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分析不同供血方式和供血频率对艾滋病(HIV)和丙型肝炎(HCV)感染状况的影响,为制定艾滋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河北省部分既往有偿供血员进行HIV和HCV感染的回顾性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96名既往献血员中,抗HCV阳性者58人,35名HIV感染者HCV均呈阳性;单采血浆者抗HIV阳性率为61.54%,抗HCV阳性率96.15%;血浆全血混采者阳性率分别为43.18%和72.73%;单采全血者阳性率分别为0%和3.85%。统计分析表明单采血浆和血浆-全血混采的HIV和HCV感染率与单采全血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抗HTV=47.72,P〈0.005;X^2抗HCV=20.46,P〈0.005);供血(浆)频率与HIV、HCV阳性率有明显相关性(X^2抗HTV=56.218,P〈0.0001,X^2HCV,=55.686,P〈0.0001)。结论:HIV阳性者更易感染HCV,单采血浆回输血球和献血频率过高都是HIV、HCV感染的高危因素。强化血源管理可有效地遏制艾滋病和其他血传疾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据Cao等(1988年)报告,HIV特异性抗体能在受感染的患者尿中检出。如尿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达到标准的血清/血浆试验的水平,则提供了一种非创伤性、廉价的HIV-I抗体筛选办法。作者用重组ELISA法筛选尿中HIV特异性抗体,研究了尿中检出的抗体性质,并比较了尿与血中检出抗体的敏感性。自低危健康供血者与HIV感染者采集尿与血清标本,且均无明显的蛋白尿。血、尿标本均用HIV-I env重组蛋白质ELISA法测定。尿标本量为200μL未稀释尿,血清/血浆标本则以1:21稀释。结果正常尿平均光密度比正常血清/血浆明显低。HIV阳性尿标志的分布远比在血液中更具活力。有些血试验阴性者,其尿中仍可测得HIV。如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中国某地1994-1998年受血人群HIV感染状况.方法 2003年11月至2005年2月对某地15个乡镇全部现住人口进行普查,凡在1994-1998年期间有受血史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采集血液标本,用ELISA进行初筛,阳性者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blot法)进行确认.结果 受血居民HIV-1感染率为15.54%(92/592),这些HIV-1感染者的受血经历仅发生在当地西部地区的6个乡镇中的5所医疗机构.历年受血者均有HIV-1感染发生,高峰为1995年.有偿供血者不筛查HIV抗体是造成受血者感染的主要原因.感染者以青壮年女性为主,女性和男性输血的主要原因分别是生育和外伤.结论 当地曾发生一起典型输血后艾滋病爆发性流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中国某地1994-1998年受血人群HIV感染状况.方法 2003年11月至2005年2月对某地15个乡镇全部现住人口进行普查,凡在1994-1998年期间有受血史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采集血液标本,用ELISA进行初筛,阳性者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blot法)进行确认.结果 受血居民HIV-1感染率为15.54%(92/592),这些HIV-1感染者的受血经历仅发生在当地西部地区的6个乡镇中的5所医疗机构.历年受血者均有HIV-1感染发生,高峰为1995年.有偿供血者不筛查HIV抗体是造成受血者感染的主要原因.感染者以青壮年女性为主,女性和男性输血的主要原因分别是生育和外伤.结论 当地曾发生一起典型输血后艾滋病爆发性流行.  相似文献   

5.
1995年3月塘沽中心血站在对来津献血的外地民工的血清标本进行筛检时,发现三份血清标本HIV抗体阳性(编号依次为安31#安38#,安40#),将血样送往天津局请求复检,经该局和国境卫生检疫艾滋病监测中心用五种方法检验后,结果均表明 安38#血清标本HIV抗体阳性,证实该献血员已感染HIV,另两份血清标本(安31#,安40#)结果可疑阳性。  相似文献   

6.
有偿供血人群HIV感染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有偿供血人群中 HIV感染情况 ,为加强采供血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 0 0 1年 5月对我省新晃、辰溪两县农民于 1993~ 1994年去某省有偿供血者及其配偶子女采血作 HIV抗体检测。 结果 有 38名有偿供血者和 30名配偶中采血 35份 ,HIV抗体阳性 13份 ,阳性率为 37.14 %。 结论 有偿供血者是感染 HIV的直接人群 ,同时 ,又通过性接触传染给其配偶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邮寄干血棉球标本代替专人运送血清标本用于EUSA法检测HIV抗体的可行性. [方法]用包括10份HIV抗体S/CO比值1~3在内的124份HIV抗体阳性血清、162份阴性血清标本进行实验,每份血清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血清置-20℃;另一部分血清制成干血棉球置30℃±1℃贮存3周.然后,对血清标本和干血棉球标本进行对比试验,血清标本按HIV抗体ELISA试剂盒说明书方法检测;干血棉球标本按试剂盒说明书改进方法检测. [结果]干血棉球与血清标本HIV抗体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符合率为99.7%.10份S/CO比值1~3的HIV抗体弱阳性血清标本,其干血棉球标本检测结果均为阳性,未出现HIV抗体弱阳性标本漏检现象. [结论]可用邮寄干血棉球标本方式代替专人专车运送血清标本进行HIV抗体的检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以邮寄干血棉球标本代替专人运送血清标本用于ELISA法检测HIV抗体的可行性.方法:用包括10份HIV抗体S/CO比值1-6在内的124份HIV抗体阳性血清、162份阴性血清标本进行实验,每份血清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血清置-20℃;另一部分血清制成干血棉球置37±1℃贮存6周,然后,用血清标本和干血棉球标本进行HIV抗体检测方法比较.血清标本按HIV抗体ELISA试剂盒说明书方法检测;干血棉球标本按试剂盒说明书改进方法检测.结果:干血棉球与血清标本HIV抗体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二者符合率为99.7%.10份S/CO比值1-6的HIV抗体弱阳性血清标本,其干血棉球标本检测结果亦均为阳性,未出现HIV抗体弱阳性标本漏检现象.结论:实验说明可用邮寄干血棉球标本方式代替专人专车运送血清标本进行HIV抗体的检测.  相似文献   

9.
1990年2月在罗马尼亚发现550名儿童受到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这一惊人的暴发似通过给营养不良或患病儿童做少量全血或血浆输注而引起的,估计在1989年中期以后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追踪调查某村供血浆者及其配偶、子女等高危人群HIV实际感染情况,为控制农村艾滋病疫情蔓延提供防制经验。方法 采供血浆者及其配偶、子女和其它家庭成员共78份血样,用ELISA法检测抗-HIV。结果 该村供血浆者、其配偶、子女HIV感染率分别为27.27%、21.43%、14.29%。其它家庭成员暂未发现HIV感染。HIV感染途径分别为:经血液传播(单采血浆)75.00%,经性接触传播18.75%,经母婴垂直传播6.25%。结论 发生在该村的是一起以血液传播途径为主的HIV/AIDS暴发疫情,通过采取以卫生宣教为重点的综合性防制措施,该村艾滋病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单采浆是否为疟疾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IFAT法检测疟疾与非疟疾对照血清。结果:疟疾患者IFA阳性率为62.05%,抗体阳性者GMRT为40.27;非疟疾病人IFA阳性率为5.32%,抗体阳性者GMRT为26.11。无论疟疾还是非疟疾对照,男女抗体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不同年龄人群阳性率以18-49岁组为高。进一步分析,单采浆供血者疟疾!FA阳性率为64.08%,受血者及其他人群疟疾分别为52.63%和40.00%;非疟疾中的单采浆供血者为16.n%,未成年人、受血者和供全血者未发现抗体阳性者,其他成人阳性率仅为1.08%。结论:单采浆是疟疾感染的危险因素,同时证明该地蚊传疟疾已经中断。病后投药和血标本采集早迟,是影响疟疾IFA阳性率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无偿献血员和有偿献血员HIV、HBV、HCV感染伏况,为无偿献血员的筛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析商丘市中心血站不同时期献血员HIV抗体、HCV抗体及HBsAg检测结果。结果1996年1月至1997年10月共检测有偿献血员19891人次,HIV抗体、HCV抗体及HBsAg阳性率分别为0.08%2.23%和2.01%;2002年1月至2004年10月共检测无偿献血员41466人次,HIV抗体、HCV抗体及HBsAg阳性率分别为0.01%、0.51%和0.45%结论无偿献血员三种血源性传染病检测阳性率显著低于有偿献血员。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Sporadic reports of HIV-1 infection among commercial plasma donors in China between 1994 and 1995. OBJECTIVES: (1) To determine the prevalence of HIV infection among repeat plasma donors; (2) to identify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HIV infection; and (3) to describe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secondary transmission. METHODS: Plasma/blood donors who had a history of donating plasma/blood before March 1, 1995, their spouses, and their children under 5 years were recruited for a cross-sectional study. A questionnaire and an HIV test were collected anonymously. Information collected included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sexual behaviour, recreational drug use and history of medical care and blood/plasma donation. HIV antibody was identified by the Hema-Strip rapid test and confirmed by Western blot. The prevalence of HIV infection was calculated and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infection determined by univariate analyses followed by multivariate modelling. RESULTS: A total of 1517 individuals were interviewed and tested, of whom 1043 adults admitted to donating plasma. The prevalence of HIV infection among plasma donors was 12.5% and among their non-donor spouses was 2.1%. Prevalence was inversely related to educational level and was higher in married participants, but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medical care, drug abuse or multiple sexual partners. A higher frequency of plasma donation was directly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risk of HIV infection. Multivariate analyses demonstrated that being HIV-positive was associated with being 30 to 49 years old [odds ratio (OR) = 1.9], donating both plasma and blood (OR = 2.5), and the frequency of plasma donation (OR = 14 for >10 donations per month). CONCLUSION: The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the prevalence of HIV infection in the commercial plasma donor population was alarmingly high. Many married individuals and those getting married in the future will transmit the virus to their spouses and future children. Plasma donors need to be alerted to the risk of being infected with HIV and of transmitting HIV to their families and others. Other countries can benefit from the experience of China in reducing the risk of HIV transmission from plasma donating.  相似文献   

14.
2010年河南省信阳市艾滋病流行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卫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3):444-445
目的分析既往有偿供血途径感染为主的信阳市艾滋病流行现况。方法对信阳市1995-2010年艾滋病常规、专题监测数据进行疫情描述性分析。结果信阳市从1995年4月发现首例艾滋病感染者以来,截止2010年已确证艾滋病感染者1 961例。发现感染者的传播途径构成在逐渐发生变化,1995年艾滋病感染32人,全部为采血(浆)传染;以后,随着年份增加,经血液传播的构成减少,由性传播的构成增加,2010年经采供血途径感染占28.86%,经性途径感染占59.46%。结论在进一步加强对既往有偿供血途径感染患者的防治管理的同时,也应加强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力度,防止HIV经性传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2011—2018年驻马店市无偿献血人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情况。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8年12月驻马店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标本457 261人份,进行HIV抗体筛查。初筛阳性者进行双孔复试,复试阳性者进行确证实验,分析计HIV阳性、阴性患者临床资料,探讨HIV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457 261人份无偿献血者中,初筛抗HIV阳性898人份,占比0.20%;确证阳性494份,占0.11%;单因素分析中,男性、学历高中及以下、未婚、首次献血与HIV阳性相关,组间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学历高中及以下、未婚、首次献血是无偿献血人群HIV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且OR≥1)。结论 男性、学历高中及以下、未婚、首次献血是其独立影响因素,为保证供血安全,对高危献血者应予以重视,加强无偿献血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解我省既往有偿供血(浆)人群艾滋病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探究既往采供血途径而射发的艾滋病流行潜在的危险因素,为艾滋病防治措施和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按普查法的原理,对重点市、县、乡、村所有有偿献血员人员的数量进行计数。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既往有偿献血员比较集中的县、区年龄在20~60岁的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静脉血做HIV抗体检测。结果:调查有偿献血员900人,共检出HIV抗体阳性者29人,阳性检出率为3.18%,其中男性阳性检出率高于女性阳性检出率。HIV抗体检出率最高的地区达8.86%,最低的为0%。900名被调查者中单采血浆者HIV感染率(8.64%)高于既献全血又献血浆者(2.11%);献全血者中没有检出感染者。感染者中安全套使用率极低,86.21%的感染者从未使用安全套。结论:既往有偿供血(浆)员人群中,HIV感染具有明显的区域聚集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HIV抗体不确定献血者的阳转情况,探讨及时随访HIV抗体不确定献血者的必要性。 方法 分析长沙市HIV抗体不确定献血人群的回访及检测信息,了解HIV抗体不确定献血者的一般情况、依从性、HIV阳转情况及阳转所经历的时间。 结果 2012—2020年长沙市共筛查出81例HIV抗体不确定献血者,对2016—2020年筛查出的31例HIV抗体不确定献血者进行了回访,不确定献血者的依从率为35.5%,阳转率29.6%。是否进行回访对HIV抗体阳转率并无影响(χ2=0.009,P=0.926);回访的HIV抗体不确定献血者阳转历时2.0(1.5,9.5)个月,远远低于未回访的HIV抗体不确定献血者阳转历时19.0(6.0,35.0)个月(Z=-2.334,P=0.018)。 结论 回访有助于及早发现HIV抗体不确定献血者的感染情况,及时对HIV抗体不确定献血者进行回访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献血人群中HIV、HCV、HBsAg和梅毒四种传染疾病的实际感染情况,为制定有关预防政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血清流行病学方法和行为问卷对四个地区1615名献血员进行调查。结果检出HIV、HCV、HBsAg和梅毒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25%、33.87%、14.74%、0.93%。结论献血人群中存在有这四种传染病感染,相关行为研究显示HCV、HBsAg感染与性别、参与献血(浆)年限、年供血(浆)和方式有密切关系,HIV感染可能为近期感染,梅毒仅发现15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