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评价坐位拔伸整复手法筛选和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92例患者经坐位拔伸整复手法筛选,分成阳性组和阴性组,然后再分别随机分成推拿牵引组和药物组,并分别给予相应的治疗。结果拔伸手法阳性组和阴性组中,药物组与推拿牵引组治疗后患者眩晕、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等方面显著改善(P〈0.01);推拿牵引组在改善颈肩痛症状方面作用明显(P〈0.05)。拔伸整复手法阳性推拿牵引组总有效率高于药物组(P〈0.05),拔伸整复手法阴性推拿牵引组总有效率与药物组相当。结论坐位拔伸整复手法临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并用于手法适应症的筛选是安全有效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中频电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电针配合中频电治疗组和药物治疗对照组,观察其疗效和疼痛眩晕症状改善情况。结果:电针配合中频电治疗组有效率为95.0%,药物治疗对照组有效率为82.5%。疼痛眩晕症状两组都有改善,观察组更为明显,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电针配合中频电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优于药物治疗对照组,头痛和眩晕症状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颈夹脊穴温针灸配合坐位拔伸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颈夹脊穴温针灸配合坐位拔伸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西药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头疼、颈痛、视物模糊等症状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眩晕、头痛、视物模糊、颈痛症状评分均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眩晕、头痛、视物模糊、颈痛症状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夹脊穴温针灸配合坐位拔伸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有效改善患者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调整肌松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9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调整肌松复合手法(治疗组,75例)和西医对照组(对照组,64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症状积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3%,对照组为92.2%(P〈0.05);治疗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百会压灸对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增效作用。方法:将9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基础针刺加灯盏花素粉针静滴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百会压灸治疗,两组均每周治疗6天,周日除外,以2周为1个疗程,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i]观察,分别在治疗前及疗程结束时进行评测。结果:治愈率治疗组为60%,对照组为35.6%(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各成分计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O.05),而治疗组在眩晕、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总分积分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颈肩痛积分差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百会压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推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厦时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星状神经节阻滞及推拿治疗,对照组给半导体激光及推拿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后利用颧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对两组患者眩晕和主要症状改善情况进行比较,井对其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1疗程后两组的患者眩晕和主要症状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并且以治疗组的提高幅度较显著(P〈0O.05)。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迅速改善临床症状,具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改良坐位拔伸整复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以改良坐位拔伸整复手法治疗,对照组用常规整复手法治疗,治疗10次结束及2个月后随访观察其疗效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16.7%和66.7%,对照组分别为10.0%和40.0%,两组疗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复发率10.0%(2/20),优于对照组的75.0%(9/12)(P<0.05)。结论:改良坐位拔伸整复手法临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著,且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调督”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在常规推拿基础上用“调督”推拿手法治疗,对照组用常规推拿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疗效、症状体征积分及TCD检测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症状体征积分比较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TCD检测在基底动脉(BA)、左侧椎动脉(LVA)和右侧椎动脉(RVA)的收缩峰值期血流速度(Vs)及右侧椎动脉(RVA)的平均血流速度(Vm)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调督”推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优于常规推拿治疗。  相似文献   

9.
刘明军 《吉林中医药》2009,29(7):602-603
目的:观察不同体位理筋拔伸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卧位和坐位理筋拔伸法进行对比治疗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结论:不同体位理筋拔伸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均具有一定疗效,但卧位治疗组效果较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以四神聪为主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6月至2011年5月期间追踪观察8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病人的资料,比较经针刺激四神聪为主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6例,对照组仅用舒筋通督手法推拿口]36例,每天一次,疗程均为10天,2种不同的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观察:参照张霆教授所提出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体征观察评分标准,通过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证候观察、体征观察及临床疗效,科学地评价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的积分,治疗组由治疗前的17.637±4.193下降至治疗后的7.522土3.326,对照组由治疗前的18.037±4.193下降至治疗后的8.022±4.326,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有效率93.47%,对照组有效率94.44%,两组间在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以四神聪为主穴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在改善症状、降低复发率皆有明确疗效,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颈夹脊穴温针灸配合坐位拔伸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疗效。方法将20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治疗组在颈夹脊穴和风池穴温针灸后,配合坐位拔伸手法治疗。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嗪胶囊。采用CSA症状评分标准和眩晕问卷调查表(DHI)在治疗前后进行记录,获得治疗前后眩晕、头痛、视物模糊、耳鸣、颈痛、旋颈试验等症状评分及DHI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眩晕、头痛、视物模糊、耳鸣、旋颈试验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治疗后DHI评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P<0.01,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颈痛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但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眩晕、头痛、视物模糊、旋颈试验、颈痛评分及DHI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P<0.01)。结论颈夹脊穴温针灸配合坐位拔伸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颈部牵引配合手法对颈性眩晕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济南军区青岛第一疗养院中医科患者5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颈部牵引及手法治疗。两组均治疗1周为1个疗程,4个疗程后评价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ESOV),观察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①ESOV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ESOV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改善(t值分别为11.028、5.825,P均<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t=3.606,P<0.01)。②血液流变学变化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比容均较同组治疗前改善(t值分别为3.356、13.245、3.650、7.443、9.912、3.113,P<0.05或P<0.01);对照组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较同组治疗前明显改善(t值分别为2.144、4.216、3.287、3.039、6.442,P<0.05或P<0.01)。治疗组全血黏度高切、中切,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493、4.414、6.031、5.180,P<0.05或 P<0.01)。结论颈部牵引及手法配合服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对颈性眩晕患者ESOV评分有影响,患者的血液流变学也有相应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药配合五步调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福建省龙岩市中医院康复科就诊的颈性眩晕患者90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中药配合颈椎牵引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药配合五步调颈手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眩晕症状、功能评估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为(39.98±2.95)分,对照组为(30.14±2.27)分,两组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42,P<0.05);治疗组的改善指数为(0.41±0.04),小于对照组(0.23±0.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31,P<0.05)。治疗组治愈率+显效率为88.89%,对照组为6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38,P<0.05)。结论中药配合五步调颈手法可改善颈性眩晕患者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推拿疗法配合谷精汤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颈原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以理筋整复为主的推拿疗法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配合口服谷精汤加减。两组均在治疗后观察主要症状、体征、疼痛强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效率96.7%,对照组有效率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疼痛强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推拿疗法配合谷精汤治疗颈源性头痛可取的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平肝熄风化痰通络颗粒治疗肝风痰瘀型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5例肝风痰瘀型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15例),分别予平肝熄风化痰通络颗粒和全天麻胶囊口服,疗程均为28天。观察治疗前、治疗14天、治疗后、停药2个月后眩晕发作情况及伴随症状、平衡功能体征的变化情况,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①治疗结束时,治疗组、对照组综合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3.3%、80.0%,组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治疗组、对照组眩晕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6.7%、80.0%,组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治疗组、对照组治疗14天、治疗后、随访2个月眩晕发作情况总积分较本组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组间比较,治疗14天、治疗后、随访2个月眩晕发作情况总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治疗组闭目难立征、步行偏斜治疗前后阳性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对照组闭目难立征、误指试验、步行偏斜阳性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闭目难立征、步行偏斜消失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肝熄风化痰通络颗粒治疗肝风痰瘀型眩晕疗效及安全性均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头清胶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治以微调手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头清胶囊,4粒/次,3次/d,2组均以10次为1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临床痊愈率观察组为12.00%,对照组为4.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2.00%,对照组为8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眩晕、头痛、头昏、恶心、耳鸣、耳聋、视物程度等症状评分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清胶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卧位整脊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64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分别采用卧位整脊治疗和常规推拿治疗,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P〈0.05)。结论:卧位整脊治疗颈性眩晕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肌松调整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肌松调整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2个疗程后对比其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眩晕症状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TCD和X线表现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松调整手法治疗颈性眩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刀松解联合中医手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40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3例)和对照组(67例),观察组应用针刀松解联合中医手法治疗,对照组单纯应用手法治疗,共治疗3周。两组治疗前后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膝关节功能评分表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3周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VAS评分均显著下降,膝关节功能评分显著升高(P〈0.05);两组间比较,观察组VAS、膝关节功能评分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刀松解联合中医手法治疗可以解除膝周高应力点、调整运动力线,对膝骨性关节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