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肿瘤树突状细胞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兵  羊裔明 《华西医学》2003,18(3):439-441
肿瘤转变涉及肿瘤抑制基因、原癌基因和转录调节基因突变多步过程 ,从而导致细胞异常表达蛋白和增殖失调控。而在这一系列过程中肿瘤细胞又通过下列途径逃脱机体的免疫监视和清除 :(1 )肿瘤抗原缺陷 :肿瘤于克隆进化或初始阶段即下调表达或不表达其特异性抗原及MHC分子 ;肿瘤相关抗原(TAA)表达与机体正常细胞抗原交叉或肿瘤表达胚胎形成期抗原 ;抗原加工呈递过程缺陷 :弱表达TAA蛋白、淋巴细胞功能相关蛋白 (LFA 3)及细胞粘附分子 (ICAM 1 ) ;(2 )微环境异常 :肿瘤及周围细胞分泌免疫细胞抑制因子如IL 1 0、INF、前列腺素、NO、TG…  相似文献   

2.
树突状细胞疫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但目前对于多发性骨髓瘤仍然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树突状细胞是一类抗原呈递细胞,具有启动和调控免疫反应的能力。利用肿瘤抗原冲击树突状细胞的免疫治疗策略已被证明是安全的并且对许多肿瘤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本文综述了多发性骨髓瘤相关的各种肿瘤抗原类型及树突状细胞免疫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实验,并且分析了树突状细胞免疫治疗在未来实验研究方面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树突状细胞(DC)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重视,尤其是骨髓来源的DC,在肿瘤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人们对携带肿瘤抗原的DC更加注意,认为将来成为一新型的肿瘤疫苗。研究DC与肿瘤免疫,主要通过(1)DC表面MHC分子与肿瘤抗原肽的结合,(2)DC细胞中导入肿瘤相关抗原基因,(3)DC细胞与肿瘤细胞的融合。通过上述DC体外与肿瘤抗原的结合,再回输体内,动物实验证实可治疗已建立的肿瘤模型,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恶性肿瘤的护理方法.方法 收集本院肿瘤生物治疗中心2009年12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144例患者,用血细胞分离机获取患者自身外周血单个核细胞60ml,体外分离和单独培养树突状细胞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后,用带有虑过网的输血器进行静脉回输.注意单采前、单采中、单采后、回输时、回输后的护理.结果 144例恶 性肿瘤患者治疗中有20例(13.8%)出现发热、胸闷心慌等不良反应,及时对症治疗与护理后好转,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树突状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回输有助于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加强各个环节的护理对提高疗效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OSCC)的治疗通常选择以手术治疗为主、放化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使得肿瘤的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得到有效地提高.树突状细胞作为免疫系统递呈抗原能力最强的免疫细胞,利用肿瘤特异性抗原冲击树突状细胞制备的疫苗在治疗Ⅲ~Ⅳ期OSCC的研究和应用中取得...  相似文献   

6.
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的制备及临床应用面临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发现的功能最强的抗原呈递细胞,其在肿瘤免疫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通过各种方法提取肿瘤抗原来冲击致敏DC,再将已培养成熟的DC回输到病人体内,以激发机体产生明确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已成为有效的临床抗肿瘤治疗手段,也为肿瘤临床继手术切除、放化疗及其它综合治疗后又开辟了一个新的治疗途径。本文就DC的生物学特性、体外培养及其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肿瘤细胞裂解物致敏树突状细胞对小鼠乳腺癌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肿瘤细胞裂解物致敏树突状细胞 (DC)对小鼠乳腺癌的治疗作用。方法无菌取小鼠骨髓细胞 ,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经细胞因子作用诱导为树突状细胞 (DC) ,用EMT6肿瘤抗原裂解物冲击致敏DC细胞 ,检测DC体外刺激活化淋巴细胞作用 ,以及经DC免疫产生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 (CTL)体外杀伤肿瘤细胞的活性 ,观察致敏DC免疫对小鼠乳腺癌模型的治疗作用。结果镜下可见抗原致敏后的DC可吸引淋巴细胞聚集成团 ;致敏DC诱导生成的特异性CTL在体外对肿瘤细胞可产生杀伤作用 (与PBS对照组比较 ,P =0 .0 2 7) ,而未成熟DC细胞组和肿瘤抗原组与PBS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17,P =0 .0 72 ) ;经致敏DC注射免疫后 ,小鼠负荷肿瘤得到抑制 (与PBS对照组比较 ,P =0 .0 3 5 ) ,而单纯肿瘤抗原及未致敏DC免疫组与PBS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2 6,P =0 .11)。结论肿瘤抗原裂解物致敏的DC可有效递呈抗原并诱导淋巴细胞杀伤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8.
树突状细胞(DC)在肿病免疫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重视,尤其是骨髓来源的DC,在肿瘤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人们对携带肿瘤抗原的DC更加注意,认为将会成为一种新型的肿瘤疫苗。研究DC与肿瘤免疫,主要通过①DC表面MHC分子与肿瘤抗原肽的结合,②DC细胞中导入肿瘤相关抗原基因,③DC细胞与肿瘤细胞的融合。通过上述DC体外与肿瘤抗原的结合,再回输体内,动物实验证实可治疗已建立的肿瘤模型,并可激活肿瘤病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特异性杀伤瘤细胞能力。  相似文献   

9.
对于难治性、复发性和老年性的白血病来说,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尤为迫切.免疫治疗的目的就是能够激活患者体内的免疫反应,从而特异性地识别和杀伤癌细胞.而树突状细胞(DC)为强有力的抗原提呈细胞.抗原与DC结合成为肿瘤主动特异性免疫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在DC来源、抗原加载、成熟、输入、佐剂以及此疫苗的前景和存在的局限性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临床应用的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早在1973年,Steinman就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进行了描述[1]。90年代以后,人们在体外应用细胞因子大量矿增DCs成功。而临床研究中观察到肿瘤组织及其周围DCs浸润程度与肿瘤转移和病人预后有关,使DCs成为肿瘤免疫研究中的一大热点。近年来,随着DCs肿瘤疫苗应用研究的开展,DCs已成为目前肿瘤免疫治疗的焦点之一,大量的  相似文献   

11.
还原型谷胱甘肽抗白血病免疫佐剂作用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逆转反应性氧代谢物(ROM)对NK细胞抗白血病效应的抑制作用。在K562细胞、NK细胞的混合培养体系中分别加入富含单核细胞的单个核细胞(Mo)和白细胞介素-2(IL-2),观察ROM产量和K562细胞抑制率,然后分别加入GSH或二氢氯化物组胺(组胺),观察ROM产量及K562细胞抑制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加入IL-2后,ROM的产量从33.17±25.02U/L增至223.59±59.41U/L(P<0.01),K562细胞抑制率从65.56%升至85.89%(P<0.01);在加入E/Mo=10/1、10/5、10/103种浓度的Mo后,ROM产量分别为389.79±43.83U/L,456.74±42.77U/L,601.42±21.92U/L,K562细胞抑制率分别为82.36%,81.36%,48.09%,加入组胺或GSH后,E/Mo=10/2时,ROM产量从389.79±43.83U/L,分别减至50.21±22.4U/L和-3.58±9.49U/L(P<0.05),随着GSH或组胺浓度的增加ROM产量逐减少,K562细胞抑制率从82.53%分别升至94.64%和96·39(P<0·05),ROM产量与K562细胞抑制呈负相关(P<0.05);E/Mo=10/5或10/10时,高浓度的GSH或组胺可使ROM产量减少,但K562细胞抑制率提高不明显(P>0.05)。结论:当E/Mo=10/2时,GSH逆转ROM强于组胺,提高NK细胞对K562的抑制率与组胺相似,但毒副作用轻微,GSH可能成为更理想的抗白血病的免疫佐剂。  相似文献   

12.
树突状细胞(DC)在抗肿瘤免疫反应中起关键作用,但大多数白血病病病人有DC功能缺陷,在外体扩增DC并增强其抗肿瘤免疫功能及以DC为基础的肿瘤疫苗是对白血病有效的免疫治疗方法,为了探讨由不同的髓性白血病细胞诱生DC的条件及其抗白血病反应,选用HL-60,K562和THP-1细胞与不同的细胞因子组合诱生DC,以光学和电子显微镜术观察形态特征,用流式细胞术和单克隆抗体检测细胞表型,以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观察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用^51Cr释放法检测诱生细胞的细胞术和单克隆抗体检测细胞表型,以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观察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用^51Cr释放法检测诱生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用ELISA法测定DC培养及DC+血单个核细胞培养的血清中IL-12及INF-γ的量,结果表明,由K562,HL-60和THP-1细胞诱生的DC具有村突状细胞的形太学特征,细胞表达DC的表面分化抗原,其中GM-CSF+IL-4+TNF-γ刺激HL-60-DC和THP-DC和GMCSF+IL-4+IL-12刺激的K562-DC中有抗原表达。3种细胞诱生的DC对混合淋巴细胞反应CTL反应有强刺激细胞因子能诱导髓性白细胞产生DC,不同细胞需要不同的细胞因子和培养条件,这些DC表达抗原呈递细胞的表型具有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和诱导CTL反应以及分泌IL-2和促进T细胞分泌INF-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树突状细胞(DC)存在异常。本研究旨在分析ITP患者DC的分布特点及其活化状态,以进一步明确ITP患者DC异常的机制。将ITP患者分为初诊纽、难治组、有效组(完全反应+有效),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骨髓和/或脾脏中髓系树突状细胞(mDC),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的分布比例,各部位mDC、pDC细胞分化程度、成熟mDC和pDC抗原CD80、CD86的表达。结果表明,各组患者各部位mDC比例均较pDC高,难治组各部位mDC、pDC比例较初诊组、有效组高,且难治组中脾脏mDC比例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各组pDC比例各部位差别不明显;各组患者各部位mDC、pDC的CD86的表达较CD80高,各组mDC、pDC的CD80的表达比例均较低,各部位差别不明显;难治组各部位mDC、pDC的CD86表达较初诊组、有效组高,且难治组中脾脏mDC的CD86表达明显高于其他部位。结论:ITP患者mDC、pDC的分布存在异常,脾脏mDC分布比例较高,分化较成熟,脾脏mDC可能与ITP发病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14.
汪川  罗德云  刘衡川 《华西医学》1999,14(3):299-301
采用郭峰红细胞免疫及其调节功能测定方法〔1〕,检测 2 8例鼻咽癌患者的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免疫复合物花环率、直向肿瘤红细胞花环率、C3b受体花环促进率和抑制率 ,并与正常人相比较。结果表明 :患者组与对照组的C3b受体花环率分别为 2 4 14 %、 3 9 2 9% ;免疫复合物花环率分别为 13 0 3 %、 8 99% ;直向肿瘤红细胞花环率分别为 5 0 7%、 16 0 0 % ,C3b受体花环促进率分别为 0 6 0、 1 6 4 ,抑制率分别为 0 43、 0 2 8。提示 :鼻咽癌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异常 ,C3b受体活性及数量下降 ,免疫粘附肿瘤细胞能力下降 ,红细胞自我调控系统紊乱 ,鼻咽癌的发生发展与机体红细胞免疫功能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15.
树突状细胞与移植免疫耐受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在机体外周与中枢免疫耐受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以多种机制参与自身免疫耐受的形成,且具有极强可塑性,因此成为近年来移植免疫耐受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概述了DC的分型及作用、DC诱导免疫的间接通路、Flt3L和凋亡细胞的作用、基因工作修饰DC及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腺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和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乳腺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本组共4例,年龄37-67岁,病程15d-2年。3例表现为无痛性肿块,1例伴局部疼痛。肿块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均证实为原发性乳腺鳞状细胞癌。4例均行根治术。病理特点;肿瘤大小2-18cm,平均5.7cm,仅1例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镜下表现:癌巢有多边或棱形细胞构成,细胞质细染,3例可见明显角化珠和细胞间桥。4例随访时间为12-85个月。3例健在,1例术后第11个月死于肺转移。结论:肿块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为诊断本病的有效可靠方法,手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需辅以放化疗。  相似文献   

17.
Injections of soluble proteins are poorly immunogenic, and often elicit antigen-specific tolerance. The mechanism of this phenomenon has been an enduring puzzle, but it has been speculated that tolerance induction may be due to antigen presentation by poorly stimulatory, resting B cells, which lack specific immunoglobulin receptors for the protein. In contrast, adjuvants, or infectious agents, which cause the release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such as tumor necrosis factor α and interleukin 1β in vivo are believed to recruit and activate professional antigen-presenting cells to the site(s) of infection, thereby eliciting immunity. Here we show that administration of Flt3 ligand (FL), a cytokine capable of inducing large numbers of dendritic cells (DCs) in vivo, (a) dramatically enhances the sensitivity of antigen-specific B and T cell responses to systemic injection of a soluble protein, through a CD40–CD40 ligand–dependent mechanism; (b) influences the class of antibody produced; and (c) enables productive immune responses to otherwise tolerogenic protocols. These data support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delicate balance between immunity and tolerance in vivo is pivotally controlled by DCs, and underscore the potential of FL as a vaccine adjuvant for immunotherapy in infectious disease and other clinical settings.  相似文献   

18.
CML28树突状细胞核酸疫苗的构建及其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构建负载CML28的核酸疫苗,并在树突状细胞中进行表达,用分子克隆的方法,从K562细胞中克隆出CML28的cDNA全长,将其亚克隆至pGEM—T载体,经测序后酶切,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isA,将重组质粒pcDNA3.1HisA—CML28进行酶切分析和测序鉴定;从正常人外周血中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IL-4和GM—CSF条件下诱导分化为树突状细胞(DC),并进行鉴定;用电穿孔的方法将重组质粒pcDNA3.1 HisA—CML28导入到DC中,Western Blot检测His-CML28融合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经酶切分析和测序鉴定,重组质粒pcDNA3.1 HisA—CML28含有正确的CML28全长序列;经电穿孔导入Dc后,重组质粒能表达His—CML28蛋白。结论:成功构建了CML28树突状细胞核酸疫苗。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探讨小鼠调节性树突状细胞(rDC)分泌的外泌体(regulatory exosomes,rDex)诱导免疫耐受的作用,并与正常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的外泌体(immature exosomes,iDex)诱导免疫耐受的作用进行比较。取C57BL/6(H-2^b)小鼠骨髓细胞诱导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DC),TGF—β1联合IL-10诱导调节性树突状细胞(rDC),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种DC的表型。采用超速离心结合膜超滤的方法分别提取rDex和iDex。建立小鼠皮肤移植模型.以C57BL/6小鼠为供者,以BALB/c(H-2^d)小鼠为受者,按对受者处理的不同实验分3组,iDex组术前7、3天受者经尾静脉注射10μg供者的iDex,rDex组术前7、3天受者经尾静脉注射10μg供者的rDex,另设PBS对照组,观察移植皮肤存活情况。通过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观察供者及非亲缘异基因供者DBA/2对同种异基因小鼠T细胞增殖情况。结果表明:TGF—β1、IL-10可下调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CD40的表达。移植皮片平均存活时间(MST),在对照组为7、8天,iDex组为10.7天,rDex组为18.8天;iDex组的移植皮片MST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rDex组的移植皮片MST明显长于iDex组(P〈0.01)。MLR结果证明iDex组和rDex组B/C小鼠均对C57小鼠的脾细胞产生特异性耐受,尤其是rDex组;对非亲缘异基因DBA供者的脾细胞两组仍表现出强烈的免疫应答。结论:iDex和rDex均有诱导免疫耐受的作用,且rDex作用较iDex作用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