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海马神经元线粒体形态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以及线粒体形态改变程度及性质。方法:建立老年大鼠脑缺血动物模型,正常对照组(A组)、缺血30min再灌注6h(B组)、12h(C组)、24h(D组)、48h(E组)和7d组(F组),用透射电镜观察海马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变化,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线粒体形态计量分析。结果:B组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与A组相同,E组和F组海马神经元损伤较重;E组和F组线粒体体密度、数密度、比表面和嵴膜密度较A组明显减少(P<0.05),线粒体平均体积和平均截面积较A组明显增大(P<0.05)。结论:老龄大鼠脑缺血后产生延迟性神经元死亡,其线粒体的形态结构也发生明显变化,这些变化直接与脑缺血再灌注时程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specific enolase,NSE)水平和脑组织病理改变及吲哚美辛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将SD大鼠制成大脑中动脉再灌注模型。第1部分将80只SD大鼠分成脑缺血2h再灌注后1,2,3,4,5d5个实验组。观测各组血清NSE,脑梗死灶体积及脑组织病理形态变化。第2部分探讨吲哚美辛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保护作用,将30只SD大鼠分成对照组(脑缺血2h再灌注后3d),2个治疗组分别于再灌注前、后1h给药存活至再灌注后3d,观察组同前。结果: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梗死灶体积逐渐增大,第3天达高峰(P&;lt;0.05)。②血清NSE水平在脑缺血再灌注后逐渐升高,第3天达高峰(P&;lt;0.05),然后逐渐下降。③血清NSE水平与脑梗死灶体积呈正相关(r=0.92,P&;lt;0.001)。④病理检查可见神经组织缺血坏死改变于第3天最明显,并且在第3天时缺血脑组织中中性粒细胞浸润最明显。⑤两个治疗组脑梗死灶体积和血清NSE水平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lt;0.001),脑组织病理形态改变轻微,中性粒细胞浸润不明显,再灌注前1h用药组效果更明显,但两个用药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①血清NSE水平与脑梗死灶体积呈正相关,血清NSE可以作为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损害程度的标志物,还可以作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疗效观察的指标。②吲哚美辛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腺苷含量和烯醇化酶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艳  罗祖明  孙爱民  叶丽川  高励  张仲  曾仲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0):1863-1865,T002
目的: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腺苷含量、烯醇化酶表达的动态变化及桂哌齐特对此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反相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脑腺苷含量及烯醇化酶表达的动态变化。并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模型组大鼠脑缺血及再灌注后4个时间点脑腺苷含量均较基础水平(1.01&;#177;0.14)μmol/g增高(P&;lt;0.05);桂哌齐特组缺血后20min为(3.26&;#177;0.30)μmol/g,60min时为(1.91&;#177;0.20)μmol/g,较模型组[分别为(2.40&;#177;0.38)μmol/g,F=92.572,P&;lt;0.05;(1.27&;#177;0.17)μmol/g]显著升高(F=92.572,43.051,P&;lt;0.05),再灌注后15min及60min呈现增高的趋势(P&;gt;0.05)。烯醇化酶的表达在脑缺血再灌注后各时间点均明显降低(P&;lt;0.05),桂哌齐特组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lt;0.05),且神经功能评分有明显改善。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腺苷含量急骤升高,但持续时间短暂。桂哌齐特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元有保护作用,可能与其增加内源性腺苷含量从而增强腺苷的脑保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川芎嗪对急性癫痫大鼠弓状核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川芎嗪对急性癫痫大鼠弓状核神经元损伤中的保护作用。方法:3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癫痫组和治疗组,采用光、电镜技术和形态计量方法对弓状核神经元进行形态定量研究。结果:①3组间神经元胞体的面积分数、面数密度、神经元胞体和胞核的等效直径无显著性变化。②对照组、癫痫组和治疗组大鼠弓状核暗神经元细胞器体积分数比较:线粒体[(5.82&;#177;0.91),(3.22&;#177;0.66),(5.88&;#177;0.43)%](F=6.89,P&;lt;0.05)、粗面内质网[3.66&;#177;0.35),(5.72&;#177;0.79),(3.84&;#177;0.36)%](F=25.28,P&;lt;0.05)和溶酶体[(1.82&;#177;0.53),(3.68&;#177;0.72),(2.28&;#177;0.49)%](F=24.64,P&;lt;0.05)的体积分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经SNK检验显示,癫痫组线粒体体积分数下降(q=9.96,P&;lt;0.05),粗面内质网(q=10.72,P&;lt;0.05)和溶酶体(q=7.15,P&;lt;0.05)的体积分数增加,其余未见明显差异(q≤3.08,P&;lt;0.05)。③治疗组和对照组间暗细胞各细胞器的体积分数和面数密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F≤3.54,P&;gt;0.05)。结论:川芎嗪对癫痫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余刚  罗勇  彭国光  董为伟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9):3904-3905,F004
背景: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抑制剂能明显减轻缺血性脑损害,但其毒副作用大、价格昂贵。灯盏花素注射液能明显抑制PKC活性,对缺血性脑损害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目的:研究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PKC抑制剂灯盏花素缺血脑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设计:完全随机设计,对照实验研究。主要观察指标: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于缺血1.5h再灌注4,24,72h观察PKC同工酶γ蛋白表达及神经元凋亡的变化规律。结果:再灌注4hPKCγ及神经元凋亡明显升高,PKCγ在24h达高峰,72h开始下降(P&;lt;0.05);神经元凋亡的变化规律同PKCγ(P&;lt;0.01);灯盏花素组再灌注24h前能明显抑制PKCγ及神经元凋亡的表达(P&;gt;0.05)。结论:灯盏花素的缺血脑保护作用可能与其下调PKCγ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区的长时程增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大鼠海马CA1区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作为学习记忆的细胞模型逐渐被认可,但其可能机制及其与病理改变关系明确报道尚较少。目的:观察四血管阻断大鼠海马CA1区LTP的变化,并探讨其可能机制。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材料和干预:本实验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动物实验中心完成。实验选用老龄健康wistar大鼠6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分3个时相点:2周、4周、2个月。每时相点大鼠10只。用改良Pulsinelli’s四血管阻断法建立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采用电脑控制的穿梭箱系统检测大鼠学习记忆;离体海马脑片诱导的CA1区LTP检测大鼠学习记忆电生理改变;透射电镜观察大鼠海马CA1区的超微结构改变。主要观察指标:主动回避反应(AAR)、LTP检测,海马CA1区超微观察。结果:脑缺血组大鼠AAR在2周时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lt;0.05),4周和2月时更加明显(P&;lt;0.01)。对照组海马脑片可明显诱出LTP波形,脑缺血组各时相点均几乎诱不出LTP,条件刺激前后fEPSP斜率变化的百分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明显(P&;lt;0.05);但各时相点间无明显差别。脑缺血组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核固缩,线粒体肿胀、颗粒减少、电子密度增高,轴突脱髓鞘,次级溶酶体形成,高尔基复合体扩张空泡、神经毡空泡等慢性缺血缺氧改变。结论:海马脑片CA1区LTP检测能够客观地反映大鼠短时记忆损害,是可靠的学习记忆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7.
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Fos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后电针对大鼠海马Fos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18只,体质量250~280g,雌雄不限。动物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采用夹闭大鼠双侧颈总动脉造成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电针百会、风池、大钟及足三里穴,频率2~20Hz,强度2.0A,持续30min,4h后观察海马Fos蛋白的表达。结果:电针能明显加强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各区Fos蛋白的表达: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海马各区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CA1区(236&;#177;26.126&;#177;19.P&;lt;0.05);CA3(328&;#177;80,212&;#177;55.P&;lt;0.05):CA4(594&;#177;104.381&;#177;92、P&;lt;0.01):DG(621&;#177;111,341&;#177;89.P&;lt;0.01)。结论:缺血再灌注可诱导海马Fos蛋白的显著表达,电针可增强Fos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背景:海马损伤被广泛认为与神经认知功能障碍有关,大鼠体外循环模型的建立使关于体外循环相关的海马损伤的研究得以进行。目的:旨在研究中度低温、血液稀释体外循环对大鼠海马bcl-2和bax基因表达及神经元凋亡的影响。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完全随机分组设计,探索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麻醉科。材料:实验选用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将大鼠分为体外循环组和假体外循环组,每组各15只。方法:体外循环组大鼠经历60min中度低温非搏动性体外循环通过使用蠕动泵和膜式氧合器,体外循环预充用20mL 1:1晶胶液;另外15只假体外循环组大鼠除不进行体外循环外其他操作与体外循环组完全相同。每组中6只大鼠在手术后1h断头取海马+匀浆,采用逆转录聚链酶反应方法测定bcl-2和bax mRNA表达,表达强度以bcl-2或bax聚合酶链反应产物密度与看家基因β-actin比值来表示。每组中6只在手术后6h处死,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和Bax蛋白表达,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缺口末端标记法染色法测定神经元凋亡,蛋白表达强度以阳性面积占整个测量面积百分比表示。每组中其余3只在手术后6h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大鼠海马bcl-2和bax基因表达、蛋白Bcl-2和Bax表达。②两组大鼠海马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缺口末端标记法法神经元凋亡以及神经元电镜超微结构改变。结果:手术后1h,体外循环组大鼠海马bcl-2和bax mRNA表达,bax与bcl-2 mRNA表达比值明显高于假体外循环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手术后6h,体外循环组大鼠海马CA1区Bcl-2和Bax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假体外循环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TUNEL染色显示,术后6h,体外循环组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染色阳性面积占整个测量面积的百分比)明显高于假体外循环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电子显微镜超微结构显示,体外循环后6h,体外循环组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出现明显异常,如部分线粒体中度或重度肿胀、空泡变性、嵴减少或消失。一些神经元出现典型的凋亡早期形态学变化,如神经元固缩、核不规则有切迹、染色体浓缩及核仁边集等。结论:中度低温、血液稀释体外循环可导致大鼠海马bax和bcl-2基因表达及神经元凋亡,这可能部分解释体外循环后神经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梁辉  蔡定芳  陈虎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8):6104-6106
目的:测定神经元谷氨酸转运体(excitafory amino acid cartier 1,EAAC1)反义寡核苷酸对急性脑缺血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梗死体积和海马数密度值的影响,探讨脑缺血神经保护新方法。方法: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反义寡核苷酸组(简称反义组)和正义寡核苷酸组(简称正义组),用插线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MCAO)。运用Western blot法、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YC染色、尼氏染色观察缺血区EAAC1表达和EAAC1反义寡核苷酸对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梗死体积和海马数密度值的影响。结果:模型组缺血区EAAC1表达(0.61&;#177;0.03)明显高于假手术组(0.20&;#177;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49.49,P&;lt;0.01),而反义组表达(0.31&;#177;0.01)低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49.33,P&;lt;0.05)。反义组大鼠梗死体积(101.33&;#177;15.08)mm^3显著小于模型组(140.5&;#177;20.27)mm^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6.66,P&;lt;0.01),反义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3.33&;#177;0.41)分,显著高于模型组(1.42&;#177;0.34)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48.51,P&;lt;0.01),海马各区数密度值均高于模型组(P&;lt;0.01和P&;lt;0.05)。结论:EAAC1反义寡核苷酸对急性脑缺血损伤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胰岛素(insulin,RI)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凋亡及其相应基因的调控作用。评估RI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健康wistar大鼠5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盐水组(NS)、缺血再灌注胰岛素组(RI)。采用pulsinelli4血管阻塞模型,观察RI、NS在4.24,48h海马CA1区存活神经元数目,TUNEL阳性细胞数目,Bcl-2蛋白的表达,以观察比较缺血再灌注阶段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 再灌注NS组CA1区神经元数目(36&;#177;6)个/mm^2较再灌注RI组(88&;#177;9)个/mm^2少(t=3.34,P&;lt;0.01)。再灌注后CA1区细胞凋亡数:4h时再灌注NS组(12&;#177;3)个/mm^2高于再灌注RI(8&;#177;1)个/mm^2和假手术组(2&;#177;1)个/mm^2:组间比较,F=127.66,P&;lt;0.001。Bcl-2对海马CA1细胞凋亡评估4h时。再灌注NS组43.0&;#177;9.8,高于再灌注RI组24.0&;#177;5.4和假手术组2.7&;#177;0.8。结论 全脑缺血再灌注时急用RI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神经元凋亡,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神经元延迟性坏死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全脑缺血再灌注对大鼠氧自由基和内皮素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目的:观察全脑缺血再灌注对大鼠氧自由基和内皮素的影响。方法:50只健康雄性SD大鼠,体质量150~300g,抽签法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30min组、缺血再灌1h组、缺血再灌6h组、缺血再灌12h组。采用4-VD法建立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邻苯三酚自氧化和TPA比色法测定大鼠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内皮素的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再灌注各组脑内SOD活性明显降低(P&;lt;0.05),丙二醛含量显著增高(P&;lt;0.05),再灌流1,6h组的丙二醛明显增高且有随时间延长不断升高趋势,SOD明显降低且有继续降低趋势。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段内血浆内皮素含量均有所增加,且也有随时间延长而升高的趋势。结论:全脑缺血再灌注能增加大鼠体内氧自由基和内皮素含量,在12h内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电针穴位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脑海马及大脑皮质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夹闭大鼠双侧颈总动脉造成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以改良的Ellman法测定AChE。每日电针“百会”、“风池”、“大钟”及“足三里”穴30min 7和14d,疏-密渡频率:2~20Hz,强度2.0A。结果:实验后第7天.大鼠海马及大脑皮质内的AChE活性在缺血再灌注组明显低于假手术组[(234.4&;#177;36.2),(318.9&;#177;39.O)nmol/s,P&;lt;0.01:(217.9&;#177;41.8),(269.4&;#177;39.0)nmol/s.P&;lt;0.05)],而其电针组的AChE活性则基本恢复。第14天,缺血再灌注及其电针组的大脑皮质AChE活性恢复;海马AChE活性在缺血再灌注组仍低于假手术组[(2507&;#177;38.8),(302.1&;#177;35.5)nmol/L,P&;lt;0.05)],电针组的AChE活性恢复。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所致的脑损伤可能与脑内AChE的活性有关;电针能提高大鼠海马及大脑皮质内的AChE活性,从而对抗脑缺血-再灌注所致的脑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3.
赵宇红  黄韧  徐杰  谢瑶 《中国临床康复》2005,9(1):77-79,i001
目的:研究雌二醇在体外原代培养条件下对淀粉样β25-35肽(amvloid-β25-35,Aβ25-35)诱导的海马神经元和胆碱能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实验于2002-03/2003-03在中山大学医学院解剖教研室完成。采用SD大鼠海马神经元原代培养,用终浓度为10βmol/L的AB25-35诱导体外海马和隔胆碱能神经元损伤,MTT法比色微量分析较雌二醇对这两种神经元的存活率的影响,并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的变化。将两种培养细胞分为3组,分别为AB处理组、雌二醇组、空白对照组。结果:雌二醇可提高海马和胆碱能神经元存活率(与AB处理组比较,P&;lt;0.05),经雌激素作用后,两种神经元的存活率分别为103.52%,和85.90%,它对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优于胆碱能神经元(两者存活率比较,P&;lt;0.05),并可诱导两种神经元Mn-SOD的活性增加(与AB处理组比较,P&;lt;0.05),分别比AB处理组提高了63.76%和131.38%,对隔胆碱能神经元的诱导作用较强(两者活性比较,P&;lt;0.05),对CuZn-SOD的活性无明显影响(P&;gt;O.05)。结论:雌二醇对Aβ25-35诱导毒性损伤的海马和隔胆碱能神经元有相似程度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Mn-SOD活性,促进聚集型的Aβ溶解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vpoxia ishemia brain damage,HIBD)对新生大鼠发育期间额叶皮质突触质量的影响:方法:取7日龄Wistai仔鼠80只,采用抽签法将每窝仔鼠随机分成实验组(E组)和假手术组(对照组C组)。实验组鼠在乙醚麻醉下行颈前正中切口,分离右侧颈总动脉,1号手术线结扎,保温2h后,放人含8%氧气的氮氧混合气体的容器内2h,制成HIBD模型。假手术组只分离该血管,不结扎也不低氧处理。从生后7d到2个月(成年)分8个时段对额叶皮质的发育,采用形态学和形态计量法的方法进行长期跟踪研究,结果:实验组6h~7d各组可见神经元、胶质细胞及毛细血管间隙变大,神经元胞质内出现空泡,线粒体肿胀、嵴模糊,RER肿胀脱颗粒,核皱缩不规则甚至溶解,神经元突起比假手术组稀疏。脑损伤后仔鼠额叶皮质神经元及神经纤维的密度显著降低(P&;lt;0.05,P&;lt;0.01),突触的体视学参数,表面积密度和面数密度降低,突触后膜致密层变薄(P&;lt;0.05.P&;lt;0.01)。结论: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对新生大鼠发育期间额叶皮质中突触的质量,神经元及神经纤维密度的影响,是影响智力发育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Bcl-2,Bax表达及藻酸双酯钠对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Bcl-2,Bax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1/04在华北煤炭医学院形态实验室完成。96只健康雄性Wister大鼠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4组:脑缺血组(42只)、藻酸双酯钠治疗组(42只)、假手术组(6只)、正常对照组(6只)。前两组又分为7组:即缺血2h再灌注1,3,6,12,24,48和72h组(n=6)。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再灌注模型,用免疫组织化法分别检测缺血组与藻酸双酯钠治疗组大鼠脑缺血2h再灌注1,3,6,12,24,48和72hBcl-2。Bax的表达水平。结果:①皮质缺血周边区Bcl-2及Bax的阳性表达随再灌注时间不同而不同,分别于缺血2h再灌注3h[(56.50&;#177;7.87)个/高倍视野]及再灌注24h[(61.00&;#177;8.88)个/高倍视野]达高峰。②与缺血组相比,藻酸双酯钠治疗组Bax的表达于再灌注后12h[(36.67&;#177;7.03)个/高倍视野]、24h[(50.50&;#177;6.09)个/高倍视野]、48h[(36.67&;#177;6.77)个/高倍视野]及72h[(29.83&;#177;5.38)个/高倍视野]均显著减少(P&;lt;0.05,P&;lt;0.01),Bcl-2的表达未见明显变化(P&;gt;0.05)。结论:藻酸双酯钠可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Bax的表达,对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有氧运动预处理对脑缺血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Nogo-A的影响。方法 120只Sprague-Dawley大鼠平均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和有氧运动预处理组。改良Pulsinelli四血管阻断(4-VO)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在缺血后6 h、1 d、3 d、7 d各取5只大鼠,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组织神经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组织GAP-43、Nogo-A表达;另5只大鼠RT-PCR法检测GAP-43、Nogo-A水平。结果与脑缺血再灌注组相比,有氧运动预处理组的神经元密度、GAP-43蛋白和m 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Nogo-A蛋白和m 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有氧运动预处理可促进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细胞存活和轴突再生,与上调脑组织海马区GAP-43表达并下调Nogo-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魏微  张微微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2):4488-4489,i003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表达的情况,探讨其在缺血再灌注炎性反应和脑水肿形成中的作用。方法: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观察再灌注后3,6,24,48h,5d MMP9的表达情况,并测定脑组织含水量。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MMP-9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再灌注24h阳性细胞数为(35.81&;#177;6.87)个/切片,较再灌注3h组(1.56&;#177;1.15)个/切片明显增加(P&;lt;0.05),这种增高趋势持续至再灌注后5d。测定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含水量,再灌注24d组为(81.49&;#177;0.68)%,较假手术组(78.11&;#177;1.36)%明显增加(P&;lt;0.01)。脑含水量的变化与MMP-9的表达增高趋势一致。结论:MMP-9参与了缺血再灌注血管源性脑水肿、炎症反应等过程并在损伤的修复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项洁  沈霞  耿德勤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8):6094-6095
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msis factor-alpha,TNF-α)表达及细胞凋亡情况,探讨TNF-α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为3组:脑缺血再灌注组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2h,再灌注2,6,12,24,48,72,96h、假手术组及永久缺血组,分别测定TNF-α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细胞凋亡数(原位凋亡检测试剂盒)。结果:脑缺血再灌注组TNF-α表达水平[6h:(15.0&;#177;3.21)个/mm^2,12h:(47.0&;#177;0.87)个/mm^2,24h:(49.0&;#177;10.3)个/mm^2,48h:(44.8&;#177;6.9)个/mm^2,96h:(37.9&;#177;6.4)个/mm^2、细胞凋亡数[2h:(33.3&;#177;0.8)个/mm^2,6h:(56.6&;#177;1.6)个/mm^2,12h:(72.3&;#177;4.2)个/mm^2.24h:(86.6&;#177;5.5)个/mm^2,48h:(96.8&;#177;0.9)个/mm^2]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lt;0.01)及永久缺血组(P&;lt;0.05);且TNF-α表达与细胞凋亡数关系密切(r=0.567.P&;lt;0,01)。结论: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TNF-α在神经元迟发性坏死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脑缺血预处理对脑功能保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缺血预处理对脑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 71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 6组 :A组 (空白对照组 ,n =9)、B组 (实验对照组 ,n =12 )、C组 (致死性缺血组 ,n =9)、D组 (缺血预处理组 ,n =12 )、E组 (CPA组 ,n =16 )、F组 (DPCPX组 ,n =16 ) ,参照 pulsinelli的四血管闭塞法制作大鼠全脑缺血模型。对A、B、C、D四组动物的双侧颈总动脉分别用微型动脉瘤夹予以夹闭或松开 ,以达到实验所需的脑缺血时间或再灌注时间 ;E组、F组动物分别于缺血前不同时间腹腔注射CPA或DPCPX进行药物预处理。各实验组于特定缺血阶段后再灌注 3d或 7d取材 ,采用热休克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形态学方法对各组海马CAⅠ区神经元进行了研究。结果D组 (脑缺血预处理组 )和E组 (CPA组 )海马CAⅠ区神经元大部分保持完好 ,神经元密度均高于没有进行预处理的C组 (致死缺血组 ,P <0 .0 1) ,但三组海马CAⅠ区均可观察到热休克蛋白 (HSP) 70的表达 ;F组 (DPCPX组 )海马CAⅠ区神经元大片毁损 ,神经元密度低于A组、D组、E组 (P <0 .0 1)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为阴性。结论脑缺血预处理或预防性应用腺苷A1受体激动剂对脑功能具有明显的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黄芩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自由基损伤的保护作用,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提供新的药物。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及黄芩苷治疗组。动物模型采用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用黄嘌呤氧化酶法和硫代巴比妥法分别测定脑组织缺血再灌注3,6h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的含量及黄芩苷对其的影响。结果:脑缺血2h再灌注后3,6h时,脑组织SOD分别为(24.5&;#177;0.28),(16.27&;#177;0.20)NU/mg,丙二醛分别为(0.66&;#177;0.32).(1.62&;#177;0.52)μmol/g,与假手术组比较,脑组织SOD明显降低(P&;lt;0.01),丙二醛则明显增高(P&;lt;0.01);黄芩苷治疗后脑组织SOD分别为(30.19&;#177;0.36),(25.74&;#177;0.28)NU/mg,丙二醛分别为(0.42&;#177;0.26).(0.78&;#177;0.37)μmol/g,与模型组相比,脑组织SOD有所增高(P&;lt;0.01).而丙二醛则有所降低(P&;lt;0.01)。并且,治疗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模型组增高(P&;lt;0.05)。结论:黄芩苷对脑缺血再灌注自由基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