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古代中国是个多疫病的国家,我国劳动人民与疫病进行了顽强的抗争。本文从疫病病名沿革、疫病病因、疫病学派、疫病防治经验等4个方面对中医疫病学进行研究,概述疫病学的发展过程,研究疫病学的学术特点和疫病病因,并通过概括历史上有代表性的大疫的治疗特点,领悟古代医家治疫思想和方法对现代防治传染病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古代中国是个多疫病的国家,我国劳动人民与疫病进行了顽强的抗争.本文从疫病病名沿革、疫病病因、疫病学派、疫病防治经验等四个方面对中医疫病学进行研究,概述疫病学的发展过程,研究疫病学的学术特点和疫病病因,并通过概括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瘟疫的治疗特点,领悟古代医家治疫思想和方法,以期对现代防治传染病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中医疫病学之研究(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乃光 《北京中医》2006,25(1):51-52
古代中国是个多疫病的国家,我国劳动人民与疫病进行了顽强的抗争。本文从疫病病名沿革、疫病病因、疫病学派、疫病防治经验等四个方面对中医疫病学进行研究,概述疫病学的发展过程,研究疫病学的学术特点和疫病病因,并通过概括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瘟疫的治疗特点,领悟古代医家治疫思想和方法,以期对现代防治传染病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4.
刘宁  李文刚 《北京中医药》2005,24(6):370-372
祖国医学理论中没有"传染病"一词,但很早以前就有对疫病的记载.中医认为温疫属于疫病的范畴.许多文献中都对温疫的病因、病机、发病、证候、传变、治疗、预后等内容进行了阐述.它们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仅就温疫学说的形成、发展及各个时期的学术特点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5.
文本从温疫病源学、病机学、辨证学及防治学等四个方面对温疫学学术体系进行了详尽探讨。对于建立现代温疫病学颇有助益,对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温疫论》是一部对温疫病诊治理论较完整的著作.通过从《温疫论》原文研究疫病的病因,病位,病机,治法.吴又可认为治疗疫病强调逐邪为第一要务,又以下法为主.文章以疫病的发病初期、发展、传变,复发不同阶段来研究吴又可的祛邪法治疗疫病理论.进一步完善中医治疗疫病的学术思想,也能更好的继承和发展祖国医学的遗产,同时对当前临床防治...  相似文献   

7.
从疫病的病因、传染方式和传变途径上认识疫病;从治未病、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上阐述了我国古代防治疫病的思想.认为我国古代防治疫病的思想丰富,理论和方法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8.
五运六气治疫遣方用药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五运六气理论提出对时令性疫病的独特认识并积累一定临证经验,其治疫的遣方用药原则是因时随病、按症施治、灵活化裁。可按不同年份的五运、六气特点制定系列方剂,按四时非时之气或时气自病而遣方。或按五运、六气特点调配相应的治疫成药,如按不同年份岁运而确定君药,依四时之气化裁疫病通治方等。深入探讨五运六气防治疫病的指导原则与遣方规律是提高中医疫病防治能力的有力保障之一。  相似文献   

9.
宋乃光 《北京中医药》2006,25(3):178-180
4 古代疫病防治举要 古代中国是个大疫不断的国家.自《史记》记载的公元前243年秦始皇嬴政4年"天下疫"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止,共有大疫500余次.中医学在历次抗疫中锻炼了自己,并得到了自身的发展,涌现出无数优秀的医学家,为我国和世界抗疫史写下光辉篇章.中医学治疫的思想和成就,是每一位中医工作者都应当了解和学习的.  相似文献   

10.
刘宁  李文刚 《北京中医》2005,24(6):370-372
祖国医学理论中没有“传染病”一词,但很早以前就有对疫病的记载。中医认为温疫属于疫病的范畴。许多文献中都对温疫的病因、病机、发病、证候、传变、治疗、预后等内容进行了阐述。它们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仅就温疫学说的形成、发展及各个时期的学术特点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1.
洪小平 《天津中医药》2011,28(3):232-233
以《内经》、《景岳全书》、《温病条辨》等中医古代经典中关于"虚证水肿"的论述为理论基础,结合临床治疗经验,对功能性水肿的病因病机进行阐述,提出功能性水肿的治疗重在调补气血的学术观点;总结功能性水肿的诊断思路及用药心得。  相似文献   

1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感受新型冠状病毒所致,属于中医学“疫病”的范畴,其病因为吴又可提出的“异气”,与六淫不同,具有生物学属性;侵袭人体主要造成气阴损伤,气化失常,湿饮停聚;治疗当以“逐邪为第一要义”,恢复机体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3.
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是临床最为常见的胃脘痛发生原因。王灿晖教授作为当代著名温病学家和中医内科学家,根据胃脘痛的基本病机,遵循"异病同治"的原则,采用"理气和胃"法,取得显著疗效。笔者选取两则典型案例,将王灿晖教授运用理气和胃法治疗胃脘疼痛的经验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宋代对疫病病因、病机的新认识、新观点。方法:运用医史学方法结合理论分析的方法。结果:宋代医家普遍认识到疫病发病与地理、气候和人之禀赋有关,而病因则主要有寒邪、异气、温气这三种,风、暑、湿、毒等病因也得到了一定阐述。医家们对病机认识较前代大为丰富,除传统的寒极生热和继承自晋唐而有所发挥的温毒为病说外,还提出了邪伏少阴、伏阳之说、伏寒遇时邪为变、气运郁发而为天行等新观点。结论:宋代医家对疫病发病的地理特征有了较多关注,对疫病病因、病机的认识较前代有所丰富,辨析更加清楚,并在疫病理论及临床方面有继承和创新,为后世疫病学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温病类中医古籍为研究对象,参考本体论的研究方法,对温病古籍知识进行多维度描述,对温病古籍中词和术语的提取,通过语义属性关联形成温病古籍知识体系,描述温病古籍所蕴含的知识及内在联系,并基于此构建温病古籍知识检索系统,实现温病古籍知识的可视化深度检索与利用。  相似文献   

16.
运用中医药超分子“气析”理论,结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COVID-19)的特点,回顾性分析中医治疗疫病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源流、特点,提出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科学问题,阐明其解决对策。中医疫病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史实际上就是对戾气致病的生物超分子化学的科学认识史,由“非时之气”到戾气的病因探求,由六经辨证论治发展到卫气营血、三焦辨证论治,逐渐接近现代传染病学和免疫学理论体系,均具有中医药超分子“气析”理论的印迹。将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戾气),人体与中药置于自然界生物演化的历程中,三者都是自然界中处于特定进化阶段的生物超分子体,均受到逐级生物超分子的“分子社会”按“印迹模板”管控;彼此进化、突变、适应、制约的规律一直未变。通过对隐藏在中医药疫病防治理法方药的超分子作用规律进行分析,探讨其现代化关键科学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既可阐明中医药疫病防治的科学原理,研制出组分中药,加速疫情控制,还可带动中医药经络脏腑与证候物质基础、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等原创性关键前沿科学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7.
李星 《中医药学刊》2010,(5):1076-1078
五运六气理论的临床研究,主要包括疫病及杂病两个方面。其中以疫病的研究为主,除了大量对SARS的回顾性研究外,也有对其他传染性疾病的回顾及预测方面的研究。杂病方面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探讨,一是根据发病时间的规律探讨其与发病的关系,二是对患者出生及胎孕期的运气气化特点分析,探讨其对患者生理病理体质及发病证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中医药防控疫病科研工作的现状分析,从立足体系、科学防疫,发挥优势、突出三重,政府统筹、发挥效能三方面提出了一些关于防控疫病科研的个人建议,强调中医药防控疫病科研的关键是人,以人为本,以科学的方法开展中医药防控疫病的科研工作,突显中医药学术的主体性作用,同时也不要忽视政府的统筹功能。  相似文献   

19.
引用典籍、回顾临床研究与名医用药经验,阐述了枳壳的药性及其在不同处方中的作用。通过分析骨伤科疾患的常见病机,联系枳壳的药性与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指出枳壳的治疗作用与其强大的理气效果相关,提出枳壳抗炎与免疫调节作用是其治疗椎间盘退变类疾病的主要机制。同时总结了枳壳在骨伤科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20.
肺系疾病多见痰证,痰者由体内津液代谢紊乱所致,乃人体气化失常的产物.肺之病变以肺之气为中心,而气与痰又有内在联系.但肺病的治疗不能不治痰,也不能专治痰或专治气,应抓住痰这个主症,即肺病者,宜从痰论治,而痰者,宜从气而治;其次,治痰先治气,治气即调气,从气调肺,亦是遵循肺乃气脏的本意,将肺病与气、痰结合起来,以更好地辨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