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分析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6月于深圳市宝安区石岩人民医院产检和分娩的100例GDM患者作为GDM组;另选取同期80例正常孕妇作为正常妊娠组,比较两组孕妇的肠道菌群及母婴不良妊娠结局,并根据GDM产妇的母婴妊娠结局分为正常分娩组与不良妊娠组,比较两组的肠道菌群检测结果。结果 GDM组孕妇的肠杆菌、肠球菌菌落数大于正常妊娠组,双歧杆菌、乳杆菌菌落数小于正常妊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孕妇的母婴不良妊娠发生率高于正常妊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妊娠组孕妇的肠杆菌、肠球菌菌落数大于正常分娩组,双歧杆菌、乳杆菌菌落数小于正常分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DM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且母婴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较高;监测GDM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对临床防治GDM、改善母婴结局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4.
魏金凤;魏晓涛;张新丽;王威威 《数理医药学杂志》2024,(5):371-377
肠道菌群作为人体最大的微生物库,种类丰富,与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衡已被证实与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发病存在相关性,肠道内条件致病菌种类及数量越多,DN患者肾脏损害越严重。干预肠道菌群结构,增加有益菌群丰度,可有效改善肾脏功能和肾脏病理损害,防治DN,改善终末期肾脏疾病预后不良。中医药治疗DN具有低价效优、不良反应小、靶点多、途径广等优点,在防治DN中占据重要地位,且可与西药联合使用,达到取长补短、标本兼治的优势。中医药通过干预肠道菌群治疗DN疗效显著,但中医外治法对于DN的研究相对有限。本文针对肠道菌群与DN的关系及中药活性成分、中药复方及中药灌肠干预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中医药防治DN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辛伐他汀对糖尿病肾病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旨在观察辛伐他汀对糖尿病肾病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作用。方法选择早期糖尿病肾病组(DN)60例,健康对照组(NC)30例;而DN组又分为常规治疗组(DN1),和常规加辛伐他汀治疗组(DN2)。测定血糖、血脂、血肌酐(Scr)、C反应蛋白(CRP)、24h尿蛋白、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与DN1组治疗后相比,DN2组治疗后TG、TC、UAER均明显降低(P〈0.05),CRP、IL-6、TNF-α亦降低(P〈0.05);上述指标治疗前后DN1组无差异,而DN2组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患者相关血清炎症因子(CRP、IL-6、TNF-α)水平明显升高,辛伐他汀可通过抗炎症效应减轻尿蛋白,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乌梅丸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 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模型小鼠炎症因子和肠道菌群的调控作用。方法:C57BL/6J小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美沙拉秦组、乌梅丸低剂量组、乌梅丸高剂量组,每组8只。自由饮用2% DSS复制UC小鼠模型,造模同时治疗组每天灌胃给药,空白组和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持续7 d。期间观察记录小鼠状态、体重、便血情况和粪便性状,计算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 DAI)评分。实验结束后,取血液、处死小鼠,摘取完整结肠,收集粪便,观察结肠黏膜损伤情况,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病理损伤和肝、肾损伤;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Alcian blue-periodic acid-Schiff, AB-Pas)染色观察结肠杯状细胞;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interleukin-6, 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法检测结肠IL-6、IL-10、TNF-α 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p-P65、P65蛋白表达,16S rDNA高通量测序检测小鼠肠道菌群变化。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便血,体重下降,结肠缩短,结肠表面明显损伤,结肠组织炎性细胞浸润且杯状细胞流失,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olon mucosa damage index,CMDI)、病理组织学评分(Histological score, HS)升高,IL-6、TNF-α水平升高,IL-10水平降低,P65蛋白磷酸化水平升高,小鼠肠道菌群丰度降低,菌群构成改变。与模型组相比,两个剂量乌梅丸均能延缓小鼠体重下降,缓解便血症状,降低DAI评分,抑制小鼠结肠缩短,缓解结肠表面损伤,减少杯状细胞流失(P < 0.05, P < 0.01),降低CMDI、HS评分,降低血清和结肠组织IL-6、TNF-α水平,抑制结肠P65磷酸化;乌梅丸高剂量(Wumei Wan, high-dose, WMW H)组小鼠血清和结肠组织IL-10表达升高,各组小鼠均未出现肝肾损伤。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丰度减少,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丰度增加。在属水平上,梭状芽孢杆菌丰度减少,Muribaculacea丰度增加。结论:乌梅丸能减轻DSS诱导的UC模型小鼠结肠炎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炎症因子和调控肠道菌群有关。 相似文献
7.
李子伊;李淋雨;张紫园;邱宇;赵飞;戴敏;常艳 《中南药学》2024,(1):92-100
目的 探讨葛根芩连汤联合益生菌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及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45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7组,即正常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0.6g·kg-1),益生菌组(0.3 g·kg-1)及益生菌联合葛根芩连汤低、中、高剂量组(2.54、5.08、10.16 g·kg~-1)。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通过自由饮用3%葡聚糖硫酸钠溶液连续7 d,再饮水7 d进行造模,整个实验共重复4个循环。在造模第35日依据疾病活动指数评分将造模失败的小鼠进行剔除,其余小鼠按分组进行给药,均给药21 d。造模及给药期间每周两次记录小鼠体重、DAI评分;实验结束后记录结肠长度,采用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并进行组织病理学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6、TNF-α、IL-10的表达;通过肠道粪便16S rRNA测序对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小鼠体重升高、DAI评分降低,且结肠长度恢复,病理评分降低,联合给药中、高剂量组恢复效果较显著(P <0.05),且结果呈剂量依赖性;联合给药各组促炎因子IL-6、 TNF-α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而抑炎因子IL-10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 <0.01),结果呈剂量依赖性;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及beta多样性结果表明各给药组间群落物种组成及物种丰富度已经发生了变化,模型组表现为物种丰度降低,而益生菌组及联合给药中剂量组可显著恢复物种丰富度(P <0.01);基于门水平小鼠肠道内优势菌群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ota),且联合给药组可显著上调F/B的水平;属水平物种相对丰度分析得出联合给药组可显著回调有益菌属如Muribaculaceae、毛螺菌属NK4A136(Lachnospiraceae_NK4A136_group)、另枝菌属(Alistipes)、罗氏菌属(Roseburia)、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等的丰度并显著下调条件致病菌属如拟杆菌属(Bacteroides)、大肠埃希菌属(Colidextribacter)、梭状芽杆孢菌属UGG-014(Clostridia_UCG-014)的丰度(P <0.05),调节肠道菌群恢复稳态。结论 葛根芩连汤联合益生菌在改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失衡、恢复结肠长度、修复结肠病理损伤、抑制促炎症因子表达等均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复方黄芪汤对糖尿病肾病(DN)患者肾功能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DN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服用复方黄芪汤,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血清炎症因子变化情况,观察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BUN、Scr、24h UTP、血清CRP、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复方黄芪汤可有效改善DN患者炎症,促进肾功能恢复,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肠道菌群与人体和外部环境保持着动态平衡.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而当平衡一旦被打破.形成肠道菌群失调,可能通过引起肥胖、慢性炎症等途径参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
11.
妊娠期糖尿病(GDM)是妊娠期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可增加诸多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近年来,我国GDM发病率不断上升,已经成为严重危害母婴健康的重要问题。研究发现,妊娠期肠道菌群紊乱可通过增加慢性炎症、胰岛素抵抗和内毒素血症等多种途径增加GDM发生的风险,而补充益生菌能够改善肠道菌群并有效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提示肠道菌群调节可能是改善GDM不良妊娠结局的有效手段。然而,当前关于益生菌种类、补充方式和剂量与GDM妊娠结局之间的关系没有统一结论,其临床作用效果不明确。本文对近年来益生菌与GDM妊娠结局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益生菌在GDM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13.
摘要: 近年来, 肠道菌群与糖尿病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随着对肠道菌群认识的深入, 肠道菌群作为环境因素在调节免疫及代谢性疾病发生中的作用逐渐被大家认识。目前国内外已有大量研究关注肠道菌群影响肥胖和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也有研究发现肠道菌群能够从食物难以消化的成分中获取能量, 从而影响人体的能量平衡和代谢。人们通过基因组测序的方法揭示不同类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的组成、 丰度等, 并在动物体内进行验证, 明确和糖尿病相关的细菌功能。肠道菌群携带的遗传信息可能是未来治疗糖尿病的新突破口。关于2型糖尿病 (T2DM) 及1 型糖尿病 (T1DM) 肠道菌群的研究较多, 但妊娠期糖尿病 (GDM) 肠道菌群的相关研究报道较少。因此, 本文对不同类型糖尿病的肠道菌群特点及肠道菌群参与糖尿病发生的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15.
16.
肝硬化及腹泻患者肠道菌群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翁秋青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1,17(6):678-679
目的 观察肝硬化及腹泻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指导临床合理选药治疗.方法 计数每克粪便湿重中的3种厌氧菌和2种兼性厌氧菌及一种酵母样真菌的数量.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肝硬化组双歧杆菌明显减少(P<0.05),肠杆菌及肠球菌等需氧菌明显增多(P<0.01).菌群的失调程度随Child-Pugh分级的严重程度而加重.急慢性腹...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探讨天然小分子化合物白皮杉醇(PIC)对腺嘌呤诱导的慢性肾病(CKD)模型小鼠体内炎症水平的影响,并基于肠道菌群探讨其作用机制。动物实验遵循南京中医药大学动物伦理委员会规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小鼠体内炎症因子白介素6 (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液质联用法检测促炎尿毒素分子硫酸吲哚酚(IS)、硫酸对甲酚(PCS)水平;蛋白印迹方法检测肠道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肠道细菌体外厌氧培养技术检测IS的前体分子吲哚在肠道细菌中的合成;采用16S rDNA测序检测肠道菌群丰度。结果发现, PIC对CKD模型小鼠肾脏组织炎性浸润无改善作用,但可降低模型小鼠血液中IL-6以及结肠组织中IL-6及TNF-α水平。PIC对CKD模型小鼠肠道中缺失的occludin蛋白无改善作用;但可显著降低模型小鼠血液以及肝脏中IS、PCS水平。进一步研究表明, PIC可抑制尿毒素IS前体吲哚在肠道细菌中的合成;降低肠道中吲哚合成细菌的丰度水平。综上所述, PIC可调控肠道菌群,抑制尿毒素前体的合成,进而减轻尿毒素IS、PCS在体内的蓄积,改善CKD小鼠并发的体内炎... 相似文献
18.
炎症相关因子与糖尿病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研究表明[1]2型糖尿病及DN的产生与体内炎症有关。免疫炎症反应细胞、细胞因子、急性期反应蛋白及凝血因子等炎症反应因子在2型糖尿病肾脏损害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血糖波动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本院收治的88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对患者的血糖采用动态血糖检测仪检测,分为血糖平稳者(MAGE<5.0 mmol/L)45例、血糖波动者(MAGE≥5.0 mmol/L)43例,分析血糖波动对患者尿微白蛋白和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结果 血糖平稳者与血糖波动者的HbA1c、F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AG、UA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平稳者与血糖波动者的炎症因子IGF-1、IL-6、TNF-α、hs-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糖波动的加剧可以加重机体的炎症,影响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病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