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深静脉血栓形成好发于下肢,常见的有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西医治疗本病主要有手术取栓、抗凝、溶栓等方法,一般在发病2~3天内治疗效果较好,超过3天则往往疗效不佳。笔者近年来单纯采用自拟消肿止痛散外敷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飞利浦HD11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657例下肢闭合性骨折患者的双下肢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有无血栓形成、血栓累及部位及血栓分期。结果:657例患者中,45例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均为单侧患肢。术前发现41例,其中急性血栓32例,亚急性血栓8例,慢性血栓1例;术后发现4例,均为急性血栓。多条静脉受累35例;单条静脉受累10例,其中大隐静脉入口处3例、股浅静脉1例、胫后静脉2例、小腿肌间静脉4例。完全闭塞30例,不完全闭塞15例。术前检查血栓累及髂外静脉3例、股总静脉24例、大隐静脉入口处28例、股浅静脉29例、股深静脉12例、腘静脉30例、胫后静脉31例、小腿肌间静脉4例;术后检查血栓累及股总静脉1例、大隐静脉入口处2例、股浅静脉1例、腘静脉2例、胫后静脉3例;胫前静脉及腓静脉未累及。4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血浆D-二聚体增高者45例,患肢肿痛者38例。单发小腿肌间静脉血栓者均无明显下肢肿胀。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不仅可检测出下肢骨折后静脉血栓是否存在,还可明确血栓的范围、部位、分期及管腔阻塞程度,对于指导临床早期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和预防急性肺动脉栓塞具有积极意义,可作为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骨科术后孤立性小腿深静脉血栓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沈素红  席占国  陈柯 《中医正骨》2010,22(12):34-35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是骨科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大多数的下肢深静脉血栓起源于小腿深静脉尤其是小腿肌肉静脉丛。但由于孤立性的小腿深静脉血栓症状较轻,临床上常被忽视,得不到及时治疗而使血栓向大腿扩展,严重者可导致肺栓塞,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4.
兰静  范立想  张玉 《光明中医》2010,25(7):1298-1299
<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临床常见的周围血管病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则是指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期出现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造成静脉回流障碍,静脉淤滞,组织缺氧,而出现的营养障碍性改变,如小腿色素沉着、小腿慢性溃疡经久不愈  相似文献   

5.
郭丽焱  王益民 《中医药研究》2009,(10):1228-122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ADV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25例经临床证实为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恚者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特征。结果125例病例中,53例为髂股静脉血栓,39例为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其中左侧下肢发病率明显高于右侧下肢.所有病例均有特异超声图像。结论超声检查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有重要价馥,可作为ADVT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6.
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发生在下肢,包括小腿肌肉部小静脉丛血栓形成和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等。起病急骤,表现为一侧下肢肿痛及局限性压痛,站立及行走困难,甚则肿胀明显,皮肤发亮而呈青紫色,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若延误治疗可使病变范围扩展,影响深静脉功能而继发下肢静脉曲张等后遗综  相似文献   

7.
针灸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张水生(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福建361005)1临床资料3年共收治11例,男3例,女8例;年龄最小28岁,最大60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2年。全部经下肢静脉造影检查证实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中骼股静脉血栓3例,股静脉血栓5...  相似文献   

8.
刘怡彬  李嵘 《河北中医》2000,22(3):227-227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属中医的黄秋痈、青蛇毒等范畴。 1 993~ 1 998年 ,我科共收治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 1 86例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和中医辨证施护 ,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1 86例中 ,男 1 0 2例 ,女 84例 ;年龄 2 1~ 83岁 ,平均 48.9岁 ;辨证分型 :湿热型 89例 ,血瘀型 97例 ;疗程最短 1日 ,最长 62日 ;发病部位为左下肢1 2 4例 ,右下肢 43例 ,双下肢 1 9例 ;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78例 ,静脉血栓形成 82例 ,小腿静脉丛血栓形成 1 8例 ,跖静脉血栓形成 8例。2 一般护理2 .1 生活护理 急性下肢深…  相似文献   

9.
王萍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3):56-5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可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92例,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血管内径,血栓的位置、大小、回声及管腔内血流情况。结果:92例患者中,股一髂静脉血栓43例,占47%;小腿肌内静脉血栓28例,占30.3%;整个下肢深静脉血栓14例,占14.7%;肌间血肿5例,占5.6%,小腿皮下软组织水肿2例,占2.2%。92例患者中,检出血栓85例,其中双侧血栓2例,占2.4%;单发左下肢血栓58例,占67.8%;单发右下肢血栓25例,占29.8%,单发左下肢与单发右下肢血栓病例之比为2.32∶1。患侧肢体腘静脉、股静脉直径分别为(8.9±1.1)、(12.8±2.8)mm,显著大于健侧肢体的(5.7±1.4)、(9.1±2.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超声对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准确率较高,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吴玉泉 《北京中医》2006,25(10):610-612
深静脉血栓形成多发于下肢,常以急袭性方式起病,临床上常分为2类,即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和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临床主要表现为下肢疼痛、肿胀,起病急骤或进行性加重,行走后肿痛加重,可合并浅静脉炎和浅静脉曲张,中医属“脉闭”范畴,病因病机为湿浊停聚,气血瘀滞,脉络不通。  相似文献   

11.
吴玉泉 《北京中医药》2006,25(10):610-612
深静脉血栓形成多发于下肢,常以急袭性方式起病,临床上常分为2类,即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和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临床主要表现为下肢疼痛、肿胀,起病急骤或进行性加重,行走后肿痛加重,可合并浅静脉炎和浅静脉曲张[1],中医属"脉闭"范畴,病因病机为湿浊停聚,气血瘀滞,脉络不通[2].  相似文献   

12.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骨伤科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也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及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对骨科髋部骨折患者施以有效的预防措施,不仅可以降低VTE的发生率、死亡率,而且可以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医疗费用。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约占VTE的2/3,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多见于下肢深静脉,骨科大手术后常发生,一般无临床症状。根据部位,下肢DVT可分为:近端(腘静脉或其近侧部位,如股静脉)和远端(小腿肌肉静脉丛)。近端血管直径大,此部位栓子脱落后,易出现致命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TE)。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应用红花注射液预防骨科术后卧床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对167例骨科不同病种术后卧床病人采用红花注射液+下肢弹力绷带加压包扎,评价该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结果:167例中,7例术后发生腓肠肌静脉丛内血栓,未见股静脉血栓,无发生肺栓塞死亡病例。结论:红花注射液+下肢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法能有效预防骨科术后卧床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4.
老年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下肢筋膜内静脉凝结形成血栓,包括小腿的胫前、后静脉、腓静脉、肌肉静脉窦以及胭静脉、股深、股浅、股总静脉、髂静脉,是手术后老年患者的多发病。本病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怒张,严重者可发生肺栓塞,威胁患者的生命及造成血栓后综合征。治疗方法主要为抗凝、溶栓治疗。老年患者术后如果未能积极有效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措施,则发病率甚高。现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常见的周围静脉病变,其形成深静脉血栓的三大因素为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临床特点为下肢突然肿胀、疼痛、沉重,伴皮肤温度升高;查体见小腿肚饱满、紧硬,沿静脉血管走形压痛;好发于髂、股、腘、胫前、胫后静脉及小腿静脉丛等.  相似文献   

16.
2008-2011年,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观察治疗48例,均为湖北省中医院入住综合病房被确诊为下肢深静脉栓塞的患者,小腿周经相差3-6cm.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4例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在39-85岁间,平均年龄49岁;下肢静脉顺行造影6例(4例为髂股段静脉血栓形成,2例为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18例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为深静脉内有实性填充).对照组24例中,男12例,女12例;年龄在36-82间,平均年龄46岁;下肢静脉顺行造影10例(6例为髂股段静脉血栓形成,4例为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14例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深静脉内有实性填充).两组临床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性研究足踝部创伤患者在中、西医治疗干预下,围手术期形成下肢静脉血栓的特点。方法:对我科2017年1月~2018年1月间足踝部创伤患者94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足踝部创伤后形成下肢静脉血栓的特点、与D-二聚体水平检查阳性率的相关性,探讨足踝部位骨折发生的下肢血栓的诱因。结果:足踝部骨折围手术期出现下肢静脉血栓与患者年龄、创伤、手术操作等因素相关,血栓的总体发病率为4.87%(46/944),均为周围型血栓(腘静脉、胫后静脉、腓静脉及小腿肌间静脉血栓),以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发病率最高,约78.3%,共36例;小腿深静脉血栓(包括腘静脉、胫后静脉、腓静脉血栓及3例合并肌间静脉血栓患者)约21.7%,共10例。结论:足踝部创伤患者围手术其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病率总体较低,血栓为周围型血栓,预后较好,但在临床工作仍必须重视,并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深层静脉管腔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同时伴血栓形成及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本病好发于下肢,血栓形成后,血栓远端静脉高压,从而引起肢体肿胀、疼痛及浅静脉扩张或曲张等临床表现,严重者还可以影响动脉供血,并使静脉瓣膜受损,  相似文献   

19.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外科手术和创伤是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最常见的诱因,下肢肿胀、疼痛和浅静脉怒张是DVT的三大主要表现,严重者还可因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危及生命。2009年5-11月,我们对45例腹部手术患者实施间歇式充气压力系统治疗,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段晔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4):2717-2718,272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9月—2012年6月本院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下肢无病变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2组都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对照组静脉腔内见快速流动光点,观察组呈现静脉管径扩张。观察组的股总静脉(CFV)、股浅静脉(SFV)、胫周围静脉近段(PTV)与内侧腓肠静脉(MGV)内径值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CFV、SFV和腘静脉(POV)的CDFI值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能提供全面准确的资料,可以为临床医生诊断和治疗怀疑下肢静脉血栓患者提供恰当的干预时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