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鞘内吗啡对切口疼痛模型大鼠脊髓背角P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目的研究鞘内(IT)吗啡对切口疼痛模型大鼠脊髓背角P物质(SP)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16只,随机分为四组(每组4只)假手术组(组Ⅰ)、术前30min IT 0.9%氯化钠20μl组(对照组,组Ⅱ)、术后30min IT吗啡5μg组(组Ⅲ)和术前30min IT吗啡5μg组(组Ⅳ).按Brennan法制成切口疼痛模型,以累积疼痛评分确定疼痛行为.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脊髓背角SP免疫反应(SP-LI).结果组Ⅲ和组Ⅳ大鼠的累积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组Ⅱ(P<0.01).组Ⅱ大鼠术侧脊髓背角浅层SP-LI物质积分光密度明显高于组Ⅰ及对侧(对照组0.62±0.07,假手术组0.40±0.09,P<0.01);与组Ⅱ比较,组Ⅳ的大鼠术侧脊髓背角浅层SP-LI物质积分光密度(0.37±0.06)明显降低(P<0.01),但两用药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别.结论在大鼠切口疼痛模型中,术前IT吗啡的抗伤害作用与其抑制SP在脊髓背角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鞘内注射新斯的明对切口疼痛大鼠脊髓(L4-5)兴奋性氨基酸[天门冬氨酸(Asp)和谷氨酸(Glu)]含量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Ⅰ组为假手术组;Ⅱ组术前30 min鞘内注射人工脑脊液20 μl,Ⅲ组术后30 min鞘内注射新斯的明10μg(10 μl),Ⅳ组术前30 min鞘内注射新斯的明10 μg(10μl)。按Brennan法制成大鼠足底切口疼痛模型,以累计疼痛评分确定疼痛行为。应用邻苯二甲醛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脊髓兴奋性氨基酸含量。结果Ⅱ组累积疼痛评分高于Ⅰ组(P<0.01),Ⅲ组和Ⅳ组累计疼痛评分低于Ⅱ组(P<0.01)。与Ⅰ组比较,Ⅱ组脊髓Asp、Glu含量升高(P<0.05),Ⅲ、Ⅳ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Ⅲ组和Ⅳ组Asp、Glu含量低于Ⅱ组(P<0.05);Ⅲ组与Ⅳ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在大鼠切口疼痛模型中,鞘内注射新斯的明的镇痛作用可能与脊髓兴奋性氨基酸含量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鞘内注射反义蛋白激酶Cγ(PKCγ)寡核苷酸对慢性吗啡耐受大鼠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 24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6只,分别为正常组、耐受组、正义组和反义组。正常组不行任何处理;耐受组、正义组和反义组每日2次分别于鞘内注射40μg吗啡,连续5 d,建立吗啡耐受模型。此后每日继续给予吗啡,耐受组、正义组和反义组经鞘内分别注入20μl生理盐水、正义或反义的PKCγ寡核苷酸20μg,每日一次,连续6 d,断头处死大鼠,分离L2-6脊髓,RT-PCR方法检测脊髓PKCγ、PKCα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测定PKCγ、PKCα的蛋白表达。分别于置管前2 d、注射反义PKCγ寡核苷酸后2、4、5 d测定辐射热痛阈值。结果正常组、反义组注射反义PKCγ寡核苷酸后4、6 d痛阈值长于正义组(P<0.05)。四组脊髓背角PKCα mRNA及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耐受组比较,反义组脊髓背角PKCγ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P<0.05)。正义组和反义组脊髓背角PKCγ蛋白表达低于耐受组,反义组脊髓背角PKCγ蛋白表达低于正义组(P<0.05)。结论反义PKCγ寡核苷酸通过下调脊髓背角PKCγ蛋白的表达,能够逆转吗啡耐受大鼠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大鼠术前或术后鞘内注射新斯的明(NEO)对脊髓背角一氧化氮合成酶(NOS)表达的影响。方法:16只SD大鼠在鞘内置管成功5天后,随机分为四组。每组4只。I组为假手术组;Ⅱ组在术前30min鞘内注射0.9%NaCl;Ⅲ和Ⅳ组分别于术后或术前30min鞘内注射NEO10μg.用累积疼痛评分法测定疼痛程度;用NADPH-d酶组织化学法显示脊髓NOS阳性神经元。结果:Ⅲ组和Ⅳ组的累积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Ⅱ组。但Ⅲ组与Ⅳ组组同比较无明显差异。Ⅱ组手术侧脊髓背角浅表面NOS阳性神经元明显多于对侧及I组。与Ⅱ组比较。Ⅲ组和Ⅳ组相同部位的NOS阳性神经元均明显减少。尤以Ⅳ组减少为显著。而NEO用药组(Ⅲ组和Ⅳ组)比较也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在大鼠切口疼痛模型中,术前或术后鞘内注射NEO均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同时脊髓背角NOS的表达明显减少,尤以术前用药组为显著。提示鞘内NEO的抗伤害作用可能与NO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鞘内注射吗啡和可乐定对切口痛大鼠脊髓背角磷酸化环腺苷酸反应原件结合蛋白(pCREB)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雄性SD大鼠80只,随机均分为五组:切口痛组(A组)、鞘内注射吗啡2.5μg组(B组)、鞘内注射可乐定5μg组(C组)、鞘内注射吗啡2.5μg+可乐定5μg组(D组)和假手术组(E组).观察大鼠术后2h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热缩足潜伏期(TWL)和脊髓背角pCREB表达的变化.结果 与E组比较,A、B、C、D组MWT降低,TWL缩短,脊髓背角pCREB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量和pCREB蛋白表达增加(P<0.01).与A组比较,D组MWT升高,TWL延长,脊髓背角pCREB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量和pCREB蛋白表达减少(P<0.01).结论 鞘内注射吗啡加可乐定可抑制大鼠切口痛,这可能与其引起的脊髓背角pCREB的表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重组大鼠脂质运载蛋白-2(LCN2)对大鼠吗啡镇痛效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32只,体重150~18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鞘内置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四组(n=8):Ⅰ组为对照组:鞘内注射MES缓冲液10μl,Ⅱ组、Ⅲ组和Ⅳ组分别鞘内注射10μl含LCN2蛋白0.02、0.2、2μg的MES溶液,每天1次,连续5d。分别在鞘内给药前和给药后第6、7、8天皮下注射吗啡10mg/kg,吗啡注射前和注射后45min测定大鼠热辐射缩足潜伏期(PWTL),并计算最大可能镇痛效应百分比(MPE)。第8天行为学测试结束后处死动物,取脊髓腰膨大,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 MAPK)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星型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与Ⅰ组和给药前比较,Ⅱ组大鼠鞘内给药后基础PWTL和MP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Ⅲ组、Ⅳ组鞘内给药后第6、7、8天基础PWTL和MPE均明显降低(P0.05);与Ⅰ组比较,Ⅱ组鞘内给药后脊髓腰膨大内pp38 MAPK、脊髓背角GFAP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Ⅲ组、Ⅳ组脊髓腰膨大内p-p38MAPK、脊髓背角GFAP表达明显增加(P0.05)。结论大鼠连续5d鞘内注射LCN2蛋白0.2、2μg能够诱导热痛敏并导致吗啡镇痛效能下降,其机制可能与活化脊髓内星型胶质细胞和p38 MAPK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观察鞘内注射特异性小胶质细胞抑制剂米诺环素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背角GABAB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介导神经病理性痛发生的作用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48只,体重220~260 g,结扎L5神经根制备神经病理性痛模型,随机分为4组(n=12):Ⅰ组仅暴露L5神经根但不结扎,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0 μl;Ⅱ组暴露并结扎L5神经根,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0 μl;Ⅲ组仅暴露L5神经根但不结扎,鞘内注射米诺环素50 μg(10μl);Ⅳ组暴露并结扎L5神经根,鞘内注射米诺环素50 μg(10 μl).于术前1 d~术后18 d,每日鞘内注射生理盐水或米诺环素,2次/d.于术前1 d(基础状态)、术后1、2、4、6、8、10、12、14、16、18 d各组取6只大鼠测定机械痛阈,并确定机械痛周最低点,然后在机械痛阈最低点时各组另取6只大鼠测定脊髓背角GABABR2的表达.结果 与Ⅰ组相比,Ⅱ组机械痛阈降低,术侧脊髓背角GABABR2表达下调(P<0.05或0.01);与Ⅱ组和Ⅲ组比较,Ⅳ组机械痛阈升高,术侧脊髓背角GABABR2表达上调(P<0.05或0.01).结论 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介导神经病理性痛发生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GABAB受体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脊髓背角γ-氨基丁酸转运体-1 (GAT-1)在大鼠骨癌痛中的作用.方法 清洁级健康雌性SD大鼠80只,体重150~18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5组(n=16):假手术组(Ⅰ组);骨癌痛组(Ⅱ组)采用胫骨上段骨髓腔接种Walker-256乳腺癌细胞的方法制备大鼠骨癌痛模型;假手术+ GAT-1选择性抑制剂NO-711组(Ⅲ组)和骨癌痛+NO-711(Ⅳ组)于术后第14天鞘内注射NO-711 20 μg,1次.d,连续3d;骨癌痛+生理盐水组(Ⅴ组)于术后第14天鞘内注射10μl生理盐水,1次/d,连续3d.于术前1d、术后第3、5、7、10、14、16天时测定大鼠机械痛阈,术后第16天机械痛阈测定后处死大鼠,取腰段脊髓,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GAT-1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Ⅰ组和Ⅱ组大鼠患侧脊髓GAT-1和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反应阳性产物的共表达.结果 与Ⅰ组和Ⅲ组比较,Ⅱ组、Ⅳ组和Ⅴ组术后第7~ 16天机械痛阈降低,Ⅱ组和Ⅴ组术后GAT-1表达上调(P<0.05);与Ⅱ组和Ⅴ组比较,Ⅳ组术后第16天鞘内给药后机械痛阈升高,脊髓背角GAT-1表达下调(P<0.05);与Ⅰ组比较,Ⅱ组患侧脊髓GFAP和GAT-1共表达增加(P<0.05).结论 脊髓背角GAT-1的表达上调参与了大鼠骨癌痛的形成与维持,该作用可能与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9.
骨癌痛大鼠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γ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骨癌痛大鼠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γ(PKCγ)表达的变化.方法 成年雌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3组(n=16):对照组、假手术组和骨癌痛组.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处理,骨癌痛组右侧胫骨上部骨髓腔内注射Walker 256乳腺癌细胞10μl制作骨癌痛模型;假手术组同部位注射热灭活的Walker 256乳腺癌细胞10μl.各组于术前1 d、术后3、6、9、12、15、18和21 d时测定术侧后爪机械痛阈,并于术前1 d、术后6、15和21 d时各处死4只大鼠,取L_(4~6)脊髓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脊髓背角PKCγ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术前1 d时比较,骨癌痛组术后PKCγ表达上调,术后15 d时达最大值(P<0.05);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骨癌痛组术后机械痛阈降低,PKCγ表达上调(P<0.05);PKCγ表达水平与机械痛阈呈负相关(r=-0.984,P<0.05).结论 骨癌痛大鼠脊髓背角PKCγ表达上调,该变化可能参与了骨癌痛的维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鞘内注射(intrathecal injection,IT)吗啡加可乐定对切口痛大鼠脊髓背角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A,PKA)催化亚单位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鞘内置管成功的雄性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6只,分别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吗啡2.5μg组、可乐定5 μg组和吗啡2.5 μg+可乐定5μg组.按Yaksh法鞘内置管,按Brennan法制作大鼠足底切口疼痛模型,用机械缩爪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和热缩爪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观察疼痛行为学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免疫印迹法测定大鼠脊髓背角PKA催化亚单位表达的变化.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术后2h对照组大鼠的MWT明显降低,TWL明显缩短(P<0.01),脊髓背角PKA催化亚单位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量和神经元胞浆内PKA催化亚单位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对照组比较,吗啡2.5μg+可乐定5μg组大鼠的MWT明显增加,TWL明显延长(P<0.01),脊髓背角PKA催化亚单位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量和神经元胞浆内PKA催化哑单位表达明显减少(P<0.01);而吗啡2.5μg组和可乐定5μg组大鼠的MWT、TWL、脊髓背角PKA催化亚单位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量和神经元胞浆内PKA催化亚单位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大鼠切口痛模型中,IT可乐定能增强吗啡的抗伤害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切口痛引起的脊髓背角PKA催化亚单位的表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鞘内注射蛋白激酶Cγ(PKCγ)基因短发夹RNA(shRNA)慢病毒载体pLV-PKC2对骨癌痛大鼠痛觉的影响,探讨PKCγ基因shRNA对骨癌痛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成年雌性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四组:PKC组、骨癌痛组(CIBP组)、磷酸缓冲液组(PBS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6只.于骨癌痛模型制作前1 d、模型制作后每隔3天测定大鼠机械缩爪阈值和机械缩爪持续时间.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脊髓背角PKCγ的表达.结果 PKC组大鼠鞘内注射慢病毒载体pLV-PKC2模型制作12 d后,各时点机械缩爪阈值较CIBP、PBS、C组明显升高;持续时间明显缩短(P<0.05).PKC组大鼠脊髓背角PKCγ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CIBP组(P<0.05).结论 慢病毒pLV-PKC2能明显降低骨癌痛大鼠脊髓背角PKCγ的蛋白表达量,同时具有显著的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大鼠鞘内注射艾司洛尔能否抑制福尔马林大鼠脊髓背角c-fos蛋白表达。方法雄性SD大鼠,鞘内置管成功后,随机分为三组(n=8):生理盐水组(N组),艾司洛尔300μg/kg组(E1组),艾司洛尔600μg/kg组(E2组)。在异氟醚麻醉下,鞘内注射上述药物10μl,5 d后,所有大鼠一侧后肢爪掌背侧皮下注射福尔马林(5%,50μl),观察大鼠在Ⅰ相(0~5 min)和Ⅱ相(15~50 min)疼痛行为学变化(包括添足、咬足、抬腿动作等),并进行Dubuisson评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脊髓背角c-fos蛋白表达。结果与N组比较,E1、E2组大鼠Ⅱ相阶段的疼痛相关行为均有减少,呈量效关系(P<0.05),且E1、E2组L4~5节段脊髓表达的c-fos蛋白均较N组减少(P<0.05)。结论鞘内注射艾司洛尔可减少福尔马林大鼠脊髓背角c-fos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鞘内注射针对脊髓缝隙连接蛋白-30(CX30)的小干扰RNA(siRNA)对大鼠吗啡耐受形成的影响及其相关的分子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Ⅰ组)、吗啡耐受组(Ⅱ组)、错配siRNA对照组(Ⅲ组)、CX30 siRNA处理组(Ⅳ组),所有大鼠鞘内置管,手术后确定导管位置并记为第0天.第1天上午测定大鼠热刺激缩足反应基础潜伏期(PWTL)(P1)及背部皮下注射吗啡5 mg/kg后30 min的PWTL(P2),计算30 min的最大可能镇痛效应比值MPE.第2~8天上午8:30,Ⅰ、Ⅱ组鞘内注射DPEC溶剂15μl,Ⅲ组鞘内注射错配siRNA 15μl,Ⅳ组鞘内注射CX30 siRNA 15μl;9:00及17:00Ⅱ、Ⅲ、Ⅳ各组背部皮下注射吗啡10 mg/kg,Ⅰ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第9天行为学测试计算MPE,方法同第1天.随后处死大鼠取腰段脊髓采用West-ern blot检测CX30、ERK及p-ERK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分析星型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的表达.结果 第9天,与Ⅰ组比较,其余各组P2及MPE值明显降低(P<0.05);与Ⅱ组比较,Ⅳ组P2及MPE值明显升高(P<0.05).与Ⅰ组比较,其余各组p-ERK及CX30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Ⅱ组比较,Ⅳ组p-ERK及CX30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Ⅰ组比较,其余各组GFAP的表达明显增多(P<0.05),其中Ⅱ组与Ⅲ组GFAP表达最多;与Ⅱ组比较,Ⅳ组GFAP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 鞘内注射CX30 siRNA可以部分缓解大鼠吗啡耐受的形成,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CX30的表达,ERK磷酸化的下调,减少星型胶质细胞的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鞘内预注射NG-硝基-L-精氨酸-甲基酯(L-NAME)对结扎坐骨神经所致神经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鞘内置管后无神经损伤症状的SD雌性大鼠96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24只。A组:假手术组;B组:坐骨神经结扎组;C组:假手术前15 min鞘内注射L-NAME 10 μl(250 μg);D组:坐骨神经结扎前15 min鞘内注射L-NAME 10 μl(250 μg)。各组分别在术后第1、4、7和14天随机处死6只大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各组大鼠结扎侧脊髓背角CGRP的表达。结果 与A组比较,B组、D组大鼠结扎侧脊髓背角CGRP表达在术后第4、7和14天明显升高(P<0.05),C组差异无显著性。与C组比较,D组大鼠结扎侧脊髓背角CGRP表达在术后第4、7和14天明显升高(P<0.05)。而D组大鼠结扎侧脊髓背角内的CGRP表达与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鞘内预注射L-NAME不能抑制周围神经损伤所诱导的脊髓背角CGRP表达,提示一氧化氮介导神经性疼痛的作用不是通过促进CGRP释放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不同数量神经干细胞(NSCs)鞘内注射对坐骨神经半切断(PST)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及脊髓背角、背根神经节(DRG)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表达的影响.方法 84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七组:假手术组(Ⅰ组)、PST组(Ⅱ组)、PST+NSCs 1×10<'3>组(Ⅲ组)、PST+NSCs 1×10<'4>组(Ⅳ组)、PST+NSCs 1×10<'5>组(Ⅴ组)、PST+NSCs 1×10<'6>组(Ⅵ组)、PST+NSCs 1×10<'7>组(Ⅶ组).NSCs于术后3 d鞘内注射.记录术前1 d、术后1、3、7、14、21 d机械痛及热痛阈;术后7、21 d免疫组织化学与RT-PCR检测同侧脊髓背角及DRG GDNF表达.结果 与Ⅰ组比较,Ⅱ~Ⅶ组术后1 d痛阈下降,术后7、14 d最低(P<0.05);与Ⅱ组比较,术后7 d Ⅳ、Ⅴ、Ⅵ、Ⅶ组随着NSCs量的增加,痛阈逐渐升高,脊髓背角及DRG GDNF表达逐渐上调(P<0.05);术后21d,Ⅴ、Ⅵ、Ⅶ组痛阈均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其GDNF表达Ⅴ组最高(P<0.05).结论 鞘内注射1×10<'5>NSCs能最有效缓解PST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脊髓蛋白激酶C(PKC)表达在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mGluR5)参与大鼠吗啡耐受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鞘内置管成功的雄性SD大鼠32只,体重180~240 g,随机分为4组(n=8):对照组(C组)、吗啡耐受组(M组)、反义链组(ANT组)和错义链组(MIS组).M组鞘内注射0.9%生理盐水5μl、ANT组和MIC组分别鞘内注射30 nmol反义、错义寡聚脱氧核苷酸(溶于5μl0.9%生理盐水),2次/d,连续8 d,于第6~8天鞘内注射吗啡15μg,2次/d,C组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于鞘内注射寡聚脱氧核苷酸6、7、8 d(T1~3)时测定大鼠的热痛阈和机械痛阈,第9天(T4)时处死大鼠取L4.5脊髓,采用RT-PCR法测定mGluR5、PKCα、PKCγ的mRN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PKCα、PKCγ的表达.结果 与C组比较,M组和MIS组T1.2时、ANT组T1~3时大鼠热痛阈和机械痛阈升高,T4时M组和MIS组脊髓mGluR5 mRNA、PKCα、PKCγ的表达上调,ANT组脊髓mGluR5 mRNA表达下调(P<0.05);与M组比较,ANT组T2.3时大鼠热痛阈和机械痛阈升高,脊髓mGluR5 mRNA、PKCα、PKCγ的表达下调(P<0.05),MIS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髓PKC表达在mGluR5参与大鼠吗啡耐受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鞘内注射吗啡对福尔马林炎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环氧化酶-2(COX-2)表达的影响。方法32只鞘内置管成功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8):对照组(C组)、模型组(F组)、生理盐水组(NS组)及吗啡组(M组)。鞘内置管后5d,F组、NS组及M组大鼠于左后足掌部皮下注射5%福尔马林50μl,注射福尔马林前30min,NS组鞘内注射20μl生理盐水,M组鞘内注射10μl(10μg)吗啡和10出生理盐水,C组不给任何处理,采用疼痛加权评分评价疼痛行为学。F组、NS组及M组于注射福尔马林后24h,C组于鞘内置管后6d处死大鼠,取L5脊髓,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脊髓背角COX-2表达。结果吗啡可减轻福尔马林炎性疼痛;与C组比较,F组、NS组脊髓背角COX-2表达增加(P〈0.01);与F组、NS组比较,M组脊髓背角COX-2表达降低(P〈0.01)。结论鞘内注射吗啡可抑制福尔马林炎性疼痛引起的脊髓中COX-2表达增加,可能与吗啡的抗伤害和镇痛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大鼠炎性痛中的作用.方法 鞘内置管成功的雌性未交配SD大鼠60只,体重150~180 g,随机分为5组(n=12):假手术组(Ⅰ组)、假手术+BDNF中和抗体组(Ⅱ组)、炎性痛组(Ⅲ组)、炎性痛+IgG对照抗体组(Ⅳ组)和炎性痛+BDNF中和抗体组(Ⅴ组).Ⅲ组、Ⅳ组和Ⅴ组于左后肢外踝关节腔内注射完全弗式佐剂50μl,制备炎性痛模型;Ⅰ组和Ⅱ组于左后肢外踝关节腔内注射生理盐水50μl.造模后第1天时Ⅱ组、Ⅳ组和Ⅴ组分别鞘内注射BDNF中和抗体、IgG对照抗体和BDNF中和抗体15 .μg/10μl,1次/d,连续3 d.分别于造模前及造模后第3、5、7、10、14天时,测定大鼠热缩足反射潜伏期(PWTL).于造模后第3天PWTL测定结束后处死大鼠,取L4~6脊髓背角,采用荧光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测定BDNF和p-ERK1/2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Ⅰ组比较,Ⅱ组PWTL、脊髓背角BDNF和p-ERK1/2的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和Ⅳ组PWTL缩短,脊髓背角BDNF和p-ERK1/2的蛋白表达上调,Ⅴ组PWTL缩短(P<0.01),脊髓背角BDNF和p-ERK1/2的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Ⅲ组比较,Ⅳ组PWTL、脊髓背角BDNF和p-ERK1/2的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Ⅴ组PWTL延长,脊髓背角BDNF和p-ERK1/2的蛋白表达下调(P<0.01).结论 脊髓背角BDNF可通过其下游的p-ERK1/2信号转导通路参与大鼠炎性痛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人神经生长因子β(hNGFβ)基因转染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背角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P物质(SP)含量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48只,体重200~250 g,随机分为3组(n=16):假手术组(Ⅰ组)假手术后立即鞘内注射人工脑脊液;Ⅱ组和Ⅲ组制备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模型,术后分别立即鞘内注射人工脑脊液或重组腺病毒介导入神经生长因子β(Ad-hNGFβ)基因.于术前1 d、转染后28 d内每4天测定热痛阈、机械痛阈及行为学评分.每组分别于转染后4、7、14及28 d各处死4只大鼠,取脊髓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SP和CGRP含量.结果 与Ⅰ组比较,Ⅱ组和Ⅲ组行为学评分升高,机械痛阈及热痛阈均降低(P<0.01);与Ⅱ组比较,Ⅲ组行为学评分及机械痛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后8~24 d热痛阈升高(P<0.05).术后Ⅱ组和Ⅲ组术侧脊髓背角SP及CGRP含量明显高于Ⅰ组,术后7~28 dm组术侧脊髓背角SP及CGRP含量明显低于Ⅱ组(P<0.05或0.01).结论 Ad-hNGFβ基因转染可能通过降低脊髓背角SP及CGRP含量减轻神经病理性痛大鼠的热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鞘内注射重组大鼠白细胞介素18(rrIL-18)对大鼠吗啡耐受形成的影响.方法 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150~ 180 g,鞘内置管成功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4组(n=12),Ⅰ组鞘内注射PBS溶液20μl,Ⅱ组、Ⅲ组和Ⅳ组分别鞘内注射20μl含rrIL-18 0.2、2.0、10.0μg的PBS溶液,1次/d,连续7d.分别在鞘内给药前1d和给药后第8、10、12天,尾静脉注射吗啡4mg/kg,吗啡注射前及注射后45 min时测定辐射热缩爪潜伏期,计算吗啡的最大可能镇痛效应百分比,第12天行为学测试结束后处死动物,取脊髓腰膨大,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测定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42/44(p-ERK42/44)的表达.结果 与Ⅰ组比较,Ⅲ组和Ⅳ组第8、10、12天基础辐射热缩爪潜伏期缩短,最大可能镇痛效应百分比降低,第12天脊髓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p-ERK42/44表达上调(P<0.05).结论 大鼠鞘内连续注射7 d rrIL-18 2.0、10.0μg可促进吗啡耐受形成,可能与活化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