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骨关节炎滑膜uPA,uPAR,tPA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受体(uPAR)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在OA的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滑膜组织中uPA,uPAR,tPA的表达。结果:40例OA滑膜中阳性表达uPA31例(77.5%)、uPAR22例(55%)、tPA37例(92.5%)。10例对照滑膜中阳性表达uPA2例(20%)、uPAR1例(10%)、tPA8例(80%)。阳性表达主要分布在滑膜衬里层细胞。结论:uPA系统可能参与介导软骨降解。促进OA的发生发展;而tPA可能与OA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2.
纤溶酶原激活物(plasminogen activators,PAs)是一类丝氨酸蛋白酶,包括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 PA,tPA)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rokinase PA,uPA)两种类型,主要作用是催化纤溶酶原转变为有活性的纤溶酶.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uPA)及其受体(uPAR)在不同外科分期骨肉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32例骨肉瘤组织uPA和uPAR表达情况.结果肿瘤组织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比较,uPA和uPAR表达的阳性率明显增高(P<0.01).骨肉瘤Ⅰ、Ⅱ、Ⅲ期表达uPA的阳性率分别为22.2%(2/9)、76.9%(10/13)、90.0%(9/10),表达uPAR的阳性率分别为33.3%(3/9)、84.6%(11/13)、90.0%(9/10).uPA和uPAR在Ⅰ期和Ⅱ期、Ⅰ期和Ⅲ期骨肉瘤中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uPA/uPAR在骨肉瘤组织中表达明显升高.肿瘤恶性程度越高,uPA/uPAR表达阳性率越高,提示uPA/uPAR与骨肉瘤恶性进展有高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其受体(uPAR)、其抑制剂(PAI-1)mRNA及蛋白在骨关节炎(OA)滑膜中的表达,探讨uPA、uPAR及PAI—1在OA细胞外基质降解中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及免疫组化检测36例OA(实验组)和21例正常(对照组)滑膜组织中uPA、uPAR、PAI-1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经RT—PCR及免疫组化实验,实验组与对照组间3种mRNA及蛋白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再将实验组按年龄及软骨破坏程度分组,按年龄分组3种mRNA及蛋白表达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按软骨破坏程度分组3种mRNA及蛋白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OA滑膜组织存在高水平uPA、uPAR、PAI—1mRNA及蛋白的表达,提示在OA的发生发展过程中,uPA、uPAR及PAI-1起着重要作用,为骨关节炎的治疗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及其受体(uPA/uPAR)在前列腺癌等许多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中起重要作用.相比正常前列腺组织,uPA/uPAR在前列腺癌组织中表达出更高的水平,与前列腺癌转移潜能密切相关.本文介绍了uPA/uPAR系统的生物学活性及其在前列腺癌中潜在应用价值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和新进展.  相似文献   

6.
慢性前列腺炎对纤溶酶原激活因子系统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分析慢性前列腺炎对纤溶酶原激活因子 (PA)系统表达和活性的影响。 方法 :选取正常男性 2 3例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 80例 (不育组和可生育组各 4 0例 )。采用纤维蛋白 琼脂糖PA指示胶打孔法和SDS PAGE电泳后指示胶铺盖法 ,测定精浆中总PA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 (tPA)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 (uPA)的表达和活性。结果 :在正常人精浆中有高表达的总PA活性 ;而且同时表达tPA和uPA。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精浆中总PA活性降低 ,tPA活性明显减低 ,uPA活性减低。慢性前列腺炎的可生育组和不育组精浆中总PA活性均降低 ,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别。 结论 :患慢性前列腺炎时前列腺分泌功能降低 ,合成分泌PA减低。PA有可能在今后作为临床中判断前列腺功能检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骨关节炎病变以软骨基质降解为基础,造成软骨及骨的破坏,并伴有滑膜及关节其他结构不同程度的炎性病变,常造成患者关节疼痛,甚至不能行走.近年研究表明,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受体(uPAR)介导的细胞外基质蛋白裂解作用与炎性关节疾病中关节软骨和骨的破坏密切相关.该文就uPA系统及其在骨关节炎进程中的作用之近年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环氧合酶-2(COX-2)反义寡核苷酸(ODNs)对人骨肉瘤细胞株OS-732侵袭性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设计和合成COX-2反义寡核苷酸,体外转染骨肉瘤OS-732细胞,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Western blot证实转染效果.改良Boyden-transwell方法观察肿瘤细胞侵袋抑制率,RT-PCR方法研究转染COX-2反义ODNs对OS-732细胞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受体(uPA、uPAR)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转染COX-2反义ODNs的细胞COX-2核酸、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转染组细胞侵袭能力显著降低,呈浓度依赖性.转染组细胞uPA、uPAR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 COX-2反义ODNs对OS-732细胞侵袭能力有明显抑制作用,其对uPA、uPAR表达的下调是主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损伤后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形成变化。[方法]20只新西兰兔一期建立单侧前交叉韧带损伤模型。损伤术前、术后2、4和8周时采用ELISA检测血浆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含量变化。损伤术后8周时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关节内组织病理变化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表达情况。[结果]前交叉韧带损伤后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含量变化明显,术后2周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含量显著增高(P<0.05)。术后8周时组织学检测显示滑膜、软骨和前交叉韧带呈病理改变,组织内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广泛表达、阳性细胞数量增多(P<0.01)。[结论]前交叉韧带损伤后关节腔内多种组织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表达异常,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含量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10.
我们选择高表达尿激酶型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和高腹膜转移潜能的胃癌细胞系MKN45作为研究对象,观察μPA及其受体(uPAR)对胃癌细胞腹膜转移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检测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纤溶激活与管壁重塑变化,探讨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发病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股静脉血栓模型,检测术后1、2、4、8和12周管壁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尿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表达规律;计算内弹力膜阳性率,中膜胶原纤维阳性率,中膜细胞核密度,血管周径和管壁僵硬指数.结果 术后2、4周tPA内膜阳性率高于中膜[(55.58±6.42)%比(37.66±5.73)%;(62.71±4.93)%比(41.26±8.25)%,P<0.05],而uPA阳性率则以中膜为主[(43.08±5.06)%比(59.26±4.08)%;(46.85±5.03)%比(59.17±4.00)%,P<0.05];术后4、8、12周内弹力膜阳性率和中膜细胞核密度与对照组比较分别有显著性降低和升高(P<0.01),中膜胶原纤维阳性率无明显变化;术后12周血管周径增大(P<0.05),管壁僵硬指数增高(P<0.01).结论 血栓形成后早期静脉壁内存在纤溶激活和管壁重塑.tPA通过降解弹性纤维、uPA通过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共同参与了管壁重塑的调控,两者可能在PTS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动物实验分析髂股静脉血栓形成(IFVT)后纤溶激活和管壁重塑发生时间,确定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irx,rs)的发生时间;对比分析早期和中晚期手术治疗IFPTS的疗效,探寻最佳手术时机.方法 建立大鼠IFVT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管壁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表达.采用弹力、胶原纤维染色方法检测内弹力膜阳性率,血管周径和管壁僵硬指数.将1990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51例接受大隐静脉交叉转流术的IFPTS患者分为早期治疗组(IFVT后1~2个月,n=21),中晚期治疗组(IFVT后>2个月,n=30).用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症状评分标准(VCSS)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大鼠静脉管壁tPA和uPA在IFVT后2周和4周表达明显增加(P<0.05).管壁内弹力膜阳性率在4、8和12周明显下降(P<0.01),血管周径在12周明显增大(P<0.05),管壁僵硬指数在4、8和12周明显上升(P<0.01).早期治疗组症状改善明显,术后和术前VCS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0.9比5.2±1.1,P<0.05),中晚期治疗组症状变化无统计学意义(6.8±1.7比7.6±3.0,P>0.05).结论 IFFTS发生时间在血栓形成后1个月左右.IFVT后1~2个月是大隐静脉交叉转流术治疗IFFIS的最佳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动物实验分析髂股静脉血栓形成(IFVT)后纤溶激活和管壁重塑发生时间,确定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irx,rs)的发生时间;对比分析早期和中晚期手术治疗IFPTS的疗效,探寻最佳手术时机.方法 建立大鼠IFVT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管壁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表达.采用弹力、胶原纤维染色方法检测内弹力膜阳性率,血管周径和管壁僵硬指数.将1990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51例接受大隐静脉交叉转流术的IFPTS患者分为早期治疗组(IFVT后1~2个月,n=21),中晚期治疗组(IFVT后>2个月,n=30).用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症状评分标准(VCSS)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大鼠静脉管壁tPA和uPA在IFVT后2周和4周表达明显增加(P<0.05).管壁内弹力膜阳性率在4、8和12周明显下降(P<0.01),血管周径在12周明显增大(P<0.05),管壁僵硬指数在4、8和12周明显上升(P<0.01).早期治疗组症状改善明显,术后和术前VCS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0.9比5.2±1.1,P<0.05),中晚期治疗组症状变化无统计学意义(6.8±1.7比7.6±3.0,P>0.05).结论 IFFTS发生时间在血栓形成后1个月左右.IFVT后1~2个月是大隐静脉交叉转流术治疗IFFIS的最佳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动物实验分析髂股静脉血栓形成(IFVT)后纤溶激活和管壁重塑发生时间,确定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irx,rs)的发生时间;对比分析早期和中晚期手术治疗IFPTS的疗效,探寻最佳手术时机.方法 建立大鼠IFVT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管壁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表达.采用弹力、胶原纤维染色方法检测内弹力膜阳性率,血管周径和管壁僵硬指数.将1990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51例接受大隐静脉交叉转流术的IFPTS患者分为早期治疗组(IFVT后1~2个月,n=21),中晚期治疗组(IFVT后>2个月,n=30).用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症状评分标准(VCSS)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大鼠静脉管壁tPA和uPA在IFVT后2周和4周表达明显增加(P<0.05).管壁内弹力膜阳性率在4、8和12周明显下降(P<0.01),血管周径在12周明显增大(P<0.05),管壁僵硬指数在4、8和12周明显上升(P<0.01).早期治疗组症状改善明显,术后和术前VCS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0.9比5.2±1.1,P<0.05),中晚期治疗组症状变化无统计学意义(6.8±1.7比7.6±3.0,P>0.05).结论 IFFTS发生时间在血栓形成后1个月左右.IFVT后1~2个月是大隐静脉交叉转流术治疗IFFIS的最佳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管壁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uPA)和其受体 (uPAR)表达与血管收缩性重塑和内膜增生的相关性。方法 建立兔髂动脉粥样硬化再狭窄模型 ,比较内膜和中膜层的uPA、uPAR表达及其与内膜面积和血管重塑指数的相关性。结果 内膜层uPA、uPAR的抗原和mRNA表达明显强于中膜层 (P <0 .0 1) ,血管壁内膜uPA、uPAR的抗原和mRNA表达水平与血管重塑指数呈负相关 (r =-0 .870 0 7,P =0 .0 10 9;r =-0 .860 3 8,P =0 .0 13 0和r =-0 .845 5 5 ,P =0 .0 165 ,r =-0 .862 40 ,P =0 .0 12 5 ) ,与内膜面积呈正相关 (r=0 .92 0 0 0 ,P =0 .0 3 3 0 ;r=0 .90 772 ,P =0 .0 0 47和r=0 .92 14 9,P =0 .0 0 3 2 ;r =0 .90 614 ,P =0 .0 0 49) ,血管重塑指数和血管内膜面积与中膜uPA、uPAR表达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内膜层uPA、uPAR高表达增强了血管重建后血管壁收缩性重塑和内膜增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uPA)和其特异性受体 (uPAR)在肝细胞癌 (HCC)的表达及其临床和病理意义。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uPA和uPAR在HCC和非癌组织中的表达 ,并与临床及病理指标相联系。 结果 HCC中uPA和uPA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75 0 % (12 / 16 )和 6 8.8% (1/ 16 )。在进展性和侵袭性肿瘤与非进展性和非侵袭性肿瘤间uPA和uPAR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阳性染色主要位于癌细胞和基质细胞胞浆且主要位于癌侵犯的边缘。非癌组织仅见少量阳性染色细胞 ,对照组无特异性阳性染色。在ELISA中 ,癌与非癌组织uPA抗原水平分别为 (4 2 3± 0 5 7)ng/mg蛋白和 (1 2 6± 0 14)ng/mg蛋白 ,uPAR抗原水平分别为 (4 2 5± 0 2 1)ng/mg蛋白和 (3 15± 0 2 3)ng/mg蛋白 ,有显著性差异 (t=18.96 3,P =0 .0 0 0 ;t=13.6 93 ,P =0 .0 0 0 )。且进展性和侵袭性肿瘤中其抗原水平显著高于非进展性和非侵袭性肿瘤 (P <0 0 5 )。  结论 uPA和uPAR在肝细胞癌表达较高并与其进展和侵袭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急慢性创面纤溶酶原激活剂(plasminogen activator,PA)级联中尿激酶型纤溶酶激活剂(urokinase-type plaminogen activator,uPA)和尿激酶型纤溶酶激活剂受体(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uPA)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小家猪5头,背部两侧形成急性创面,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仅实验组动物接受封闭负压引流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3、6、9、12、18、25天于创缘切取标本,用兔抗人uPA和uPAR单克隆抗体按ABC程序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计算uPAA和uPAR的标记指数。人慢性创面6例,清创后进行持续封闭负压引流治疗,在治疗后第13、、5、7天采集创面渗出液,并用ELISA法检测渗出液中uPA和uPAR的含量。结果猪急性创面在封闭负压引流治疗后uPA和uPAR均增加,在第3天达到高峰,然后急速下降,但实验组的基因表达量和染色强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6例人慢性创面进行治疗前uPA和uPAR表达较多,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结论封闭负压引流治疗既能上调急性创面伤口周围的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uPA和uPAR表达,使之迅速增殖迁移;又能通过抑制慢性创面uPA和uPAR表达,从而减少细胞外基质的降解。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检测分析α-平滑肌肌动蛋白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在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组织中表达的差异,阐明α-平滑肌肌动蛋白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与增生性瘢痕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通过荧光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9例增生性瘢痕和9例正常皮肤组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的含量与分布,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并拍照,用 ImageJ 软件处理共聚焦显微镜图像分别获得正常皮肤组织与增生性瘢痕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的平均荧光强度。通过荧光免疫组化、共聚焦显微镜及 ImageJ 软件3种方法,定量分析α-平滑肌肌动蛋白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与增生性瘢痕的关系。结果α-平滑肌肌动蛋白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在正常组织与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均有表达,但表达量及分布有所差别。通过分析荧光免疫组化图像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的平均荧光强度发现:①α-平滑肌肌动蛋白在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量较正常皮肤组织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0.01);②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在增生性瘢痕与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在正常皮肤与增生性瘢痕中,均有α-平滑肌肌动蛋白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的表达,α-平滑肌肌动蛋白在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表明α-平滑肌肌动蛋白对增生性瘢痕的形成有一定意义;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在增生性瘢痕与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量差异无明的显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携带人非分泌型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cDNA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pAd-△uPA对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运用DNA重组技术,构建携带人非分泌型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cDNA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pAd-△uPA,通过门静脉注射将其导入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体内;通过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Ⅰ、Ⅲ型胶原的免疫组织化学以及Von Gieson胶原染色法观察腺病毒pAd-△uPA对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结果pAd-△uPA可在大鼠肝脏中表达,其表达产物可促进肝脏中Ⅰ、Ⅲ型胶原的降解(P<0.05),但对病理形态学的影响尚不显著(P>0.05)。结论腺病毒pAd-△uPA可促进肝纤维化肝脏中Ⅰ、Ⅲ型胶原的降解。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uPA)及其特异受体 (uPA R)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5 1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uPA及uPA R蛋白水平的表达。 结果 随膀胱移行细胞癌分级、分期的增高和转移的出现 ,uPA和uPA R表达明显增高 (P值分别 <0 0 1,0 0 5 ,0 0 1)。 结论 uPA及uPA R的阳性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浸润和转移能力增强有关 ,且在肿瘤细胞浸润和转移过程中有协同和相互调节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