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维视顿训练软件对共同性外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共同性外斜视患者80例,依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即维视顿训练软件组(训练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术后不进行双眼视功能训练,训练组术后采用维视顿训练软件进行双眼视功能训练。治疗前后分别检查和评定两组患者的同视机三级功能及Titmus近立体视锐度,同时,对两组患者的眼位回退结果进行统计。结果训练组Ⅰ级、Ⅱ级、Ⅲ级患者比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中心凹、黄斑孔、周边立体视患者比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无立体视患者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眼位维持正位患者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斜视度回退患者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维视顿训练软件对共同性外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笔尖训练对共同性外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将30例共同性外斜视术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他们双眼视功能的恢复。结果经过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的视功能恢复有差异。结论笔尖训练可促进共同性外斜视术后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共同性外斜视手术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颖宾 《临床医学》2009,29(10):98-99
目的分析几种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效果。方法对57例手术治疗的共同性外斜视不同年龄、斜视类型、融合功能进行比较观察。结果57例术后眼位:43例正位,内斜4例,外斜10例。结论术后眼位与斜视类型无关,间歇性外斜和年龄越小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4.
斜视矫正术后视觉训练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秀丽  张银萍 《护理研究》2008,22(35):3249-3250
[目的] 探讨斜视矫正术后视觉训练效果.[方法]将共同性斜视矫正术后出现双眼同时视功能异常者52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2例给予常规护理,训练组30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双眼视觉训练,动态观察术后病人双眼同时视功能改变情况.[结果]术后4周和8周时,训练组双眼同时视功能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斜视矫正术后视觉训练可促进双眼同时视功能建立,利于病人远期双眼复杂视功能的建立和斜视手术后眼位的维持,可显著提高病人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5.
张秀丽  张银萍 《护理研究》2008,22(12):3249-3250
[目的]探讨斜视矫正术后视觉训练效果。[方法]将共同性斜视矫正术后出现双眼同时视功能异常者52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2例给予常规护理,训练组30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双眼视觉训练,动态观察术后病人双眼同时视功能改变情况。[结果]术后4周和8周时,训练组双眼同时视功能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斜视矫正术后视觉训练可促进双眼同时视功能建立,利于病人远期双眼复杂视功能的建立和斜视手术后眼位的维持,可显著提高病人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6.
许新民 《临床医学》2010,30(11):95-96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的时机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按年龄分为A组(4~13岁)、B组(14~17岁)、C组(≥18岁)。患者术后随访1年,观察三组术后眼位、双眼视功能恢复、立体视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术后立体视功能恢复、双眼视功能恢复与手术年龄、术前有无融合功能密切相关,有融合功能者,术后正位率较高;无融合功能者正位率较低;年龄越小,立体视功能恢复率较高。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术前融合功能对术后眼位影响较大,早期手术有利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孙雪  陈佳权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2):2975-2975
目的了解成人共同性斜视矫正术后眼位及视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将牡丹江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手术矫正共同性斜视28例患者进行分析,共同性内斜视4例,共同性外斜视24例。屈光不正20例,弱视8例。斜视角<50△者7例,≥50△21例。术后早期进行视功能训练。术后观察7个月。结果眼位矫正满意,正位24例,欠矫3例,外观满意未行二次手术,过矫者1例,配压贴三棱镜矫正。术后经过训练恢复视功能者1例。结论成人斜视手术主要是美容,视功能很难恢复,故弱视、斜视应早期治疗,有手术指征者应及时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融合功能训练对斜视术后患者双眼眼位及三级视功能的影响。方法:对56例成人共同性斜视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观察,治疗组30例应用融合功能训练软件进行融合功能训练,观察术后7、30、180、365 d的斜视度、融合功能、立体视并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术后365 d比较,治疗组眼位回退率为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P<0.05);治疗组眼位矫正率为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P<0.05);治疗组融合功能恢复率达53%,高于对照组的15%(P<0.05);立体视觉功能恢复率达4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斜视术后的患者进行融合功能训练能矫正眼位,减少眼位回退率,提高融合功能和立体视觉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共同性外斜视矫正术后临床观察。方法对155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手术矫正临床分析。结果斜视矫正术后12个月查143例正位,7~12岁组39例,双眼单视功能重建,但融合范围小;13~18岁组61例,双眼单视功能部分恢复;>18岁组55例,双眼单视功能恢复差。结论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方法是其最佳选择。年龄小术后双眼单视功能建立越完善。年龄大双眼单视功能建立困难,矫正斜视早期矫治很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选择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对86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观察手术年龄、手术前患者有无融合功能、斜视类型、斜视度大小与术后双眼视觉恢复率及重建情况。结果:手术年龄、手术前患者有无融合功能与术后双眼视觉重建差异有显著性;斜视类型、斜视度大小与术后双眼视觉重建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建议5岁左右可以配合眼位检查,融合功能未完全破坏,此时手术为合适时机,术后易于重建双眼视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共同性斜视患儿矫正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不佳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10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矫正手术的100例共同性斜视患儿的临床病历资料.术后均随访3个月,根据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情况将其分为恢复良好组与恢复不佳组.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患儿术后双眼视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共同性外斜视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后矫正视力,眼位及双眼单视功能的变化。方法将81例不同年龄组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分三组:3~6岁组31例,平均(4.1±0.3)岁;7~12岁组27例,平均(6.2±1.8)岁;≥13岁组23例,平均(25.4±2.2)岁,三组患者均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后比较矫正视力变化、正位率、近距离立体视功能的提高率。结果 (1)矫正视力:仅7~12岁组中2例术后矫正视力提高,余均未变化;(2)正位率:术后6个月时,3~6岁组为97%,7~12岁组为93%,≥13岁组为91%,三组结果经卡方检验:X~2=5.81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近立体视提高率:3~6岁组为97%,7~12岁组为37%,≥13岁组为4%,三组结果经卡方检验:X~2=12.55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术时机对正位率及双眼单视功能重建影响大,应早期行手术治疗;双眼外直肌后徙术仍存在一定的欠矫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增视能训练软件对儿童共同性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与重建作用。方法将84例5-12岁共同性斜视术后,视力≥0.8,斜视矫正治愈的儿童,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治疗组应用国家医疗保健器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增视能训练软件进行训练,对照组未进行训练,两组对象均应用同视机及Titmus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检查术后治疗前及治疗后1年的同视机双眼视三级功能和近立体视功能,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增视能训练软件训练后的治疗组有三级功能的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具有不同程度近立体视觉者也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增视能训练软件对儿童共同性斜视术后进行双眼视功能训练,显著改善了双眼视功能,有助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与重建。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部分调节性斜视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45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全部患者均给予1%阿托品散瞳验光预配镜,矫正6个月以上,术前给予全面检查,并对症给予手术治疗。结果给予全部患者术后24个月随访,患者有效率为88.95%。对双眼视功能建立情况进行观察发现,术前有双眼视功能者29例,16例无双视功能者经手术治疗及同视机训练后,11例获得双眼单视。结论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在给予充分散瞳验光,并配戴合适的矫正眼镜,待眼位稳定后给予对症的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矫正眼位,促进双眼单视的建立,改善患者的容貌,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5.
毛晓珺 《医学临床研究》2007,24(9):1566-1567
[目的]探讨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和疗效.[方法]对46例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眼位,视网膜对应恢复情况.[结果]手术眼位正位率A组78.9%;B组51.8%.同视机检查正常视网膜对应A组78.9%;B组70.3%.[结论]儿童间歇性外斜视应早期手术有利于双眼单视功能的建立,达到功能治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下斜肌减弱术对内斜视 V征治疗效果。方法 观察 2 9例内斜视 V征患者术前与术后的眼位、下斜肌功能、临床特征和双眼视功能等。结果  2 9例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斜肌功能亢进。 2 8例 (双眼 17例 ,单眼11例 )患者行功能亢进的下斜肌减弱术矫正 V征 ,同时行水平直肌手术矫正内斜视 ;1例患者行外直肌倾斜后退术。术后 2 9例 (10 0 % )患者 V征消失 ,2 2例 (75 .8% )患者第一眼位正位 (0± 9△ ) ,手术后近期双眼视功能有改善。结论 下斜肌功能亢进是内斜 V征的最主要临床特征和主要发病原因 ,减弱功能亢进的下斜肌是矫正 V征斜视的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17.
双眼视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疗效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可  刘陇黔  李平惠 《华西医学》2007,22(3):471-472
目的:了解双眼视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疗效和双眼视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69例单纯性间歇性外斜视病人随机分为3组,第一组仅行手术治疗;第二组手术后进行双眼视训练;第三组病人手术前后均进行双眼视训练。观察三组病人术后的眼位情况。结果:手术成功率:第一组(间歇性外斜视仅行手术治疗)〈第二组(手术加术后双眼视训练)〈第三组(手术加手术前后双眼视训练)。三组病人术后双眼视和立体视均有明显改善,尤以第二组和第三组更为明显。结论:双眼视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疗效和双眼视功能恢复很重要,应该在手术前后进行双眼视训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眼视觉训练在间歇性外斜视儿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2年2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12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干预,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双眼视觉训练,两组均持续干预3个月。比较两组双眼视功能情况、立体视觉恢复情况、斜视度数、眼位回退情况、视觉感知不适症状发生率、训练依从性及家长满意度。结果:两组干预前双眼视功能情况、立体视觉恢复情况及斜视度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同时视、视觉融合及立体视占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黄斑立体视、黄斑中心凹立体视、周围立体视占比均比对照组高,无立体视占比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斜视度数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眼位回退发生率、视觉感知不适症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训练依从性中训练意愿、训练时长、动作规范性及配合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家长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眼视觉训练可帮助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术后视觉功能重建...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采取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对立体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12月某院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1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80例。对照组采取单眼外直肌后徙术与内直肌缩短术联合治疗,观察组采取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术后均随访2年,比较两组眼位正位率、过矫率、欠矫率、立体视恢复率及融合功能恢复状况、治疗前后斜视度。结果观察组正位率92.50%高于对照组的72.50%,过矫率2.50%、欠矫率11.25%低于对照组的11.25%、1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立体视恢复率73.75%、融合功能恢复率63.75%高于对照组的57.50%、4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年观察组斜视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斜视度,改善患儿视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前后双眼视功能的临床早期变化规律,对手术时机和双眼视功能预后做出合理的判断提供帮助。方法选择在斜视矫正术后获得眼正位的102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双眼裸眼视力或矫正视力均≥0.9,无明显屈光参差者。按接受手术年龄分为三组:A组3~5岁、B组6~8岁、C组≥9岁,每组34例。三组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3.20±1.20)岁、(3.80±1.50)岁和(4.08±1.78)岁;病程分别为(2.15±1.45)年、(3.42±2.42)年和(6.80±5.10)年;斜视度分别为(30.50±5.50)△、(47.50±12.56)△和(63.25±13.80)△。采用三棱镜加遮盖法检查6m及33cm的远近斜视度,以三棱镜度记录;以《数字化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近立体视;同视机检查远立体视。术后2周和6周随访。结果(1)从双眼视觉的恢复和重建及功能治愈来讲,A、B组优于C组。(2)术后观察6周,双眼视觉功能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发病年龄、手术年龄、病程与术后双眼视觉的恢复、重建及功能治愈有密切关系,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为〈9岁比较合适。(2)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眼位为正位,年龄小的患者双眼视觉的恢复、重建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