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造影与血管内超声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IVUS)对心绞痛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进行临床对比分析。方法:对125名有典型心绞痛的患者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检测,按心绞痛性质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组),比较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斑块形态和性质的差异。结果: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病变血管及狭窄程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但是血管内超声显示,UA组病变以脂质斑块多见,SA组病变则以纤维斑块和钙化斑块多见,UA组病变自发性内膜撕裂和血栓形成的比例明显高于SA组。结论:IVUS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特点的诊断明显优于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反应蛋白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颜景信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9):137-138
目的探讨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C一反应蛋白(CRP)、血清肌钙蛋白(Tn—T)、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程度及升高程度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病变支数的关系。方法测定115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CRP、Tn—T、CK—MB,冠状动脉造影了解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病变支数,并与110例非冠心病患者作对比研究。结果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一反应蛋白越高,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越重、病变支数越多,非冠心病患者未见升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n—T、CK—M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反应蛋白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独立危险因子,并与病变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水平与青年冠心病(CHD)冠状动脉病变不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将68例确诊的青年CHD组患者分为三个亚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26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13例。青年对照组21例。测定其血清MMP-2水平,分析血清MMP-2水平与青年冠状动脉病变不稳定性的相关性。结果AMI组、UAP组MMP-2明显高于SAP组及对照组(P〈0.05)。结论MMP-2对预测青年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的不稳定性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总结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冠状动脉造影的病变特征,以决定治疗方案。方法对62例UAP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加以分析,包括病变血管狭窄程度、病变特征。结果UAP大部分为三支及双支病变,且同一血管有多处病变,狭窄程度严重,有一部分为慢性闭塞病变且有侧支循环形成。结论UAP患者绝大部分为多支病变,且狭窄程度严重,指导早期血运重建,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的一种,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SA)和急性心肌梗塞(AMI)之间的一种状态。UA的病变复杂,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且预后具有多方向性,既可演变为SA,也可恶化为AMI或缺血性摔死。近年来,对UA的发生机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UA的诊断和治疗也取得了较大进展。IUA的发生机制UA临床病情的不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其冠脉局部病变本身的不稳定性。一般认为,各种因素引起粥样斑块的纤维帽出现溃疡或破裂,胶原纤维或脂质核暴露,引起血小板及凝血系统激活等一系列瀑布似反应,造成冠脉内血栓…  相似文献   

6.
康玉民  刘绍妍 《海南医学》2002,13(11):89-89
目的:分析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选择1999年1月至2002年9月间临床确诊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68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男性46例,女性22例,年龄38-72岁,平均60.5岁)。其中初发劳累型12例,恶化劳累型21例,自发型8例,心肌梗塞后心绞痛27例。合并高血压病41例,糖尿病23例,高脂血症32例。冠状动脉造影均采用Judkins法,多体位投照,用数字减影记录资料。冠状动脉造影狭窄程度分5级:I组≤25%,Ⅱ级26%-50%,Ⅲ级51%-75%,Ⅳ级76%-99%,Ⅴ级完全闭塞。病变部位分为LM、LAD、LCX、RCA。结果:初发劳累型心绞痛多为1支病变(9/12),该型心绞痛的侧支循环多不丰富,恶性劳累型和心肌梗塞后心绞痛多为2、3支病变(17/21、23/27),且以B、C型病变为多,9例为完全闭塞病变,单纯自发型心绞痛亦1支病变为主(6/8),且冠状动脉病变较轻,I、Ⅱ级病变者占62.5%(5/8)。血管狭窄多表现为近端、偏心、多处。狭窄部位以LAD最多见,占80.9%(55/68),其中Ⅲ级以上病变占85.5%(47/55),其次为LCX,占57.4%(39/68),Ⅲ级以上病变占82.1%(32/39),RCA占51.5%(35/68),Ⅲ级以上病变占82.9%(29/35),LM病变占5.9%(4/68)。结论:UAP为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AMI之间的一种不稳定的心肌缺血综合症,常有较严重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血管狭窄程度>50%。不同临床类型UAP的冠状动脉病变有其自身特点,初发劳累型及自发型心绞痛以单支病变为多,恶化劳累型及梗塞后心绞痛以多支病变为多,根据其特点临床可采取药物、PTCA+支架或CABG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稳定型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造影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1年3月该院收治的106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心绞痛类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n=51)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n=55)。两组患者均行超声造影检查,比较两组斑块分布情况、冠状动脉超声造影病变特征及斑块内新生微血管等级评分和斑块Crouse积分。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斑块总数177,稳定型心绞痛组斑块总数169;两组混合斑个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软斑发生率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硬斑发生率低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弥漫不规则病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向心性病变占比低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偏心性病变占比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斑块内新生微血管等级评分、斑块Crouse积分均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检查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检测软斑发生率、斑块内新生微血管等级评分和斑块...  相似文献   

8.
周新民 《右江医学》1997,25(3):126-127
小剂量硝酸甘油静滴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附16例临床观察)广西田阳县人民医院(533600)周新民心绞痛为冠状动脉综合征之一,临床上初发性心绞痛、恶化型心绞痛及自发性心绞痛统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塞之间,病变复杂,进展快,临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omocysteine,HCY)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稳定性及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6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0例.2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作为对照组.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双支以及三支病变组,并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部位进行记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夹心法测定血浆HCY水平.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HCY水平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1),两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三支病变组HCY水平高于双支病变组,无显著性差异,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P<0.01);双支病变组高于单支病变组,无显著性差异;三组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HCY与冠状动脉狭窄积分正相关(r=0.517,P<0.01).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表明HCY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及病变狭窄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HCY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稳定性和狭窄程度独立相关,高HCY引起冠状动脉病变不稳定和病变程度加重.HCY可作为判定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稳定性和狭窄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不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的治疗对策十问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胡大一 《中国医刊》1999,34(7):15-17
1什么是不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不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unstablecoronaryarterydisease;UCAD)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Q波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包括:①新近发生的严重心绞痛。即近1个月内,在日常轻微活动,甚至静息状况下发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冠心病患者中的表达.方法对327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并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的含量,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狭窄情况分为冠状动脉正常组39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91例,单支病变组95例,多支病变组102例,其中后两组患者诊断为冠心病.在冠心病组又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5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65例,急性心肌梗死组79例.结果血清hs-CRP水平在单支病变组与多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与粥样硬化组、稳定型心绞痛组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急性心肌梗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与粥样硬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临床表现与冠脉血管病变的关系,判断其预后,方法:4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行冠脉造影,结果:单支血管病变最多见(39.77%),单纯左主干病变少见(8.89%),无明显狭窄病人中,女性多见,平均年龄偏轻,初发劳力型心绞痛大部分为严重的单支血管病变(66.67%),静息型心绞痛三支血管病变和左主干病变占50%,恶化劳力型心绞痛介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妊娠相关蛋白-A(PAPP-A)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关系。方法:42例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1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15例,均行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16例CAG结果正常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其PAPP-A水平,比较不同冠脉病变程度者血清值,分析与冠状动脉病狭窄程度、病变支数的关系。结果:AMI和UAP组中PAPP-A明显高于SAP和对照组(P〈0.01),但AMI组与UAP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PP-A在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PP-A参与了AMI及SAP时动脉硬化粥样斑块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作为预测斑块稳定性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手术及相关问题 (1)手术适应症:①有心绞痛,特别是不稳定性心绞痛,及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②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失败,或溶栓治疗失败、或前述过程中发生意外者、出现急症情况。③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成功后,症状反复,出现在狭窄。④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主要分支狭窄超过50%以上,特别是左主干病变、多支病变者。⑤行其他心脏手术时,术前未做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术中发现冠状动脉分支有明显硬结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3年6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东莞市石龙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55例为实验组,选择同期无冠状动脉狭窄患者30例为对照组。使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34及CD133双阳性细胞EPCs的数量,并且检测每位患者hs—CRP水平。于住院后次日行冠状动脉造影,使用Gensini评分系统定量分析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统计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外周血EPCs数量及hs—CRP的相关性。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EPCs分别为(30.95±5.50)、(58.66±4.45)个/10万.而实验组与对照组hs—CRP分别为(40.25±9.80)、(3.45±1.68)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内EPCs数量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Gensini评分的增加亦随之升高(P〈0.05)。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的程度与EPCs数量呈正相关(r=0.593,P〈0.01),而hs—CRP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无明显相关性(r=0.114,P〉0.05)。结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减少,而hs—CRP则明显增加,但随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外周血EPCs数量增多,hs—CRP则没有明显改变,EPCs可以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而hs—CRP反映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活动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国人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活性与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AD)的严重程度相关性。方法 对176例疑似有CAD的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观察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的支数,分为对照组(病变支数为0)、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病变支数为2支及以上);根据临床表现、心电图结果、心肌标志物和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患者分为对照组(排除CAD)、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组,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各组之间LP-PLA2水平的不同。结果 LP-PLA2的活性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而增加;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LP-PLA2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结论 血浆LP-PLA2水平与冠状动脉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王光 《中原医刊》2009,(19):61-62
目的分析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33例65岁以上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对其易患因素血压、血脂、血糖等进行分析,并通过冠状动脉造影了解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同时根据临床表现对其进行危险度分层。结果33例患者有22例(66.7%)合并高血压,以收缩压升高为主,28例(84.8%)合并高血脂,主要表现为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13例合并高血糖。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病变58支,严重狭窄病变32支(55.2%),单支、双支及三支病变各为14、10、8例。危险分层显示,低危组冠状动脉病变以单支、双支病变及较轻病变居多,而高、中危组则以三支病变及严重病变为主,三组间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及高血糖相似。结论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有利于指导该类患者对本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扫描、纤维蛋白原(Fg)和脑钠肽(BNP)检测在诊断不同类型心绞痛方面的准确性及联合采取这些方法诊断心绞痛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2年5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85例心绞痛患者分为稳定性心绞痛(SA)组(45例)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组(40例),分别对其进行128层螺旋CT扫描和血Fg、BNP检测,并比较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的斑块性质、发生病变的血管支数、血管管腔狭窄程度间Fg、BNP水平的差异。结果:(1)SA组患者发生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的类型以钙化斑块为主,UA组患者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的类型以混合型、脂质型斑块为主。(2)UA组患者的Fg、BNP指标均高于SA组患者(P<0.01)。(3)患者Fg指标的升高与血管内存在脂质斑块、多支血管发生病变有关(P<0.05)。(4)本研究中患者BNP指标的升高与粥样硬化斑块的类型无关,但与发生粥样硬化斑块的血管支数及发病血管的狭窄程度有关(P<0.01)。结论:联合采用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及血生化指标检测可为早期筛查冠状动脉病变及判定不同类型心绞痛的临床危险分层提供多项影像学及血液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清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VE-cadherin)与冠心病病情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的冠心病患者61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UAP)22例;稳定型心绞痛病人(SAP)19例;另设经CAC排除冠心痛患者19例作为正常对照组。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血清VE-cadherin浓度,对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损害程度行Gensini评分,并与VE-cadherin水平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AMI组、UAP组与SAP组中血清VE-cadherin水平均比正常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UAP组与SAP组之间血清VE-cadheri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可溶性VE-cadherin水平与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43,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中血清VE-cadhefin浓度与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相关,而与冠状动脉斑块的稳定性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心绞痛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对早期并发症及术后再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68例心绞痛的患者(20例稳定型心绞痛,4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入院时测定血浆hs—CRP水平,然后行单支血管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随访1年,观察早期并发症及晚期再狭窄发生率,对其进行分析。结果68例患者中,血浆hs-CRP升高者52人(76%),早期并发症均发生在高hs-CRP水平者。再狭窄发生率为24%,其中血浆hs-CRP正常者4例,占22%;血浆hs—CRP升高者13例,占76%(P〈0.01)。结论 血浆hs-CRP水平作为炎症标志物反映冠状动脉炎症情况,对PTCA早期并发症及术后再狭窄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