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脉诊是中医诊病的重要手段。通过切脉,可以瞭解人体气血的盛衰,脏腑的虚实,疾病的性质部位及病情的转归和预后。正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濇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可以认为,脉象是灵敏的生理病理信息。它随四时、年龄、性别不同而有异,还与切诊时的情态、以及活动、饮食等因素有关,故设想昼夜脉象也应有所不同。“先识其常,方知其变”。本文主要分析平人昼夜脉象的变化规律,平人不同年龄组的脉象分布情况,以及中医察脉要素“胃、神、根”在脉图上的反映,并对浮、沉、虚、实脉图的判读方法提出我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黄帝内经》论述了“人之神”与生命及身心健康的关系,对身心发展规律和保健养生方法,都有精辟的论述。这些论述在《素问》与《灵枢》诸篇中均有体现。《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主血脉,血运不畅,则形伤而神不得外明。《素问》的《生气通天论》、《脉要精微论》、《方盛衰论》均论及“神明”,即“神能外明”,提示本质属性主宰着外在征象,精神对形体有着调控作用。《素问·举痛论》提出了“百病生于气”的病因学说。《素问·调经论》也指出:“气血不和,百疾乃变化而生。”唐·王冰进一步指出:“血气者,人之神…  相似文献   

3.
<正> 《内经》论脉,内容丰富,然综其大法,总不外“脉合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脉要精微论》又云:“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可见,“脉合阴阳”,乃是切脉诊病最基本的法则。笔者不揣简陋,试浅析其义。切脉部位合阴阳《内经》所述诊脉部位颇多,但不离乎阴阳归类。例如《素问·三部九候论》谓诊脉有三部九候:“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  相似文献   

4.
人体的血脉经络,流通全身各处,内贯五脏六腑,外濡肌肤腠理,运行气血津液,滋润灌溉全身.<灵枢·决气>:"夫脉者,血之府也".<灵枢·本神>:"心藏脉,脉舍神","视其外应,以察其内藏,则知所病矣",故"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脉要精微论>:"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素问·平人气象论>:"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脉经>:"魂、魄、谷、神,皆见寸口".从以上经典论述可治,脉象已成为反映机体综合信息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5.
张雪亮 《中医杂志》2001,42(11):650-651
孔令诩先生乃北京四大名医孔伯华之孙,他临证强调四诊合参,不可偏颇。只有四诊合参,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求得认证准确,并常以经文为训:“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素问·脉要精微论》)。1 微妙要脉,不可不察掌握寸关尺三部脉的细微区别,有利于提高对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如老中医邢锡波说:“如右关脉独沉,知胃有宿疾;若右关脉沉滑,为食热壅滞;如右关脉现  相似文献   

6.
促结代脉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结代脉辨析200032上海中医药大学I桂祥脉诊是祖国医学诊断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古代文献《周礼》已有“参之以九脏之动”的记载,《素问·脉要精微论》则有“微妙在脉,不可不察”之说。然而由于历代医者对脉象的命名和切脉体会之异,因而描述有异,特别是对促、...  相似文献   

7.
杨天权 《山西中医》1994,10(3):46-48
张镜人教授论脉诊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研究室(200085)杨天权脉诊是祖国医学诊断疾病的一种人方法,早在《周礼》中已有“参(切)之以九脏之动”的记载。《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微妙在脉,不可不察”明·徐春甫《古今医统》更明确提出,“脉为医之关键,...  相似文献   

8.
1.精明之府:指头部。《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头者,精明之府”。《医部全录·头门》注:“诸阳之神气,上会于头,诸髓之精,上聚于脑,故头为精髓神明之府。” 2.元神之府:指脑。《本草纲目》曰;“脑为元神之府。”精神意识,记忆思维,视觉器官,皆发于脑,故称。 3.血之府:指脉管。《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脉者,血之府也。” 4.胸中之府:指背部。《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 5.肾之府:指腰部。《素  相似文献   

9.
脉诊研探     
梁士朋  艾华 《吉林中医药》2009,29(9):744-744
脉诊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历代脉学著作很多,谈脉之医家如繁星洒于医林。早在《内经》中就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如脉诊的方法、脉名及对正常脉象的认识或对病脉、死脉的了解等,都有一定的意义。《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相似文献   

10.
1 整体观念,为内病外治之依据 中医诊疾疗患,十分注重整体观念。认为人不仅与自然界四时阴阳变化息息相关,且人体自身脏腑表里、上下内外亦为一有机的整体,并共同协调人体的生命活动。《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素问·举痛论》亦云:“五脏六腑,固尽有部”。说明五脏六腑虽居于内,然气血荣华的盛衰,必形施于外,即所谓“有诸内必形于诸外。”而“五脏者,所以藏精神气血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灵枢·本藏》),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脉症合参的辨证思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闫妍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9):2291-2292
脉症合参的思想,早在《内经》就已有明确表述。《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又说:"参合而行之,可以为上工。"但将其原则具体运用于临床,则起始于汉代张仲景。脉症是中医临床辨证的主要依据。此处之"症"是指通过四诊收集到的病人的异常感觉和形态改变,即症状和体征。"脉"指脉象。脉象本来也是构成整体症状和体征的一部分,但它是一  相似文献   

12.
<正> [篇题解释] 本篇篇题有两种解释。一指诊脉要点精湛微妙。高士宗说:“脉之大要,至精至微,切脉动静,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参伍以决死生,此脉要之精微也。脉其四时动,知病之所在,知病之所变,知病乍在内、乍在外,亦脉要之精微也。反复详明,而脉要精微,庶可知矣。”一指脉要精微即诊要经终。精微作精衰讲。于鬯《香草窗续校书》说:“微,盖  相似文献   

13.
《黄帝内经》并非脉学专著,但书中有大量篇幅论述脉学的理论与临床实践,收录了十分丰富的脉诊资料,包括脉法、脉名、脉象、主病、诊脉时间、诊脉方法、色脉关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内经》中的脉诊专篇,有《素问·脉要精微论》、《素问·平人气象论》、《素问·玉机真脏论》、《素问·三部九候论》、《灵枢·论疾诊尺》等。由于《内经》非一人一时之作,因而整部著作中有关脉诊的论述缺乏系统性,其内容散见于多个篇论之中。即便是主要论述脉诊的篇论中,也夹杂其他各方面的内容。但是《内经》仍不失为脉学起源与发展过程中最具有指导意义的经…  相似文献   

14.
脉诊为中医在长期的临证实践中逐步总结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诊断方法,是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所撰《濒湖脉学》一书,自明·嘉靖甲子(1564)年间刊行以来,广为流传,颇具影响,时至今日仍不失其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对脉学的发展实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文仅就是书之学术特色,略陈管见。一、猎群书罗百氏由博返约脉象变化为辨证论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客观依据,历代医家极为重视,《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微妙在脉,不可不察。”《阴阳应象大论》亦有“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视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  相似文献   

15.
两手同时诊脉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脉诊是中医独具特色的诊病方法。萌芽于先秦战国,经二千多年来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不断充实、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成为中医辨证论治的必要手段。《素问脉要精微论》告诫“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在序言中强调“平脉辨证”,在正文...  相似文献   

16.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微妙在脉,不可不察。”脉诊作为中医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临床辨治疾病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不少人纵然对二十八脉了然于胸,临证之时也不免发出“心中易了,指下难明”的感慨。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历代医家提出众多脉诊纲领,各成体系,使初学者莫衷一是,而清代周学海提出的“位数形势。微甚兼独”八字脉诊纲领.能统领脉学纲领,将脉象为何物讲得最为真切。  相似文献   

17.
《内经》对疾病预后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审神决死生《灵枢·天年》强调“失神则死,得神则生”,认为观察病人的精神魂魄之存亡可以判断机体脏腑气血盛衰和疾病预后。如《灵枢·本神》说:“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伤,针不可以治之也。”《素问·汤液醪醴论》解释“神不使”时指出:  相似文献   

18.
脉之大小,意味着邪正盛衰,寒热进退。然而大未必吉,小未必凶,昧者一见脉大则认为气血旺盛,失之远矣。《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大则病进”。诚见其脏脉虚损,邪气鸱张,不能阴平阳秘而呈和平之象也。然则“大则病进”谓何?盖脉有太过  相似文献   

19.
“痰饮”病名为张仲景首创,是以病因而命名的,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巴豆“留饮痰澼”《素问·脉要精微论》有“溢饮”之名?督鹭选访魅分赋觥八囊我晕?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  相似文献   

20.
结、代、促、迟脉象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脉诊是祖国医学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古代文献《周礼》已有“参(切)之以九脏之动”的记载。《素问·脉要精微论》也说:“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古今医统》更明确指出:“脉为医之关键,医不察脉则无以别证……医唯明脉,则诚良医。”祖国医学认为“心主血脉”,脉搏是心气与心阳的温运、以及经脉壅遏营气而产生的节律性搏动,所谓“脉乃血脉,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阳中之阴,本平营卫,营者阴血,卫者阳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阴阳之谊,气如橐(竹龠),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