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摘要:目的:探讨肝脏缺血后前列腺素E1(PGE1)对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建立大鼠70%的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将2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组、缺血再灌注(I/R)组及PGE1处理组,各组于缺血45 min再灌注1h后取静脉血,观察血清肝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髓过氧化物酶(MPO)的含量变化,并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与S组比较,I/R组与PGE1组血清ALT,AST,LDH显著升高,SOD活性明显降低,MDA和MPO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PGE1组与I/R组相比,前者血清ALT,AST,LDH降低(P<0.01),肝形态学异常变化明显减轻,血清SOD活性升高,MDA和MPO含量降低(P<0.01)。结论:PGE1对大鼠肝脏I/R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部分可能是提高组织的抗氧化能力和减轻中性粒细胞的聚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IP)减轻大鼠肝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将1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I/R组、IP+I/R组,采用Pringle法制作肝I/R模型(缺血30min+再灌注3h),IP采用I/R前肝缺血10min+再灌注10min诱导。各组大鼠于再灌注3h后处死取材,行肝组织病理学、血请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检测,同时检测肝组织NF-κB蛋白的表达,以及炎性细胞因子IL-1β、TNF-α与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
  结果:除假手术组外,I/R组与IP+I/R组大鼠肝组织均出现肝损伤是病理学改变,IP+I/R组的损伤程度明显轻于I/R组;与假手术组比较,I/R组与IP+I/R组大鼠血清AST、ALT水平明显升高,肝组织NF-κB蛋白表达、IL-1β与TNF-α水平、MDA与MPO浓度均明显升高(均P<0.05),但IP+I/R组的各指标的升高幅度均明显小于I/R组(均P<0.05)。
  结论:IP减轻大鼠肝I/R损伤的作用与抑制NF-κB活性,从而减轻炎症与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3.
乌司他汀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发生机制,观察乌司他汀(UTI)对肝脏I/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外伤性肝破裂手术中行肝门阻断术患者38例,随机分为I/R组和UTI组各19例。观察肝脏I/R后血清TNF、MDA、AST、ALT变化及再灌注肝组织多形核白细胞(PMN)浸润和肝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 I/R组:血清TNF、MDA、AST、ALT显著升高,肝组织PMN浸润明显增加。电镜下可见肝窦内皮细胞破坏,肝细胞线粒体结构改变。UTI组:血清TNF、MDA、AST、ALT明显降低。肝组织PMN浸润明显减少,肝组织超微结构明显改善。结论肝脏I/R诱导TNF产生。UTI能明显减轻PMN依赖性肝脏I/R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雌激素对大鼠切除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制作肝切除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假手术组(Sham组),肝切除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肝切除缺血再灌注+雌激素组(I/R+E2组)。分别在缺血再灌注后1、3、6 h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检测血清ALT的水平、肝组织MDA的含量及SOD的活性,并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I/R+E2组在各时相点血清ALT、肝组织MDA和SOD及肝细胞凋亡率的变化幅度明显低于I/R组。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I,/R组肝小叶结构紊乱,肝窦淤血,肝细胞水肿变性,肝细胞片状坏死。Sham组和I/R+E2组上述改变明显减轻。结论:雌激素对肝切除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显著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雌激素减少氧自由基产生、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及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时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方法 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250 ~ 3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3组(n=10):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及依达拉奉组(E组),I/R组和E组采用肝脏缺血60 min进行再灌注的方法制备70%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E组于再灌注前15 min静脉注射依达拉奉3 mg/kg,I/R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于再灌注2h时采集静脉血样,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的活性;然后处死大鼠,取肝组织,测定肝细胞凋亡情况,计算肝细胞凋亡指数;制备肝组织单细胞悬液,测定线粒体膜电位;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学结果.结果 与S组比较,I/R组及E组血清ALT活性、AST活性和肝细胞凋亡指数升高,线粒体膜电位降低(P<0.05或0.01);与I/R组比较,E组血清ALT活性、AST活性和肝细胞凋亡指数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升高(P<0.05).E组肝组织病理学损伤轻于I/R组.结论 依达拉奉可减轻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与升高线粒体膜电位,抑制肝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异丙酚联合白藜芦醇预先给药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108只,体重220 ~ 270 g,6~7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6组(n=18):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溶剂组(TW-80组)、异丙酚组(P组)、白藜芦醇组(R组)和异丙酚+白藜芦醇组(P+R组).采用阻断第一肝门30 min后恢复灌注的方法制备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于缺血前10 min经股静脉给药,P组静脉输注异丙酚10 mg·kg-1·h-1至术毕;R组静脉注射白藜芦醇10 mg/kg;P+R组静脉注射白藜芦醇10 mg/kg后输注异丙酚10 mg·kg1·h-1至术毕;S组和I/R组以等容量生理盐水替代,TW-80组静脉输注等容量TW-80.于再灌注3、6、12h时经上下腔静脉取血样2 ml,测定血清ALT、AST活性,取肝组织,测定SOD、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MDA和一氧化氮(N0)含量,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与S组比较,其余各组血清ALT、AST活性、肝组织MDA、NO含量、MPO活性和iNOS表达水平升高,SOD活性降低(P<0.05).与I/R组比较,P组、R组及P+R组血清ALT、AST活性、肝组织MDA、NO含量、MPO活性和iNOS表达水平降低,SOD活性升高(P<0.05),TW-80组上述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组和R组比较,P+R组肝组织SOD活性升高,其余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P组、R组及P+R组肝组织病理学损伤程度轻于I/R组.结论 异丙酚联合白藜芦醇预先给药可减轻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效果优于两者单独应用;机制与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减少内源性NO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genistein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54只SD大鼠完全随机分成3组。A组为I/R组:70%热缺血60 min及再灌注;B组为I/R
 genistein(GST)预处理组;C组为假手术组。于成模后2,6,12 h取大鼠血清和肝组织,检测血清AST,ALT浓度和肝组织MDA浓度,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casepase-3蛋白的表达,光镜下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变化。
结果:与I/R组相比,genistein预处理血清中AST及ALT浓度明显降低,肝组织病理损伤明显减轻。肝组织casepase-3蛋白表达及MDA浓度显著降低(均P<0.05)。
结论:genistein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热缺血再灌注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清除氧自由基,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8.
山莨菪碱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山莨菪碱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雄性Wistar大鼠制成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生理盐水组和山莨菪碱组,观察肝脏缺血60min再灌注1、3、6、12及24h后血浆和/或肝组织中内皮素-1(ET-1)、透明质酸(HA)、丙氨酸转氨酶(ALT)、丙二醛(MDA)和再灌注1h后肝细胞内游离Ca^2 ([Ca^2 ]i)、ATP含量变化以及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肝脏缺血再灌注后血浆和/或肝细胞中ET-1、HA、ALT、MDA和肝细胞内[Ca^2 ]u含量均显著升高,而肝组织中ATP含量明显降低;肝脏缺血再灌注前应用山莨菪碱2.0mg/kg者,血浆HA和肝细胞内[Ca^2 ]i含量明显降低,肝组织中MDA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肝组织中ATP含量明显升高,同时肝酶的漏出减少,肝组织病理学损害明显减轻。结论 山莨菪碱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血红素加氧酶-1诱导对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在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肝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方法建立小鼠部分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36只清洁级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 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HO-1诱导剂氯化高铁血红素(hemin)预处理组(HM组)。免疫组化半定量分析肝组织HO-1蛋白的表达,检测血清AST和ALT,肝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并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与S组比较,I/R组HO-1蛋白表达显著增强,hemin预处理后,HO-1蛋白表达较I/R组增高(P<0.01)。I/R组AST,ALT活性和MDA的含量显著高于S组,而HM组均显著低于I/R组(P<0.01);I/R组SOD活性下降,而HM组显著高于I/R组(P<0.01)。HM组病理损伤程度明显轻于I/R组。结论 HO-1在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肝组织中表达上调,对肝脏具有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七氟醚预处理对右肝癌切除患者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择期全麻下行右肝癌手术切除患者40例.ASAI或II级,术中经第一肝门阻断.血流阻断时间10~30min.随机分为2组(n=20):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七氟醚预处理组(S组)。两组麻醉维持期间均保持脑电双频谱指数40-50。s组麻醉诱导后吸入1MAC七氟醚(呼气末浓度).30min后洗脱15min。于麻醉诱导前(T0)、缺血再灌注即刻(T1)、1h(T2)、6h(T3)抽血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的含量以及肝脏组织匀浆中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并行肝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与麻醉诱导前比较.两组缺血再灌注即刻.1h、6h血清ALT.AST,LDH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与IR组比较,s组肝脏缺血再灌注后相应各时点血清ALT.AST、LDH含量均降低.肝组织匀浆MDA含量减少,SOD活性增加(P〈0.05);肝组织病理学损伤减轻。结论:七氟醚预处理对右肝癌切除患者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氧自由基生成.减少脂质过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