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埋藏式复律除颤器的潜在致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埋藏式复律除颤器对心脏性猝死高危病人具有显著预防作用,但其抗快速和抗缓惭心律失常治疗,均可诱发新的快速或缓慢心律失常。致心律失常作用罕见有导致患者死亡,但其发生率却较高,原因主要是程控参数设置不当。根据患者心律失常特征和ICD功能特性,合理设定程控参数,可使ICD致心律失常作用降至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2.
经静脉法安置AICD是恶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治疗学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本文回顾了它的发展简史,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它所应用的导联系统和脉冲发生器及其安置技术,并对临床效果和存在问题作了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3.
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和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指南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15  
近年来,基于大量的研究结果,人们对心动过缓和心动过速的自然病程有了新的认识,并进一步证实某些心律失常经埋藏心脏起搏器和抗心律失常器可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同时,起搏器和抗心律失常器本身的工程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展。因此,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  相似文献   

4.
20例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安置技术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20例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安置经验。方法总结分析20例患者的一般临床情况、手术技巧、心室颤动(室颤)的诱发及除颤阈值(DFT)测定方法以及ICD的程控原则。结果20例患者中男18例,女2例;平均年龄54.1±14.4岁;冠心病11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房缺修补术后1例,右室发育不良2例,原发性室颤1例,无器质性心脏病者3例;19例术前均接受胺碘酮治疗,1例服用索他洛尔。手术全部采用单切口,ICD埋于胸大肌下,电极导线于切口内经锁骨下静脉穿刺送入右心室。首选T波同步电击法诱发室颤,成功率80%。DFT18.4±4.7J,1例对调电击极性、1例加用上腔静脉电极后DFT才符合要求。电击阻抗53.7±7.6Ω。R波振幅12.4±6.0mV,1例因R波振幅低而加用心室螺旋电极。起搏阈值0.6±0.2V。起搏阻抗540.0±110.8Ω。1例与单极起搏器合用,术中测试无相互影响。结论胸部单切口置入ICD方法简便可靠,术中需酌情决定上腔静脉电极及心室螺旋电极的使用,T波同步电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诱发室颤方法。ICD与起搏器合用时,术中需测定二者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5.
简要介绍了近年埋藏式复律除颤器(ICD)研制所取得的长足进步和ICD与药物治疗比较能明显降低恶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的心脏性猝死率和总死亡率;进而系统地介绍了1996年在意大利威尼斯举行的IcD治疗国际研讨会上,Raviele根据当前IcD推广应用情况提出的适应证新分类;最后提出了正确掌握ICD适应征值得重视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 埋藏式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简称AICD(Automatic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AICD系统通过植入的电极连续地监视患者的心电活动,当识别到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T/VF)后,可按预设置的程序和参数自动通过电极给心脏发放电休克脉冲,强迫心脏在瞬间几乎全部同时处于除极状态,造成瞬间心脏停搏而导致电活动位相一致,这样就有可能重建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7.
经静脉安置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 5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安置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治疗。 5例均为男性 ,年龄 39~ 74岁。冠心病 (1例为前壁心肌梗死 ) 3例 ,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伴左束支阻滞及Ⅰ度房室阻滞各 1例。药物治疗效果不佳。3例冠心病及 1例心肌病患者置入单腔ICD ,扩张型心肌病置入双腔ICD。 5例均成功置入ICD。平均起搏阈值0 .5 2V ,平均R波振幅 15 .7mV。随访 6~ 36个月 ,4例患者出现快频率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室速 ) ,经抗心动过速起搏及低能量电击转复为窦性心律 ,平均电击能量 5 .4J。 1例发生室上性心动过速导致ICD误放电治疗 ,经重新设置室速频率窗口 ,未再出现误放电。结论 :ICD能有效转复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双腔ICD因增加了心房电极 ,在改善血液动力学、预防房性及室性快速心律失常、降低不适当ICD治疗等方面优于单腔ICD  相似文献   

8.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随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报道 12例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结果。 10例为单腔ICD ,2例为双腔ICD ,通过ICD程控仪调出ICD内储存的资料 ,了解ICD对恶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情况 ,并对其工作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2例随访 16 .8± 9.9个月 ,有 8例接受成功的ICD治疗 ,占全部患者的 72 .7% ;2例 5次将快速心房颤动误识别为室性心动过速 (VT) ,1例误将窦性心动过速识别为VT ,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后 1例VT加快 ,ICD识别为心室颤动 ;调整VT识别参数及联合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进一步随访 ,未再发生类似情况。结论 :ICD能有效终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提高患者生存率 ;随访过程中要及时调整相应参数。  相似文献   

9.
预防和减少心脏猝死依然是临床的重要课题[1]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治疗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已为众多的临床试验所证明。关于这些临床试验丰富的亚组分析结果、以及最大获益的病例选择等问题国内文献均缺乏详细报道 ,本文介绍这方面的成果。1 ICD的一级预防临床试验一系列随机的临床试验开始于 90年代。早期人们认为ICD可能只是短期延长严重冠心病患者的生命。 1996年及1999年分别发表了下列两个一级预防试验 ,结果证明 :ICD治疗显著地改善了冠心病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室速 )病人的生存率[1] 。1.1 多中心…  相似文献   

10.
心房颤动(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70岁以下的人群发病率为0.4%,而70岁以上者则达到2%~4%[1]。AF影响患者的心功能、增加脑卒中的发生率和住院次数。故AF的治疗已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但目前无论是药物还是非药物治疗,包括手术、消融、起搏、体外复律等均未取得理想的效果。随着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成功地应用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1993年Levy等[2]提出了埋藏式心房复律除颤器(AtICD)的设想。晚近,已对AtICD进行了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本文就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At-ICD的基本功能  AtICD基本功能为正确感…  相似文献   

11.
12.
双腔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可提供起搏及抗室性和房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报道 11例双腔ICD应用的临床体会。男 8例、女 3例 ,年龄 6 0 .5 5± 10 .0 7岁。缺血性心脏病 9例、Brugada综合征 1例、缺血性心脏病合并肥厚型梗阻性心脏病 1例。双腔ICD安置指征有 :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伴室性快速心律失常 6例 ,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伴房室阻滞 1例、伴左室功能不全 4例 ;临床上明确记录到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室速 )、心室颤动 (简称室颤 )和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者分别为 8,2和 5例。 8例病人术前进行电生理检查 ,诱发出持续性室速 6例、室颤 2例 ;3例行电生理检查 ,其中 2例太虚弱、1例为反复发作持续性室速。 5例安置具有心室转复除颤伴心房、心室起搏的ICD ,5例安置具有心房、心室起搏转复及除颤的ICD ,1例安置具有双心室起搏及心室转复、除颤的ICD。所有病人在置入ICD时都进行除颤阈值的测定。总共有 2 3次室颤被诱发 ,除颤阈值为 12 .0 9± 5 .2 4J,除颤电极阻抗为 44 .0 0±11.0 5Ω ,P波和R波电压幅度分别为 3.5 3± 1.32mV ,13.42± 4.73mV ,心房、心室起搏阈值分别为 1.39± 0 .71和 0 .91± 0 .38V。随访 8.82± 5 .0 0 (2~ 19)个月 ,5例共有 12 0次持续性室速发生 ,其中 118次经抗心动过速起搏成功?  相似文献   

13.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埋置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埋置技术王方正1人员和设备条件1.1人员应有一组从事心血管介入治疗的专业队伍,术者应是熟练掌握起搏器安置技术和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心内科医生,还应有熟悉ICD使用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护士配合。1.2手术间ICD的埋置必须在无菌条件...  相似文献   

14.
心脏猝死(SCD)在美国是危害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其定义为心脏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死亡,绝大多数由室颤(VF)或持续性室速(VT)恶化为VF所致。在美国每年约40~50万人患此种心律失常,其中仅20~30%经急救存活。尽管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及急救医学取得进展,SCD率仍居高不下。在120万接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患者中,30%并不能防止SCD发生。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为有SCD潜在危险的患者带来希望,自1985年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FDA)批准ICD临床应用以来,埋植ICD已  相似文献   

15.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安置的临床经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总结非开胸经锁骨下静脉穿刺安置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ICD)的手术方法、除颤阈值 (DFT)测定及ICD工作参数设置等临床经验。 10例患者 ,6例有反复晕厥病史。 2例晕厥时心电图证实为心室颤动 (简称室颤 ) ,体外电除颤成功 ,另 8例心内电生理均诱发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其中冠心病 8例 (1例合并Brugada综合征 ) ,扩张性心肌病 1例 ,原发性室颤 1例。 5例术前口服胺碘酮治疗。结果 :全部经锁骨下静脉置入ICD ,术中所有患者成功诱发室颤 ,并一次电击成功。手术时间 92± 2 7min。DFT≤ 2 0J,电击阻抗 4 1.2± 15 .3Ω ,R波高度 16 .3± 6 .6mV ,无手术并发症。结论 :经锁骨下静脉置入ICD方法简单 ,安全可靠 ;术前口服适量胺碘酮对术中诱发室颤无影响。  相似文献   

16.
17.
<正> 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AICD)的临床应用是80年代恶性决速室性心律失常(MVA)治疗的一项重要成就,国内于1991年由苏州医学院率先开展,我院亦于同年为1例MVA患者安置了AICD,随访20个月效果良好。现就其临床应用作一评价和介绍。一、AICD在MVA治疗中的意义 (一)MVA的定义和预后根据Morganroth关于室性心律失常的预后分类,MVA是指具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基础和显著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持续  相似文献   

18.
心脏性猝死临床上并非少见 ,其主要原因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因此 ,预防和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关键。埋藏式心脏自动复律除颤器(AICD)降低心律失常病人死亡率的效果明显优于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目前已将 AICD作为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预防心脏性猝死首选方法 [1 ]。但因价格昂贵 ,限制了AICD在临床上的应用。我院于 2 0 0 1年 2月至 4月成功地为 2位女性患者行 AICD植入术。现将有关护理过程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本组共 2例 ,均为女性。其中 1例 77岁 ,患“冠心病”,有 2支血管病变 ,已行 PTCA十支架术 ,EKG…  相似文献   

19.
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A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室速或室颤),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1991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心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措施评估委员会起搏器安置专题组将AICD的适应症分为三类: 公认的适应症:①已证实具有显著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速或室颤,电生理检查和动态心电图监护不能准确预测其药物治疗效果者;②已证实具有显著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速或室颤,但无有效药物治疗或不能耐受有效药物治疗者;③药物治疗具有良好效果或无效,改行手术或导管消融术后,电生理检查仍能连续诱发出显著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速或室颤。  相似文献   

20.
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对恶性心律失常病人预后的影响曲宝戈综述(山东省泰山慢性病医院泰安271000)张克智审校(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南通226001)1980年Mirowski等首先报道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Automaticimplantableca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