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两步吸痰法在颅脑损伤气管切开后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60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法,即插管时关闭负压,当吸痰管插到气管深部(15cm)时再后退0.5~1.0cm后打开负压将痰液吸尽。观察组采用两步吸痰法,即第1步带负压插管将气管套管内的痰液吸尽,第2步更换吸痰管后按常规吸痰法吸尽气管深部的痰液。结果两组吸痰时患者HR、R、Sp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观察组痰培养中铜绿假单胞菌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应用两步吸痰法能保持患者吸痰过程中的生命体征稳定,提高安全性,并能降低肺部感染率。  相似文献   

2.
喉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目的探讨改进气管切开的吸痰方法。方法将46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按常规法吸痰,将吸痰管无负压下直接插入气管深处,再打开负压边吸边旋转退出。观察组采用先吸取气管套管内口的痰液,再将吸痰管反折(不产生负压)下插至气管内15~17cm处(支气管分叉处),上提吸痰管1cm松开反折部分,边吸边旋转退出。结果两组不同时间肺部感染、粘膜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两组日吸痰次数,吸痰时及吸痰后2min、5minSpO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改进吸痰方法后的吸痰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吸痰法。  相似文献   

3.
气管切开术后吸痰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探讨改进气管切开的吸痰方法。方法将46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按常规法吸痰,将吸痰管无负压下直接插入气管深处,再打开负压边吸边旋转退出。观察组采用先吸取气管套管内口的痰液,再将吸痰管反折(不产生负压)下插至气管内15~17cm处(支气管分叉处),上提吸痰管1cm松开反折部分,边吸边旋转退出。结果两组不同时间肺部感染、粘膜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两组日吸痰次数,吸痰时及吸痰后2min、5min SpO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改进吸痰方法后的吸痰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吸痰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吸痰枕用于深部吸痰的效果.方法 选择40例清理呼吸道无效、抗拒吸痰的肺部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吸痰,观察组用吸痰枕辅助深部吸痰.结果 两组吸痰管进入下气道前刺激喉部的次数、吸痰操作时间、吸痰量、吸痰间隔时间、感染控制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入院第2天和治疗护理第7天体温、C反应蛋白、血沉、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无气道黏膜损伤及气管切开,对照组气道黏膜损伤3例,气管切开6例.结论 应用自制吸痰枕辅助吸痰,可短时间内实现安全的深部痰液,减少日吸痰次数,且不会导致气道黏膜损伤和发生二次感染.  相似文献   

5.
邓敏 《护理学杂志》2012,27(17):31-33
目的 探讨COPD患者实施间断负压气道深部吸痰的效果.方法 将100例诊断为COPD并具备吸痰指征的患者,单号为对照组(50例),按常规气道内吸引法吸痰;双号为观察组(50例),采用间断开放负压吸痰,即呼气时开放负压吸痰,吸气时堵住吸痰管侧边孔关闭负压.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插管次数、吸痰次数减少,2次吸痰间隔延长,痰量增加,血氧饱和度较稳定且呼吸道黏膜损伤及低氧血症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 COPD患者采用间断负压经鼻下气道深部吸痰能降低反复插管对患者的刺激,减少吸痰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递减负压吸痰法在脑卒中气管切开术后1周患者中的应用方法与效果。方法将104例脑卒中气管切开后1周的患者按住院或转入单双日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2例。研究组采用递减负压吸痰法,即从上往下抽吸,负压依次为-33~-36kPa,-27~-30 kPa,-22~-26 kPa。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法,即从下往上抽吸,压力-20~-40 kPa。结果两组在吸痰后1min2、min5、min的SpO2,气道黏膜损伤情况,痰液吸净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递减负压吸痰较常规吸痰能明显减少吸痰引起的气道黏膜损伤及SpO2的变化,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吸净痰液。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优化吸痰方式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重症颅脑损伤患者120例,随机分成2组,各60例。观察组运用优化吸痰法,对照组运用常规吸痰法,比较2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Pa O2)、氧合指数(Pa O2/Fi O2)明显高于对照组,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 CO2)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吸痰方式能够明显降低重症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并发症,改善血气指标和预后。  相似文献   

8.
膨肺对负压吸痰致肺不张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膨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建立人工气道后行负压吸痰所致肺不张的防治作用。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按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常规护理,连续1周后对发生肺不张患者行膨肺治疗1周;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于每次吸痰后给予膨肺治疗。结果膨肺1周时观察组肺不张发生率(1.96%,1/51)显著低于对照组(20.41%,10/49),两组比较,P<0.01;膨肺2周时肺不张发生率观察组为0,对照组为4.08%(2/49)。结论膨肺能有效地防治人工气道负压吸痰所致的肺不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灭菌液体石蜡作为润滑剂在机械通气气管插管吸痰方法中的应用以及效果。方法将92例经鼻(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大于48h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按一般的吸痰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于吸痰前用灭菌液体石蜡棉球均匀涂抹在吸痰管前端。比较两纽痰痂形成、气道阻塞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痰痂形成、气道阻塞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利用灭菌液体石蜡涂抹吸痰管用于机械通气气管插管患者吸痰可有效减少气道的痰痂形成和气道阻塞。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减少气管切开患者术后气道干燥、痰阻、下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的有效方法。方法将41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湿化方法,观察组采用自行设计的湿化气管罩进行气道湿化。结果观察组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发生率晕著低于对照组(P〈0.05,P〈O.01);吸痰次数、吸痰时及吸痰后5minSpO2波动程度,观察组显著少于/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自行设计的湿化气管罩能有效减少气管切开患者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低负压间断吸痰对减少惠儿呼吸道黏膜机械性损伤的效果。方法将100例需吸痰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吸痰;实验组采用低负压间断吸痰法,即开始吸痰的负压根据患儿年龄及痰液黏稠度设置为13.3~20.0kPa,吸患儿呼吸道深部痰液时调低负压,吸痰过程中听患儿痰鸣音判断吸痰效果及更换导管时间断吸痰。结果实验组吸痰过程中血氧饱和度较对照组稳定,出血发生率显著降低,家长满意度显著提高(P〈0.05,P〈0.01)。结论低负压间断吸痰可维持较好的血氧饱和度,减少对呼吸道黏膜的机械性损伤。  相似文献   

12.
压迫天突穴经鼻气管内插管吸痰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意识障碍患者经鼻气管内插管吸痰的方法。方法将80例意识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40例。当吸痰管插至咽部(15~18cm处),常规组待吸气时盲插入气管;观察组压迫天突穴,刺激其声门开放后进行气管内插管吸痰。结果观察组一次插管成功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1)。结论压迫天突穴可提高意识障碍患者气管内插管吸痰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气管切开患者有效的应急吸痰方法,为单舱高压氧治疗中应急吸痰提供参考.方法 将93例气管切开拟行高压氧治疗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各31例,在单舱高压氧治疗前3d于病房分别用1 mL、20 mL、50 mL注射器连接吸痰管吸痰.结果 三组吸痰效果及吸痰后呼吸道损伤(刺激性咳嗽、黏膜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 mL组吸痰效果最好,呼吸道损伤发生率最低.结论 采用20 mL注射器连接吸痰管组成应急代替吸痰装置用于气管切开患者吸痰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灭菌液体石蜡作为润滑剂在机械通气气管插管吸痰方法中的应用以及效果。方法将92例经鼻(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大于48h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按一般的吸痰方法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于吸痰前用灭菌液体石蜡棉球均匀涂抹在吸痰管前端。比较两组痰痂形成、气道阻塞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痰痂形成、气道阻塞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利用灭菌液体石蜡涂抹吸痰管用于机械通气气管插管患者吸痰可有效减少气道的痰痂形成和气道阻塞。  相似文献   

15.
低负压间断吸痰减轻患儿呼吸道黏膜损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低负压间断吸痰对减少患儿呼吸道黏膜机械性损伤的效果。方法将100例需吸痰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吸痰;实验组采用低负压间断吸痰法,即开始吸痰的负压根据患儿年龄及痰液黏稠度设置为13.3~20.0kPa,吸患儿呼吸道深部痰液时调低负压,吸痰过程中听患儿痰鸣音判断吸痰效果及更换导管时间断吸痰。结果实验组吸痰过程中血氧饱和度较对照组稳定,出血发生率显著降低,家长满意度显著提高(P0.05,P0.01)。结论低负压间断吸痰可维持较好的血氧饱和度,减少对呼吸道黏膜的机械性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减少气管切开患者术后气道干燥、痰阻、下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的有效方法.方法 将41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湿化方法,观察组采用自行设计的湿化气管罩进行气道湿化.结果 观察组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吸痰次数、吸痰时及吸痰后5min SpO2波动程度,观察组显著少于/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自行设计的湿化气管罩能有效减少气管切开患者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况世荣 《护理学杂志》2012,27(10):68-69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有效的应急吸痰方法,为单舱高压氧治疗中应急吸痰提供参考。方法将93例气管切开拟行高压氧治疗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各31例,在单舱高压氧治疗前3d于病房分别用1mL、20mL、50mL注射器连接吸痰管吸痰。结果三组吸痰效果及吸痰后呼吸道损伤(刺激性咳嗽、黏膜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mL组吸痰效果最好,呼吸道损伤发生率最低。结论采用20mL注射器连接吸痰管组成应急代替吸痰装置用于气管切开患者吸痰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8.
<正>1临床资料患者女81岁,因"肠梗阻术后"于2014年3月18日转入我科。来时患者全麻未醒,带入气管插管一根接呼吸机辅助呼吸。2014年3月20日,护士在经气管插管吸痰时发现吸痰管不能下入导管深部。反复用石蜡油润滑吸痰管吸痰并更换儿童吸痰管,仍不能插入深部。立即通知医生,医嘱予脱机训练,观察是否可直接拔管。脱机训练4 h后,血气分析PaO∶11.2kPa,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自制无菌吸痰治疗盒在人工气道吸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0例经有创人工气道吸痰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使用自制无菌吸痰治疗盒,每次吸痰时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吸少量无菌生理盐水注入预冲盒和冲洗盒内(要求预冲和冲洗吸痰管时将生理盐水吸尽)。使用前对预冲盒和冲洗盒进行细菌培养取样,并在使用4h、8h、12h、16h、20h、24h分别取样进行细菌培养。对照组使用常规吸痰盘,使用玻璃瓶装生理盐水作为预冲液和冲洗液,4h更换1次,更换前进行取样细菌培养。对两组护士单次吸痰耗时及患者每日吸痰相关费用进行比较。结果两组预冲液、冲洗液使用前取样细菌培养均为阴性,使用后4h观察组预冲液为阴性,对照组2例阳性;观察组护士单次吸痰耗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吸痰相关费用低于对照组。结论使用自制无菌吸痰治疗盒吸痰,24h更换1次不会增加患者的感染风险,并能减轻护士工作量,降低患者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密闭式吸痰管与一次桂吸痰管在临床气管切开使用中进行对比.方法:选取2009年12月5例气管切开患者使用一次性吸痰管与2009年12月5例气管切开患者使用密闭式吸痰管进行临床使用对比,从吸痰时间、吸痰效果、并发感染、患者耐受程度、经济价值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对比.结果:密闭式吸痰管从以上各方面均优于一次性吸痰管.结论:气管切开患者采用密闭式吸痰管较一次性吸痰管更为便捷、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