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根据生物型股骨柄设计原理,通过比较全髋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前不同CT平面测量所得股骨前倾角与术后股骨柄前倾角,找到术前测量预估发育性髋关节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患者THA后股骨柄前倾角方法。方法选取2007年9月~2013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行初次THA符合DDH诊断的患者21位(28髋),术前及术后均行CT扫描,术前选取头下平面、小粗隆平面和小粗隆平面上1 cm及2 cm 4个平面的前后皮质角平分线与股骨远端内外侧髁最大时后缘连线的夹角,以及大、小粗隆顶点中间平面后侧皮质切线与小粗隆中心上2 cm平面前侧皮质切线的角平分线与股骨远端内外侧髁最大时内外侧髁后方连线夹角(分别记为股骨前倾角1~5)。术后选取股骨柄假体最长水平层面,测量假体前后对称轴线与股骨远端内外侧髁最大时后缘连线的夹角作为术后股骨柄前倾角。同时测量髋臼杯假体前倾角、股骨假体矢状位矢状倾斜角度。比较术前各个股骨前倾角与术后股骨柄假体前倾角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股骨前倾角1~5分别为17.70°±10.54°、35.59°±7.21°、31.09°±7.98°、24.71°±9.11°、21.94°±10.10°。股骨柄假体前倾角为20.52°±10.90°。术后假体柄前倾角与股骨前倾角1~4之间差值分别为2.82°±6.27°、-15.08°±7.99°、-13.80°±15.68、-4.19°±5.69°、-1.42°±4.07°,髋臼假体前倾角为25.60°±11.65°,术后复合前倾角为46.11°±13.28°,假体矢状倾斜角为1.13°±1.53°。术前股骨前倾角1~4与术后假体前倾角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股骨前倾角5与术后假体前倾角无统计学差异;术前各前倾角与术后假体前倾角相关系数分别为0.829、0.681、0.689、0.853、0.928。结论股骨前倾角5与术后股骨柄前倾角具有高相关性,可作为替代股骨柄前倾角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髋臼及股骨上端畸形致人工髋关节置换(THR)术后脱位的原因,探讨防治对策。方法:本组行全髋置换术172例后发生脱位5例(2.9%),其中后脱位4例,前脱位1例。发生时间最早在术毕搬动时,最迟在术后第20天。脱位原因分析,4例存在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前倾角过小,术中未能调整;1例为股骨上端畸形,假体头臼对合不良。结果:复位后牵引6周1例、髋人字石膏固定6周1例,手术调整前倾角2例、调整股骨假体柄1例,均未发生再脱位。结论:为避免发生脱位,术前CT平扫了解髋臼前倾角和股骨头包容程度,做好特殊假体准备;术中加大加深髋臼以增加臼杯的包容度,并调整股骨头、颈角度来配合对应关系。术中人工髋试活动稳定性良好是减少术后脱位保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采用数字技术进行个体化股骨旋转定位的准确性及可行性。方法 选择上海市东方医院关节外科2012年5月—2013年11月68例膝关节严重退变病例纳入观察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x线检查均符合Kellgren&Lawrence分级法Ⅲ级以上,且合并严重的膝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术前CT扫描下肢采集数据后利用数字化软件Mimicsl4.01在建立的3D立体模型中测量股骨后髁角,在TKA中参照该角度进行个体化截骨,术后再次测量股骨后髁角。选择2010年9月—2012年10月统一采用外旋3°截骨的6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股骨后髁角以及股骨假体旋转不良率。结果 观察组68例采用数字技术的患者术前测得股骨后髁角5.14°±1.59°(1.05°-8.26°),术后0.83°±0.44°(0.03°~2.28°);对照组中62例采用传统技术的患者术前测得股骨后髁角5.47°±1.23°(1.97°-8.41°),术后3.82°±0.41°(0.08°-6.93°)。两组患者术前的股骨后髁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49,P〉0.05),观察组术后股骨后髁角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973,P〈0.01)。观察组股骨假体旋转不良率为10.3%(7/63),对照组为38.7%(24/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20,P〈0.01)。结论 TKA术前应用数字化技术测量股骨后髁角,并根据测量结果进行个体化股骨外旋截骨,可以获得良好的股骨旋转力线。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计算机辅助对股骨头假体植柄通道的模拟研究,为人工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股骨头假体植入方案提供更为科学的评估方法和预测手段。方法:选择无明显髋关节疾病的15具成人尸体标本,对整个骨盆进行连续CT扫描,将CT原始数据导入Mimics 10.1软件,重建出股骨近端三维模型。通过计算股骨头中心和股骨近端中心线,建立股骨颈轴线并确定股骨头假体最佳植柄通道,进行虚拟植入和三维可视化分析。结果:各维度观察股骨头假体植柄通道通过股骨头中心,位于股骨颈的中央。股骨头定位针模拟植入后假体柄干角与术前颈干角相比呈轻度外翻位,侧方偏移和水平偏移度较小,达到预期植柄方位的要求。结论:计算机辅助可以准确建立股骨头假体植柄通道并进行可视化分析,为个体化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提供了科学的评估方法和预测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介绍自编的基于X线片设计定制型股骨柄假体程序系统的设计原理及功能模块。方法 利用图像处理方法提取X线片上一些患者股骨解剖特征点(如小粗隆最高点、股骨头中心及转子间窝等)、2个规划的手术截骨位置点(大粗隆侧截骨边界位置点及截骨线最低点位置点)以及一些设计用关键位置点(如假体远端位置、假体颈干连接段最高点位置等),以此预测患者股骨近端髓腔,并通过输入设计参数值(如颈干角、前倾角、预留的松质骨厚度、假体匹配段截面圆弧半径及假体过渡段高度等)设计出定制型股骨柄假体。并对设计出的定制股骨柄假体进行匹配区域多个截面的二维截面验证和三维的总体验证。结果 根据验证情况,调整设计参数重新生成股骨柄假体模型点云数据,使设计出的股骨柄假体与患者股骨腔相匹配,达到定制型假体设计要求。结论 介绍的程序系统可用于为患者设计定制型股骨柄假体,设计周期较短,成本较低,有利于促进定制型股骨柄假体在临床上的应用,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背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的方法有动力髋螺钉、Gamma钉、股骨近端髓内钉、角钢板、股骨近段锁定钢板等,其中以动力髋螺钉应用最为广泛,但其失败率也逐渐增加。目的:观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应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失败的病例特征。方法:于2004/2007应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失败病例4例,患者为自行跌倒,按Evans分型,Ⅱ型1例,ⅢA型2例,ⅢB型1例。动力髋螺钉置入后6个月~1年出现内固定物移位,股骨头切割,骨折不愈合,髋内翻畸形,髋部疼痛,不能行走。继之采用骨水泥髋臼假体,按45°外展角,10°~15°前倾角置入。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按照Harris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与结论:4例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5~2.0h,术中出血量400~600mL,未出现骨水泥过敏反应。置换后无切口感染,无脱位,无坠积性肺炎,无压疮。经3~12个月随访,未出现假体松动、下沉,髋关节功能满意,摄片人工关节在位,假体匹配良好,Harris评分平均81分。结果提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失败后应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可缩短患者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改善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7.
背景:组配式股骨柄翻修假体在理论上被认为能够克服骨水泥固定型股骨柄假体或生物学固定型非组配式股骨柄假体存在的各类缺点,一些文献也初步证实这类假体能取得更为满意的疗效。 目的:回顾性分析采用锥形沟槽式股骨组配柄假体行全髋股骨侧翻修的效果。 方法:2000-05/2005-08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全髋股骨侧翻修患者19例(21髋)。翻修前诊断均为股骨柄假体合并臼杯假体的无菌性松动。股骨侧骨缺损按Paprosky标准,诊断为Ⅱ型缺损者4髋,Ⅲa型缺损者14髋,Ⅲb缺损者3髋。全部患者的股骨侧翻修均采用利马锥形沟槽式股骨组配柄假体,股骨柄假体为钛合金制造。对翻修效果进行随访观察。 结果与结论:所有假体均获初始稳定,未发生感染、脱位等并发症。随访5~10年,末次随访Harris评分维持在(92.2±3.5)分。X射线片显示翻修柄获广泛骨长入达骨性稳定者20髋(95%),纤维性稳定者1髋(5%)。所有患者的近段骨缺损植骨区均显示广泛性骨修复。翻修柄在正、侧位X射线片上的髓内充填率分别达80%和70%以上者18髋(86%),< 80%和70%者3髋(14%),全组假体平均下沉2.4 mm。至今未见因假体松动或其他原因需行再翻修治疗患者。提示采用锥形沟槽式股骨组配柄假体行全髋股骨侧翻修,必须注重手动扩髓等方法预防骨折,合理的髓内充填和近段组件调整以预防假体下沉和脱位,以及锥形连接处近段的植骨重建等技术关键,才能取得更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成人大骨节病髋关节病变的影像学特点,并与骨关节炎患者进行对比。方法:对四川省壤塘县112例(224髋)确诊为成人大骨节病的患者进行髋关节摄片,观察髋关节髋臼侧、股骨侧有无影像学改变,测量髋关节Sharp角、CE角、髋臼指数、头转子间距离、头颈指数和颈干角,并将测量结果与我院40例(80髋)原发性骨关节炎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24髋中有22髋(9.8%)出现髋部异常改变,主要表现为髋臼软骨下骨硬化或囊变、股骨头形态不规则伴密度异常、颈干角变小。112例患者Sharp角平均37.92°、CE角平均30.26°、髋臼指数平均43.86、头转子间距离平均1.69cm、头颈指数平均1.80、颈干角平均121.8°。与骨关节炎患者相比,大骨节病组患者颈干角较小,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在正常范围内;其余测量指标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成人大骨节病部分患者髋关节在影像学方面具有异常改变,主要表现为髋臼软骨下骨硬化或囊变、股骨头形态不规则伴密度异常、颈干角变小。上述影像学改变与骨关节炎患者相比无明显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临床效果。方法自1984年1月~2006年4月,56例58髋行髋关节翻修术,男22例,女34例,年龄36~73岁,平均63岁。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前诊断为股骨颈骨折28例,股骨头缺血坏死18例,髋关节发育不良骨关节炎9例,强直性脊柱炎1例。初次行股骨头置换术9例,其中骨水泥2例,生物型固定7例。全髋关节置换47例49髋。其中骨水泥30髋,生物型固定19髋。术后早期脱位2例,16髋因髋关节严重疼痛,45例47髋因无菌性松动行全关节翻修术。翻修手术中28髋行髋臼植骨,其中自体碎屑植骨17例18髋。自体碎骨屑加异体大块植骨10例。结果资料完整48例50髋获得随访,最长20年,最短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5年。经随访,患者髋关节基本无疼痛,X线片显示髋臼和股骨柄假体位置满意,无松动和感染征象,髋臼植骨后愈合良好。4例股骨柄假体正位X线片仅1区出现约1mm宽的透亮带,临床检查无松动迹象。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1.3分(10~70分)提高到术后的平均80.4分(55~97分)。结论全髋关节翻修手术的病例经随访,临床达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0.
背景:新一代Tri-Lock BPS型股骨柄假体在原有设计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改进,目前尚少有报道总结其设计特征及手术技巧。 目的:总结Tri-Lock BPS型股骨柄假体的设计特征及其在全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 方法:选择Tri-Lock BPS柄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9例(10髋),其中股骨头坏死8例,创伤性关节炎1例。置换前后的髋关节功能和置换后股骨柄假体的生物学固定分别按Harris标准和Engh标准评定,置换后股骨柄假体的初始固定质量按Healy标准评定,分析透亮线、骨溶解的发生率,分别按Delee和Gruen分区描述髋臼和股骨侧的骨长入,按D’Antonio法测量股骨柄假体的下沉,股区痛则采用目测类比评分10分制评定。 结果与结论:10髋置换后X射线片显示股骨柄假体的初始固定均符合优良标准。凡手术满3个月的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均可恢复至平均92分(85~96分),无主诉存在股区痛,无X射线显示的假体松动征。结果证实,Tri-Lock BPS型假体设计更符合人体解剖特征,髋关节功能恢复快,骨量保留多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牛津第三代单髁假体微创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疗效与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2011年6月采用微创单髁置换术治疗100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的资料,对患者术前、术后膝关节疼痛及关节活动度进行评估(HSS评分法),并测量术后假体力线,分析假体设计、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及手术技术。结果 100例术后平均随访36个月(12~75个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HSS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明显增加,股骨假体力线平均为0.69°内旋±3.18°,0.83°伸直±3.63°,胫骨假体力线平均为0.12°内翻±0.80°,0.39°伸直±1.24°,无假体位置不良、脱位及假体松动等并发症。结论微创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具有很好的疗效,其关键在于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和手术技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疗法(ESWT)结合同种异体骨钉治疗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2003年7月~2007年1月,采用体外冲击波或结合同种异体皮质骨钉植入术治疗54例(84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并随访观察。男41例,女13例;年龄20~61岁,平均30岁。按Ficat分期,Ⅱ期55髋,Ⅲ期29髋。其中40髋(Ⅱ期27髋,Ⅲ期13髋),采用ESWT结合同种异体骨钉治疗,治疗后6、12、24个月复查双髋X线、MRI及髋关节Harris评分(HHS)。44髋(Ⅱ期28髋,Ⅲ期16髋)患者采用单纯ESWT治疗。对两组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24~29个月,平均25.7个月。二者治疗后Harris评分分别为83.71±18.76和57.20±12.82,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妒〈0.01):影像学X光片评估:ESWT结合同种异体骨钉术后随访股骨头塌陷12髋,塌陷率为30%,单纯ESWT治疗随访股骨头塌陷25髋,塌陷率为56.8%。结论体外冲击波疗法结合同种异体骨钉是治疗中期ONFH的方法之一,它不但具有冲击波疗法促进骨愈合作用,而且复合骨钉移植可起到骨传导及骨支撑作用,近期可以减少股骨头塌陷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美多巴综合治疗早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6例(72髋)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予以美多巴口服治疗,同时辅以中药、抗凝药、双磷酸盐等方法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摄双髋前后位X线片及行MRI检查。采用Charnley改良Merle d’Aubigne临床综合评分方法评估疗效。结果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X线片显示股骨头骨密度增高。临床满意率为93.06%(67/72);临床改善率为84.72%(61/72);塌陷率为23.61%(17/72);治疗前后Charnley改良Merle d’Aubigne评分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观察临床疗效表明美多巴辅以中药、抗凝药、双磷酸盐治疗早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是安全有效的,可以有效阻止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采用多层螺旋CT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进行三维立体构筑的技术方法及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使用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64层螺旋CT对31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共36髋进行薄层扫描,利用Inspace软件和NeuroDSA软件进行影像重组和三维立体构筑,并在X、Y和Z轴上旋转,观察股骨头的解剖形态.对I期坏死患者采用单纯经股骨头供血动脉灌注扩张血管及溶栓药物进行介入治疗;对II期及股骨头外形完整的III期患者首先采用介入治疗,然后经环钻剜出坏死骨植入混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自体松质骨.结果:容积重组图像显示早期缺血坏死的股骨头解剖形态基本正常,股骨头表面可见凹凸不平.股骨头坏死区的体积I期(8髋)为(1218.97±449.93)mm3,II期(22髋)为(3671.19±1316.83)mm3,股骨头完整的III期(6髋)为(7874.18±2381.22)mm3.根据HHS评分,疗效优23髋(63.89%),良10髋(27.78%),可3髋(8.33%),差0髋.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组技术能够立体构筑股骨头的解剖形态,并在不同层面上对坏死区的大小进行测量,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单胸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T—AIS)患者和单腰弯AIS(L—AIS)患者的腰椎前凸(LL)在平卧位下的改变,量化评估平卧位对LL的影响,并评估站立位冠状面腰弯是否影响平卧位LL的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手术治疗的女性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T—AIS50例,L—AIS44例。T—AIS患者的平均年龄为(14.95±2.82)岁,术前平均Cobb角为47.19°±10.43°;L—AIS患者的平均年龄(15.22±2.28)岁,术前平均Cobb角为48.12°±9.29°,两组患者的年龄及Cobb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06、P=0.614及t=0.439、P=0.661)。脊柱侧凸患者存在支具治疗史,神经肌源性疾病、内分泌紊乱、骨骼发育不良、神经系统异常、结缔组织病或智力异常均被排除。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摄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及平卧位腰椎侧位X线片。在站立位及平卧位侧位X线片上测量LL。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别分析T—AIS和L—AIS患者站立位和平卧位LL的相关性;分别对T—AIS和L—AIS患者站立位和平卧位LL的差值(△LL)进行一般统计学分析,并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评估两组患者站立位LL、平卧位LL及ALL之间的差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T—AIS患者的站立位LL为50.49°±8.73°,显著大于平卧位状态下的40.79°±9.89°(t=5.199,P〈0.01);L—AIS患者的站立位LL(51.95°±13.49°)和平卧位LL(36.37°±11.82°)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62,P〈0.01)。虽然两组患者问站立位LL的差异(t’=-0.614)和平卧位LL(t=1.974)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是L-AIS患者的ALL(9.70°±9.34°)大于T—AIS患者的ALL(15.58°±1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13,P=0.011)。Pe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T—AIS和L?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 ,PRP)联合高位股骨头颈开窗植骨支撑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的作用效果。 方法 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 将采用改良二次离心法制作的 PRP 用于治疗早期ONFH18 例(27髋)作为PRP 组,采用非PRP治疗的治疗早期ONFH16例(24髋)作为对照组,两组进行疗效比较,术后1、3、6个月行X线片复查,观察病情变化,用髋关节Harris评分及VAS评分进行疗效评价,观察比较两组股骨头修复情况以及坏死进展并加以分析。 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①术后6个月影像学检查显示,PRP组患者股骨头外形良好,均未发生变形及塌陷,自体髂骨整合良好,股骨头密度增加。对照组7例发生塌陷,自体髂骨与股骨头界限明显,整合差。末次随访PRP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②PRP组Harris髋关节评分由术前(67.85 ± 9.72)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88.51 ±6.13)分,对照组Harris髋关节评分由术前(69.85 ± 8.15)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78.42 ± 6.28)分;PRP组疼痛VAS评分由术前(4.5±1.3)分下降至末次随访的(1.6±1.1)分,对照组疼痛VAS评分由术前(4.2±0.8)分下降至末次随访的(2.4±0.9)分。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临床使用PRP后可以减轻患者髋部疼痛,改善关节功能,促进骨长入,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计算机软件测定股骨头坏死的体积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计算机软件测定股骨头坏死体积比的准确性。方法 20个比格犬(40髋)通过液氮冷冻法制成双侧股骨头坏死模型,对股骨头坏死区域体积比通过二种不同的方法来计算:①通过液体测量法测定股骨头体积和坏死股骨头体积,二者相除即为体积比;②将坏死模型的MRI图像以Dicom导入Minics,重建坏死区与股骨头的三维图像,通过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处理后,导入Ansys软件划分单元,计算所有坏死单元的体积与整个股骨头单元体积比。结果计算机软件计算的体积比结果为(26.4±10.2)%,实体测定的体积比为(25.8±10.6)%,通过SPPS11.0分析,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计算机软件能准确评估股骨头坏死区域体积比,是一个可以提倡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ORTHOFIX微型外固定支架闭合矫正先天性近指间(HP)关节屈曲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6月至2011年7月,我院收治先天性PIP关节屈曲畸形6例6指。其中左手环指2例,右手小指4例。6例均为Ⅱ型,PIP关节屈曲挛缩角度为71.5°~92.5°,平均85.7°±1.3°。均使用ORTHOFIX微型外固定支架闭合矫正。根据TAM系统评定方法评价疗效。结果:本组6例6指,经过2.5~4周(平均3周)治疗,屈曲挛缩关节完全伸直,术后4周测量PIP关节角度为160.2°~179.5°,平均176.7°±0.8°,平均矫正91.0°±1.3°。术后1月根据TAM系统评定方法评定疗效,优5例,良1例。患者均获随访0.5~2a,仅1例患者术后1a手指PIP关节角度只达160°,有部分关节活动度丢失,其余5例患者患指PIP关节角度可自主伸展至180。。结论:ORTHO~X微型外固定支架闭合矫正先天性PIP关节屈曲畸形,术式简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基于中国南方人群股骨外翻角(femoral valgus angle,FVA)和股骨弯曲角(femoral bending angel,FBA)的定量分析,探究下肢旋转体位改变对不同形态股骨的FVA测量值的影响,提高膝关节置换手术的安全性。 方法 收集我院75位(113侧)无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下肢全长CTA扫描数据。通过三维重建和定位,测量FBA和FVA。根据FBA分为4组:严重内翻畸形组:FBA>4°;轻度内翻畸形组:1°<FBA≤4°;无畸形组:-1°≤FBA<1°;外翻畸形组:FBA≤-1°,对比各组的FVA,确定FBA与FVA之间的相关性。应用三维模拟技术,以股骨后髁连线与X轴平行时作为股骨中立位,每10°为一个档位,调节股骨轴向旋转角度从内旋20°至外旋40°,记录FBA与FVA测量值,并作相关统计分析。 结果 总体FVA平均值为(5.3±1.4)°,4组FVA分别为(7.2±1.1)°,(3.4±0.8)°,(5.6±0.87)°及(4.7±1.0)°,各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FBA与FVA存在显著相关性(R2=0.6,P<0.001)。下肢从内旋20°至外旋40°,各组的FVA呈增大趋势,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股骨干形态存在内翻或外翻畸形时,直接影响股骨外翻角的大小。股骨外翻角的测量需综合考虑股骨干形态及下肢旋转体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