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陈健  郑直  张区 《临床眼科杂志》2007,15(5):414-416
目的研究两种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的角膜地形图的变化特点及手术性散光的差异。方法分别行5.5 mm(A组)和3.5 mm(B组)的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28只眼和22只眼,术前、术后用角膜地形图仪进行角膜形态的分析。结果术后1周B组裸眼视力高于A组,两组裸眼视力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X~2=4.37,P<0.05);两组术后1个月和3个月裸眼视力分布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X~2=2.18,0.15,P>0.05)。术后3个月A组圆形6只眼(21.43%),蝴蝶结形20只眼(71.43%),不规则形2只眼(7.14%);B组圆形8只眼(36.36%),蝴蝶结形14只眼(63.64%),纵向10只眼。两组患者术后1周的角膜散光较术前有显著差异,B组术后1个月无显著差异,A组术后3个月无显著差异。术后1周A组的SRI明显高于B组,SAI则无显著差异。两组术后1周SRI、SAI均高于术前,至术后3个月则与术前无显著差异。结论3.5 mm反眉状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术眼早期的视力和角膜地形图明显优于5.5 mm切口手术术眼,提示3.5mm切口手术具有术后视力恢复快且稳定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不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的角膜地形图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不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地形图的变化特点。方法:分别行3.5mm透明角膜切口和6.0mm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24眼和20眼,用角膜地形图仪对术前术后的角膜形态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wk的角膜散光较术前均有显著差异,角膜组于术后1mo起无显著差异,巩膜组于术后3mo时方无显著差异。术后1mo巩膜组的角膜散光明显大于角膜组。术后1wk巩膜组的SRI明显高于角膜组,SAI则无明显差异。两组术后1wkSAI、SRI均高于术前,至术后3mo则与术前无明显差异。结论:透明角膜切口组术后角膜形态改变较小,恢复快。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巩膜隧道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早期对角膜形态及屈光的影响。方法白内障患者48例(50只眼),行上方巩膜隧道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观察术前、术后1周、术后2月的角膜地形图形态的变化特点。结果术后1周、术后2个月角膜表面规则指数(sur- face regularity index,SRI)及散光与术前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角膜表面不对称指数(surface asymmetry in- dex,SAI)术后1周与术前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至术后2个月与术前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但其均值比术前下降。结论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引起的角膜地形图变化小、散光小,早期即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不同大小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后角膜屈光变化的差异.方法 选取160例(160只眼)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患者.随机分成A组(2.2mm透明角膜切口)78例(78只眼),B组(3.0mm透明角膜切口)82例(82只眼),在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行角膜地形图检查,比较角膜散光度的变化.结果 术后1周,A组的散光度高于B组(P<0.05);术后1个月,A组的散光度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散光度仍高于B组;术后3个月,A组与B组比较,两组的散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较硬核的白内障双手3.0mm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手术比2.2mm透明角膜切口术后早期角膜屈光改变更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小切口无缝线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屈光状态,评价手术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 老年性白内障患者48例(67眼),行上方3.0 mm巩膜隧道式无缝线切口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手术前后的裸眼视力、矫正视力、角膜地形图.结果 术后裸眼视力有所提高,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提高显著,角膜地形图中180°径线和90°径线角膜屈光力、角膜散光度等在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散光轴位有所改变,逆规性散光较术前增加,循规性散光减少.结论 上方3.0 mm无缝线巩膜隧道式切口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角膜散光影响较小,术后第1天视力即可达到稳定状态.通过对患者手术前后的角膜地形图进行对照分析,可以评价白内障手术对角膜屈光度的影响(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8,8:374-376)  相似文献   

6.
刘芳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6):1013-1015
目的:探讨小切口手法碎核术不同切口类型对白内障患者角膜地形图的影响,为其临床治疗方案优选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白内障患者71例94眼,随机分为A组和B组,分别以直线形和反眉弓形切口进行手术,将A组和B组进一步随机分为三组,控制切口至角膜缘距离分别为1.5 mm,2.0mm,2.5mm;对比各组手术前后的视力水平和角膜地形图指标ACP,CYL,SAI和SRI.结果:切口形态和切口至角膜缘距离对患者的术后视力和角膜地形图均有影响(P<0.05),各检测时间术后视力和角膜地形图不全等(P<0.05),且时间和组别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各组患者术后1wk的视力优于术前,术后3mo优于术后1wk,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术后1wk的ACP,CYL,SAI和SRI水平高于术前(P<0.05),术后3 mo时逐渐降低,与术前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各组视力和角膜地形图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wk,2.0mm B组和2.5mm B组的视力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且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0mm B组和2.5mm B组的ACP,CYL,SAI和SRI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各组,且2.5mmB组低于2.0mm B组(P<0.05).术后3mo,各组视力、SAI及SRI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2.0mm B组和2.5mm B组患者的ACP和CYL依然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且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小切口手法碎核术采用反眉弓形切口,并适当拉长切口至角膜缘的距离,可降低对白内障患者角膜地形图的影响,控制术后散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88例(90眼)青光眼术后白内障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45眼)和对照组45例(45眼),治疗组采用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照组常规采用白内障囊外摘出术.随访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及角膜散光度.结果 治疗组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裸眼视力>0.5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在术后3个月平均角膜散光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抗青光眼术后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有利于减少术后角膜散光,获得更好的裸眼视力.  相似文献   

8.
不同位置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对角膜表面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颞侧和上方3.2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角膜表面形态的不同影响.方法 收集老年性白内障患者44例54眼,将患者随机分为颞侧透明角膜切口组(A组)和上方透明角膜切口组(B组).检查术前、术后1 d、1周、1个月和3个月视力、手术源性散光(surgically induced astigmatism,SIA)和角膜地形图.结果 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A组SIA分别为(0.70±0.34)D、(0.64±0.29)D、(0.60±0.27)D、(0.55±0.26)D,B组分别为(1.18±0.48)D、(1.05±0.42)D、(0.88±0.38)D、(0.77±0.35)D.术后1 d,A组SIA较B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的推移,2组SIA逐渐有减小趋势,但A组SIA仍小于B组,术后3个月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2组角膜表面非对称性指数(surface asymmetry index,SAI)、角膜表面规则指数(surface regularity index,SRI)均较术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的SAI、SRI较B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A组SAI、SRI同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SAI、SRI仍比术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2组SAI、SRI同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之间各相应时间点SAI、SRI的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颞侧透明角膜切口操作方便,术后SIA、SAI、SRI均小于上方透明角膜切口,对角膜表面形态的影响小,术后早期视力恢复好.是较理想的手术切口方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双手法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疗效.方法 将40例(40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20眼),分别行双手法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及常规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两组术中有效超声乳化时间、术后视力和角膜屈光状态变化等至3个月到6个月.结果 双手法组术中有效超声乳化时间(EPT)为0.9~22.1s,平均5.91±4.70s.术后1周平均散光度数为0.65±0.24D,术后1个月为0.67±0.22D,术后1个月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为2590.6±243个/mm2.常规组术中有效超声乳化时间为1.2~23s,平均7.1±2.30s.术后1周平均散光度为2.05±0.54D,术后1个月为1.45±0.75D.术后1个月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为2623±287个/mm2.两组患者术后手术性散光1天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周对比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时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矫正视力1周,1个月,3个月两组均有明显提高,比较视力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可安全、有效地通过<1.9mm的切口摘除白内障并植入人工晶体,术后早期视功能恢复优于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3.2 mm和5.5 mm透明角膜不缝合自闭式切口白内障手术术后散光情况,并对其手术效果进行对比.方法老年性白内障60例(63眼),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3.2 mm和5.5 mm透明角膜切口.除切口大小、人工晶状体类型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方法不同外,其余手术方法均相同.术前及术后定期观察视力、角膜散光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情况,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3.2 mm切口组术后散光明显小于5.5 mm切口组(P<0.05)且术后视力优于5.5 mm组(P<0.05),两组间比较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两组间统计学差异进行性减小.两组角膜内皮细胞丧失程度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3.2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术后视力恢复快,手术源性散光小,手术效果优于5.5mm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将90例(124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1.8mm微切口组(Ⅰ组)和3.2mm常规切口组(Ⅱ组)。于术前、术后1周、1月、3月随访远视力及角膜散光情况。结果术后1周裸眼视力Ⅰ组比Ⅱ组视力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及3月裸眼视力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平均散光值Ⅰ组、Ⅱ组统计无显著差异(P>0.05);Ⅰ组与Ⅱ组平均散光值在术后1周和1月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3月时统计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引起的术源性散光小,能在术后及早的达到最佳视觉效果,更好的满足患者改善视觉质量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IOL Master引导下个性化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散光和视力的变化.方法 选择行3.0mm透明角膜最大屈光轴切口方向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术共50只眼,随机分成IOL Master引导下(A组)和自动验光仪及A超引导下(B组)两组,每组25只眼.检测术前、术后1d、1周、1月、3月角膜散光和视力变化.结果 A组术前、术后1d、1周、1月、3月角膜散光度分别为(1.01±0.10)D、(1.33±0.13)D、(1.15±0.14)D、(0.90±0.13)D及(0.89±0.12)D;B组为(0.95±0.13)D、(1.25±0.15)D、(1.07±0.13)D、(0.87±0.12)D及(0.82±0.11)D.术后1d及3月与术前比散光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术后1d及3月散光度变化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术后1d、1周、1月及3月顺规性散光百分率较术前均有所增多,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术后1月和3月裸眼视力>0.8者分别为8只眼和10只眼、2只眼和3只眼,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OL Master引导下角膜个性化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有助于患者减少术后角膜散光及视力恢复,且方便可行性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8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角膜内皮损伤及术后视力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07/2015-07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患者120例145眼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0例73眼和对照组60例72眼,观察组采用1.8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照组采用传统3.2mm同轴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切口部位角膜厚度、切口宽度、切口长度、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手术源性散光、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手术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术后1wk,观察组UCVA、BCVA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04、7.109,P<0.05);术后1wk、1mo时,观察组切口宽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3、225.2,P<0.05),切口长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26、5.009,P<0.05);术后1wk,观察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17,P<0.05);观察组手术源性散光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43、22.16,P<0.01);两组患者并发症(8.22% vs 11.11%)比较无统计学意义(x2=0.348,P>0.05).结论:1.8mm 微切口超声乳化技术有助于促进白内障患者视力恢复,可能与减轻角膜损伤、增强角膜闭合状态及降低术后术源性散光有关.  相似文献   

14.
马颖  邵彦 《眼科新进展》2017,(7):643-646
目的 比较1.8 mm小切口超声乳化劈核与常规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治疗白内障术后早期恢复中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特点.方法 根据不同术式将53例白内障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行1.8 Fim小切口超声乳化劈核治疗,对照组则采取常规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分别于术前1d,术后ld、1周、4周测定并记录两组患者视力、散光程度、角膜内皮细胞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有效超声时间、平均超声能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均为P <0.05);与术前ld比较,两组术后l周、4周,视力、散光程度、角膜内皮细胞面积(corneal endothelial cell area,ECA)、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均显著上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orneal endothelial cell density,CD)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观察组术后ld、l周、4周,视力、ECD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散光程度、ECA、CV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观察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为P <0.05).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后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多遭受不同程度的损伤,但相比传统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1.8 mm小切口超声乳化劈核治疗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明显减轻,且能明显缩短超声时间,减少超声能量,减轻患者术后散光程度,进而显著提高其术后视力,减少术后角膜水肿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透明角膜切口位置对角膜前表面波前像差和散光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07年8月至2008年1月期间因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患者46例(62眼),根据透明角膜切口位置的选择分为两组:在最大角膜屈光度子午线方位做透明角膜切口的为试验组,24例(32眼);不论散光轴向在哪个方位均做上方11点方位透明角膜切口的为对照组,22例(30眼).在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行医学验光及角膜地形图检查,对视力、散光、像差等数据行重复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在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3个时间点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l周、1个月和3个月角膜散光量明显小于术前(P<0.05).试验组术后1周5.0 mm及6.0 mm角膜分析直径的前表面球差与术前相比明显变小(P<0.05);术后1个月,4.0 mm、5.0 mm及6.0 mm角膜分析直径的前表面总高阶像差、彗差及三叶草像差,5.0 mm及6.0 mm角膜分析直径的前表面球差与术后1周相比明显变大(P<0.05);术后3个月,4.0 mm、5.0 mm及6.0 mm角膜分析直径的角膜前表面三叶草像差与术后1个月相比明显变小(P<0.05).在4.0 mm、5.0 mm及6.0 mm角膜分析直径,试验组术后1个月角膜前表面彗差轴向、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三叶草像差轴向,对照组术后3个月彗差轴向、术后1个月及3个月三叶草像差轴向与术前相比,均明显向角膜切口方位旋转(P<0.05).结论 按最大角膜屈光度子午线方位做透明角膜切口可以减少角膜散光.早期角膜前表面球差变小,3个月时,各项高阶像差均恢复至术前水平,但彗差和三叶草像差轴向向切口方向旋转.  相似文献   

16.
1.6mm微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超薄人工晶体植入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切口双手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超薄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例(4眼)老年性核性白内障患者行1.6mm角膜切口的双手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囊袋内植入ThinOptx rollable UltraGhoice 1.0超薄人工晶体。术前及术后8周利用美国眼科研究所视功能问卷-25(VFQ-25)进行主观检查,并行裸眼、最佳矫正视力、对比敏感度、客观波阵面像差、角膜地形图、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六角形细胞计数的客观检查。结果VFQ-25术后均值2081.25分,明显高于术前均值903.75分。所有患者术后均出现彩色光晕,以视点光源、近距离、夜晚为著。术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对比敏感度较术前明显提高;角膜曲率、角膜内皮细胞均数、六角形细胞均数、高阶像差均方根均值、球差均值均小于术前。结论1.6mm微切口双手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超薄人工晶体植入术可显著改善患者视功能、组织损伤轻、手术性散光小,尽管术后存在彩色光晕,仍不失为白内障手术的巨大进步,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手微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在治疗硅油填充眼并发性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7-10/2008-11收治的病例完整的硅油填充眼并发性白内障患者的31例(31眼),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的手术方式。A组16例(16眼)行双手微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B组15例(15眼)行常规的超声乳化吸除术,分别于术前、术后1wk;1,3mo行视力、角膜地形图检查。结果:所有术眼在手术过程中前房稳定,未见切口热灼伤,术后2眼角膜轻度水肿,均在术后1wk内缓解。两组术后均随访3mo以上,未发现有视网膜脱离复发。术后1wkA组最佳矫正视力高于B组,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角膜地形图曲率和散光simk值手术前后比较,B组术后1wk角膜地形图散光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双手微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在治疗硅油填充眼并发性白内障时安全有效,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冷超乳摘除对角膜切口和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对39例(40眼)连续小梁切除术后Ⅲ级核白内障手术患者随机分组,试验组(20例20艰)采用白内障冷超乳摘除,对照组(20例19眼)采用普通超声乳化技术。比较两组术后视力、角膜切口水肿、手术源性散光和角膜内皮数量变化。结果术后第3个月,两组术后矫正视力≥4.6:试验组10眼,对照组9眼,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手术源性散光:试验组平均为(0.67±0.59)D,对照组平均为f0.70±0.45)D,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角膜切口水肿:试验组6眼,对照组15眼,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角膜内皮数量减少:试验组手术前后平均减少为(185±67)个/mm^2,对照组平均减少为(294±98)个/mm^2,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透明角膜切口冷超乳摘除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对角膜切口和内皮损伤较小,术后角膜并发症较少.提高了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角膜地形图引导下白内障手术切口对角膜散光的矫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位置和形态的手术切口对白内障摘除术后角膜散光及裸眼视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术前角膜散光值>1.00D的白内障患者43例52眼,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患者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切口为位于上方10∶30~11∶30的透明角膜隧道切口。B组患者采用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中角膜散光值为1.00~2.00D的患者,切口为位于角膜最大屈光度径线的直线形巩膜隧道切口,长度为6.0~7.0mm,角膜散光值>2.00D的患者,在上述直线形切口对侧角膜缘处,另作一弧形板层松解切口。分别于术后2wk,3mo随访患者,检查裸眼视力及行角膜地形图检查。结果:B组患者术后2wk,3mo裸眼视力好于A组。B组患者术后角膜散光度在术后2wk,3mo时均小于A组。结论:位于角膜最大屈光度径线的6.0~7.0mm直线形巩膜隧道切口,及此切口联合作对侧弧形板层松解切口均能有效矫正白内障术前存在的角膜散光,能够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术后裸眼视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