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龚世凤 《全科护理》2013,11(23):2118-2119
[目的]探讨分步吸痰法在神经外科气管切开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气管切开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法,观察组采用分步吸痰法。比较两组病人的日吸痰次数、吸痰效果、气道黏膜损伤、不同时间肺部感染、吸痰前和吸痰后5 min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日吸痰次数减少,且对气道黏膜损伤小,吸痰后SpO2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分步吸痰法在神经外科气管切开病人的护理中,吸痰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吸痰法,损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鲜继淑  黄鑫 《护理研究》2014,(35):4424-4427
[目的]探讨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NIRS)在神经外科重症颅脑损伤病人脑组织氧饱和度(rSO2)监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1年8月入住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NICU)诊断明确且符合重症颅脑损伤入选标准的病人36例,测定并分析吸痰前与吸痰后rSO2、脉搏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各指标的变化和相关性。[结果]吸痰后5min rSO2为(56.36±2.17)%,较吸痰前rSO2(54.52±1.61)%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痰前及吸痰后rSO2与PaO2、SpO2均不相关(P0.05);吸痰前及吸痰后PaO2与SpO2呈正相关(P0.05)。[结论]吸痰能有效改善神经外科重症颅脑损伤病人rSO2;NIRS能准确可靠地检测临床重症颅脑损伤病人rSO2,客观地评价病人的氧合状态。  相似文献   

3.
刘旭霞  李培珍 《护理研究》2014,(12):1466-1467
[目的]通过改良吸痰装置,快速有效地解除病人的痰液堵塞,提升血氧饱和度及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将88例出现呼吸道痰液堵塞的病人按住院号末位数字奇、偶数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采用改良吸痰装置吸痰,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吸痰,观察两组吸痰时间及吸痰效果。[结果]观察组备物、吸痰所需时间均少于对照组,院内交叉感染和环境污染减少。[结论]改良吸痰装置能缩短操作时间,简化操作流程,可快速解除病人痰液堵塞,提升血氧饱和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改良吸痰装置在急性脑卒中患者气道吸引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0例急性脑卒中清理呼吸道无效的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为4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吸痰装置吸痰,观察组采用改良的吸痰装置吸痰。比较两组吸痰操作流程所需时间,吸痰后5 min、10 min的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两组吸痰操作流程所需时间,吸痰后5 min、10 min的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吸痰装置备物简单,操作便捷,可迅速清除气道痰液堵塞,保持呼吸道通畅,提高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介绍对无中心负压COVID-19重症监护病房中原有吸痰装置的创新改进,以期对其他工作者在疫情期间面对类似工作难点时有所借鉴和帮助.方法 利用一次性痰液收集装置对电动吸痰器进行改造重组,同时联合密闭式吸痰管,改开放式吸痰为密闭式吸痰.结果 2020年2月10日至3月22日期间,参与重症监护病房护理工作的64名医护人员无一人发生感染;吸痰装置及方式的改进简化了吸痰及痰液处理流程,但增加了经济成本.结论 改进后的吸痰装置及吸痰方式有效避免了护理人员在吸痰、痰液倾倒及清洗过程中与患者飞沫或分泌物的近距离接触,极大降低了其工作中的感染风险,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人力成本,减轻了护士的工作压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密闭浅层呼吸机膨肺吸痰对心脏术后病人的吸痰效果及其对呼吸循环状态及气道损伤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20年7月—2022年8月心脏术后病人11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给予传统膨肺吸痰,观察组给予密闭浅层呼吸机膨肺吸痰,比较两组病人吸痰效果、呼吸循环状态和气道损伤风险。结果:两组病人24 h内吸痰次数、痰鸣音改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痰后观察组病人心率(HR)、呼吸频率(R)、潮气量(VT)、平均气道压(Pmean)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SpO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气道黏膜损伤出血、刺激性咳嗽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密闭浅层呼吸机膨肺吸痰对心脏术后病人效果确切,能够维持呼吸循环状态稳定,降低气道损伤风险。  相似文献   

7.
刘均 《全科护理》2014,12(1):58-59
[目的]观察胸外科病人气管插管按需吸痰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将120例胸外科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的方法,观察组采用按需吸痰,比较两组的吸痰效果和指标评分。[结果]观察组病人每天吸痰次数、气道黏膜出血比例、痰培养阳性率和肺炎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痰液性质、气道通畅、黏膜状态等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舒适度、陪护心理反应评分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按需吸痰可以减少胸外科病人的气管黏膜损伤,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提升病人舒适度。  相似文献   

8.
辛爽  曾燕 《齐鲁护理杂志》2003,9(8):571-571
痰标本留取是呼吸系统疾病诊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检验方法 ,气管切开或不配合的老年患者及失去排痰能力的患者痰标本留取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借用氧气的正压作用 ,很轻松的便可留取痰标本。此法操作简单 ,取材方便 ,省时省力 ,现介绍如下。材 料 一次性手套、一次性吸痰管、痰盒、氧气装置。方 法  (1)首先打开负压吸引器 ,左手折曲吸痰管 ,右手持吸痰管缓慢送入气道深部 ;(2 )待患者出现刺激性剧烈咳嗽时 ,打开负压 ,待痰液被吸入一次性吸痰管内再折曲吸痰管 ,关闭负压吸引器 ;(3)断开一次性吸痰管 ,再与氧气侧管连接处连接 ,同时将吸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良电动吸痰装置在临床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0例,观察组采用改良电动吸痰装置吸痰,对照组采用普通吸痰装置吸痰,观察两组吸痰时间、连接管污染率、吸痰装置损坏率及吸痰效果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物品准备时间、吸痰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连接管污染10例,机身损坏7例;观察组心率、呼吸较平稳,血氧饱和度较对照组好(P0.05)。结论应用改良电动吸痰装置,能缩短操作时间,方便护士护理,延长吸痰装置使用寿命,提高管路安全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定时与按需膨肺吸痰法对机械通气病人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行机械通气的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定时膨肺吸痰组和按需膨肺吸痰组,按时膨肺吸痰组8h1次用膨肺吸痰法吸痰,定需膨肺吸痰组根据病人需要用膨肺吸痰法吸痰,对照组每日按常规吸痰,观察吸痰前、吸痰后3min氧合指数、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生理无效腔/潮气量(Vd/Vt)、气道阻力、气道压力、平台压等呼吸功能参数以及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变化,治疗5d内累计总吸痰次数,肺不张发生率。[结果]定时膨肺吸痰组和按需膨肺吸痰组吸痰前后参数、总吸痰次数、肺不张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定时膨肺吸痰组和按需膨肺吸痰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膨肺吸痰法可改善肺通气或换气功能,保证生命体征的稳定,防止肺不张的发生,减少吸痰次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吸痰方法在建立人工气道病人吸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60例带有人工气道的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方法,观察组采用改良吸痰方法,比较两组吸痰前后指脉血氧饱和度下降幅度、气道峰压下降幅度、痰鸣音改善情况及吸痰后指脉氧饱和度恢复到基线水平所需时间,并观察两组刺激性呛咳、呼吸窘迫、心率增快、气道黏膜损伤出血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吸痰后的指脉血氧饱和度下降幅度、气道峰压下降幅度、痰鸣音改善评分、恢复到吸痰前指脉氧饱和度基线水平所需时间及刺激性呛咳、呼吸窘迫、心率增快、气道黏膜损伤、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改良吸痰方法在建立人工气道病人吸痰中的应用效果优于常规吸痰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集束化护理干预在危重病人纤维支气管镜吸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收治重症医学科需要接受纤维支气管镜吸痰的病人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观察组4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纤维支气管镜吸痰护理;观察组进行集束化护理策略干预,比较两组病人胸部X线下炎症吸收率及误吸、气管支气管痉挛、心律失常、低氧血症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胸部X线提示炎症吸收显效率为85.4%,明显高于对照组59.0%(P0.01);观察组误吸、气管支气管痉挛、心律失常、低氧血症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5)。[结论]对需要进行纤维支气管镜吸痰的危重病人行集束化护理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纤维支气管镜吸痰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低肌力病人吸痰时的最佳体位。方法对我院重症医学科2013年6月-2014年2月收治的30例病人采取平卧位和半卧位吸痰,对吸痰前后SpO2改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平卧位经鼻吸痰平均改善(2.22±1.39)%,经气道吸痰平均改善(5.67±3.61)%,明显高于半卧位,与60°半卧位吸痰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低肌力的病人,采取平卧位吸痰方法的效果要明显优于半卧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针对性气道护理在促进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排痰效果中的作用,分析对VAP的影响。方法:收集所在医院2017年8至2019年3月64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护理方法分组,观察组(针对性气道护理,n=32)和对照组(常规护理方法,n=32),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3.13%)低于对照组(21.88%),且观察组每日排痰量高于对照组、吸痰次数、吸痰所用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家属对护理人员昏迷护理、气道护理、排痰指导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性气道护理临床效果明显,可促进排痰,降低VAP风险,提高家属满意度,对患者病情改善具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15.
鲜继淑  黄鑫 《护理研究》2014,(12):4424-4427
[目的]探讨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NIRS)在神经外科重症颅脑损伤病人脑组织氧饱和度(rSO 2)监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1年8月入住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NICU)诊断明确且符合重症颅脑损伤入选标准的病人36例,测定并分析吸痰前与吸痰后 rSO 2、脉搏氧饱和度(SpO 2)、动脉血氧分压(PaO 2)各指标的变化和相关性。[结果]吸痰后5 min rSO2为(56.36±2.17)%,较吸痰前 rSO 2(54.52±1.61)%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痰前及吸痰后 rSO 2与 PaO 2、SpO 2均不相关(P 〉0.05);吸痰前及吸痰后 PaO 2与 SpO 2呈正相关(P〈0.05)。[结论]吸痰能有效改善神经外科重症颅脑损伤病人 rSO 2;NIRS 能准确可靠地检测临床重症颅脑损伤病人 rSO 2,客观地评价病人的氧合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的密闭式吸痰深度对机械通气新生儿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1年3月至2012年1月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机械通气并密闭式吸痰的新生儿4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浅层吸痰组和传统深层吸痰组各23例.分别记录24h吸痰次数、脉搏氧饱和度(SpO2)恢复时间、吸痰引起的气道损伤及肺部感染的情况.结果 浅层吸痰组24 h吸痰次数为(1.78±0.83)次,SpO2恢复时间为(8.67±1.66)s,吸痰引起的气道损伤有2例(8.7%),肺部感染有3例(13.0%);深层吸痰组24h吸痰次数为(4.22±1.56)次,SpO2恢复时间为(15.89±2.47)s,吸痰引起的气道损伤有11例(47.8%),肺部感染有10例(43.5%).以上资料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87,6.94;x2值分别为8.69,5.25;P均<0.05).结论 对于机械通气并密闭式吸痰的新生儿来说,与传统深层吸痰相比,浅层吸痰能有效减少吸痰次数,缩短SpO2恢复时间,减少气道损伤及肺部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传统吸痰法与改良浅层吸痰法在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寻找合理实用的吸痰方法。方法收集我院EICU就诊,且建立人工气道需进行吸痰操作的患者2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浅层吸痰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吸痰法。比较两组吸痰前后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潮气量(VT)及平均气道压(Pmean)变化幅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吸痰前HR、SPO2、R、VT及Pmean变化幅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吸痰前后HR、SPO2、R、VT及Pmean变化幅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烦躁、气道黏膜损伤、肺出血、气管插管脱出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浅层吸痰法的患者吸痰前后各项指标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幅度较小,对患者病情影响与刺激较小,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8.
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时机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效的吸痰是预防气道阻塞,维持机械通气的关键,目前适时吸痰的理念已被不断的验证,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随着重症护理学和监护医学的发展,只有能够“正确选择吸痰时机”才能做到适时吸痰,这对护理人员的判断能力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护理教学对于吸痰的培训仅仅停留在操作技能这个层面上,远远不能满足适时吸痰对护士专业能力的要求,[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改良深部吸痰法在重型颅脑损伤后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3年6-10月解放军第309医院神经外科ICU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后气管切开早期非机械通气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法;研究组采取改良深部吸痰法,即在吸痰管尖端超过套管末端0.5cm时减慢插入速度,直至患者出现呛咳反射或感觉到气管隆凸阻力时吸痰。观察两组患者气道黏膜损伤情况、吸痰时患者屏气时间、人工气道通畅程度及临床肺部感染积分(clinical pulmonary infection score,CPIS)。结果两组患者气管切开后3、7d时的CPIS均高于气管切开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个时间点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吸痰时患者屏气时间短于对照组,气道黏膜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人工气道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深部吸痰法可以降低传统气管切开吸痰造成气管黏膜损伤的发生率,缩短吸痰时屏气时间,能够达到预防和减少肺内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吸痰方式对肺不张病人呼吸循环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24例肺不张并机械通气的危重病人,随机分为密闭式吸痰(CS)组和开放式吸痰(OS)组。观察两组不同方式吸痰前1min及吸痰后3min、20min呼吸(RR)、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气道峰压(Ppeak)、平台压(Pplat)、潮气量(Vt)及pH值、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的变化。[结果]OS组吸痰后3min与吸痰前1min比较,SBP、HR、RR、Ppeak、Pplat增高(P<0.05),SpO2、PaO2下降(P<0.05);OS组吸痰后20min与吸痰前1min比较,RR仍增高(P<0.05),PaO2下降(P<0.05);CS组吸痰前后上述各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S组同时段比较,OS组SBP、HR、RR、Ppeak、Pplat增高(P<0.05),SpO2、PaO2下降(P<0.05)。[结论]肺不张病人使用CS能较好地维持机体氧合状态,保持循环参数及气道压力的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