分为:①慢作用药物组20例;②慢作用药物+普伐他汀治疗组20例;另设健康对照组20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 周后测量血脂、ESR、CRP、IL-1β、IL-6和TNF-α表达水平,用高分辨率超声仪检测肱动脉内皮依赖性和非依耐性舒张功能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慢作用药物组患者血清CRP和TNF-α明显升高,内皮舒张功能明显受损,且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加用普伐他汀治疗后,血清CRP和TNF-α明显降低,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明显改善.结论:普伐他汀能有效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内皮功能.这种有益作用可能部分与其降低CRP和TNF-α水平、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1.
背景:目前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主要的药物有慢作用抗风湿药、生物制剂及植物药物,植物药因价格便宜、不良反应小而越来越受到瞩目。 目的:观察胶原诱导性关节炎模型大鼠滑膜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表达及白喉乌头对其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45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造模组37只,造模组于大鼠足跖及尾根部多点皮内注射牛Ⅱ型胶原乳剂建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选取24只造模成功大鼠进行后续实验,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雷公藤组和白喉乌头组,每组各8只,每周对3个造模后干预组和正常对照组共4组大鼠进行关节炎评分。经过灌胃给药治疗4周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在滑膜中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与模型组比较,治疗后白喉乌头组、雷公藤组关节炎评分明显降低(P < 0.05)。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在模型组滑膜中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 0.05),在白喉乌头组、雷公藤组中表达低于模型组(P < 0.05)。结果证实,白喉乌头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表达有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和研究骨质疏松症合并膝关节炎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我们选取2011年8月~2013年12月骨质疏松症合并膝关节炎患者96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迪巧钙片+消炎痛片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鲑降钙素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膝关节症状评分及骨密度检测指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膝关节症状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骨密度检测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鲑降钙素应用于骨质疏松合并膝关节炎患者的治疗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疼痛、晨僵、活动受限等症状,同时可以增加机体内骨钙素含量,纠正骨代谢失衡,提高骨骼成骨功能,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温针灸联合消痹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收入治疗的118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西医药物治疗)59例和实验组(引入温针灸联合消痹汤治疗)59例.采用实验室检查、视觉模拟评分法等方法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疼痛症状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引入温针灸联合消痹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并且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安全性较高,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对类风湿关节炎血清IL-8、IL-18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对140例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Hp检测,依据14-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分为Hp(+)组和Hp(-)组。Hp(+)组的患者依据是否进行抗Hp治疗分为对照组和抗Hp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记录患者关节肿胀数、关节痛/压痛数、晨僵时间、双手握力,并监测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IL-8、IL-18水平。结果:治疗12周后,Hp(-)组、抗Hp组的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84.09%vs 62.50%,χ2=5.41,81.25%vs 62.50%,χ2=4.17,P0.05),三组患者的关节肿胀数、关节痛/压痛数、晨僵时间、双手握力及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IL-8、IL-18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Hp(-)组、抗Hp组患者的晨僵、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双手握力等临床症状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Hp(-)组、抗Hp组患者ESR、CRP、IL-8、IL-18水平较对照组低,但三组患者RF水平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根除HP治疗可从一定程度上提高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甲氨蝶呤(MTX)治疗大鼠类风湿关节炎(RA)的疗效及对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CCP)、类风湿因子(RF)的影响.方法 选择60只SD大鼠建立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大鼠每周给予甲氨蝶呤灌胃3.8 mg/kg,连续6周.大鼠关节炎评分和足趾容积的测定RA疾病程度;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检测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理改变程度;ELISA检测组织中ACCP、RF、TNF-α,IL-1β和IL-17水平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RANKL和OPG蛋白表达.结果 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治疗组大鼠体质量于实验第4周和第6周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治疗组大鼠关节炎评分和足趾容积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RANKL蛋白含量显著降低,OPG蛋白含量明显上升(P<0.05);治疗组ACCP和RF含量显著降低,TNF-α、IL-1β和IL-17含量明显下降(P<0.05).结论 甲氨蝶呤治疗大鼠类风湿关节炎具有较好的疗效,且能抑制细胞因子的表达,降低ACCP、RF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CD4 CD25 FoxP3 调节性T细胞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RA)外周血中的比例改变,并探讨其在疾病进程中的意义.方法:选取活动期及稳定期RA患者,采用细胞内染色的流式细胞术及定量PCR的方法,分别在蛋白质和mRNA水平检测FoxP3表达,并与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RA患者CD4和CD25双阳性细胞所占比例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而活动期患者外周血CD4 CD25high和CD4 CD25 FoxP3 细胞明显低于稳定期和对照组(P<0.05).FoxP3 mRNA表达水平与蛋白质表达水平变化相一致.结论: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时CD4 CD25 FoxP3 调节性T细胞明显减少,这群调节性T细胞可能参与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理进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支配及skyline 法研究分析中药内服外敷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省中医院120 例活动期RA 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来氟米特组(LEF 组)、雷公藤多苷片组(TPT 组)、中药内服组(NF 组)以及中药内服联合芙蓉膏外敷组(NF+WF 组),每组30 例,观察4 组治疗前后免疫炎症指标(ESR、RF、hs-CRP、CCP、GPI、IgA、IgG、IgM、C3、C4)、代谢指标(GLU、T-C、ALB)变化及其对比,并采用支配及Skyline 两种数理分析方法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通过SPSS 软件分析结果显示LEF 组、NF+WF 组总有效率均高于TPT 组及NF 组( P<0.05,P<0.01);与TPT组及NF 组治疗后相比较,NF+WF 组关节肿胀指数、关节疼痛指数、关节压痛指数、VAS、DAS28 评分差异更显著(P<0.05);LEF 组、NF+WF 组ESR、CCP、RF、hs-CRP 差异更显著(P<0.05);NF+WF 组C3 差异更显著(P<0.05)。与治疗前对比,仅LEF组及NF+WF 组ALB 治疗后较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LEF 组与NF+WF 组及TPT 组与NF 组相互之间治疗后各指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通过支配及Skyline 法结果显示NF+WF 组支配率最高,虽在支配率上与LEF 组差距不大,但在Skyline线中NF+WF 组所占比重最高。结论:中药内服外敷具有抗炎镇痛、免疫调节等作用,能显著改善活动期RA 患者的各项免疫炎症指标,同单纯的中药内服及常规西医治疗相比,能更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控制其病情活动,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8.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IL-6、IL-18和CRP的水平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8(IL-18)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84例RA患者,以7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IL-6、IL-18和免疫荧光法测定CRP的水平,并测定血小板计数(Plt)、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结果:RA患者的血清Plt、ESR、RF、IL-6、IL-18和CRP的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RA患者活动期上述指标含量(除RF外)均显著高于稳定期(P〈0.01),Plt升高RA患者组与Plt正常组相比,RF、ESR、IL-6、IL-18和CRP水平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IL-6、IL-18和CRP在RA患者的疾病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的水平变化与RA患者病情有关,联合动态监测有助于临床观察RA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类风湿关节炎血清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oluble triggering receptors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1,sTREM-1)与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的血清水平,探讨两者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中的变化,分析两者在发病过程中可能作用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114例RA患者(稳定期组46例、活动期组68例),39例其他风湿免疫系统疾病患者(非RA组)及32例正常对照者血清中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与白介素-17(IL-17)的水平,同时检测类风湿因子(RHF)、C反应蛋白(CRP)、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CP)及血沉(ESR)。结果RA组sTREM-1、IL-17较正常对照组高(P=0.03,0.02),且sTREM-1在活动期RA明显高于稳定期RA(P=0.02);RA组血清中sTREM-1与IL-17(r=0.97,P=0.001)、CRP(r=0.255,P=0.006)及ESR(r=0.442,P=0.001)变化呈正相关;未发现sTREM-1、IL-17血清水平变化与病程相关(P=0.64,0.50);两项血清学指标在RA组及非RA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39,0.09)。结论 RA患者sTREM-1水平与反应疾病活动的指标如CRP、ESR水平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sTREM-1参与RA的发病及疾病活动过程,有可能成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性新指标;血清sTREM-1与IL-17水平变化呈正相关,两者在RA发病及病情活动中可能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0.
背景:抗瓜氨酸化蛋白抗体是类风湿关节炎特异性、早期诊断标志物,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生发展及骨破坏的加重密切相关,该类抗体阳性患者的病情比阴性患者更严重而且更难治疗.胶原诱导型关节炎和佐剂诱导型关节炎等是典型的2种类风湿关节炎动物模型,但都不表达或不能稳定高水平表达抗瓜氨酸化蛋白抗体,从而严重影响了抗瓜氨酸化蛋白抗体阳性类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